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实践研究探讨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实践研究探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矿产资源的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大规模的矿区开采活动往往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矿区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深入探讨矿区生态恢复的相关技术与实践。
一、矿区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矿区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地表出现大面积的塌陷、裂缝和废石堆积,导致可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其次,水资源也受到污染和破坏,矿井水的排放、选矿废水的泄漏等,不仅影响了周边水体的水质,还可能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此外,矿区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废气,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同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矿区生态恢复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从生态角度看,它有助于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重建。
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社会矛盾。
从经济方面考虑,生态恢复后的矿区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为当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矿区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包括客土法,即引入外来优质土壤覆盖在受损土壤上;土壤物理改良,如深耕、疏松土壤等,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化学改良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肥料、酸碱调节剂等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和酸碱度;生物改良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手段来修复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
2、植被恢复技术选择适合矿区生长的植物品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
通常会优先考虑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本地植物。
种植方式可以采用直播、移栽、飞播等。
同时,为了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可以采用植被保育技术,如设置围栏、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3、水土保持技术在矿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回顾我国矿区采矿的历史,分析了矿区采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问题,并归纳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
最后,展望我国未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修复技术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1]。
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裸地,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可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露天煤矿矸石山排土场含有煤粉、高硫煤矸、深层岩石, 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污染危害如果不加速治理, 将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矿区废弃地治理已经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农业的持续协调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矿区废弃地上进行快速、高效的生态恢复, 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与特点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 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根据其来源可划分为4种类型: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即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 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 其主要特点如下[2]。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总结_概述及范文模板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总结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历史遗留矿山是指过去开采活动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其存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恢复和重建这些矿区的生态系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话题。
本文旨在总结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效果,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二部分将详细总结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方法一、方法二和方法三。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将评估这些修复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指标。
第四部分将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深入探讨不同修复方案背后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提出建议和实施步骤。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效果和案例,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通过对不同修复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各个方案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平衡人类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同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实施步骤,促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改进。
以上就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方法总结: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是为了恢复和改善因采矿活动而受到损害的地区的生态环境。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发展出了一系列有效的修复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方法。
2.1 方法一: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是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进行土地整治时,首先需要对矿山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污染程度和受损程度。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包括土壤修复、水体治理、植被恢复等。
土壤修复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染物迁移阻控和污染物清除等措施。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当今社会,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矿区的开采活动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矿区生态恢复成为了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一、矿区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矿区的开采活动通常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形成大量的废弃地和塌陷区。
土壤结构被破坏,肥力下降,甚至出现土壤污染的情况。
水资源也受到极大影响,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
此外,开采过程中的噪声、粉尘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土壤改良是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则需要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理。
2、植被恢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直接播种、移栽幼苗或者进行植被群落的构建等方法。
同时,要注意植被的搭配,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生态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水土保持技术在矿区,水土流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可以通过修建梯田、鱼鳞坑、挡土墙等工程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种植护坡植被也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法。
4、生态景观重建技术将矿区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的景观。
通过合理规划,将废弃的矿区转变为公园、休闲区等,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
三、矿区生态恢复的方法1、自然恢复法在一些生态破坏程度较轻的矿区,可以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恢复。
通过封育保护,让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逐渐恢复。
2、人工辅助恢复法对于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矿区,需要采取人工辅助的方法。
这包括人工种植植被、改良土壤、修建水利设施等,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
3、生态工程恢复法运用生态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区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例如,构建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水,建立生态廊道来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进展1. 引言1.1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矿业开采活动的日益增加,废弃矿区所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针对不同类型的废弃矿区,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生态恢复方案,涉及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物种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技术手段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如生物修复技术、植物搭建技术等,为废弃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尽管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矿区废弃地土壤的污染程度较高,生态系统复杂性较大,如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有效地进行生态恢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需要不断创新,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索更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为实现矿区废弃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现状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现状可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随着矿业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矿区废弃地面积的增加,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
矿区废弃地土壤受到矿石开采、矿石浸出、矿石运输、生产废水与废渣排放等活动的影响,土壤结构、质地、肥力等性质遭受破坏和变异,从而导致土壤的功能减弱,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现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矿区废弃地土壤的污染程度、土壤层次的结构状况、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等方面。
通过充分了解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现状,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针对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生态恢复工作已开始逐渐展开,但仍存在着不少挑战,如恢复周期长、成本高、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现状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各界对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信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矿区废弃地土壤的生态恢复工作将取得更大进展。
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与矿山环境治理研究

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与矿山环境治理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采,全球范围内废弃矿山区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与矿山环境治理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废弃矿山区的特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恢复与治理方法。
废弃矿山区通常具有明显的矿山活动痕迹,地形崎岖不平、水土流失、植被丧失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例如,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威胁农田灌溉和人类饮用水的供应;植被丧失使得空气质量恶化,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恢复矿区的植被是必要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物种,加强土地保护与治理,恢复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和养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废弃矿山区的水资源管理也应得到重视。
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采取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满足生态系统对水的需要。
此外,废弃矿山区的矿山环境治理也不容忽视。
通过加强矿山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矿山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进行废弃矿山区生态恢复与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成功案例。
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废弃矿山区生态恢复项目,通过采取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水资源管理和污染物处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借鉴中国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省份,在治理铅锌、磷矿等废弃矿山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要实现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与矿山环境治理,并不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和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强化矿山环境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废弃矿山区的生态恢复。
《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与植被恢复研究》范文

《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与植被恢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矿行业对于推动工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矿区开采活动结束后,大量废弃地的存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土壤和植被的恢复工作,是矿区废弃地治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及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物理性质:矿区废弃地的土壤通常因采矿活动而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
2. 土壤化学性质:由于矿物的开采和加工,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往往超标,这对土壤的生物活性和植物的生长都有负面影响。
3. 土壤生物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群落因环境变化而减少或消失,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三、植被恢复的策略与方法针对矿区废弃地的土壤特征,植被恢复工作应采取综合的、系统的策略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施肥、调整土壤pH值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的质量。
2.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根据矿区废弃地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
例如,可以选择耐重金属、耐旱、耐寒的植物品种。
3. 建立植被缓冲带:在矿区废弃地周边建立植被缓冲带,以减少风蚀和水蚀,保护土壤和植物。
4. 生态工程措施:如运用工程手段进行坡地整治、排水系统建设等,以改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环境。
四、植被恢复的实践案例以某矿区废弃地为例,该地区在经过一系列的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工作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包括:1.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物和施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同时,调整土壤pH值,使其更适合植物生长。
2. 植物种植: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
通过混交种植,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矿区生态恢复中的技术与政策研究

矿区生态恢复中的技术与政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矿区的开采活动也愈发频繁。
然而,大规模的矿产开采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矿区生态恢复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矿区生态恢复中的技术与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矿区生态破坏的现状矿区开采往往会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如地表沉陷、土地挖损、压占等,使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荒芜。
同时,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尾矿堆积如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水资源也受到严重影响。
矿井水的排放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而废水的渗漏则会污染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
此外,矿区的大气污染不容忽视。
开采、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极大危害,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常见的问题,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手段1、土壤改良技术针对矿区受损的土壤,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改良。
物理方法包括表土剥离、客土覆盖等;化学方法如添加改良剂、酸碱中和等;生物方法则有种植绿肥、微生物修复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2、植被恢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
可以采用直接播种、种苗移栽、植物群落构建等方法。
同时,运用生态护坡、林草混交等技术,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3、水资源治理技术对于矿井水和废水,可采用沉淀、过滤、吸附、膜分离等技术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
通过修建蓄水池、引水渠道等措施,恢复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
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采用边坡加固、挡土墙、抗滑桩等工程措施,防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
三、矿区生态恢复的政策支持1、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矿区开发者的生态恢复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回顾我国矿区采矿的历史,分析了矿区采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问题,并归纳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
最后,展望我国未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修复技术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1]。
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裸地,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可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露天煤矿矸石山排土场含有煤粉、高硫煤矸、深层岩石, 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污染危害如果不加速治理, 将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矿区废弃地治理已经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农业的持续协调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矿区废弃地上进行快速、高效的生态恢复, 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与特点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 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根据其来源可划分为4种类型: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即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 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 其主要特点如下[2]。
(1) 表土层破坏导致缺乏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水分缺乏、营养物质不足、毒性物质含量过高。
(2) 极端贫瘠, N、P、K 及有机质含量极低, 或是养分的不平衡。
(3) 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H 值或盐碱化等。
2.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2. 1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一般而言, 露天采矿所占用土地面积大约相当于采矿场面积的5倍以上。
我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8000 多个,个体矿山23万多个。
我国矿区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2.88万km2,并且每年以大约467km2的速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2. 2 对地表景观的改变矿山开采主要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露天开采必须砍伐植物和剥离表土, 因而地表植被往往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裸地;地下开采常导致地表沉陷、裂缝, 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正常生长,从而引发地貌和景观生态的改变。
尽管两类采矿方式对土地的破坏途径、程度和方式不同,但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地表景观的改变, 导致数倍于开采范围的区域生态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据统计,中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104hm2, 破坏草地面积达26.3×104hm2。
2. 3 产生环境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矿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物质, 这些物质通过迳流和大气扩散,污染水、大气、土壤及生态环境,其影响的区域远远超过了矿区的范围。
重金属污染是矿业废弃地普遍存在且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些重金属在风吹、水蚀作用下能迅速向四周扩散并在土壤中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量后就会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 不仅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 而且还将通过迳流和淋洗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文环境恶化,并可能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等途径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2. 4 破坏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勘矿、采矿引起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扰动可以对生物群落造成很大的危害,且许多是不可逆的。
如选矿废水的污染, 导致鱼虾几乎绝迹。
2. 5 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采矿业对地质结构的强烈扰动, 无论是正在开采或已废弃的矿, 都有产生地塌陷和诱发地震的危险。
广东凡口铅锌矿地表开裂影响区近5km2, 建筑受损面积7 × 104m2, 农田受损面积0. 7km2。
河流中断, 矿坑涌水加剧。
大同煤矿因采空区顶部冒落产生地震几十次, 最大达里氏3.4级。
3.我国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恢复的方法由于矿区废弃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迫切需要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
但是,目前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总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 因此, 在我国大力开展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是当务之急。
生态恢复的关键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而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是靠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要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必须恢复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的功能,进行植被的恢复及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构建。
3.1 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技术主要有疏干法、挖深垫浅复垦法、充填复垦法、直接利用法和生态工程复垦法[3]。
3.1.1疏干法疏干法适用于有少量塌陷地的缓坡地段。
开挖大量排水渠,将塌陷区的积水排干, 再加以必要的修整, 使塌陷区不再积水, 并得以恢复利用。
3.1.2挖深垫浅复垦法当沉陷区潜水位较高、积水深浅不一时, 可以将塌陷区内深度较大的区域挖成水塘, 用于养殖。
再将挖出的土填垫到较浅的塌陷区域内, 使其恢复成为农业用地, 达到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并举的目的。
这种复垦技术成本低、投资少、效率高, 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1.3 充填复垦法充填复垦是一种常用的复垦方法, 是将无污染或污染可以有效防治的充填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等)充填塌陷地。
充填复垦既使沉陷矿区得以复垦, 又解决了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1.4 直接利用法直接利用法是针对大面积的塌陷地, 特别是大面积积水、积水较深、稳定塌陷地以及暂难复垦的塌陷地。
根据塌陷地现状, 因地制宜地直接加以利用。
如在塌陷地网箱养鱼, 养鸭, 种植耐湿作物或将塌陷地改造成景点等。
3.1.5生态工程复垦法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已成为矿区复垦关注的焦点, 是将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与生态工程技术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的理论, 及生态系统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结合系统工程对破坏土地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生态工程复垦法已在全国多个矿区推广, 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和发展前景。
3.2土壤治理改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是土壤治理改良,它包括矿区周围地区土壤质量的治理改善、覆盖在土壤上的尾矿及废弃矿石堆性能的治理改良。
之所以说其重要和首要,是因为植被的修复必须建立在土壤治理改良取得成效的前提下,否则,矿区土壤上种上任何植物都不生长或生长艰难,则植被修复将根本不可能。
土壤治理改良有许多方法,可归纳为主要的四种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复合或综合方法。
3.2.1 物理方法矿区被污染土壤的物理治理改良方法是指通过不改变土壤中物质的成分,只是通过物理方法,改变土壤中的各组分的分布,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恢复原有的组成结构或趋于更好更优的组成结构,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物理特性。
矿区土壤的表土常常因采矿而流失或遭到破坏。
土壤物理性治理改良的关键是覆盖、培育与维持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建立植被覆盖,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在矿区被污土壤物理治理改良过程中,通常粉碎压实、剥离、分级、排放等技术被用于改进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特性,其实际操作还包括梯田种植、排流水道和稳定塘设置、覆盖物或有机肥施用等。
植物残体余物(如稻草或大麦草)可作为覆盖物将土表层与极端气候变化隔开,以增加土壤的持水量和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造成的侵蚀;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
还有一种客土、排土法。
由于重金属污染大多集中于地表数厘米或较浅层。
挖去污染层,用无污染客土覆盖于原污染层位置可以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
但此法需耗费大量劳动力,并需有丰富的客土资源。
3.2.2 化学方法对许多矿山的研究表明,矿山尾矿及废弃矿中均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须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物质。
如果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首先要恢复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因此对矿山土壤进行化学改良是必要的。
有机废弃物如污水污泥、垃圾或熟堆肥可作为土壤添加剂,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一种缓慢释放的营养源,同时可通过螯合有毒金属而降低其毒性。
有机肥对多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固定有明显影响。
例如:对富含较高碳酸钙及pH 值的矿山废弃物,可利用适当的煤炭腐殖酸物质进行改良。
红壤施用紫云英后,镉在土壤溶液中的含量明显减少。
另外研究表明,适量使用有机肥可以防止作物的汞污染,这可能是汞与腐殖酸的螯合作用降低了汞的迁移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对各种污染物的作用在不同的土壤中的表现不一。
因而在施加有机肥时,应根据对不同土壤的科学研究结果并结合实践,施加适当和适量的有机肥。
除有机添加剂以外,无机添加剂也可改善土壤特性,包括采石废弃物、粉碎的垃圾、煤灰、石灰、石膏、氯化钙和硫酸等。
如在有毒的尾矿废弃物上覆盖一层如煤渣、钢渣等惰性材料、可防止有毒金属向表层土迁移,起到化学稳定修复作用。
3.2.3 生物方法矿区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改良方法是指通过种植植物或放养动物或细菌或微生物,通过这些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对土壤实施物理化学的作用,以改变土壤的组分和结构以达到修复改良土壤的目的[5]。
生物修复改良方法又有植物修复改良法和动物修复改良法与细菌修复改良法和微生物修复改良法,这种方法现在越来越倡导和实施得力,这种方法能达到一举几得的效果。
植物修复改良方法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变化使得土壤中的组分和结构得到改善以达到修复改良的功效。
例如在盐碱土壤上种植苜蓿、三叶草等植物以减低土壤盐碱度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功效。
动物修复改良方法是通过放养动物,利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改善土壤的组分与结构。
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已经有人利用细菌清除油污,但他们都是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让这些微生物清除油污,细菌是比较容易在温暖的情况下繁殖和分解污染物的。
阿根廷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清除南极洲土壤中油污的生物方法,让一种细菌既能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繁殖和吃油,也能适应20 摄氏度的环境并分解油污,其目的是解决世界各地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油污染难题,试验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6 月11 日发表声明称,来自该大学和中国西安农业科技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的科学家经过共同研究,发现了一种可以帮助清除墨西哥湾油污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