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地理论文参考范文

地理论文参考地理论文参考范文导语: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参考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地理论文参考范文一摘要: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建立做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对真理不懈追求的信念。
本文就对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教学方式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精神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作为初中地理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更大的紧急性和迫切性。
纵观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缺失极为严重,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让人文精神回归、重建当作重要前提。
一、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1)新課标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建立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的特性,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了,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地理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自然地理学论文

自然地理学论文班级:地信10901学生姓名程思奋学号:*********日期: 2011.5.24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摘要: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完成的。
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与特征上。
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结构与特征的归纳与刻画,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的形成离不开大气、水、岩石与生物的参与,也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字: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结构特征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的概念①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因为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因为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信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人类每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②水圈: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71%左右。
现代自然地理小论文----马建勇

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姓名:马建勇专业:自然地理沙漠地区是陆地表面重要的地貌单元之一,而我国干旱地区面积超过100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11%, 荒漠是干旱区的主要景观。
研究沙漠地区同大气间的能量交换机制对于探索大气边界层能量输送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多年来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大气边界层中离地面大约100 m左右最近地面的这一层称为近地面层, 在近地面层中, 大气受下垫面的影响最大, 气象要素的日变化最大, 湍流的变化也剧烈。
注重近地面湍流的研究主要与这一层中大气与下垫面的相互作用非常强烈有关, 而且描述湍流动量、热量和水汽的输送比较容易; 近地层还可以看作大气最大的风洞, 许多在实验室难以研究的流体力学问题可以在近地层中研究。
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近地层地气间湍流能量交换, 尤其是热量水汽、动量等的输送, 沙漠特有的近地层湍流能量交换特征, 沙漠边界层逆湿现象以及特殊的深厚大气边界层 , 辐射收支中的矿物气溶胶效应, 沙尘天气下的湍流特征的研究等等。
本文试图总结关于沙漠地区近地层大气湍流能量交换特征的研究成果, 对近几十年来前人在沙漠大气边界层内尤其是近地层湍流能量交换特征方面的工作以及结论做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1 国内外研究进展沙漠地区大气边界层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自20世纪80 年代始, 科学家们日渐关注沙漠陆面过程的研究, 开展了许多科学实验。
这些实验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对不同下垫面陆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描述不精确, 也制约了数值预报的准确性。
在我国, 20世纪80年代苏从先等首次发现了干旱区边界层绿洲/冷岛效应0结构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日合作在甘肃黑河流域开展的/黑河地区地) 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研究 ,是真正以研究干旱地区热量和辐射平衡过程为主的陆面过程试验, 是国际上首次真正的干旱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并由此得出干旱荒漠地表典型晴天热量平衡和辐射平衡以感热为主。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
它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荣裕良,2008)。
随着“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 and Biosphere Plan)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两大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的积极活动,人类对全球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IGBP/HDP,1995)。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变化中最重大的也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和世界气象组织(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均报道了自有地表温度器测资料(1850年)以来,全球最暖的10个年份有9个出现在2000—2011年间(邓少福,2013)。
全球变暖表现为加速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水淡化,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从而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实质是探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响应(陈雪华,2012)。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Land-use and cover change)”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项目和重要方向,并成为全球变化中最复杂、最具活力的研究内容(常顺利,2003)。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学 大学期末论文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学大学期末论文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地理科学中的自然地理学,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地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整理,以及对自然地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本篇论文对于进一步推动地理科学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1. 引言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环境、自然地貌、自然资源以及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重点围绕自然地理学展开探讨。
2.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和概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地球的地理现象、地貌特征、气候变化、水文地理、生物地理等。
自然地理学通过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3.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变化、水文地理、生物地理等。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态、地貌特征以及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变化规律以及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理是自然地理学中研究地球水资源的学科,研究水文循环、水文地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
生物地理是自然地理学中研究生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物种演化与迁移等。
4.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型等。
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实地观察和实地调查,获取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的准确数据。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航空或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
地理参考文献举例,关于气温和降水

地理参考文献举例,关于气温和降水以下是地理参考文献的一些例子,涉及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内容:1.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An Introduction" - 该文献是一本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书籍,详细解释了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The Effects of El Niño on Regional T 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 这篇文献研究了厄尔尼诺现象对地区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影响。
它探讨了厄尔尼诺现象如何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并分析了其对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
3.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 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 这篇文献研究了亚马逊雨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模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雨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这一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详细信息。
4.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Study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 这篇文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特别关注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
它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系统,并提出了可能的适应策略。
这些文献都以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了气温和降水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它们按照段落排版并使用了Word格式,以便阅读和引用。
自然地理的学术论文

自然地理的学术论文篇一镜泊湖自然地理环境考察摘要:通过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对镜泊湖地质地貌、土壤、动物及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特征分析,对研究镜泊湖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提出利用遥感技术考察镜泊湖环境方法更佳。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考察;遥感;镜泊湖一、镜泊湖自然地理环境1.镜泊湖地质地貌环境。
地理专业所进行的野外地理实习主要区域在镜泊湖。
镜泊湖坐落于黑龙江省南部牡丹江地区宁安县境内,处于北纬433~442,东经12854~12910。
在张广才岭与老爷岭的微微群山之中,镜泊湖距离牡丹江市大约90km,距宁安市60km。
镜泊湖为火山堰塞湖,镜泊火山为密山敦化火山带的一部分,受密山敦化断裂影响,火山活动频繁。
多次发生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火山多次喷溢,早在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早期阶段也曾发生了早期、中期、晚期和近期玄武岩喷发,第四纪中晚期火山爆发玄武岩岩浆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镜泊湖,世界第二高山堰塞湖,中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
全湖的面积约为90km2,平均水深40m,湖水的浅处蒲草丛生,天气稍微晴朗时,能形成草甸。
湖水十分清澈,湖水流经东京城、宁安县最后到达牡丹江市,终与牡丹江汇聚一起。
镜泊湖有典型、稀有、系统、完整的火山地质遗迹、水体、峡谷、湿地等自然地质,是进行地质、地貌等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的极佳去处,为地理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镜泊湖为中心,周围是断块剥蚀的低山,海拔高度大约600m~700m,相对高度约为300m~400m,最高的山应属当地的老黑山,大约是911m,主要的组成矿物是橄榄岩和玄武岩。
低山的主要组成矿物是花岗岩。
其次是熔岩台地,面积大约为200km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微熔岩地貌类型,有熔岩陇、熔岩陷阱、熔岩隧道等。
而该地区最著名的地貌即是镜泊湖地区的一万年前的休眠火山群爆发,大量的熔岩喷出,待岩浆冷却、收缩后,火山顶部就塌陷下来,而在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什么地貌)树木、森林等。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5、前沿领域与重点 (5)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浅析自然地理学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了解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自然地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钟仕伦.
[2].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
《地理科学进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李雪铭.李建宏.
[3].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
[4].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11期.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
[5].“综合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蔡光裕.罗怀良.
[6].GIS专业中《自然地理学》针对性教学探讨.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许俐俐.余巍巍.
[7].加强高职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8期.黄晓雷.
[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9期.许学工.李双成.蔡运龙.
[10].自然地理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5年20期.王涛.
二、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地理期刊自然地理学学术论文体裁对比分析.
作者:娄诗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黑龙江大学2014(学位年度)
[2].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
作者:瞿平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
[3].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形貌特征分析.被引次数:3
作者:赵聪敏.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4].干旱区绿洲果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斯试验站果林为例.被引次数:1
作者:齐永昌.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辖市、县为例.被引次数:26 作者:张亚卿.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6].河北省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被引次数:22
作者:赵彦红.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7].区域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被引次数:9 作者:吕常荣.自然地理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8].浅水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7
作者:高娟.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9].湘鄂豫晋四省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研究.
作者:张超.自然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
[10].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周瀛.自然地理学东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三、相关自然地理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Thepotentialofremotesensingfor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sandeff ectsonphysicalgeographyintheareaofKayisdagiMountainanditssurroundings Areconstructionofsedimentologicalandecologicalevolution. HeikeSchneiderDanaHoeferCarmenTrogStefanieBuschMichaelSchneiderJussiB aadeGerhardDautRolandMaeusbacher《Quaternary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
[5]Referencingpracticesinphysicalgeography:Howwelldowecitewhatwew rite?.
Haussmann,N.S.McIntyre,T.Bumby,A.J.Loubser,M.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34
[6]Thegeographyofsemidiurnalmode1internaltideenergyloss.
Kelly,S.M.Jones,N.L.Nash,J.D.Waterhouse,A.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
[7]AlbertPerryBrigham:Achampionofphysicalgeography.
Trudgill,S.《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3
[8]Practicingphysicalgeography:Anactornetworkviewofphysicalgeogra phyexemplifiedbytherockartstabilityindex.
Allen,C.D.Lukinbeal,C.《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2
[9]EnvironmentaldynamicsandluminescencechronologyfromtheOrlovatlo esspalaeosolsequence(Vojvodina,northernSerbia).
SLOBODANB.MARKOVI?ALIDATIMARGABORTHOMASSTEVENSULRICHHAMBACHDRAGANPOPO VNEMANJATOMI?IGOROBREHTMLADJENJOVANOVI?FRANKLEHMKUHLHOLGERKELSRASTKOM ARKOVI?MILIVOJB.GAVRILOV《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JQ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
[10]AnintroductiontothephysicalgeographyoftheQiangtangPlateau:Afr ontierforfuturegeoscienceresearchontheTibetanPlateau.
Dong,G.Yi,C.Chen,L.《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06
四、自然地理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
钟仕伦,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吴炳玉,2009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
[3]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郑光辉.焦彩霞,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4]高校自然地理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王鹏,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5]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
杨达源,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6]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
揭毅.景高了.张海林.黄建武,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7]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
伍光和,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8]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
张茂恒.王建.陈霞.白世彪.孟景闻,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9]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系统格局演变与物质循环过程模拟.
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杨毅.陆敏.汪祖丞.于英鹏,20122012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
[10]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
邓宏兵,2002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