换能器优化设计与实验

合集下载

换能器技术

换能器技术
点:功率容量大、效率高、易形成宽带、结构简单紧凑、耐静水压、便于成阵等。 主要应用于舰艇主动探测、通讯声呐基阵、鱼雷声制导基阵等。
◆ 弯张换能器
弯张换能器的位移放大作用
常见的七种弯张换能器
稀土IV弯张换能器
新型弯张换能器
六元弯张换能器线阵
特点:频率低、大功率、尺寸小、重量轻等。 主要应用于低频主动声呐、各种低频水声实验
利用液腔谐振,实现小体积、低频发射 液腔谐振与其他模态(结构振动、高阶液腔谐振等)一起使用,可实
现宽带 溢流结构,几乎不受工作深度限制 工程实践中腔体形态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Helmholtz腔体结构
Multiport Helmhotz transducer Janus Helmhotz transducer
绪论——水声换能器分类、应用及分析设计方法 桑永杰
为什么要学习认识换能器?
主动声呐方程:(混响背景) (SL-2TL+TS)-RL=DT
SL-声源级,反映发射换能器辐射声功率大小。 提高声源级,即提高辐射信号的强度,相应也提高回声信号 强度,增加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从而增加声呐的作用距离。
1.什么叫换能器
7
1.艇艏圆柱阵(收、发共用) 5. 声速梯度仪基阵 8.鱼雷报警基阵
3
9
2.中频基阵 6.都卜勒测速仪基阵 9.测深(防碰)基阵
6
3.舷侧阵 7.被动测距基阵 10. 拖曳线列阵
2 4.侦察阵
水声换能器基阵在潜艇上应用实例
4.水声换能器的分类
A. 按照工作方式分
发射换能器(transducer/projector) 接收换能器(水听器,hydrophone)
高 低频基本无指向性

超声换能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

超声换能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

超声换能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工业、环境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超声换能器作为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超声波的产生和检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优化超声换能器的设计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超声换能器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入手,探讨超声换能器的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

一、超声换能器材料的选择超声换能器的材料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超声换能器材料包括压电陶瓷、石英晶体、聚合物等。

其中,压电陶瓷是最常用的材料,它具有良好的压电效应、机械强度高、耐热性能好等特点。

在选择压电陶瓷时,应考虑其压电系数、介电常数、热膨胀系数等参数,以及其晶体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压电陶瓷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可靠性,以保证超声换能器的稳定性和寿命。

二、超声换能器结构的设计超声换能器的结构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的超声换能器结构包括单元式、线性组合式、阵列式等。

其中,单元式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其优点是制造简单,成本低廉。

但是,单元式结构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都较低,适用于低频超声检测和成像;而线性组合式和阵列式结构则能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但其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超声换能器的电极结构也需要优化设计。

传统的电极结构采用等间距并联电极或圆环电极,但是这种结构容易产生不均匀场,从而影响超声波的辐射和接收效果。

因此,现代的超声换能器电极结构一般采用导电胶或导电纤维等材料,通过直接贴合或缝合等方式制成非均匀电极,以提高电场均匀性和效果。

三、超声换能器工艺技术的研究超声换能器的加工工艺也是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现代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压电陶瓷片的制备、电极的制备、陶瓷和电极的粘接等步骤。

其中,压电陶瓷片的制备和后续的加工工艺都需要进行精密控制,以获得高质量的超声换能器。

一般,压电陶瓷片的制备可以采用压坯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

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

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1. 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超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种能够产生高频声波并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超声换能器在医疗、工业、通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与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2. 超声换能器的基本原理超声换能器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声能或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或逆压电效应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当施加外加电场时,压电材料会产生机械应变,从而产生声波。

逆压电效应则是指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压电材料会产生电荷,从而转化为电能。

3. 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原理3.1 材料选择新型超声换能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材料的选择。

常用的压电材料有PZT陶瓷、PZT单晶、PVDF等。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压电系数和机械性能,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权衡。

3.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超声换能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压电换能器一般采用表面贴装方式,但这种结构存在粘接问题和能量密度限制等局限性。

新型超声换能器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换能效率和频率响应,如采用双晶换能器和双接触换能器等。

3.3 电极设计电极的设计对超声换能器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新型超声换能器可以采用分叉电极设计或等效电路设计,以提高耦合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

4. 新型超声换能器的应用4.1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新型超声换能器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超声治疗、超声导引等方面。

超声图像设备利用超声换能器将电能转化为声能,并通过人体组织的反射返回的声波来进行成像。

4.2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新型超声换能器可以应用于无损检测、测量和控制等方面。

超声换能器可以用于检测材料的缺陷、测量液位和压力、控制液体流量等。

4.3 通信领域在通信领域,新型超声换能器可用于声表面波传感器和超声波射频识别等应用。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夹心式压电换能器优化设计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夹心式压电换能器优化设计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夹心式压电换能器优化设计付勇;陈晔;张伟民【摘要】针对传统解析法在压电换能器设计中存在适用范围窄、计算繁琐以及结果不精确等缺点,提出了基于Comsol的换能器优化设计.为得到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初步尺寸,笔者基于一维细棒振动和Mason等效电路理论得到了换能器的频率方程和前后振速比公式;结合实际工况选定材料后利用1stOpt对前盖板的隐函数进行求解,设计了换能器的结构参数;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压电耦合模块对设计的换能器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到了换能器的特征频率、相应振型以及正反谐振频率、基频频率和最高电导值,从而获得了换能器的节面高度、品质因数以及动态电阻等参数.模拟结果得出换能器相应参数与设计值有一定误差,可利用Comsol优化模块对前后盖板尺寸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换能器频率与设计值误差为0.067%,且节面位于陶瓷晶堆中间位置.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换能器的使用性能和缩短研制周期,对压电换能器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期刊名称】《轻工机械》【年(卷),期】2018(036)005【总页数】9页(P1-8,13)【关键词】压电换能器;一维细棒振动理论;Mason等效电路;Comsol软件;电压方程【作者】付勇;陈晔;张伟民【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552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都大幅增加,使得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必须加大对废水的处理力度[1]。

高级氧化工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水处理工艺,在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超声波技术作为高级氧化工艺的重要一员,在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超声换能器作为整个超声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影响着整体的性能,对超声换能器的研制和优化成为超声领域的重要课题。

纵弯耦合宽带换能器设计及高静水压实验分析

纵弯耦合宽带换能器设计及高静水压实验分析

n a s a d t e l n J dn lv b a o ft e ta s u e s p o o e .Th a s u e n lz d b e f i ls n o gt ia ir t n o rn d c r i r p s d h 【 u i h e t n d c r i a ay e y t nt r s h i e
e e n smu a o s fwa e l me t i l t n o t r ANS i YS, a d t e p i m d s g i e so s f t e r n d c r i o t i e n h o tmu ei n d m n i n o ta s u e s b a n d h
s ti g v l g e p n e c n b p t n c a e i e t e ta s u e a o c mp e so e it n e, mu n o t e r s o t a s a e u o e o t v .S nc r n d c r h s a l w o o h r s in r s a c s
a h d o t tc p e s e o P . y r s i r s u f 8 M a a r
Ke r :wie a d l x r lvb t n o gt d i r to ;c u l g i i lme tmeh d ( y wo ds db n ;f u a r i ;ln iu e vb in o pi ;f t ee n t o ANS S) e i a o a n ne Y ;
( 州 应 用 声 学 研 究 所 。杭 州 3 0 1 ) 杭 10 2
摘 要 :利 用 纵 振 换 能器 的前 盖板 弯 曲 振 动 与 其 纵 向振 动 相 耦 合 的方 式 来 拓 宽换 能 器 的 频 带 , 用 有 限元 仿 真 软件 采 A S S对 换 能 器 进 行 整 体 分 析 , 过 大 量 的仿 真 计 算 , 终 优 化 设 计 出纵 弯 换 能 器 , 其 电导 响应 和 发 送 电 压 响 NY 经 最 使

热超声封装高频换能器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热超声封装高频换能器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论, 建立 了换 能器的解析模型 , 得到了压 电振子、 指数形聚能器和劈刀的波动方程 . 借助有 限元分析软件 A S N YS参数 化建模 , 分别对压 电振子和聚 能器进 行优化设计 . 考虑 材料 、 形状 和尺寸对其振 动特性的影 响 , 得到 了换 能器最优模 型. 通过 阻抗 分析仪和 多普 勒激光测振仪对换能器进行 电谐振 和机 械谐振测试 . 实验结果表 明, 该换 能器在其工作频
a ayia d l fata s u e se tbih d, d te wa ee u to so iz ee t cc n e e , x o e t lc n n l t lmo e n d c rwa sa l e a v q ai n fp e o lcr o v r r e p n ni o - c o r s n h i t a
王福军 1 ,赵 兴 玉 1 张大 卫 1 武 一 民 1 , , 2

(. 1 天津 大学机 械工程 学 院 ,天津 30 7 ;2 河 北 工业 大学机 械工 程学 院 ,天津 30 3 00 2 . 0 10)
摘 要 :为提 高热超 声封装 效率、 降低封装温度 , 究了高频 超声换能 器的动 力学优化设计. 于一维振 动和波动理 研 基
( .c o l f c a iaE gn e n , ini ies y Taj 0 0 2 C ia 1S h o h nc l n ier g TajnUnv ri , ini 3 0 7 , hn ; o Me i t n 2S h o f c a ia E gne n , b i iesyo eh oo y, ini 0 10, hn .c o l h cl n ier g He e Unv ri f c n lg T aj 3 0 C ia) o Me n i t T n 3

提升气体超声波技术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创新路径

提升气体超声波技术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创新路径

提升气体超声波技术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创新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优化提高气体超声波技术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硬件设备的创新升级●高质量超声波传感器:采用先进的超声波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噪声水平,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转换超声波信号。

●换能器优化:优化超声波换能器的设计,以提高其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这包括改善换能器的材料、结构和制造工艺,以减少信号衰减和失真。

●高精度电路设计:优化超声波测量设备的电路设计,采用高精度、低噪声的电子元器件,以确保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精度和稳定性。

2. 信号处理算法的改进●智能滤波算法: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的滤波算法,以更有效地滤除噪声和干扰信号。

这些算法应具备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条件和测量需求自动调整滤波参数。

●时间测量优化:针对超声波测量中的时间测量环节进行优化,采用高精度的时间测量技术,如数字锁相环等,以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数据融合与校正: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

同时,结合物理模型和实验数据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以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3. 环境适应性提升●温度补偿技术:研发和应用温度补偿技术,以消除温度变化对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通过实时监测环境温度并调整测量参数,可以确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流场稳定技术:通过优化管道设计和安装位置,提高被测介质的流速和流量稳定性。

采用流场稳定技术,如导流板、整流器等,可以减少湍流和涡流对测量的影响。

4.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自诊断与远程监控:集成自诊断系统,实现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

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自适应调整:利用智能控制算法,使设备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测量参数和策略,以保持最佳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5. 研发合作与资源共享●跨领域合作:加强与其他领域(如材料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气体超声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正交实验的Spherical-cymbal换能器谐振频率优化

基于正交实验的Spherical-cymbal换能器谐振频率优化
d rr s n n e fe ue ce fs he c lc mb lta d c r s mp e r e td a d te a ea e v l e o h rtrs ・ e e o a c rq n is o p r a- y a r ns u e a l sa e tse n h v r g a u ft e f s e o・ i - i n nc r q e ce s 1 2 Hzwih a r lt e e r ro . a e fe u n isi 9. 7 k t ea i ro f1 4% .wh c n ia e h tte d sg sr a o a l . v ih i d c ts ta h e in i e s n b e Ke r s:s h rc lc mb lta s u e ;r s n n e ̄e u n y;o to o a x rme t o sri tc n iin;d sg y wo d p e a— y a r n d c r e o a c i q ec rh g n le pe i n ;c n tan o d to e in
第3 卷 1
第3 期
仪 器 仪 表 学 报
C i e e J u lo c e t i n t me t h n s o ma fS i ni c I sr f u n
V0. 1 N . 13 o 3
M a .2 0 r 01
21 0 0年 3 月
基 于 正 交 实 验 的 S h r a-y a 换 能 器 p ei l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 c c 谐振 频 率优 化 水
Ab t a t sr c :An a p o i tv e o a c p r xmaie r s n n e ̄e u n y mo e fs h rc lc mb lta s c ri sa ls e a e n vb a q e c d lo p e a -y a r n du e se tb ih d b s d o i r — i to he r fs alw p rc ls e1 n o d rt e h nmu r s n n e ̄e u n y o p e c lc mb lta s u - in t o yo h lo s heia h l.I r e o g tt e mi i m e o a c q e c fs h r a — y a r n d c i e n e o sr itc n i o s rh g na x e me tmeho su e ru d rc n tan o d t n ,o t o o le p r n t d i s d,t e ef c fe c sg a tro e o a c i i h fe to a h de in fc o n r s n n e fe e c fs he c lc mb lt n d c ri o n rqu n y o p r a — y a r s u e sfu d,a d t e o tmiain lv ro a h d sg a tri a n d.Un r i a n h p i z to e e fe c e i n fco sg i e de t e s n h tc lo t z to e e fe c e in f co h y t eia p i ain lv ro a h d sg a tr,t e o i z d r s n n e ̄e u n y o ph rc lc mb lta s mi h pt mie e o a c q e c fs e a— y a r n -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超声波换能器优化设计与实验学院(系):里仁学院年级专业:工业自动化仪表2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3月27日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研究意义超声换能器是实现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部件。

最早的超声换能器是P.郎之万(P1L angevin) 在1917 年为水下探测设计的夹心式换能器。

这个换能器是以石英晶体为压电材料, 用两块钢板在两侧夹紧而成的。

1933 年以后出现的叠片型磁致伸缩换能器, 强度高、稳定性好、功率容量大, 迅速取代了当时的郎之万换能器。

到了50 年代, 由于电致伸缩材料钛酸钡铁电陶瓷、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研制成功, 使郎之万型超声换能器再度兴起。

目前压电超声的应用范围很广, 且对超声测量精度、测量范围、超声功率以及器件的微小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妨碍超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缺少适用、可靠、经济、耐用的超声换能器。

但是超声换能器历来是各种超声应用的关键部件, 其性能描述与评价需要许多参数。

超声换能器的特性参数包括共振频率、频带宽度、机电耦合系数、电声效率、机械品质因数、阻抗特性、频率特性、指向性、发射及接收灵敏度等等。

不同用途的换能器对性能参数的要求不同,例如,对于发射型超声换能器,要求换能器有大的输出功率和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而对于接收型超声换能器,则要求宽的频带和高的灵敏度及分辨率等。

因此,在换能器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应用,对换能器进行性能测试实验与分析,从而进行合理的设计与优化。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1、超声压电材料的发展(1)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目前压电陶瓷是超声换能器中最常用的材料,具有机电转换效率高、易与电路匹配、性能稳定、易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压电陶瓷材料也存在声特性阻抗高,不易与人体软组织及水的声阻抗匹配;机械品质因数高,带宽窄;脆性大、抗张强度低、元件成型较难及超薄高频换能器不易加工等缺陷。

20世纪70年代美国Newnham 等J开始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复合材料是将压电陶瓷和高分子材料按一定的连通方式、一定的体积比例和一定的空间几何分布复合而成,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为l-3型压电复合材料,其具有高灵敏度、低声特性阻抗、较低的机械品质因数和容易成型等特性。

复合材料超声换能器可实现多频率成像、谐波成像和其他非线性成像,其性能明显优于压电陶瓷材料制作的换能器。

部分谐波成像系统中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的宽频带换能器,并应用于临床,同时由于复合材料换能器中高分子材料的使用会影响陶瓷的有效面积、声特性阻抗等,以及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一维多阵元换能器等仍使用压电陶瓷。

(2)压电单晶换能器:1969年日本No—mura等开始对压电单晶材料的研究,90年代中期压电单品材料由于优异的压电性能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压电单晶换能器是继复合材料换能器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

如以铌锌酸铅—钛酸铅(PZNT)和铌镁酸铅—钛酸铅(PMNT)为代表的新型弛豫铁电单晶换能器,其压电系数和机电耦合系数等指标远远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PZT压电陶瓷材料。

用压电单晶材料设计制作的换能器阵,有远远高于压电陶瓷换能器的灵敏度和带宽。

1999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制了3.5 MHz PZNT91/9型超声换能器,并获得了很高的分辨率和很强的穿透能力,并应用于临床。

2003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Cannata等研制了用锂铌酸盐材料(LiNbO3)制作的高频单阵元压电单晶换能器,得到了很好的贯穿深度和图像的信噪比。

但由于单晶体生长工艺远比陶瓷制备工艺复杂,目前还不能生产出价格和压电陶瓷相比的压电单晶,只有很少一部分压电单晶制作的换能器应用于临床。

2、压电超声换能器的最新发展压电超声换能器当前发展方向为大功率、低压驱动、高频、薄膜化、微型化、集成化。

2.1 大功率换能器在许多场合需要大功率的换能器。

在大功率换能器领域,铌镁酸铅( PMN) 陶瓷是有发展前途的材料。

PMN的优点是在中度的电场中就可以产生大的应变,迟滞小。

但电致伸缩效应是非线性的, 相应的物理常数取决于温度和频率,且需直流偏压, 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在工业液体处理中使用的高强度超声波需特殊的大功率换能器, 在功率容量、效率、辐射面积和指向性方面都有要求。

阶梯换能器为在液体中高效地产生高强度的超声辐射提供了一种优化系统。

西班牙J. A. Gallego-Jurez 等人开发了新型阶梯板状换能器, 它具有高的功率容量、效率和指向性。

该换能器用五个圆形阶梯型换能器组成的阵列, 覆盖的照射面积大约 1.64m×1.64 m, 组成阵列换能器的每个单元的特性: 照射板的直径约为48 cm ; 谐振频率为21 kHz; 指向性( 3 dB 波束宽度) 1. 5°;功率容量为500 W;效率75%。

大功率换能器有望在矿藏勘探和钻井上得到应用。

2.2 低压驱动换能器许多谐振超声装置如超声马达和大功率换能器需产生大的振幅。

锆钛酸铅( PZT ) 是广泛应用的电声转化材料。

在20 kHz 时, PZT 在400 kV/ m 的电场中, 在共振条件下产生的振幅要达到微米级,需2000V的电压, 5 mm 厚的压电陶瓷环。

在某些情况下( 航空航天, 便携式装置) , 使用高压是一种缺陷。

此时, 大振幅的超声频率必须用低压驱动。

减小多层陶瓷的电极间的距离可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当场强一定时, 极间距越小, 所需电压也越小。

多层压电陶瓷的薄层厚度30~200 um, 电极的间距等于陶瓷层厚。

所以, 要用相同尺寸的装置得到同样的位移, 多层压电陶瓷的电压就远远小于单层的。

法国B.Dubus等人对多层PZT郎之万换能器的谐振子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低电压下得到了大的振幅( 10V , 5 um)。

发现当换能器连续工作时, 去极化是个严重问题。

可通过对陶瓷片的界面抛光和对换能器加直流偏压解决。

他们用的郎之万换能器, 多层压电陶瓷由20 层陶瓷片组成, 每层厚100 um ,每端加了绝缘陶瓷。

换能器的总高度为38m m,纵向振动频率约13 kHz。

响应的耦合系数等于0. 22。

多层压电陶瓷的界面多, 损失大, 发热严重。

为了减小损失和防止去极化, 装配前对各层结合面进行了抛光, ( 粗糙度Ra= 0.04um, 平面度0.5 mm , 平行度1 um) 。

此外, 叠片只是靠机械预应力保持紧密贴合, 而没做任何粘接。

2.3 高频换能器频率大于15~20 MHz的B超在医疗上的应用已有十几年了,高频超声应用范围的增加促进了一些领域的迅速发展, 如换能器( 压电材料、灵敏度和聚焦性) ,信号的快速电路和数字化等。

目前利用钛酸铅( PbTiO3) 的厚度伸缩振动的三次谐波模式, 已经制成高达l00 MHz以上的高频压电陶瓷振子。

振子厚度只有70 um ,能与高频石英晶体振子相比, 而最高的超声振子的频率可达1000 MHz。

如用波长表示超声波段的范围, 在液体、固体中最短的超声波长为微米量级, 可以和可见光波的波长相比。

高频压电陶瓷器件以其体积小、质量轻、能耗低、无需调整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电视机、录相机、自动化电子装置、通信设备、复印机、计算机、语音合成器和遥控器等电子整机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需要越来越大。

国内仅电视机、遥控器、音响、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年应用量约10亿只, 而国内仅有极少数几家生产13 MHz 以下器件, 产量约3亿只, 供需矛盾突出, 尤其是13 MHz 以上的器件基本上依靠进口,市场缺口非常大。

随着压电陶瓷元器件制作工艺技术的改进, 谐振频率及特性的不断提高,它将越来越广泛地取代石英晶体器件,其应用量将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

所以研制高频压电陶瓷谐振器产品, 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2.4 压电薄膜换能器随着沉积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 压电薄膜制备技术日趋成熟, 它带来了许多优点, 即( 1) 便于换能器微型化;( 2) 提高了换能器的频率、带宽和分辨率;( 3) 便于组成各种聚焦换能器和换能器阵;( 4) 运用MEMS技术可很方便地将换能器与驱动、控制电路集成在一起。

超声成像装置的图像分辨率受到超声换能器频率的限制。

因此, 提高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已成为超声成像技术研究的方向之一。

最近, 一系列频率范围为20~100 MHz 的超声换能器问世。

压电薄膜制成的换能器具有良好的脉冲响应, 用于超声成像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用压电薄膜制作的球形聚焦换能器国外已有报道, 频率范围在50~100M Hz,国内现主要是将压电薄膜用于水听器。

刘晓宙等人采用PVDF压电薄膜材料, 设计和制作了PVDF 高频超声聚焦换能器, 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5 换能器的微型化装置的微型化离不开动力元件的微型化, 在动力微元件中, 压电超声马达以其体积小、转速低、力矩大而受到重视。

压电超声换能器是压电微马达的核心部件。

微型压电超声马达的研究起始于美国,1992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Ant ia. M . Flynn 等人研制出转子直径约为1.5 mm的薄膜式微型压电超声马达。

随后, 日本Takeshi Morita等成功地研制了PZT压电薄膜圆柱微型超声马达, 马达定子换能器的外径约为1.4mm, 内径约为1.2 mm, 长度 5 mm。

在该研究中, 开发了“改良的成核工艺”, 成功地改善了沉积P ZT薄膜的性能。

P ZT薄膜的厚度为12 um , d33=- 25 pC/ N。

定子换能器的共振频率为227kHz,在4. 0 V 的驱动电压下振幅58 nm。

转子靠摩擦力驱动并可反转。

最大转速为680 r/ min, 最大转矩0. 67uNm。

2001 年, 我国清华大学的周铁英教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细的超声马达, 直径只有约1 mm ,目前他们正积极开展直径约为0.5 mm 超微马达的研制。

但微型压电超声马达的设计和制作要求十分苛刻, 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离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2.6 换能器的集成化集成包括器件的集成以及器件与电路的集成。

超声马达通常在高于常备电池的交流电压下工作, 这就需升压的变压器。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致动和换能器国际中心对压电变压器与超声马达的集成进行了研究。

超声马达的定子和压电换能器在相同的径向振动模式下工作。

它们的尺寸非常接近, 可产生密切匹配的共振频率。

因此, 它们不用感应线圈而能耦合到一起。

用压电陶瓷制作的超声马达, 需要较高的交流电场去激励一个行波或驻波来驱动转子。

传统的方法是驱动电路由振动源、变换器和电磁变压器组成。

而电磁变压器体积大, 并产生电磁噪声, 而用压电变压器则无此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