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人体经络十二时辰运行图

人体经络十二时辰运行图导语:十二时辰和经络是相互对应的,这里小编为您推荐一组动态的循行图,方便大家了解经络的奥秘。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 —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
【免费下载】人体经络走向和24小时气血运行

人体经络走向和24小时气血运行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03:00-经络走肺经,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血压低,呼吸脉搏次数低。
04:00-血压更低,全身器官节奏慢,听觉敏锐,肺到大肠阶段。
05:00-经络走肠经,此时全身精神饱满。
06:00-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肠兴奋,走到胃经阶段。
07:00-经络走胃经,吃五谷杂粮,不易吃荤菜,荷尔蒙肾上腺分泌高潮,体温血液循环加快,免疫力加强。
08:00-肝脏内的毒素会排出,不宜饮酒,以免增强肝脏负担,胃到脾经。
09:00-脾经人体活动力提升,痛感最低。
10:00-精力充沛,记忆力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脾经走到心经。
11:00-经络走心经,心脏易工作,不易疲劳。
12:00-全身总动员的时候,此时不宜立即进食,可延后点,对酒精比较敏感,心经到小肠经。
13:00-经络走小肠经,所以午餐应吃的营养,肝脏休息。
14:00-此刻是人体的最低点,反应迟钝,精神迟钝,小肠到膀胱经。
15:00-精神好转,器官敏锐,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00-从膀胱经走到肾经。
17:00-走到肾经工作效率最高。
18:00-体能下降,肾经走到心包经阶段。
19:00-经络走到心包经,血压升高,情绪最不稳定。
20:00-当天的食物和营养储备充足,反映灵敏,心包经走到三焦经。
21:00-经络走到三焦经,记忆力增强。
22:00-体温下降,体质下降,身体器官处于第二低潮,三焦经到胆经。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研究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其中,气血运行和穴位理论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气血运行的概念在中医经络学中,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指呼吸中的脑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人体自身产生的气血,具有推动机体生化活动的作用;血指外界摄入的氧气、营养物质和人体内部形成的血液,它们在经络中运行,并通过经络与脏腑组织相连。
气血的运行具有循环性和营养性,同时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二、气血运行的路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是连接脏腑器官、肌肉、皮肤等组织的网状系统。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八奇经脉;络脉是经络的支脉,分布在整个身体表面。
气血通过经络在全身运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路径与人体脏腑器官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根据经络学理论,经络的流向分为经脉和络脉两个方向,经脉主要流向脏腑,络脉主要分布在肌肉和皮肤组织上。
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维持了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和营养供应。
三、穴位与气血运行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通过按压、针刺等方式来对经络进行调节。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穴位是经络的密集部位,是气血的交汇点和调节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穴位的位置是经络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经络学理论,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经脉分布,并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调节气血的运行。
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肝胆疾病可以选择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可以选择在足太阴肾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
穴位刺激的方式主要有按压、针刺、灸疗等,不同的刺激方式对经络的调节效果也有所区别。
四、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认为,气血的充足和运行畅通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1.气血循行: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行走的通道。
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的运行是通过气血的推动来实现的。
正常运行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的充分供应,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3.液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中气血的循行可以通过人体感觉来
体验,即所谓的液现。
当经络气血通畅时,人体可以感到经络区域有温热、舒适感;而当经络气血不畅时,人体会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
4.经络的传导调节作用:中医经络通过穴位和经脉连接着人体的各个
部位和内脏,从而起到传导调节气血和信息的作用。
通过按摩或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以及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5.虚实辨证:中医经络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通
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进而推测疾病的虚实。
根据经络虚实的辨证,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经络的运行原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体
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经络理论,中医可以对
人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治疗,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
而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经络运行机制的理解并发展
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

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人体气机是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系统,它的运动规律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其中,左升右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
左升右降是指人体气机在运行过程中,气血的上升和下降方向。
具体来说,左上肢、左侧脏器、左侧腹部的气血主要往上升;而右上肢、右侧脏器、右侧腹部的气血则主要往下降。
这种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是由于人体气机的构造和功能分布在左右两侧不对称所致。
在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中,左升主要是指气血在左侧肢体和脏器中的上升运动。
左手和左脚的气血运行,可以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血液循环和能量输送。
举例来说,当人体进行运动时,左手的肌肉收缩,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被输送到肌肉组织中,同时代谢产生的废物被带走。
这种左升的运行规律,使得左侧肢体能够保持活动的力量和灵活性。
而右降则是指气血在右侧肢体和脏器中的下降运动。
右手和右脚的气血运行,也通过经络系统实现。
比如,当我们站立时,右腿的肌肉收缩,推动血液回流到心脏,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这种右降的运行规律,保证了右侧肢体能够承受身体重量和维持站立的姿势。
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还体现在左右腹部和脏器的气血运动上。
左侧腹部的气血主要往上升,而右侧腹部的气血则主要往下降。
这种差异的运行规律,使得左右腹部的脏器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比如,左侧肝脏的气血上升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胃肠蠕动的加强,而右侧肝脏的气血下降则有助于胆汁的储存和排泄。
总结起来,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
左升主要指气血在左侧肢体和脏器中的上升运动,而右降则指气血在右侧肢体和脏器中的下降运动。
这种规律的存在,保证了左右肢体的协调运动和脏器的正常功能。
因此,了解和遵循人体气机左升右降的运行规律,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饮食调理和中医养生等方式,促进气血的畅通循环,维持人体气机的平衡和协调运行。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正经循行路线图,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

⼗⼆正经循⾏路线图,⼗⼆时⾠经络养⽣对照表中医将⼀天分成⼗⼆个时⾠,并⽤⼗⼆地⽀代表,⼦午流注学说。
⼦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体⽓⾎运⾏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然界与⼈是统⼀的整体,⾃然界的年、季、⽇、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们的⽣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的脉象、春弦、夏洪、秋⽑、冬⽯;⼈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体⽓⾎运⾏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运⾏到不同的经络,对⼈体的⽣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物钟效应相似。
⼦午流注学说认为,⼈体⽓⾎的运⾏是按照⼀定的时间循环⽆端,连成⼀个⼤的循环通道,即⼗⼆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时⾠和⼈体经络时表【⼿太阴肺经】寅时(3点⾄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红精⽓⾜;“肺朝百脉。
”肝在丑【⼿太阴肺经】时把⾎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
所以,⼈在清晨⾯⾊红润,精⼒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醒。
养⽣之道:此刻⼈体需要⼤量呼吸氧⽓,进⾏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养⽣之道: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能够缓解⼀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多选择:⽩菜、梨⼦、⾖腐、⾖浆、⽜奶。
虚症:⽪肤免疫⼒下降,天寒⼿⾜冰冷、⿇痹、咽喉⼲、咳嗽等。
虚症: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实证:【⼿阳明⼤肠经】⾥。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便。
养⽣之道:养⽣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然后奔进厕所把⼀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年⼈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人体经络运行时间

人体经络运行时间中午11:00~下午1:00,气血流注于心经,所以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24小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戊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黄帝内经》记载,每天十二时辰和人的十二经络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就会得到健康的身体。
简单介绍如下:十二时辰对应十二正经生理系统子时23:00—1:00足少阳胆经骨髓造血丑时1:00—3:00足厥阴肝经肝脏修复寅时3:00—5:00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卯时5:00—7:00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辰时7:00—9:00足阳明胃经胃巳时9:00—11:00足太阴脾经脾脏午时11:00—13:00手少阴心经肝脏造血未时13:00—15:00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申时15:00—17:00足太阳膀胱经膀胱酉时17:00—19:00足少阴肾经肾脏戌时19:00—21:00手厥阴心包经心脏、大脑亥时21:00—23:00手少阳三焦经免疫系统修复人体经络走向和24小时气血运行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2010-08-27 08:21:34
标签: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规律
人正常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生理时钟。
而人体有12条经络,依顺序为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经等,气血会依时间游走各经络,这些经络如果出问题会导至气血循环不顺畅,引发身体各病症。
子时(午夜11点~1点)
子时是气血进入胆经最旺的时刻,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
胆的生理功能是内脏胆汁,帮助食物的消化代谢,胆经的盛衰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临场的应变,有重大的影响。
如果胆经出问题,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皮肤粗糙、胸胁疼痛、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忧愁易思、神智痴呆等的症状或黄疸性造成肝炎、胆石症、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丑时(凌晨1点~3点)
丑时是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
肝脏能贮藏、分配和调节全身的血液、及疏导全身功能活动,使气血调和,另外和眼睛也有关系。
如果肝经出问题就会有两胁肋胀痛、胸闷不舒、胃口不佳、口苦想吐、腹胀腹痛、黑斑、眼袋、黑眼圈、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因肝气郁结导致的精神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等。
寅时(凌晨3点~5点)
寅时气血是肺经的时辰,是气血由阴转而阳的关键时辰,应注意肺经的保养及身体及空气温度的调节。
如果有问题就会出现发热怕寒、鼻塞流涕、头痛、气喘胸闷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
卯时(早晨5点~7点)
卯时是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正常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
大肠运送排泄废物,如果饮食失调、误食不净食物,或其它脏腑失调,都会引起大肠疾病。
如果大肠经有问题就易出现口干舌燥、腹胀腹痛、便便稀烂、肛门灼热、便浓血等症状,或肠胃炎、盲肠炎、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肠肿瘤等。
辰时(上午7点到9点)
当辰时是气血流注胃经,此时吃进的食物最易被消化、吸收、代谢、利用,提供一天所需热量。
胃是消化食物转化全身营养的枢纽,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是病毒入侵,都会伤害到肠胃而出现胀满疼痛、呕吐反胃、口臭等症状,导至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消化不良等。
巳时(上午9点~11点)
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时候,也是气血最旺的时期。
不论补气补血或补阳补阴,都要顾及脾胃,避免伤胃败脾,此时不宜食用过于燥热的食物。
如果脾脏虚若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皮下出血、腹胀易打嗝的症状。
导至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午时(中午11点到1点)
午时是心经气血充盈的时辰,应该调养休息。
心主血脉和神志,如果血脉运行有障碍,会引起急躁失眠、口舌糜烂、贫血心律不整、心力衰竭、神志错乱,等心脏疾病。
未时(午后1点到3点)
未时是气血流至小肠经的时辰。
小肠俱有分别清、浊及吸收的功能。
如果饮食习惯不好,损伤脾胃时也会引起小肠疾病。
小肠虚弱时容易出现心烦口渴、腹部胀痛、拉肚子、营养紊乱、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肠炎等的症状。
申时(下午3点~5点)
申时是气血流注膀胱的时辰。
膀胱是泌尿系统主要的器官,能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虚弱时容易出现小便不畅或次数多、混浊不清、或有脓血、遗尿、尿痛、泌尿系统感染、结石、前列腺炎、尿失禁、尿崩症等症状。
酉时(傍晚5点到7点)
当酉时是气血流注肾脏的时辰。
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肺四脏的联系都很密切。
如果肾弱则会出现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状或导至慢性肾炎、性神经衰弱、尿崩症、妇女更年期症状等。
戌时(晚上7点到9点)
戌时是心包经气血充沛的时刻。
心包经是指心脏外围组织,可以保护心脏不受外物入侵,但如果有病毒侵犯就会发生病变而出现掌心发热、腋窝或胸胁肿胀、心悸不安、面目发黄等的症状。
亥时(晚上9点到11点)
亥时是气血流注于三焦经最旺盛的时辰。
三焦经主要在于掌管诸气,人体诸气皆通过三焦而输布到各脏腑。
如果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出现听觉模糊、咽喉肿胀、喉部或眼睛疼痛、耳鸣、肩臂、手肘、前臂的背侧部疼痛等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