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米格尔街》有感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这远离母国的殖 民地取得母 国身份的认 同。
( 二) 不 曾有 的 特 立 尼 达 身份 认 同
社会 文化体系就像搭好 的积木 ,其 中每一 份子都要 与
其他份 子接触 , 并遵循 文化规律 , 逐步确定 自己在整个社会
文 化体系 中的位置 , 也就 是确定个 体身份 , 达 到身份认 同。
其实 , 身份认 同也就是 一种 同一性 , 是我们 自身 内在思想 的 同一性 ,也是我们 自身认识或者欲与之认 同的对 象之间 的
第3 4卷 第 8 期
2 0 1 3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8 Aug . 2 01 3
日常生活。 这 些人 的共 同点 不仅在于他们都生活在 同一条街上 , 更在于他 们是 这里政 治、 文化的局 外人 , 难 以实现 自我 身份的 认同,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追求人 生价值 、 实现 自我身份认 同的梦想, 但 又无一不成 为注定的失败者、 逃 离者 。
关 键词 :身份认 同; 梦想 ; 米格 尔街 ; 奈保 尔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8 — 0 1 3 5 — 0 2 有人 的生老病死和成长发展 。这幅画卷是细致 的 , 透过这些 普通人 的生活我们看 到了他们 的共 同之处 ,看到 了他们 的
自从 1 5世纪沦为西班牙 的殖 民地后 , 特立尼达 又相继 成 了荷 、 法殖 民地 , 并 最终被英 国殖 民统治 , 直至 1 9 5 8年 , 在 民族解放运 动中成 为西印度联 邦成员 。在这 4 0 0多年的 殖 民历史 中 , 殖 民者赶走 了原著居 民, 迎来 了大量 的外来 人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西姆诺出版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米格尔,一个生活在纽约市的拉丁裔少年,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却在街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也一起成长。
小说以米格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历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米格尔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经常为了生计而忙碌,家中的气氛也并不融洽。
但米格尔并没有沮丧,他在街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互相扶持,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米格尔学会了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也让他更加明白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米格尔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米格尔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却充满了爱和温暖。
他的父母虽然忙碌,但他们始终关心着米格尔,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而米格尔在街头结识的朋友们也是如此,他们在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互相扶持,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这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和友情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另外,通过《米格尔街》,我也意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米格尔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让我明白了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总的来说,《米格尔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米格尔的故事,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米格尔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米格尔街》读后感篇1其实在《米格尔街》这本书里面,这些人的结局都是很凄凉的。
要不是成了社会最底层,就是离开特立尼达岛,去了委内瑞拉。
因为文中多次提到委内瑞拉这个国家,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是个怎样的国家:狂热崇拜美女、治安非常混乱,据说抢劫,绑架,杀人,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那么米格尔街人是无地可去了,才去委内瑞拉的么?而我从书中得知的坐落在特岛首府西班牙港的那条米格尔街,感觉也不怎么文明。
说不文明,倒不如说是和外界脱轨了,仅存着那么一点点微弱的意识。
而且自我感觉异常良好,当一个清洁工,开个垃圾车,穿着西装革履就说明很富有,其实内心还是那么贫瘠,永远生活在自己所幻想而构成的美好生活中。
他们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却还是有很多理由可以开心地活着,但我一点也不羡慕。
他们的追求及其低俗,更是对自己做的事毫不后悔,似乎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些病态的人性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有一定关系,他们为什么叫西班牙港,因为他们是被西班牙殖民的国家。
从中我们可以见微知著,这个社会中被殖民主义人民的生活就是这样自我麻醉,毫无生气的。
而对这些人来说,活着似乎也只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找点乐子。
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么?为什么被殖民的人们都活得如此扭曲?是长期的压迫感?那么再来谈谈殖民这个话题吧。
通俗地说,殖民到底好不好?回答:虽然可以促进文化经济交流,但是给殖民国和被殖民地都带来了不少的损失,对于被殖民国家,通常会受到杀戮和压迫,这种伤害有情感层面的,更多的还是经济上的。
而这种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殖民国的方式。
从各种资源中了解到,西班牙的殖民是所有殖民运动中最臭名昭著的。
“西班牙海外殖民的目的是单纯的对于黄金白银等稀有金属的渴求。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卢卡斯所著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米格尔的年轻人,他在纽约的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
在小说中,米格尔是一个充满梦想和热情的年轻人。
他渴望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纽约这个大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纽约的米格尔街上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在那个时代,美国的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米格尔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在纽约的米格尔街上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米格尔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除了对社会的描写,小说中还对家族、友情和爱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米格尔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家人和朋友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在他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总是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而在米格尔的一生中,爱情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米格尔与他的爱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作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复杂。
这些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和宝贵。
通过《米格尔街》,我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族、友情和爱情的珍贵和宝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这些东西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变迁,以及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米格尔街》读后感700字

《米格尔街》读后感700字《米格尔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成名作。
奈保尔,英国作家,奈保尔说,他要上写那些被遗忘的人。
不知道这篇小说里头提到的那些人是不是就是奈保尔所说的那些被遗忘的人。
我看到第五篇《曼曼》,我想列一个清单出来理一理他们的进去关系,不过到还现在为止还没人搞清楚,感觉他们是有关系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鲍嘉,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是最百无聊赖的年轻人,他三次突然离开,又突然回来,未必知道是否因为他的神秘让米格尔街的人对他感到好奇。
后来他交了很多朋友,他说起自己在小生意外面的颠沛流离和红极一时的生意,米格尔但最后他还是离开米格尔街。
波普,一个整天说时说自己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从来不动手做的裁缝,后来他的女人跟着别人飞奔别人了,他情急之下打了别人一顿又回来了,后来他就开始变了。
最后他开始干活了,开始与生俱来做一个木匠真正要做的活,给别人做桌子椅子橱子,他再也不知道没有名字的东西是什么了。
这是向生活屈服了,低头了吗?当我察觉到查尔斯提和他的粉红房子的时候我发现了前面房屋内在讲鲍嘉的时候提到了波普。
鲍嘉有点像隔壁那个木匠木工波普,鲍嘉想裁缝但一件西装也没做过,就像波普整天计划,但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做过。
吴汉润写成波普的时候又提到了鲍嘉,我给鲍嘉的裁缝铺写了招牌后,波普也要我给他所写一个。
鲍嘉很少同我说话,波普却特别健谈。
乔治和他的粉红色房子里面提到了接下来要讲的曼曼,我发觉发觉没有人说乔治是混蛋,可是人人都说我挺喜欢的曼曼疯了。
乔治的房子的描写之后,跟着写,就连鲍嘉的屋里还挂着画像呢。
和波普一样,乔治也喜欢让妻子做家务和侄女院子里的活。
我不禁怀疑,每篇之间是通过这样来联系的吗?这样纵横交错的把米格尔街每一个人都编织进去吗?但是就看到最后一个人就已经忘了第一个人了。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米格尔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乔治·卢卡斯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有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米格尔街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但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鲜活的人物。
主人公迈克尔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年,他勇敢坚强,善良正直。
他的朋友艾米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她的坚韧和乐观感染了周围的人。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其次,小说中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家庭、友情、成长是小说中的主要主题。
在小说中,迈克尔的家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友情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迈克尔和艾米丽之间的友情深厚而真挚,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经历了一次次的成长和蜕变。
这些主题都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中。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揪心不已。
读到最后,我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到心痛,也为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而感到敬佩。
通过阅读《米格尔街》,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友情和成长的深刻思考,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相信,《米格尔街》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

丢失的身份认同,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读V.S.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作者:李晶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李晶(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中,奈保尔在希望、憧憬与哀怨绝望相交杂的氛围中为我们呈现了米格尔街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人的共同点不仅在于他们都生活在同一条街上,更在于他们是这里政治、文化的局外人,难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梦想,但又无一不成为注定的失败者、逃离者。
关键词:身份认同;梦想;米格尔街;奈保尔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35-02社会文化体系就像搭好的积木,其中每一份子都要与其他份子接触,并遵循文化规律,逐步确定自己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位置,也就是确定个体身份,达到身份认同。
其实,身份认同也就是一种同一性,是我们自身内在思想的同一性,也是我们自身认识或者欲与之认同的对象之间的同一性。
“如果我们发现我们欲与之认同的对象不能提供这种同一性,那么身份认同也就失去了意义”(张德明53),人们便不可能实现身份认同。
而真正的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甚至是磨难,其明显特征就是焦虑与憧憬并存,苦闷与满足并存。
从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宣扬的帝国主义扩张精神开始,之后的康拉德、福斯特无不是在进行着殖民主义叙述。
二战之后,殖民主义体系逐渐瓦解,我们听到了殖民地人民的声音。
从中我们听到了对身份的渴望,因为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是身处社会、文化、历史夹层中的必然选择,殖民地人民比普通人更希望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奈保尔正是提供了一个多面镜,让读者们多角度了解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米格尔街上的人追求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
奈保尔作为21世纪的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版了30多部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
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

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宁珍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讲述了无名叙述者
小男孩在米格尔街的成长历程,并成功塑造了三位指引他的引路人。
他们分别是流
浪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斯,会计师泰特斯·霍伊特和邻居海特。
布莱克·沃兹沃斯启蒙了叙述者的诗性,泰特斯·霍伊特启发了他对理性的追求,海特则启迪了他对人生的领悟。
通过向有着不同品性、知识的引路人学习,叙述者逐渐变得成熟、冷静,最后坚定了
离开贫穷落后的米格尔街的决心。
同时,叙述者对三位引路人复杂的情感也是奈保
尔对家乡复杂心态的反映。
【总页数】3页(P151-153)
【作者】宁珍琦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的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J], 周莉
2.实现社会价值完成人生蜕变--路易斯·萨奇尔小说《洞》的成长主题解读 [J], 张
娟
3.流转的引路人,成长的少年——《米格尔街》的成长小说解读 [J], 宁珍琦
4.成长、记忆和创伤——西尔科小说《典仪》解读 [J], 李雪梅;
5.童心·英雄·成长——鲍尔吉·原野少年小说系列创作论 [J], 韩文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米格尔街》有感
因为朋友的介绍,我才知晓《米格尔街》这本书的存在。
翻开它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只当做高三时紧张氛围下难得的消遣;没想到一开始认真阅读了,我会无可救药地想要读完这一条街上的每一个故事。
在这本书里,奈保尔深情地回忆了他的童年生活。
他通过十七个看似独立、实际上却是互相关联的小故事向我们讲诉着住在这一条街上的人们的生活——充满混沌、辛酸和孤独:
因为常常酗酒并暴打老婆孩子,酒鬼乔治成了最不受这条街的人们待见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讲理且冷酷无情的人,却在老婆的葬礼过后“异常悲痛”、“看上去那么绝望”。
然而之后他却开起了妓院,依附了美国大兵,逼迫女儿多利嫁了人,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乔治的儿子伊莱亚斯从小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医生并刻苦学习,然而他却在通往获得剑桥高中的二等文凭的道路上三次受挫,改变主意“打算当个卫生检疫员“时连续三年考试落选,听从哈特的话去“容易通过考试”的地方考试也是次次以失败告终。
在受到“我”获得二等文凭和一份海关工作的打击下,他从此开起了垃圾车,用“这工作用不着理论”来安慰自己。
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的流浪汉一直没能卖出他的诗,却永远兴致勃勃地创作着,给“我”讲诉了他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他在临死前告诉“我”这个故事是假的,并让“我”永远不要再去找他了。
烟火师摩尔根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让自己出洋相以逗乐街上的人们,然而就像哈特所说:“男人如果希望得到某件东西,就会拼命去争取,一旦他得到了以后就不再喜欢它了”,当摩尔根做了一件“迄今人们还在笑”的事情后,他却无法承受,最终逃离了这条街。
劳拉有着八个孩子,却都有着不同的父亲。
正是由于自己领略过这种放荡生活带来的辛酸苦楚,她才会在得知大女儿劳娜要步入自己后尘未婚生子的时候痛哭不已。
当警察告诉劳拉投海自尽时,她却仿佛解脱般地呢喃:“这样更好。
”......
虽然这些故事都是有些琐碎的流水账,奈保尔在这些辛酸的故事里依然没有忘记添入温暖的笔墨:酒鬼乔治为赎罪低价卖奶牛给哈特时,哈特并没有像刻薄的商人一般趁火打劫,而是“给了他足够和两个月的酒钱”;在伊莱亚斯屡次考试失败时,哈特总是打圆场缓解他的尴尬,并多次为他介绍“更容易通过考试”的地方;流浪汉“诗人”在“我”伤心时用他的天空和星星安慰了“我”;劳拉总会给“我”芒果和甜点吃......这些弱势边缘群体相互安慰、相互取暖,偶有摩擦但总体相亲相爱的生活总忍不住让人心生感动:是啊,我们不都是在爱与孤独之间挣扎着生活。
这就是米格尔街,尽管都是最底层的人组成,但是即使是再卑微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快乐和眼泪。
奈保尔通过孩子的视角诉说着这一条街上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得以单纯地感受那字里行间隐约闪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