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气血的调动

合集下载

气血疏通——精选推荐

气血疏通——精选推荐

⽓⾎疏通⽓⾎疏通疗法集阴阳、五⾏、全息为⼀体,以阴阳平衡、经络松解、夹脊治疗为核⼼理念,任何疾病都是因为其⽓⾎不通,堵塞部位。

通过给病症⽓⾎打通⼀条通道,最直接的排除病症⽓⾎堵塞部位,让病⽓⾃⼰排出,在祛病的同时,不伤害⾃⾝正⽓,从根本上调理病症的⼀种⽅法。

⽓⾎疏通六步循环曲公式1、外、内、阴阳⽓道⼝2、增阳⽳3、循环通道⽓道⼝⼩腿全息⽓⾎疏通调理思路4、远端5、病症落脏6、引⽓⼝调理第⼀步:点按增阳⽳,热感由⾜跟,⼩腿,背部,头部,然后顺⾝体前⾯传导指⾜尖,这时⾜底会有排寒排风排湿的现象,都属正常。

第⼆步:先打开主⽓道⼝(在尾⾻尖的两侧凹陷处,看有没有结节,有就继续松解,后背会发热),松解华佗夹脊,由上到下点按,松解开即可。

第三步:先是疏通循环通道,⽤拇指和⾷指捏那条棱,后背会有热感,扎针顶针,脑⼲,后脑,阴阳针,阴阳⽓道⼝,堵点,结合扎膀胱经,肾经,⼼经的落经针⽓⾎疏通调理病症的思路1、顽固,久病,不知如何调理的病症,需要打开主⽓道。

2、⼀般性的病症。

(1)按照⽓道⼝,堵点,落脏点的步骤操作。

(2)按照同侧,同路,同⽐例,打开⽓道⼝。

(3)找堵点。

从⽓道⼝,垂直向上找到结节、包块,⽤⼿法点按或者针刺打开堵点。

(4)落脏⼼:主疼痛,久病肺:主⽪⽑,⽓虚,呼吸道疾病肝:主筋,酸胀脾:主肌⾁,湿,⽔肿肾:主⾻、凉3、五官的病症:⽤五官对应。

(1)找到病症同侧对应在⾜背的位置,向外⽓道⼝垂直向下打开⽓道⼝。

(2)疏通堵点。

4、关节上的病症:⽤关节对应法。

(1)找到病变关节的下⼀个关节、下下个关节,直到四肢末端。

在关节上找堵点疏通(同样是同侧、同路原则找堵点)(2)末端引⽓,加强病⽓排放。

在关节末端,所在的⼿指(脚趾)指甲旁扎针引⽓。

⽅法为平刺进针。

【注意】初级班主要适⽤于躯⼲部位疼痛,所能调理病症有限,在处理⼀些内科病症,疑难杂症⽅⾯可能达不到明显效果。

⽓⾎疏通是⼀门神奇的技术,它不需要熟记⼈体300多个⽳位,不需要中医繁杂的辩证诊断,即可调理疼痛,内科,妇科,慢性病,情志病,甚⾄疑难杂症⽓⾎疏通⾜底循环引⽓针的运⽤问:剑客⽼师,能者为师。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气血的运行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面将从气血的运行、调节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血的运行与经络学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经脉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经脉所经过的特定部位和组织。

气血的运行主要通过经脉完成,经络则相当于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结合体,通过调节经络的状态来影响气血的运行。

经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全身的器官、组织相互联系。

中医经络学认为,气血通过经络的输送使全身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气血运行的功能与调节1. 营养供应与废物排出:气血的运行过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从而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同时,经络也是废物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通道,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 协调调节功能:气血的运行在全身范围内进行,通过经络系统将不同部位的气血连接起来,实现了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协调。

这种相互联系的功能有助于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3. 免疫调节:气血的运行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和免疫系统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状态来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认为,气血的运行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当气血运行顺畅,经络畅通无阻时,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可以正常运行,人体的健康状态较佳。

相反,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时,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气血的运行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防治:气血的运行是疾病的防治关键。

中医经络学认为,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状态,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1.气血循行: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行走的通道。

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的运行是通过气血的推动来实现的。

正常运行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的充分供应,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3.液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中气血的循行可以通过人体感觉来
体验,即所谓的液现。

当经络气血通畅时,人体可以感到经络区域有温热、舒适感;而当经络气血不畅时,人体会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

4.经络的传导调节作用:中医经络通过穴位和经脉连接着人体的各个
部位和内脏,从而起到传导调节气血和信息的作用。

通过按摩或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以及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5.虚实辨证:中医经络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通
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进而推测疾病的虚实。

根据经络虚实的辨证,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经络的运行原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体
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经络理论,中医可以对
人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治疗,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

而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经络运行机制的理解并发展
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其中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并探讨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形成一个连贯的网络。

经络系统是传导和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经络的分类,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深部循环系统。

经脉是指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与经脉相关的小分支血管;深部循环系统是指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一旦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气血理论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是通过经络系统运行的,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是指人体内的精气神,主要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神则是人体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气的运行通过经络,沿经脉循行。

血是指人体内的血液,主要包括血液和血液中所携带的养分、氧气等物质。

血液通过经络系统循行,对于供应身体各部位的养分和氧气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通过中医调理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其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经络调理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常用的调理经络的方法有推拿按摩、针灸等。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经络操改善身体状况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经络操改善身体状况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经络操改善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畅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于现代人常见的疲倦、失眠、头晕、贫血等问题,通过中医养生经络操的练习,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经络操,帮助大家改善身体状况。

一、环手心操环手心操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经络操,可以帮助提升气血运行。

首先,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将手臂缓慢举起,掌心朝上。

手臂抬至垂直向上时,手腕放松,用力环绕手心,形成一个环。

接着,慢慢放下手臂,手心的环状力量会感觉传递到整个身体。

此时,集中注意力,感受环状力量在手臂、腹部以及其他身体部位的流动。

反复进行数次,可以增强气血循环,改善身体状况。

二、海底捞月海底捞月是一种经络操,能够帮助调节身体内的能量,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首先,双脚并拢站直,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然后,将双手往前伸直,盖住姆指,保持手指自然张开。

深吸一口气,同时缓慢地将双臂从前方向上伸至顶点。

在呼气的过程中,将双臂由头部后方环绕自己的身体向下摆放。

最后,双臂自然下垂,呈现出一个半弯的姿势。

通过呼吸的配合和手臂的运动,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拍背操拍背操是一种能够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的养生功法。

首先,将左手掌放在背部左上方,用力从上往下拍打,然后换用右手掌重复同样的动作。

移动双手,从背部上方逐渐移至下方,全程有节奏地拍打背部。

拍打动作应用力适中,不宜过用力。

通过拍打背部,可以刺激身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疲劳,提高身体的养分吸收能力。

四、搓腹操搓腹操是一种可以促进腹部气血运行的养生经络操。

首先,双手掌心相对,放在腹部中央,围绕着脐眼画圈搓动。

搓动时不宜过用力,应保持手掌放松,腹部放松。

搓动腹部约20次后,逆时针方向旋转腹壁5次,再沿着脐眼中轴线画圈搓动腹部。

通过搓腹操的练习,可以促进腹部的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身体状况。

经络气血的运行

经络气血的运行

经络气血的运行经络气血的运行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网络,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调节各个器官的功能。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它们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一、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中医学认为存在于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

它们是通过筋脉、络脉、孙络、泉络等组成的。

主要分为十二经脉和八腧穴。

十二经脉是分布在人体四肢、胸腹腔和头面部的主要经络,八腧穴则是分布在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二、气血的概念与作用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气体通过呼吸进入体内,血液通过心脏的泵送流动在经络中。

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们通过经络流动,为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量。

三、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经络气血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首先是阳气升发,阴气下降。

阳气包括人体内的热量和活力,它们主要存在于体表和头面部;阴气则是包括了人体的阴冷和静止部分,主要分布在体内和四肢末端。

其次是经络的畅通。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必须保持通畅,否则就会导致气滞血瘀,产生疾病。

最后是气血运行的节律。

正常的经络气血运行有一定的节律性,不同时间和身体状态下的气血运行有所差异。

四、经络气血运行与身体健康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于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保持身体的生命活力和免疫功能。

通过气血的运行,身体可以及时调节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整体的内稳态。

当经络气血运行不顺畅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维护经络气血的方法为了维护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

其次是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手段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此外,适当的放松和调节心理也对经络气血的运行有积极影响。

六、结语经络气血的运行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通过经络通道在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

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中医经络按摩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经络穴位,可以调理人体气血,促进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帮助您更好地保健养生。

一、天池穴(肩部)经络:手太阳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抓住对侧肩部,拇指按压手臂外侧,左右轮番操作。

作用:补益心肺,活血化瘀,缓解肩颈酸痛。

二、列缺穴(前胸部)经络:手太阴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按压胸部,用食指按揉两侧锁骨下凹陷处。

作用:活血化瘀,舒缓胸闷、心悸等症状。

三、合谷穴(手背)经络:手太阳经方法:坐或站直,双手握拳,拇指按压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补益气血,缓解手部疼痛和乏力。

四、三阴交穴(脚踝内侧)经络:脾经、肝经、肾经方法:坐或躺下,用拇指按压脚踝内侧下方的骨突处。

作用:补益脾肾功能,改善失眠、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

五、曲池穴(手臂外侧)经络:三焦经方法:坐或站直,手臂伸直,拇指按压掌侧腕横纹下方的凹陷处。

作用:补益气血,缓解手臂酸痛和关节不适。

六、血海穴(膝背部)经络:胃经方法:坐或躺下,双手抓住膝盖后方,拇指按压膝盖后方凹陷处。

作用:补益血液循环,缓解膝关节痛和僵硬。

七、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经络:胃经方法:坐或躺下,双手握拳,拇指按压小腿外侧骨骼凹陷处。

作用:补益脾胃功能,改善胃肠问题和食欲不振。

八、气海穴(腹部中央)经络:任脉方法:仰卧,用手指尖按压脐眼周围2-3寸。

作用: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消化问题和月经不调。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补气血的中医经络按摩技巧,供您参考。

在进行按摩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压5-10分钟,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或用力不足。

此外,按摩前后可以适当进行伸展运动,帮助血液循环和经络畅通。

请注意,如果您有特殊的疾病或身体不适,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

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保持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是补气血的关键,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规律作息。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气血则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像网状一样分布在人体内,相互交错,彼此相连。

中医经络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和推动。

当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协调、经脉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从脾胃中摄取的食物转化而来,经过五脏六腑的协调作用,最终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其次,经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同的经脉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情志、气候、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是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脏腑的协调;拔罐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叶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等作用。

除了以上疗法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气血的调动(运行)是听从上天的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也就是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天地的一分
子,那人的一举一动肯定就要与天地息息相关。

天地是有节律的,太阳每天早上从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祖先们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人的气血也应该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几千年前的中医,把人的身体与大自然中看到的景象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给人看病。

比如,大自然中有黑夜和白天,有静的有动的,这些都是相对的,那么人作为微缩的小自然体也一样,也有阴和阳。

古时没有“小时”这个说法,一天被分为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人的气和血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辰大肠经的气血最多,下个时辰胃经的气血最多,气血跟水一样都是流动着的。

·像一个环似的完美无缺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比如手三阴从胸走向手,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阴从脚走向胸,足三阳从头走向脚,十二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一个环。

具体次序是这样的: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每一条经的人员、装备(血)和战斗力(气)都不一样
和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经脉的气血也同样有多有少。

下面的十二经络气血歌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

也就是说,手足阳明经属于多气多血的经络,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提倡阳明经是最重要的经络的原因。

手足太阳和手足厥阴经属于多血少气的经络,而手足少阴、少阳和太阴经属于多气少血的经络。

经络就是用来“决生死,处百病”的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句话很多人、很多书里都说过,为什么我在这儿还要说呢?因为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经络有多重要!
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里的各种管道,你想想,管道不通了会有什么后果?下水道堵了,污水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了,那冬
天就等着哆嗦吧。

只有各种管道正常了,一切工作才能照常进行。

经络也是一样,哪里不通了哪里就会出问题,把它给疏通好了,病也就没了,这就是“处百病,调虚实”,所以才“不可不通”。

具体说来,它有以下作用:
(1)联系全身
根据前面讲的经络的组成可以看出,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

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

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

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3)人体屏障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

经络向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

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

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管这叫“以表知里”。

(5)调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

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

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

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

但只要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

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他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只有经络才能赶在疾病出生前把它杀死
明白了经络的作用,那怎样利用它为我们的身体服务呢?其实经络的用处范围很广泛,预防、诊断以及治疗都可以用到,当然我这里主要说的是自己按摩经络。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1)治病
通过经络治疗疾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针灸按摩,通过刺激体表皮肤的某些穴位,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

因为针灸的要求比较高,不专业操作可能会引起意外,所以这里不多说,而是重点谈一些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养生保健和治疗常见病,例如胃疼揉按足三里穴,牙疼按合谷穴等。

我们的身体经常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时候,有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也没有严重到非去看医生的地步。

例如头疼,如果不去管它也许一天半天也会好,但是这一天半天我们会很痛苦,会影响工作和心情。

其实这种小毛病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就可以很快缓解,而且操作很简单,按压或者按揉穴位几分钟就行,关键是要找对地方,知道要按压哪儿,怎么去按。

经络虽说看起来很玄很深奥,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它就会变得很实用。

(2)诊断
经络是身体的一个通道,能通内达外,在人体功能失调的时候,它又是疾病传变的途径。

所以人在生病时,常常能够发现在经络走行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突起、凹陷、结节,以及皮肤弛缓等变化,比如沿着经络路线出现的红线、白线、疹子、汗毛竖起等现象,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疾病。

比如得肠炎的人,大多胃经的上巨虚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人,可在脾俞穴发现异常变化。

不止这些,穴位的温度、电阻、知热感度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当然这些都是高科技的东西,我们平时用不着。

有些疾病在经络上的反应比医院仪器测量出来的还靠谱,因为人感觉不好了到医院不一定就能检查出来。

所以我们平时如果多刺激感觉异常的穴位,就可以在疾病未成形的初期牢牢控制它,使其消于无形之中
(3)预防
扁鹊与齐桓公的故事是最能说明疾病在于防的道理了,大家都还记得吧。

扁鹊是春秋时候的名医,他到齐国时,看到齐桓公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多次劝他治疗,桓侯从来不听。

到最后扁鹊看见桓侯就直接跑了。

桓侯不解,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跑。

扁鹊说:“你的病已经由皮肉之间一步步发展到了骨髓,已经没救了。

”果然,过了几天齐桓公就死了。

这是个讳疾忌医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疾病在危害人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准备过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潜证阶段。

潜证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在这个时期,疾病的苗头刚冒出来,很简单就可以根除。

但也是在这个潜证阶段,人的异常
感觉很不明显,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结果,所以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很多中医却能通过望闻诊切诊断出来。

汉代的名医淳于意就能通过察言观色来看病,他可以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判断能否治疗,以及用什么方法治疗。

有一次,淳于意给济北王的侍女们治病,其中有一个叫竖的女子,她看起来气色很好,但淳于意摸了一下她的脉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

”过了一段时间,济北王看她的脸色没有变化,就认为淳于意说的不对。

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竖果然吐血而死。

其他的名医如华陀、张仲景等也有用把脉的方法来判断潜证的例子。

我们说的预防疾病,很多时候就是治这种潜证。

比如说人冷了要取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让他暖和起来,第一是给他外来的能量,比如给他吹暖风;还有就是激发他自身的能量来取暖。

其实这就体现了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治病模式。

你营养不良,西医会给你输液,中医则调理你的脾胃,脾胃好了,吃的东西能转化成气血,营养自然跟上了。

本书说的这些日常保健和抗击疾病的方法,也就是教人们如何调动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激发自身的潜能。

因此,经常按揉经络和穴位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疾病在潜证阶段(潜伏期)是最容易痊愈的,这就是所谓“病向浅中医”的道理。

何况人体有记忆功能,每次患病都会对人体机能产生损害,人的身体会把这些损害记录下来,所谓多病则体弱,久病则体虚。

如果每天坚持花几分钟按揉本书介绍的穴位,使经络畅通,就算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酝酿哪一种疾病,也能在无意间把它消于无形。

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之说,即高明的医生能在病发前就搞定它。

所以健康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的,只要每天关注经络,抽一点时间维护自己的身体,使体内垃圾和毒素及时排出,没办法堆积,我们自然就能保持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