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之一。
这些案例不仅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也为未来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几个相关参考内容。
一、平埔坑废矿厂生态修复案例平埔坑废矿厂位于台湾高雄县茂林乡,是一家在1987年倒闭的金矿厂。
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活动,导致该地区地表土壤严重受损,无法再生产农作物。
为了修复该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土地清理和修复:通过清理矿渣和污染土壤,重新铺设上覆土壤,并进行复绿作业。
同时,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确保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2. 生物多样性恢复:引入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物种,建立起良好的植被覆盖,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
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采取专门的措施,如建立人工保护区等。
3. 水体治理:对于矿山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同时,对当地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确保周边生态系统的水量和水质的稳定。
二、美国阿利桑那州「石怪地」矿山废弃地修复案例美国阿利桑那州的「石怪地」矿山废弃地曾是一个采铜矿的旧址。
在经过长期开采后,该地受到严重的矿渣和废料污染,并丧失了生态功能。
为了修复该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废弃物清理:对矿渣、废料等废弃物进行清理和处理,将其转移或封存,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和播种植物,恢复矿山废弃地的植被覆盖。
选用了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在当地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物种。
3. 土壤修复: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和植物种植,恢复土壤的生物活性和自然肥力,并促进土壤水分循环和肥料循环。
4. 水体治理: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水池,收集和利用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和水体污染。
三、中国湖南怀化市坪阳县废弃柴窑修复案例怀化市坪阳县曾是中国陶瓷行业的重要基地,但该地也留下了大量的废弃柴窑。
为了修复这些废弃窑址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1. 窑址清理:对废弃的柴窑进行拆除和清理,清理出窑址区的污染废弃物。
弃渣场生态恢复方案

弃渣场生态恢复方案引言弃渣场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堆放场所,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和重建弃渣场的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以下弃渣场生态恢复方案。
方案概述本方案旨在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促进弃渣场的生态恢复,包括土地治理、水体修复和植被恢复三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清理和改善弃渣场区域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
1. 土地治理弃渣场的土地受到废弃物的严重污染,需要经过彻底清理和治理,以恢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弃渣场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对弃渣场区域进行土壤污染调查,明确污染源和程度。
•土壤修复技术应用:根据土壤污染程度,采取合适的土壤修复技术,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等。
•植被引入:引入适宜的植被,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进一步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土壤保水保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保水剂,改善土壤质地和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
2. 水体修复弃渣场周围的水体往往也受到废弃物的污染,水质严重受损。
为了修复水体生态系统,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水质评估:对污染的水体进行水质评估,明确目标修复水质的指标和要求。
•污水处理工程:建立针对弃渣场周围的污水处理工程,对进入水体的废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
•生物修复: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生物介质,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定期监测:建立水体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水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植被恢复弃渣场的原始植被往往被破坏或消失,为实现生态恢复,我们将采取以下植被恢复措施:•植物种植: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选用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包括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等。
•造林绿化:建立林带和绿化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保持水源。
•植被管理:定期进行植被养护和管理,包括修剪、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野生动植物保护:合理规划和设置保护区,保护和增加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
七十种减少土地污染的方法

七十种减少土地污染的方法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污染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土地污染对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减少土地污染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七十种减少土地污染的方法。
一、土壤保护与修复1. 废弃地的修复。
对于已经被废弃的土地,可以通过沉积物的清除、土壤堆肥的添加以及植物恢复等方法进行修复。
2. 植物修复。
通过植被的选择和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促进土壤的恢复和保护。
3. 土壤重金属的处理。
采用生物浸出、化学萃取等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4. 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助于减少土地污染的发生,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并减少土壤损失。
5. 建立土壤保护区。
通过建立土壤保护区,限制开发和污染源的扩散,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农业环保措施6. 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对土地的污染。
7. 农作物轮作。
农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营养,减少土地污染的发生。
8. 秸秆还田。
将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健康和保护。
9. 高效农业灌溉。
采用高效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减少用水量,降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浓度。
10. 农田复种。
在农田休耕期间,进行农田复种,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污染。
三、工业排放控制11. 合理排污。
工业企业应该合理排放废水和废气,减少对土地的污染。
12. 严格环保监管。
加强环保监管,强制工业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避免土地污染的发生。
13. 排放治理技术。
采用污水处理设备、烟尘净化器等先进排放治理技术,减少工业废弃物对土地的污染。
14. 循环经济。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污染的产生。
四、建筑行业减排15. 建筑垃圾处理。
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排放和处理,加强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16. 环境友好材料。
选择环境友好材料进行建筑,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修复生态措施

土壤修复生态措施概述土壤是地球上珍贵的资源之一,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土壤受到污染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修复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壤修复生态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有机物添加和微生物修复。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一种有效的土壤修复生态措施。
通过重新引入适宜的植物物种,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改善水分保持能力,并防止土壤侵蚀。
以下是一些植被恢复的常用方法:1. 植物种植选择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进行种植。
这些植物应该能够适应土壤条件,抗逆性强,并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有机质含量。
适宜的植物物种可以有效地吸收和转化污染物,促进土壤的修复。
2. 支持自然植被生长在一些情况下,对土壤进行修复的最佳方法是恢复自然植被的生长。
这可以通过保护原有植被、控制土地利用、减少开发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促进自然恢复过程。
3. 绿色覆盖绿色覆盖是一种将植物覆盖在土壤表面以保护和修复土壤的方法。
覆盖植物不仅可以减少土壤侵蚀,还能提供有机物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结构。
常用的绿色覆盖植物包括大豆、燕麦、甘蓝等。
有机物添加有机物添加是另一种常见的土壤修复生态措施。
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机物添加方法:1. 堆肥施用将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植物残渣等经过堆肥处理后,添加到土壤中。
堆肥可以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2. 生物炭施用生物炭是一种由植物物质经过炭化处理得到的炭质材料。
添加生物炭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稳定的有机质。
生物炭还具有吸附和保持养分的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3. 植物废弃物添加利用植物废弃物如秸秆、稻壳等添加到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再利用探索

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再利用探索在现代社会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废弃采石场是其中一个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采石场的运营过程常常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当采石完毕后,废弃采石场则成为一块被遗弃的土地资源。
因此,对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再利用探索,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旨在恢复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并改善环境质量。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土壤修复:采石过程中,土壤被破坏,损失养分和有机质。
因此,将重点放在土壤修复上,引入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自然形成和植物生长。
2.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种植和培育,可以恢复废弃采石场的植被覆盖率。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3. 水体恢复:废弃采石场常常形成湿地,这些湿地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通过修复水体,增加湿地植被的种植和湿地的净化能力,可以改善水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4. 生物保护:在采石场周边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建立野生动植物物种数据库,以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二、废弃采石场的土地资源再利用废弃采石场虽然被废弃,但它们仍然拥有一定的土地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以下探索:1. 农业利用:将废弃采石场改造成农田,通过改良土壤,引入适应性强的农作物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
此外,对于一些可以利用矿渣等废弃物肥料进行种植的农作物,也可以尝试进行农田养殖。
2. 园林建设:根据采石场地貌的特点和周边环境,开展适合园林建设的活动。
可以建设花木园、休闲公园、园林景区等,改变采石场的原貌,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增加城市绿地。
3. 生态旅游:利用废弃采石场的地质特点和景观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
通过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山地徒步、自行车运动、观鸟等,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弃土场环保的措施

弃土场环保的措施弃土场是指在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未继续使用的土石材料的集中储存地。
由于弃土场储存的土石材料大多是废弃物料,因此常常方便了土地污染的发生。
为了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回收资源,弃土场环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弃土场环保的几项措施。
弃土场生态修复弃土场的建设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生态修复就是指修复弃土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生态修复的具体内容包括植物覆盖、草复盖、树木种植等措施。
其中植物覆盖和草复盖是恢复土地土壤功能和固化土壤的关键步骤。
因为草本植物生长快,能够快速覆盖土壤表面,抑制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水土保持效果。
而树木的栽植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
弃土场垃圾清理在弃土场垃圾清理方面,可以采用保洁车、手工清理等多种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
清理弃土场垃圾是环保的必要措施,因为弃土场垃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危害。
坚持弃土场垃圾的日常清理和定期清理,将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
弃土场水利工程建设在弃土场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降雨径流沉淀池、洪水拦沙坝等设施来减少弃土场对周边土地和水体造成的影响。
在储存过程中,弃土场的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垃圾会随着雨水流向下游,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的损失。
而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雨水资源,减少洪水对周边土地的危害。
弃土场限批措施弃土场限批措施是指对弃土场的开发、建设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弃土场采取限批措施,对弃土场建设、储存、运输和处置实行从源头、过程、末端的全环节风险管控和现场监测。
这项措施可以有效防范弃土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要求所有的建设单位和相关人员必须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确保环保措施的落实。
弃土场资源化利用在弃土场环保中,资源化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对于弃土场储存的土石材料,可以利用其再加工成砖块、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利用处置中重复利用,降低了弃土场二次污染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节约原材料和资源。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案例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处矿山废弃地,在经过近20年的植被自然恢复后,目前已成为一处绿化景观区。
该废弃地在矿业开采期间,地表被破坏,土壤被污染,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为了恢复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生态修复工作。
首先,对该地区进行了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通过铺设生态毯、草皮等材料,增加土壤保水、减轻水土流失的效果。
采用大量的本土植物,如红枫、冬青、金杏等树种,以及九芎、山梅花等灌木,来恢复该地区的植被覆盖。
其次,为了使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得到有效保护,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限制人工干扰等。
经过长期的生态修复工作,现在这处矿山废弃地已成为南昌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区之一。
绿树成荫,花草香美,不仅提供了自然氧吧和休闲娱乐场所,还成为了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浅析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方法

浅析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方法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传统工业逐渐从城市中心转向城市的近郊或者边缘地带,因此在城市中留下了许多存在诸多问题的工业废弃地,带来了普遍的生态问题和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工业废弃地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国内外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优秀案例,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方法。
标签: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一、工业废弃地的概念及形成原因1.1工业废弃地的概念工业废弃地是指废弃的、未重新利用的工业用地,或是已知疑为污染的用地。
工业废弃地是与绿地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真实存在的地产,这块地产的扩展、再开发、再利用有可能会由于危害物质或者污染物的存在而变得复杂。
1.2工业废弃地的形成原因工业废弃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传统采矿业与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衰退,导致相关企业破产倒闭,使工业生产活动停止。
(2)经济活动推动下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地布局调整等。
二、工业废弃地产生的危害2.1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工业生产活动的早期,一味追求经济的上涨,大多采用比较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生态环境考虑不到位,甚至一些工业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完全忽视。
使工业场地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地表景观变的支离破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例如矿场中的矿坑、陡壁、等等。
2.2地表徑流破坏工业活动对地表径流也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
例如很多露天开采的煤矿,使地表植被破坏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下渗的过程受到影响。
再之,大型的钢铁厂、冶金化工厂等场地及其工程周围需要硬化大量的土地,使之地表径流、地表下渗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工业活动的巨大扰动使工业场地内部及其周围的土壤和水体质量均有所下降,随意排放的污水量超过自然承受的自净范围,影响地下水安全,威胁周围区域居民饮水安全。
2.3污染物扩散强大的工业活动加剧了地表破损的程度,地表植被的破坏使植物防尘滞尘的能力下降,季风等气候的影响加剧了工业废弃地中扬尘扩散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弃土地如何做生态修复废弃土地的成因和主要类型(一)废弃土地的成因辨析废弃土地,又称废弃地,是指因采矿、工业和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原因而造成的不能被直接利用或严重功能退化的土地。
据相关文献,截至目前,我国至少有1000万公顷因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尚待复垦,且每年新增废弃地超过25万公顷(夏珺,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
国外文献中的废弃地,主要指棕地,除法国之外,大多数国家仅限于城市区域的空置、废弃、被污染的土地,包括被毁坏的工业用地、旧的商业建筑以及其他产业用地,突出污染的土地。
可见,中国废弃地的内涵比国外的棕地概念要广泛很多。
废弃地的概念与闲置土地不同,后者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建设用地。
在农村土地闲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指抛荒,既某块农田已经闲置半年以上而未得到利用;另一种是农村宅基地的空置。
废弃地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赵文廷等,2018;张丽芳等,2010):!1)自然成因的废弃地。
主要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等自然因素所损毁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包括崩塌型废弃地、滑坡型废弃地、泥石流型废弃地、流水型废弃地、地裂缝型废弃地、地面塌陷型废弃地、地面沉降型废弃地、火山型废弃地、盐渍化型废弃地、洪涝型废弃地、干旱型废弃地、冰川型废弃地、冻害型废弃地、地球化学型废弃地、地球物理型废弃地等。
2)人工成因的废弃地。
是指由人类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和各类工程建设)而损毁、抛弃或功能严重退化的土地,按活动结果划分为挖损型废弃地、人工堆积型废弃地、污染型废弃地、建设型废弃地和抛弃型废弃地。
后者如农村长期闲置而不再居住的宅基地等。
(二)废弃土地的主要类型鉴于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是资源的硬瓶颈约束,加强内涵挖潜是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废弃地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矿山废弃地。
它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滞留土地由于受采矿活动的剧烈扰动,不但丧失天然表土肥力,而且还经常有持久而严重的污染问题。
矿山开采造成的占用或破坏土地的情况主要有:露天开采挖损土地、尾矿场、废石场(排土场)压占土地,矿山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道路等占用土地。
据统计,全国因采矿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公顷,破坏土地157万公顷,且每年仍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周连碧等,2010)。
根据矿山类型不同,矿山废弃地主要有以下类型:①煤矿废弃地。
排土场、沉陷区、煤矸石堆放场、开采坑、道路等。
②金属矿区废弃地。
尾矿库、低品位废弃矿石的堆放场、开采坑等。
③非金属矿废弃地。
贫瘠废弃场地、道路砖瓦厂等取土后的场地等。
;2)污染废弃地。
它是指因受到采矿或工业废弃物或农用化学物质等侵蚀、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主要有重金属污染废弃地、有机物污染废弃地和固废物污染废弃地等3种类型,可见本章上一节详述。
3)灾害废弃地。
它是指应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废弃的土地。
主要有:①气象灾害废弃地。
如干旱、暴雨、洪涝、台风等造成的废弃地。
②地质灾害废弃地。
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造成的废弃地。
③海洋灾害废弃地。
如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废弃地。
④生物灾害废弃地。
如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
4)空置废弃地。
它是指不动产长期空置而不主动使用的废弃地,主要可以分为城市空置废弃地和乡村空置废弃地。
对于大量空置而准备出租的土地,是一种空置地,暂不宜列入空置废弃地,通常也不存在生态修复的问题。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宅基地制度本身的设计和运行缺陷、监管的不到位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大量的农村宅基地和房屋闲置,并且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比例。
这种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对中国耕地的有效保护粮食安全的实现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是现阶段中国空置废弃地的主要类型。
根据中国科学院2013年的估算,全国宅基地总共约有亿亩,而空置的约有亿亩,几乎占到了四成。
在上述主要废弃地的类型中,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在本书第三章中已有专门阐述,污染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在本书第五章第四节中也有专门阐述,城市中大部分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也主要属于污染废弃地的生态修复范畴,因此本章下文主要讨论灾害损毁废弃地和农村废弃宅基地的生态修复问题。
《灾害毁损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一)灾害毁损废弃地的修复方法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型最多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有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8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78~2016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275万公顷,最低年份为2177万公顷,最高年份达5547万公顷(图5-1)。
对于灾害毁损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主要采取工程修复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对废弃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本底进行恢复,建立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表层和深耕层,核心是土壤建造。
灾害毁损废弃地的土壤建造即建造土壤,它是以土壤学、生态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采取适当的土地整理施工工艺,并应用物理、化学或生态措施,对损毁废弃地建造一个更加适宜的土壤剖面和综合土壤肥力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土壤的内部结构和环境质量,恢复并提高土壤的质量水平。
土壤建造的目的是快速培肥土壤,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因此,土壤建造首先必须明确以土壤学原理为基础,包括土壤发生学、土壤形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等理论基础。
此外,土壤建造还涉及生态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农学、林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地球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
{(二)土壤剖面建造的技术和工艺1.土壤剖面建造的技术要点不同土壤具有各自特有的剖面结构和诊断层次,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特性,使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适宜性和生产力,是土地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例如有效土层厚度,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厘米以上,临界厚度约为75厘米;块根类作物的最佳土层厚度为75厘米以上,临界值为50厘米左右;谷类作物要求较低,最佳土层厚度为50厘米以上,临界值为25厘米。
土壤剖面建造,就是指采用合理科学的农地整理工艺和剥离、堆垫、贮存、回填等建造工艺,构造一个适宜土壤剖面发育和植物生长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介质和土壤物理化学环境。
它是土壤建造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
只有建造一个土壤肥力因素发展的土壤剖面,才有可能以较小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达到土壤建造的目的和效果。
也只有建造一个适宜的土壤构造、土壤垒结、土壤结构、土壤组成等土壤基础物理环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适合作物生长的微生物繁殖的水分、养分、通气、热量等土壤肥力特性。
因此,土壤剖面建造是构成土壤建造成败与效益高低的关键,也是土壤建造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土壤剖面建造在热力学上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换句话说,当一种土壤剖面建造好以后,若发现其并不适宜农业耕作而需要重新建造土壤剖面时,土壤内部或环境必发生性质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要付出代价的。
因此,必须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才能建造良好的土壤剖面。
经作者团队的研究认为,土壤剖面建造必须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1)土壤剖面建造必须综合考虑区域各成土因素对重建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不仅要求不能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障碍层次,也不能有潜在的能形成障碍因素的层次存在。
2)土壤剖面和地质剖面是密切联系的,地质剖面是土壤剖面的依托。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如果土壤剖面和地质剖面均受到扰动,则土壤剖面建造不仅仅是地表土壤层次的建造,还必须涉及地质剖面的重建和地貌景观的重塑,以保持景观的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土壤剖面中的各个层次,如水田土壤中的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是一个完整的序列和统一体,有其客观规律性和严格的内在联系性。
例如稻田犁底层的适度发育,既有利于稻田托水保肥,又有利于土体内正常的物质更新。
在土壤剖面建造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
4)复土的厚度必须满足农作物生长所要求具有的土层厚度。
若复土场地原为不易透水的土质基层,复土厚度一般为~米;若复土场地原为岩石的基层,复土厚度一般为~米。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复土厚度小于米,土层较薄,不易保持水分,抗旱能力很低。
种植小麦所需的复土厚度保持米左右比较适宜。
5)为了使新整理的农田获得高产,必须在底土上铺敷足够数量的耕作土壤(熟土)。
土地整理过程中,如果能保存原有耕地上70%~80%的耕作土壤,比完全打乱土层没有保住耕作土壤的新整农田,要多收50%以上的粮食。
土层不乱,产量不变,土层一乱,产量减半,所以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加铺米以上的肥沃耕土,是保证灾害毁损废弃地质量的关键所在。
,6)新整理的农田,第一次浇灌后有不同程度的下沉现象,所以在计算复土厚度时,应当考虑复土加厚的因素。
调查表明,复土厚度在~米的,加厚5%;复土厚度在~米的,加厚10%;复土厚度在米以上的,加厚15%;复土厚度超过米的,应采用水力冲填的方法进行施工。
7)新整理的农田在进行耕种前,还必须对它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如整理田面、增施肥料等。
施用一部分黑矾后,可以加快生土的熟化,多施用秸秆肥和灰渣肥,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风性能。
不同的土壤类型应施不同的肥料,如北方在沟地中整理,沟地农田发阴发凉,就多施骡马粪等热性肥料;如在梁地中整理,梁地地性热,就多施猪粪等冷性肥料。
2.土壤剖面建造的工艺流程在灾害毁损废弃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土壤剖面建造,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尚未见对建造工艺流程的研究。
经对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安徽等地的调查表明,对于以水田为利用方式的农田修复,其工艺流程如图5-2所示。
1)砌筑施工道路。
以便施工机车运行。
.2)剥离部分剩余的耕作层土壤,全部加以收集,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
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冲刷而使土壤大量流失。
3)按设计要求平整土地。
即根据不同地形坡度,因地制宜地整治成不同规格的耕作地块。
4)田块基层处理。
对于填土地块,要用推土机或其他设备进行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的隔离层。
整个基础垫层应有1%~2%的平整坡度。
5)耕层土壤回填。
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农田的耕作能力,还必须在整理场地的垫层之上,将原先存放起来的部分耕作土层,全部运送原地进行回填。
这一回填耕作土壤的作业,称之为“复土”。
当复土厚度米以下时,工作量不大,运来的耕作土壤可以直接回填到垫层上,复土厚度大于米时,运来的土壤可能一部分是熟土,大部分是生土,这时复土工作就要分阶段进行,做到先填生土,后填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