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的成因和主要类型

(一)废弃土地的成因辨析

废弃土地,又称废弃地,是指因采矿、工业和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而造成的不能被直接利用或严重功能退化的土地。据相关文献,截至目前,我国至少有1000万公顷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尚待复垦,且每年新增废弃地超过25万公顷(夏珺,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国外文献中的废弃地,主要指棕地,除法国之外,大多数国家仅限于城市区域的空置、废弃、被污染的土地,包括被毁坏的工业用地、旧的商业建筑以及其他产业用地,突出污染的土地。可见,中国废弃地的内涵比国外的棕地概念要广泛很多。废弃地的概念与闲置土地不同,后者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在农村土地闲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抛荒,既某块农田已经闲置半年以上而未得到利用;另一种是农村宅基地的空置。废弃地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赵文廷等,2018;张丽芳等,2010):

!

1)自然成因的废弃地。主要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等自然因素所损毁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包括崩塌型废弃地、滑坡型废弃地、泥石流型废弃地、流水型废弃地、地裂缝型废弃地、地面塌陷型废弃地、地面沉降型废弃地、火山型废弃地、盐渍化型废弃地、洪涝型废弃地、干旱型废弃地、冰川型废弃地、冻害型废弃地、地球化学型废弃地、地球物理型废弃地等。

2)人工成因的废弃地。是指由人类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和各类工程建设)而损毁、抛弃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按活动结果划分为挖损型废弃地、人工堆积型废弃地、污染型废弃地、建设型废弃地和抛弃型废弃地。后者如农村长期闲置而不再居住的宅基地等。

(二)废弃土地的主要类型

鉴于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是资源的硬瓶颈约束,加强内涵挖潜是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废弃地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矿山废弃地。它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滞留土地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不但丧失天然表土肥力,而且还经常有持久而严重的污染问题。矿山开采造成的占用或破坏土地的情况主要有:露天开采挖损土地、尾矿场、废石场(排土场)压占土地,矿山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道路等占用土地。据统计,全国因采矿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公顷,破坏土地157万公顷,且每年仍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周连碧等,2010)。根据矿山类型不同,矿山废弃地主要有以下类型:①煤矿废弃地。排土场、沉陷区、煤矸石堆放场、开采坑、道路等。②金属矿区废弃地。尾矿库、低品位废弃矿石的堆放场、开采坑等。③非金属矿废弃地。贫瘠废弃场地、道路砖瓦厂等取土后的场地等。

;

2)污染废弃地。它是指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等侵蚀、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废弃地、有机物污染废弃地和固废物污染废弃地等3种类型,可见本章上一节详述。

3)灾害废弃地。它是指应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废弃的土地。主要有:①气象灾害废弃地。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等造成的废弃地。②地质灾害废弃地。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造成的废弃地。③海洋灾害废弃地。如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废弃地。④生物灾害废弃地。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4)空置废弃地。它是指不动产长期空置而不主动使用的废弃地,主要可以分为城市空置废弃地和乡村空置废弃地。对于大量空置而准备出租的土地,是一种空置地,暂不宜列入空置废弃地,通常也不存在生态修复的问题。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宅基地制度本身的设计和运行缺陷、监管的不到位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大量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闲置,并且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比例。这种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对中国耕地的有效保护粮食安全的实现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是现阶段中国空置废弃地的主要类型。根据中国科学院2013年的估算,全国宅基地总共约有亿亩,而空置的约有亿亩,几乎占到了四成。

在上述主要废弃地的类型中,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在本书第三章中已有专门阐述,污染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在本书第五章第四节中也有专门阐述,城市中大

部分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也主要属于污染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范畴,因此本章下文主要讨论灾害损毁废弃地和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生态修复问题。

灾害毁损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一)灾害毁损废弃地的修复方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型最多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有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8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78~2016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275万公顷,最低年份为2177万公顷,最高年份达5547万公顷(图5-1)。对于灾害毁损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主要采取工程修复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对废弃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本底进行恢复,建立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表层和深耕层,核心是土壤建造。

灾害毁损废弃地的土壤建造即建造土壤,它是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采取适当的土地整理施工工艺,并应用物理、化学或生态措施,对损毁废弃地建造一个更加适宜的土壤剖面和综合土壤肥力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土壤的内部结构和环境质量,恢复并提高土壤的质量水平。土壤建造的目的是快速培肥土壤,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因此,土壤建造首先必须明确以土壤学原理为基础,包括土壤发生学、土壤形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等理论基础。此外,土壤建造还涉

及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农学、林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地球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

{

(二)土壤剖面建造的技术和工艺

1.土壤剖面建造的技术要点

不同土壤具有各自特有的剖面结构和诊断层次,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特性,使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适宜性和生产力,是土地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例如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厘米以上,临界厚度约为75厘米;块根类作物的最佳土层厚度为75厘米以上,临界值为50厘米左右;谷类作物要求较低,最佳土层厚度为50厘米以上,临界值为25厘米。

土壤剖面建造,就是指采用合理科学的农地整理工艺和剥离、堆垫、贮存、回填等建造工艺,构造一个适宜土壤剖面发育和植物生长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介质和土壤物理化学环境。它是土壤建造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只有建造一个土壤肥力因素发展的土壤剖面,才有可能以较小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达到土壤建造的目的和效果。也只有建造一个适宜的土壤构造、土壤垒结、土壤结构、土壤组成等土壤基础物理环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适合作物生长的微生物繁殖的水分、养分、通气、热量等土壤肥力特性。因此,土壤剖面建造是构成土壤建造成败与效益高低的关键,也是土壤建造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土壤剖面建造在热力学上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换句话说,当一种土壤剖面建造好以后,若发现其并不适宜农业耕作而需要重新建造土壤剖面时,土壤内部或环境必发生性质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建造良好的土壤剖面。经作者团队的研究认为,土壤剖面建造必须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

1)土壤剖面建造必须综合考虑区域各成土因素对重建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不仅要求不能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障碍层次,也不能有潜在的能形成障碍因素的层次存在。

2)土壤剖面和地质剖面是密切联系的,地质剖面是土壤剖面的依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如果土壤剖面和地质剖面均受到扰动,则土壤剖面建造不仅仅是

地表土壤层次的建造,还必须涉及地质剖面的重建和地貌景观的重塑,以保持景观的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土壤剖面中的各个层次,如水田土壤中的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是一个完整的序列和统一体,有其客观规律性和严格的内在联系性。例如稻田犁底层的适度发育,既有利于稻田托水保肥,又有利于土体内正常的物质更新。在土壤剖面建造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

4)复土的厚度必须满足农作物生长所要求具有的土层厚度。若复土场地原为不易透水的土质基层,复土厚度一般为~米;若复土场地原为岩石的基层,复土厚度一般为~米。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复土厚度小于米,土层较薄,不易保持水分,抗旱能力很低。种植小麦所需的复土厚度保持米左右比较适宜。

5)为了使新整理的农田获得高产,必须在底土上铺敷足够数量的耕作土壤(熟土)。土地整理过程中,如果能保存原有耕地上70%~80%的耕作土壤,比完全打乱土层没有保住耕作土壤的新整农田,要多收50%以上的粮食。土层不乱,产量不变,土层一乱,产量减半,所以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加铺米以上的肥沃耕土,是保证灾害毁损废弃地质量的关键所在。

,

6)新整理的农田,第一次浇灌后有不同程度的下沉现象,所以在计算复土厚度时,应当考虑复土加厚的因素。调查表明,复土厚度在~米的,加厚5%;复土厚度在~米的,加厚10%;复土厚度在米以上的,加厚15%;复土厚度超过米的,应采用水力冲填的方法进行施工。

7)新整理的农田在进行耕种前,还必须对它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如整理田面、增施肥料等。施用一部分黑矾后,可以加快生土的熟化,多施用秸秆肥和灰渣肥,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风性能。不同的土壤类型应施不同的肥料,如北方在沟地中整理,沟地农田发阴发凉,就多施骡马粪等热性肥料;如在梁地中整理,梁地地性热,就多施猪粪等冷性肥料。

2.土壤剖面建造的工艺流程

在灾害毁损废弃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土壤剖面建造,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尚未见对建造工艺流程的研究。经对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安徽等地的调查表明,对于以水田为利用方式的农田修复,其工艺流程如图5-2所示。

1)砌筑施工道路。以便施工机车运行。

.

2)剥离部分剩余的耕作层土壤,全部加以收集,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冲刷而使土壤大量流失。

3)按设计要求平整土地。即根据不同地形坡度,因地制宜地整治成不同规格的耕作地块。

4)田块基层处理。对于填土地块,要用推土机或其他设备进行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的隔离层。整个基础垫层应有1%~2%的平整坡度。

5)耕层土壤回填。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农田的耕作能力,还必须在整理场地的垫层之上,将原先存放起来的部分耕作土层,全部运送原地进行回填。这一回填耕作土壤的作业,称之为“复土”。当复土厚度米以下时,工作量不大,运来的耕作土壤可以直接回填到垫层上,复土厚度大于米时,运来的土壤可能一部分是熟土,大部分是生土,这时复土工作就要分阶段进行,做到先填生土,后填熟土。如果剩余表土回填后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该采取客土的形式来达到上述复土厚度。

6)整理田面。尤其是采用机械方法复土时,土壤被压得很实。一般地说,疏松土壤的深度,不宜浅于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有助于土壤渗水,减少地面径流。所以整理田面的主要工作是疏松土壤,经过犁地捣碎土块,剔除土壤中的大小石块。有条件时,再覆盖一层腐殖土,并施用一定数量的底肥。就保存和回填耕作土壤而言,各种方法和步骤都基本是一致的。

}

3.土壤剖面建造的过度渗漏防治

据调查研究,新建造水田适当渗漏(每天~厘米水层)会有利于水稻早发,但渗漏太大,不仅耗水,也很耗肥,应采取适当的防止措施。据南京土壤研究所测定:

新田的耗水量一般要比老田大1倍或1倍以上,第一年新田又比第二年新田大倍左右。新田大量耗水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漏过多。据初步估计,新田的渗漏量约占总耗水量的70%~80%左右。随着水田的渗漏,早稻期间流失的氮素每亩达~斤,相当于硫酸铵6~9斤;其余磷、钾、钙、镁等养分都有相当量的损失。新田的渗漏情况如图5-3所示。

防治渗漏过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边岸与田埂应特别夯实紧固。新整理水田的填方往往因边岸不够坚固,使旁侧渗漏大于垂直渗漏,甚至边岸在泡水后发生塌方,造成大量漏水。为了保证牢固,以黏性红土为材料时,底宽与高度应不少于50厘米与30厘米,沙质土还要再适当增厚。旁侧渗漏在地形坡度大、工程措施艰巨的地段,更为严重,更要认真加以预防。此外,通过铲除田埂基底的老表土,可加固田埂,这也是减少旁侧渗漏的有效措施。

2)带水反复耕耙,任其落干,再灌水耕耖,反复数次,可以加速底塥形成,大大减少垂直渗漏。

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生态修复

(

(一)农村废弃宅基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农村废弃宅基地生态修复,本质上属于土地复垦的范畴。如果将废弃宅基地复垦为农用地,核心也是土壤建造和培肥改良。但由于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土壤通常存在瓦片石块多、物理结构破坏严重、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养分含量低等问题,再加上其利用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交通不便等制约,适宜性评价就成为十分关键的技术。在一般意义上,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生态修复,主要关键技术如下:1)适宜性评价技术。对废弃宅基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来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以便合理安排生态修复措施,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废弃宅基地优先复垦为耕地。但对于坡度大于25度不符合复垦耕地条件的以及零散分布于园地、林地、草地中的废弃宅基地优先复垦为园地、林地和草地。确定复垦为耕地的,再根据区位条件、水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复垦为旱地或水田。适宜性评价技术主要有两种:①因素限制法评价技术。它与常规的土地评价原理一样,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废弃宅基地复垦后不同用途的要求,选择地形、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文条件、地面堆积物、周边环境、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若干因素,并确定相应的指标来衡量复垦后可能达到的程度,以确定其适宜的用途。②关联因素分析法评价技术。它是根据废弃宅基地的自身条件,即废弃地性质、堆积物数量、交通条件、废弃规模等;居民的经济能力;拟采用的复垦方法;复垦后可能达到的状态(包括平整状态、坡度、复土厚度、复土性质等);客观需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能性等,进行关联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最终统筹确定其复垦后的用途。

2)废渣处理技术。农村废弃宅基地在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渣废料,若不加以正确处理,可能会增加农村点源污染的风险,也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培育。通常将所产生的建筑废渣分4种方式处理:①进行石坎填膛。这主要是在新修建石坎后,为确保石坎稳定而有效利用废弃石渣做填膛处理。②在工程施工中作为新建生产路的垫层。③采用人工或机械运输废渣至各片块附近田间道进行路面摊铺并进行碾压,达到维修田间道的目的。④剩余少量废渣可选择在周围林地或田块低洼处掩埋。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在具体工程实施过程中,路基填筑时应采用进占式推铺方式,首先选择粒级较大的石料铺填在基础上,摆放平稳,靠紧密实,然后将小空隙用小石块或石屑填满,最后压实。粒径适中的填料可直接

分层推铺、压实。石坎填膛应注意填膛后石坎的稳定性,应尽量压实,防止垮塌(胡斐南等,2012)。

3)土壤建造技术。废弃宅基地的土壤建造技术,与上文灾害毁损废弃地的土壤剖面建造技术和工艺,并无本质不同。主要是通过采取表层熟化土剥离回填、宅基地地基土翻耕、土墙土捣碎、外部客土等工程措施重新建造耕作层土壤。但由于许多废弃宅基地应长期无人居住,已经杂草丛生,枯草在表层多年积累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得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因此对于部分表面没有经硬化、废弃时间较久而形成具有一定肥力表层土壤进行剥离,待平整结束后再将该层熟化土壤覆盖回表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土壤资源,提高复垦地质量及促进复垦土壤熟化(常换换等,2017)。

4)培肥改良技术。与一般的农用地相比,废弃宅基地的地基翻耕土和土墙捣碎土等,有机质含量都比较低,土壤结构比较差,土壤微生态破坏也比较严重。因此,农村废弃宅基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是要对土壤进行培肥改良。要以有机质输入为主化肥输入为辅促进养分积累,以根系调节为主农艺措施为辅促进结构优化,以自我恢复为主外源添加为辅加速微生态重建。要坚持有机肥施用与PGPR 接种相结合、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与绿肥压青返田相结合、设施运用与设计合理的种植制度相结合,快速提升耕作层肥力(常换换等,2017)。PGPR是指生存在植物根圈范围中,对植物生长有促进或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有益的细菌统称。对于较为贫瘠的土壤,有机肥与PGPR接种相结合,有利于PGPR在土壤及作物根部的定殖扩繁及土著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有机肥养分的释放。

(二)农村废弃宅基地生态修复的景观再生

在通常情况下,农村废弃宅基地经复垦整治后,区域斑块面积会略有增加,景观多样性也会略有增加。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所有这些增加都会有利于提升物种的多样性。但是,废弃宅基地的复垦整治毕竟是对原有景观结构的干扰,如何将景观视作一个自洽的生态系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营造出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相和谐的景观,是农村废弃宅基地生态修复需要探索的重要议题。从景观再生的角度看,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地形景观的修复再生。废弃宅基地的复垦整治涉及拆迁、客土、培肥以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建设的实施必然会引起地形景观的变化,如景观斑块和景观廊道的改变等。需要紧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的特点,包括点、线、面、

体以及层次、比例、尺度等景观要素,再生景观斑块的联通性,再生地形景观的自我维持能力和美学价值。

2)植被景观的修复再生。农村废弃宅基地的重要特点是土壤贫瘠,养分缺乏,植被单一、缺乏,因此植被景观的修复再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植被景观的修复再生需要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①选取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迅速长成植物群落,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区域小气候。②选取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养分的固氮植物,解决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养分贫瘠的生态限制,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复垦整治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3)水体景观的修复再生。废弃宅基地原本是村民的长期居住地,景观水体很容易成为村民生活污水、雨水和垃圾的受纳体。由于多数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缓流水体,水体的自净能力弱,水体景观经常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因此,需要采用植物过滤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等,对水体景观进行修复再生。

4)历史景观的修复再生。不少农村废弃宅基地,虽然不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但毕竟是一种乡村演化的集体记忆场所,传递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要着力对乡村废弃居民点集体记忆要素的保存、提取和再现,利用点、线、面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应到历史景观的规划设计上,形成乡村地域独特的记忆印象。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探析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探析 近年来,因矿山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问题也来越严重,废弃的矿山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常见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污染等。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一些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旨在为我国矿产行业环境恢复建设做提供参考。关键词:矿山废弃地;可持续发展;修复技术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着严重的影响。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95%以上能源,百分之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可见,矿产的资源押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正确的矿产生产管理和环境恢复保护意识,对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矿产修复技术的研究,为减少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做出技术性指导和帮助。 1 矿山废弃地的特点和修复意义矿产企业通过人工或者机械队采矿的进行采矿,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土地将会进行弃置,这些形成的排土场、塌陷区、尾矿库被通称为矿山废弃地。废弃地由于缺乏足够的氮、磷、钾无机物的地质,经过大气循环和土壤吸收会对造成极大的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矿产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存发展。对此,将矿山废弃地进行修复和整改,对人类未来健康发展意义非凡。根据破坏来源程度的不同,现场有一些1/ 5

脱离表土和级别较低的矿土和碎石会形成碎石堆。已经开采过矿地在矿渣堆积下也会堆积成为尾矿废弃地,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让矿地废弃地植被率变高,减少水土流失,修复矿山原貌,改善生态环境。经过生物化学处理后的,矿区土壤能够重新恢复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让矿山及周边生态土壤得到转变,通过大气调整能够改变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降低风尘风沙危害,减少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保障矿区周围的人民安全,提升采矿效率和经济效益。 2浅析生态修复技术适用范围 2.1 对采矿场生态修复为了降低采矿区生态污染,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生态修复技术成为矿产废弃的恢复的最有效技术。这种方法能够对恶劣的矿区土壤进行改善,提高植被的成活率,一般恢复的周期为三至六月不等。受废弃的坡度和环境气候影响,在坡度和破坏程度不同影响下,企业对采矿场的处理方法各有所异。在一些较为平缓的地方可以采取喷洒或采用鱼鳞坑的方式进行土地整改。小于四十度的边坡比较适用于液压喷播法、三维网喷混植生法处理,这些方法的原理是将种子和土壤改良剂混合均匀通过机械喷洒的方式喷洒于废弃地上进行处理。同时,对于一些比较陡峭的坡面常采用鱼鳞穴法,飘台法等,进一步深化采矿场的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优化。结合植物生长特性,常见种植的植物有野蔷薇、金银花等。 2.2填充塌陷生态修复法结合塌陷区结合塌陷程度,地质情况、修复力度需要采用不同的填充2/ 5

环境修复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大,使得金属矿山开发力度加大,致使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金属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如果不加以人为的治理和干扰,那么最终将会导致采矿区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建设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大的地质灾害,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矿山土地复垦技术,实现矿区生态重建。 1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矿山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矿山开采有两种方式,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矿山开采不仅要建设工业场地、采矿场,还有表土场、废石堆场等设施建设。矿山工程建设包括将这些场地的土壤和植被移除。表土层剥离时原有的矿区地

貌、土壤和植被将被破坏,土地利用类型将被改变,丧失土地原有功能。表土场、废石堆场等设施建设将占用土地,同时还要铲除或压占原有地表植被,减少矿山植被覆盖面积。露天采场在矿山运营期不断采掘和扩大,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扰动影响。随着露天开采的进行,堆存的岩石越来越多,废石堆场占地范围也会随之增大。井下开采可能产生采空区塌陷,破坏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地表土壤、植被等也受到破坏。矿区土壤污染和退化、废渣排放、植被减少等因素影响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对矿区景观生态格局产生严重破坏。 1.2矿山开采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矿山废水主要来自矿山开采、冶炼和洗矿。采矿过程中产生尾矿、采矿废石以及矿坑排水。矿床开采将矿物暴露在地表,致使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加大了释放至矿山生态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物。暴露在地表中的采矿废石和尾矿含有硫化物,氧化形成酸性物质,致使矿坑排水变为酸性,重金属污染物在酸性水中的释放能力较自然风化的释放能力要强得多。尾矿、采矿废石伴随着雨水的淋滤和溶解,矿物的可溶成分释放在废水中。矿石冶炼产生电解吸收液、冷凝液、冲渣水、烟气净化废水等。电解吸收液、冷凝液酸性较强,含炉渣微粒的冲渣水温度较高、重金属污染物含量高。烟气净化废水中带有悬浮物。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都含有重金属污染物。选矿过程中产生尾矿水,矿石与选矿用水量的比例为1:5-10,尾矿水水质随选矿种类的不同而又差异,主要含有石灰、硫酸钠、硫酸铜、硫酸等无机药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状态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发展迅速,矿区土地的生态复垦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为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依据矿山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制定和调整相应的复垦和生态修复方案,做到采矿与生态修复的一体化、同步化,最终实现矿山生态功能的修复。 一、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生态功能修复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生态修复一定要从简单的复绿过渡到生态功能修复,总体上应该重新建立一个完整功能性的生态系统。但是,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决不仅仅是植被的恢复。所以,生态功能修复一定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矿山生态修复也绝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这两个系统一定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 我国现在的生态修复范围比较大,不能刻意、盲目追求特定的修复状态,必须要根据矿山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生态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 那么,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是什么?首先,要考虑生态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怎样的稳定修复;其次,修复以后能否达到比较好的生态系统结构;最后,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比较好的生态功能,比如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游憩娱乐等。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_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_李瑞琪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 ——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李瑞琪,王琴*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 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以煤矿废弃地 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本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探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 矿山 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矿坑花园 成新的景观元素,使它成为新兴矿业文化资源。 2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与研究意义2.1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 釆煤受损土地在我国总量庞大、分布广泛,逐年递增,有效复垦不足,造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地表景观、植被、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使地表生物量减少,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地表景观,使原有地表形态、自然外貌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大尺度的地表创面或使地表荒凉萧条,并逐渐丧失自然特征和美感,与周围未开采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破坏植被,或者使土地退化,难以支撑植物生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毒气体释放和扬尘造成大气污染;滑坡、崩塌、塌陷、地裂、泥石流等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4]。因此,如果能在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修复和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利用釆煤后损毁的土地,进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修复利用,并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将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2.2研究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国目前逐渐重视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一般可通过对废弃矿山原有的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利用,使退化的景观得以恢复,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废弃地可以用景观设计手段来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的地形、矿业设备、地质遗迹、矿坑、水体、植物等可利用的资源,以景观生态学与相关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对废弃矿山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恢复矿山的生态的同时开展矿业遗迹展示、工业旅游、科普知识教育、生态游憩与观光,以此来完成使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变矿业弃置地为绿色环保公园的目标[6]。 由于我国矿产开发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加工的技术总体比较落后,且矿山企业普遍重资源开发、轻 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因此,矿山开发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还严重影响了以矿产为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如何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矿山废弃地的建设拉开了改善矿山环境行动的序幕。而矿山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重新建设矿山废弃地是实现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1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相关概念 废弃地是指弃置不用的土地。从广义上说,废弃地是指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中产生的种种没有进行利用的土地。它包括矿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等多种类型[1]。 矿山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山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统称为矿山废弃地[2]。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是指对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矿山废弃土地,运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逐步恢复和重建其不完善的生态系统调控能力,实现矿山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3]。1.2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概念 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是指对矿山废弃地恢复的基础之上,运用景观规划的一系列方法,对项目恢复后进行美学改造。秉承矿业地域文化特点,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将原废弃地的矿业元素重组、整合改造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QD14038)资助作者简介:李瑞琪(1991-),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通讯作者:王琴(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从事园林植物与城市生态方向的研究。 2016年第12期现代园艺1 39〇DOI :10.14051/https://www.360docs.net/doc/6e12317295.html,ki.xdyy.2016.23.206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05 14:44:21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e12317295.html,/kcms/detail/36.1238.S.20170105.1444.176.html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为强化非煤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严厉打击违法采矿行为,防止非煤矿山突出环境问题反弹回潮,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严格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XX 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执行、环保措施落实、安全隐患整治为重点,使开采设计得以全面执行,防尘收尘、废水、固废处理等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整治,矿山安全事故进一步减少;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快速修复;以强化执法监管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及时查处非法采矿、乱采滥挖等违法案件。XX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 一、平稳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工作重点以问题为导向,监督矿山企业严格按照“一设计(含安全专篇)、一报告、两方案”要求进行矿山建设、开采、生产和修复,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规范矿山生产建设。监督非煤矿山企业依据《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进行建设和生产,加强非煤矿山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强化非煤矿山建设施工与竣工管理,查处基建期内边基建边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设备,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等违法行为。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执行或者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二)严格环保措施落实。以露天矿山未按环评要求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及环保督察发现问题为重点,对矿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相关环保措施的,责令其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立案查处。 (三)推进安全隐患整改。以露天矿山台阶、坡面角、工作平台等方面是否符合标准,地下矿山逃生、通风、排水等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重点,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对拒不执行或整改的,暂扣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四)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和以自然恢复为主,与工程修复相结合原则,编制矿山治理恢复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方向、方法和植被重建方式,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统筹协调快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五)严厉打击违法采矿。重点打击无证非法采矿,兼顾越层越界采矿违法案件查处,做到勤巡查、快调查、速立案、严查处、快修复,并做好“三断一清一恢复”工作。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非法开采、涉黑涉恶等犯罪行为,及时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总体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XX年2月底前)。各区县政府要制定矿山整治和生态 修复工作综合实施方案,明确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期限,并按照一矿一策要求,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工作时序进度安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林业局按照问题分类、分级要求,制定专项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分析

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硏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历史遗留矿区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勘查标准的研究及制走,大力推进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工作。各地通过规划、标准、政策的制走实施,谋划部署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 为形成〃加快还旧账,不再欠新账〃的治理局面,对于生产矿山,通过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度, 推进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探索建立动态监管制度,推动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对于废弃矿山”通过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指导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加强政策激励与引导,不断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 (一)完善和推进各项制度 完成中央深改委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制度改革任务,完善〃二合一"方案审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三合一〃改革,突出矿山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 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应返尽返〃原则加快返还企业保

证金,截至2019年4月,全国返还保证金 292.5亿元。同时,指导各地加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 (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 落实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2019年4月,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3号)。2019年5月,召开重点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部署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10 千米范围内和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等7个省(区、市)34 个重点城市周边20千米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拟于2020年底完成。 (三)落实治理资金、开展工程试点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前两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计划治理面积约2.58万公顷。 自然资源部与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共同完成第三批工程试点竞争性评审等工作。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支持内蒙古等14个省(区、市)实施试点,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40 亿元,其中包括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内容。 (四)矿山恢复治理情况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思路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思路 摘要: 针对城市实施生态修复与更新的意义展开研究,分析工业废弃地存有 的问题,探讨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思路。 关键词: 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景观更新 工业废地的修复与更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经 济效益,使城市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工业废弃地实施生态修复与更新的意义 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是在实施城市自然景观修复过程中, 根据生态修复学原理,结合人工设计,再借助工程措施,稳定已经被 破坏了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通过修复与更新,还原成最初的状态,并且形成自我修复水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有 效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不但具有生态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城市实施生态修复与更新的意义如表1所示。 2污染后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存有的问题 2.1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工业废弃地因为受工业生产废弃物的影响, 土壤的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壤中的金属离子超标,pH值不稳定、土 壤出现盐碱化、水分的缺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不但植物得不到正 常的生长,生物的存活率也严重减少。 2.2影响城市的环境城市工业废弃地裸露在外的土壤很容易引起粉尘,因为风力和雨水的作用,粉尘中的污染物会对城市的水资源、空气环 境造成影响,从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城市工业废弃地导致土壤 受到污染,使得土壤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例如,硫酸厂、农业药厂、

化肥厂等废弃工厂影响土地的质量后,导致重金属超标,达不到粮食 种植或开发住宅小区对土地卫生的要求标准。 2.3影响城市的经济随着国家对产业的调整和城市的发展,原本处于 城市边缘的旧工厂成为了市中心,因为拆迁成本低而变成地产开发 “黄金地带”。例如,襄阳市的大棉纺片区和清河口老化工厂片区, 现在已被开发为商业区和高档住宅区。在城市更新中,如果对废弃工 厂污染后的的土壤及生态修复不合理,就会影响其土地开发价值,从 而影响城市的经济收益,危害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思路 3.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废弃地会影响城市景观。因为城市发展的迅速,处于城市边缘的废弃工厂很快就会被城市的其 它建筑所包围,废弃工厂与周围的景观显得格格不入。重视城市经济 发展的同时,应该持续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促动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所以,实施城市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更新时,应该改变传统“三高”的生产消耗模式,即高污染、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经济可持 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 3.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 城市工业废弃地不但影响土壤的种植,对于城市设施的建设也存有一 定的影响,比如,河流、城市建筑、公路路面、铁路、管道等城市基 础设施。土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受城市工业废弃地污染严重的地区,会成为癌症的高发地区。恶劣的 生态环境会防碍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能 够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3.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后工业时代,去功能化的老工业区不再是 城市的“发动机”,而是城市的“毒瘤”,人们的生活会受到这个 “毒瘤”的影响。大量的工厂废弃建筑或生产废料会占用人们的生活 用地,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类的生活 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够为人类创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任务的由来 (1) 1.2编制依据 (2) 1.2.1任务依据 (2) 1.2.2相关法律法规 (3)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4) 1.2.4 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4) 1.2.5投资估算依据 (4)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 1.3.1指导思想 (5) 1.3.2基本原则 (5) 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6) 1.5方案技术路线 (6) 第二章矿区概况 (8) 2.1区域自然条件 (8) 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8) 2.1.2气象气候 (8) 2.1.3地表水 (9) 2.1.4地下水 (9)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9) 2.2.1地形地貌 (9) 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2.2.3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10) 2.2.4矿区地质构造 (10) 2.2.5区域地层 (12) 2.2.6矿带及矿床特征 (15) 2.3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18)

2.3.1人口及行政区划 (18) 2.3.2社会经济概况 (18) 2.3.3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18) 2.3.4环境功能区划 (19) 第三章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20) 3.1历史沿革 (20) 3.2项目组成 (20) 3.2.1主体工程及辅助工程 (20) 3.2.2环保工程 (20) 3.3生产现状 (22) 3.3.1井田境界 (22) 3.3.2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22) 3.3.3总平面布置 (23) 3.3.4生产工艺 (23) 3.3.5剥离废弃土石排放系统 (25) 3.3.6采场防、排水及供水系统 (26) 第四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 (27) 4.1调查方法概述 (27) 4.1.1调查范围 (27) 4.1.2调查内容 (27) 4.1.3调查方法 (27) 4.2矿区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及评价 (28) 4.2.1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分布 (28) 4.2.2矿区动物资源 (29) 4.2.3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现状及评价 (29) 4.2.4尾矿库、废石场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 4.2.5临时性不稳定边坡 (32) 4.2.6铁矿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33)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是为了避免矿山生态结构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其在实际中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矿山可以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其生态恢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文章在矿山生态修复的特点及要求上对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包括植被恢复、生物恢复、废弃物处理等部分,并提出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复垦工作,利用这些技术原理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来保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恢复,进而使矿山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发展。 标签: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

浅谈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及再利用

浅谈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及再利用 摘要: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产业重心的调整,导致许多工业废弃地的出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对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和再利用。本文通过对工业废弃地产生的背景、改造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现状进行解读,对工业废弃地改造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且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重生提供参考。 关键字: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再利用;生态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pee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dustry focus adjustment, resulting in many industrial wasteland.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so people begi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pair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asteland interpretation of backgrou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generated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industrial wasteland. Key words: city Industrial waste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reuse; 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各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制造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原有支柱产业的工厂渐渐停产、搬迁,因此导致了大量工业废弃地的出现。 2、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的意义 2.1历史意义 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城市的内容,也给人们切身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2.2环境经济意义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废弃土地的成因和主要类型 (一)废弃土地的成因辨析 废弃土地,又称废弃地,是指因采矿、工业和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而造成的不能被直接利用或严重功能退化的土地。据相关文献,截至目前,我国至少有1000万公顷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尚待复垦,且每年新增废弃地超过25万公顷(夏珺,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国外文献中的废弃地,主要指棕地,除法国之外,大多数国家仅限于城市区域的空置、废弃、被污染的土地,包括被毁坏的工业用地、旧的商业建筑以及其他产业用地,突出污染的土地。可见,中国废弃地的内涵比国外的棕地概念要广泛很多。废弃地的概念与闲置土地不同,后者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在农村土地闲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抛荒,既某块农田已经闲置半年以上而未得到利用;另一种是农村宅基地的空置。废弃地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赵文廷等,2018;张丽芳等,2010): ! 1)自然成因的废弃地。主要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等自然因素所损毁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包括崩塌型废弃地、滑坡型废弃地、泥石流型废弃地、流水型废弃地、地裂缝型废弃地、地面塌陷型废弃地、地面沉降型废弃地、火山型废弃地、盐渍化型废弃地、洪涝型废弃地、干旱型废弃地、冰川型废弃地、冻害型废弃地、地球化学型废弃地、地球物理型废弃地等。 2)人工成因的废弃地。是指由人类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和各类工程建设)而损毁、抛弃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按活动结果划分为挖损型废弃地、人工堆积型废弃地、污染型废弃地、建设型废弃地和抛弃型废弃地。后者如农村长期闲置而不再居住的宅基地等。 (二)废弃土地的主要类型 鉴于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是资源的硬瓶颈约束,加强内涵挖潜是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废弃地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随着矿石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长期无序地开山采石,导致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了诸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因此,采石场的生态环境恢复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 1、边坡稳定与加固 矿山在经过长时间的过度开采后,通常会出现地质不稳定的问题,存在山体坍塌等安全隐患,在山体生态修复前需要先全面了解受损山体的地质环境,分析论证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通过现场调查测绘,查明受损山体的分布、规模、开采侧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主要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变化趋势、危害特征等。 根据地质环境评价结果,采用工程治理措施对受损山体进行治理,如清除坡面松动危岩体及潜在不稳定块体、陡坡削坡、系统锚固等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

2、矿山植被修复 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方法之一便是修复矿山植被,该方法的修复要点是先明确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并对矿山的土壤及环境条件进行全面勘察,进而确定植被种植的方法。 3、矿山土壤生物修复 修复土壤生物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修复土壤微生物。主要方法是提高土壤的活性,进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另一方面修复土壤动物。 做好土壤动物的修复工作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具有分解枯枝、残枝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帮助土壤植物完成营养循环的工作。 二、矿山边坡稳定性治理的方法 由于采矿的采剥作业打破了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常使边坡岩体发生变形破坏,使岩体失稳,导致崩落、散落、座落、倾倒坍塌和滑动等。治理前,应首先进行边坡的安全评估,然后开始治理。一般采石场边坡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于坡度较陡,存在不稳定岩体及堆积体的边坡,进行削坡。对于高度不大的陡坡,也

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教学提纲

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摘要:我国枯竭矿山数量不断增加,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矿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来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迫在眉睫。从融合的视角,矿产资源开发虽然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反之,悠久的矿业开发历史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矿业遗迹。在此,提出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思路,建设矿山公园,实现矿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旅游业;融合 我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拥有悠久的矿业开发历史。随着我国资源的不断枯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地区纷纷面临着关闭矿区,经济受到重创,同时由于长期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寻找合适的替代产业成为关键。 一、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1995)把生态恢复定义为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以前状态的过程。国际恢复生态学(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国内学者焦居仁(2003)认为生态恢复

是指在排除外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缓慢的演化过程。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矿山修复即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又称矿业废弃地,废弃地存在因生产导致的各种污染。矿业废弃地多以重金属污染和矿山酸性排水污染为主,治理内容以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为主。 二、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 矿山生态修复与旅游业的融合建立在共同机制之上,具有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山修复是发展矿区旅游前提与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及旅游资源等方面。本文仅指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旅游气氛环境,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及保障。 矿山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大,常常伴随着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黑龙江煤矿山开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下:土地资源较少、水资源浪费及地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目前解决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积极开展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我国矿区采矿的历史,分析了矿区采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问题,并归纳出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综述了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方法。最后,展望我国未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修复技术 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1]。矿区废弃地是一种极端裸地,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可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引发一系列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露天煤矿矸石山排土场含有煤粉、高硫煤矸、深层岩石, 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些污染危害如果不加速治理, 将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矿区废弃地治理已经成为制约矿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是促进采矿业与农业的持续协调展的主要手段和保护矿区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矿区废弃地上进行快速、高效的生态恢复, 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矿区废弃地的类型与特点 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 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划分为4种类型: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即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各种分选方法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 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 其主要特点如下[2]。 (1) 表土层破坏导致缺乏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水分缺乏、营养物质不足、毒性物质含量过高。 (2) 极端贫瘠, N、P、K 及有机质含量极低, 或是养分的不平衡。 (3) 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 如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H 值或盐碱化等。2.矿区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2. 1 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 一般而言, 露天采矿所占用土地面积大约相当于采矿场面积的5倍以上。我国现有国营矿山企业8000 多个,个体矿山23万多个。我国矿区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2.88万km2,并且每年以大约467km2的速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_魏艳

全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4 结语 安全生产是一件利国利民、事关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职工家庭幸福的大事,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又是减少和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前提, 通过开展“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问卷调查”,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衡量职工安全意识水平的手段。今后可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利用各种安全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对职工、尤其是对中、青年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进而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 Qu 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safety awareness of staff WANG Jian -hui ,LIANG Kun -lun (Lime sto ne M ine o f Benxi Iro n &Steel Co .L td .,Benxi 117002,China ) Abstract :U sing me tho d o f mathema tical statistics ,the questio nnaire investig atio n of safety awa reness of staff in lime sto ne mine of Benxi I ron &S teel Co mplex w as do ne . Key words :staff ;safe ty aw areness ;analy sis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魏 艳(1981-),女(汉族),河南西华人,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魏 艳 侯明明 卿 华 李若愚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摘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并形成了很多矿业废弃地。本文在国内外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矿业废弃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恢复与重建 中图分类号:TD 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550(2007)01-0052-04 0 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并产生环境污染,由此造成原有环境景观的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环境问题,并影响到矿区人民的生产及生活环境。因此,恢复和重建业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矿业废弃地的类型及其特点 矿业废弃地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根据其来源可划分为4种类型 [1] :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 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2)随着矿物开采而形成的大量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即采矿坑废弃地;3)开采的矿石经分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而后废弃的土地。 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其主要特征: ———表土层破坏导致缺乏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水分、营养物质、而毒性物质含量过高; 52 矿  业 工 程Mining Engineering  第5卷 第1期 2007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