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气血运行的通道
针灸科普知识

针灸科普知识针灸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针灸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认可和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疗法。
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气血流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的穴位是气血的重要节点。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消除病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的操作过程包括穴位的选择和针刺的技巧。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穴位,然后使用细针刺入皮肤,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
针刺后,针灸师会进行适当的手法操作,如转针、提插等,以加强刺激效果。
针灸的疗效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肩颈痛、腰背痛、头痛、失眠等症状,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用于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虽然针灸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在使用针灸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灸治疗需要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除了传统的手动针灸外,现代医学还发展了一些新的针灸疗法,如电针灸、激光针灸等。
这些新技术在针灸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更加方便和精确。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疗法,虽然其机制尚未完全被科学证实,但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和认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选择。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和促进健康。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灸师,并注意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灸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选择。
针灸学-经络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
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桡侧端,沿着示指桡侧缘,经过合谷,沿原路返回,通过大肠俞入属大肠。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沿着发际,至额颅中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核骨后缘,通过公孙过腕骨,到达大陵。手少阴心经:起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走小指桡侧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臂外侧至腕部外侧端。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沿内踝后缘,分出支脉。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乳头外侧附近天池穴,沿上肢内侧中线至中指中冲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指尺侧端(关冲),向上沿伸臂外侧至肩峰后侧。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至风市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
经络受邪气影响
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可以侵入经络,影响经络功能,导致身体不适症状。
经络对邪气的反应
不同的邪气侵入经络后,会产生不同的身体反应,针灸学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缓解邪气对身体的影响。
经络系统与六淫邪气的关系
05
经络系统在现代医学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血液供应,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感。
针灸治疗主要用于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针灸也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些禁忌症,需要特别注意。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对应脏腑,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1.气血循行: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行走的通道。
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的运行是通过气血的推动来实现的。
正常运行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的充分供应,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3.液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中气血的循行可以通过人体感觉来
体验,即所谓的液现。
当经络气血通畅时,人体可以感到经络区域有温热、舒适感;而当经络气血不畅时,人体会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
4.经络的传导调节作用:中医经络通过穴位和经脉连接着人体的各个
部位和内脏,从而起到传导调节气血和信息的作用。
通过按摩或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以及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5.虚实辨证:中医经络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通
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进而推测疾病的虚实。
根据经络虚实的辨证,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经络的运行原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体
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经络理论,中医可以对
人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治疗,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
而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经络运行机制的理解并发展
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基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的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按摩的手法:按摩的手法有揉、捏、推、拿、按等多种方法。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3. 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度疾病每天按摩1-2次,每次10-15分钟;重度疾病每天按摩3-4次,每次20-30分钟。
三、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应用:1. 失眠:可以选择“神门”、“心兪”、“太溪”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经络学畅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经络学畅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中医经络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健康的关系。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像血管系统一样的经络网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良好与否,因此,促进经络畅通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经络学中提到的经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经络、络脉、气血等。
经络是指沿着人体表面分布的一系列通路,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络脉则是指经络内部的细微血管,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而气血则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的畅通保证了气血的顺畅运行,也就保证了血液循环的正常。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畅通与血液循环是息息相关的。
经络的畅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保证身体各个部分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而血液循环的顺畅也会促进经络的畅通,使得气血得到平衡运行。
当经络受到阻塞或疏通不畅时,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循环,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和不适。
在中医经络学中,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经络畅通,进而改善血液循环。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化淤通络的效果。
按摩能够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保证经络的正常运行。
常见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或专业推拿师的帮助来进行。
2. 中药调理:中医药中有很多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
通过内服中药或外用药膏,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经络畅通。
常用的中药材有川芎、当归、赤芍等,它们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3.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插入特定的穴位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针灸能够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循环,从而达到促进经络畅通的效果。
由于针灸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建议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按摩哪些经络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按摩哪些经络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加健康有活力。
按摩经络就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
那么,到底按摩哪些经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它们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脏腑和组织器官。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对血液循环有重要影响的经络。
这条经络从头部起始,经过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一直延伸到脚部。
按摩足阳明胃经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从而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营养和能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比如,我们可以按摩足三里这个穴位,它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用手指或者按摩工具轻轻按压这个穴位,每次按摩 3 到 5 分钟,每天坚持,可以有效地刺激胃经,改善血液循环。
接下来是足太阴脾经。
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并输送到全身各处。
按摩足太阴脾经能够增强脾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气血循环,对于女性的健康尤其有益。
手少阴心经也不容忽视。
心经主宰着心脏的功能,而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核心器官。
按摩心经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的泵出和循环。
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按压神门穴可以安定心神,调节心脏功能,进而改善血液循环。
还有手太阴肺经。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肺气的推动,血液才能更好地在体内运行。
尺泽穴是肺经上的一个关键穴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按摩尺泽穴可以调理肺气,促进气血运行。
除了以上几条经络,任脉和督脉也是改善血液循环的关键。
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
通过按摩任督二脉,可以调节阴阳平衡,促进全身气血的畅通。
在按摩经络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用力,以免造成损伤。
古法艾灸原理

古法艾灸原理
古法艾灸是由经络穴位、药草渗透、温热效应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
1、经络穴位: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停留聚集的地方就形成穴位。
穴位不仅在气血运行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同时还是机体与外界相互交流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外界的药物、能量、信息能够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体各处,灸疗时对准穴位就是要将药物和热量从窍而入,已到迅速驱病的目的。
2、药草渗透:药草指艾条、姜、蒜、盐、附子等灸疗需要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在温热的环境下,极大地发挥药效渗透到体内,增强灸疗效果。
3、温热效应:将艾条或药草点燃或加热产生热量辐射和药物弥散传播,随后将其放置在穴位所在的皮肤表面,通过穴位这个门户,以经络的传导疏通,向体内输入药力、热能与信息,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反应,来调节体内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平衡,使之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作用。
所以艾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就是穴位、药草、温热。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以脏为主;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阳脉营其腑":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⑴手太阴肺经┐内├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指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指外端肺内←⑿足厥阴肝经┘二经络的作用: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以治疗作用命名:、、、、、、;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国际通用穴名: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股骨大转子→横纹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横纹,相当14寸横纹→外踝尖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分部主治规律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着;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分经主治规律表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五输穴:是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ying、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荥: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合:指水流汇合入深,"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五输穴表五输穴主治特点: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十二原穴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督脉络发于,脾之大络出于,合称十五络穴;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的络穴治疗;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十五络穴表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十六郄穴表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十二背俞穴表十二募穴表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是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八脉交会穴表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穴位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
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中文名:
经络
外文名:
channel;meridian
定义:
经脉和络脉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