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颅底肿瘤外科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D p r e to uougr,P kn n esy FrtH si l e i ,1 0 3 ..C ia e at n Ners re m f y e i U i r t i opt ,B in 0 0 4 PR hn g v i s a jg
代 许多前 颅窝 入路 的基础 。之后 .es r D tm T si 和 eo e e 分 别 于 17 9 3年 和 1 7 9 7年 介绍 了低 位经 额入路 . 在
此基础 上发展 了许多更直 接的入路 .其 中 R vh于 ae
17 8报道应用 扩大的前颅底 入路可 良好处理 中线部 9
【 B T AC A S R T】S re fsulbs u osi a m ldsil ay t m w r i i ii l n i , ugr o k l aetm r s ut i pi r e ok wt hg d f ut ad r k y i e n a h h fc y s
《 国 神 经肿 瘤 杂 志 》2 0 ,( : 9 12 中 0 863 1 — 5 )4
.
l9 4
述评 .
颅底肿瘤外科 的历史 、 现状及展望
鲍 圣德
( 北京 大学第 一 医院神 经 外科 , 北京 1 0 3 ) 004
【 要 】 底肿 瘤外 科 难度 大 , 摘 颅 风险高 , 一个 跨 学科 的团 队工 作 , 历 史 也 能充 分 证 明这 一点 。随 着近 4 是 回顾 0年
wh c i as e n t t d i t hso y ih S l d mo sr e n i itr .Gr a d a c me t h v b e c iv d i t e s r e y f s ul b s o a s e t a v n e ns a e e n a h e e n h u g r o k l a e
2024年脑外科收获和心得体会

2024年脑外科收获和心得体会2024年,对于脑外科领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
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在这一年里我有幸能够参与许多创新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在脑外科领域有了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外科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新的手术技术,如脑机接口技术、立体定向手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精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在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方面有了一些提升。
脑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团队合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的手术案例,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共同促进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在脑外科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协作才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另外,我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方面有了一些突破。
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加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了自己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病的症状,进而制定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增加他们的依从性和治疗的信心。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对于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提高。
脑外科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康复和跟进治疗。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治疗和关怀。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专业和严谨。
我深刻认识到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2024年对我来说是充实而有收获的一年。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创新发展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情绪状态和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家属参与与培训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工作,提供必要 的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
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指导内容介绍
个性化康复计划
和周围结构。
精细操作
02
显微镜辅助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组织分离、血管吻合等
精细操作。
减少并发症
03
微创手术方式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了术后感染、出
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神经导航技术应用
实时定位
神经导航技术利用影像学数据和计算机图像 处理技术,实现术中实时定位和导航。
提高手术精度
通过神经导航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变组 织,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PART 06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手术技术突破
成功实施了多例高难度颅底手术,包括复杂肿瘤切除、血管病变处 理等,展示了神经外科在颅底手术领域的专业实力。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多学科协作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神经外科、影像科、麻醉 科等科室紧密合作,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效率。
患者满意度提高
对于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如 神经吻合、移植等,同时配合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PART 05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与康复 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工作汇报
多模式镇痛策略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药物镇痛 、物理疗法等,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舒适度。
手术器械与设备改进
部分手术器械和设备仍有改进空间,如提高显微镜分辨率 、优化手术器械设计等,以进一步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和风险

术中大出血
颅底区域血管和神经丰富,操作不慎 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神经损伤。
颅底手术涉及大血管,一旦出血难以 控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脑脊液漏
术中损伤硬脑膜或蛛网膜,导致脑脊 液漏,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术后并发症风险
01
02
03
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 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颅内压增高
术后脑组织水肿、脑脊液 循环障碍等,可能导致颅 内压增高,危及患者生命 。
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
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跨学科合作
针对复杂颅底诊疗)模式
整合各相关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远程协作,提高颅底手术的诊疗水 平。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 中的应用和风险
2024-01-16
目录
• 颅底手术概述 •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 颅底手术风险分析 • 降低颅底手术风险的策略 • 颅底手术未来发展趋势
01
颅底手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底手术是指通过开颅或经鼻蝶等入 路,对颅底病变进行切除或修复的一 类神经外科手术。
脑积水分流术
针对脑积水患者,通过手术建立脑脊液分流通道,以减轻颅内压增高和改善脑功能。
脑室腹腔分流术
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内吸收,以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脊液循环。
神经功能重建与修复
颅神经修复术
针对颅神经损伤患者,通过手术进行神经修复或移植,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针对部分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刺激脑深部核团,以调节神 经环路活动并改善症状。
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吴皓【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4页(P471-474)【作者】吴皓【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R764侧颅底外科属于神经外科与耳科的交叉学科。
最早关于侧颅底外科的探索集中在听神经瘤手术领域。
100年前,Cushing和 Dandy开展了枕下径路听神经瘤切除的研究,当时尚无侧颅底外科的概念,更确切的定义应为听神经瘤外科。
学者们对侧颅底疾病的兴趣来自于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认识,1945年,Rosenwasser[1]描述了1例位于颞骨下部侵犯中耳和乳突的血管丰富肿瘤,病理类似颈动脉体瘤,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对颈静脉球体瘤的确切报道。
20世纪60年代,House等[2]提出迷路径路和颅中窝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耳科医师才真正介入侧颅底肿瘤的治疗。
House对于侧颅底外科的贡献在于开展了各型以颞骨为中心的侧颅底手术径路,并将手术死亡率降低至5%以下,使侧颅底范围不再是手术禁区,因此House被称为“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之父”。
1977年,Fisch[3]阐述了关于颞下窝径路切除大型颞骨和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使完全切除大型侧颅底肿瘤成为可能,开创了侧颅底外科的新时代。
1 侧颅底概念及分区1984 年,来自荷兰的解剖学家 Huijzer[4]完整阐述了侧颅底的范围,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并对其进行分区,将侧颅底分为6区,分别为鼻咽区、咽鼓管区、神经血管区、听区、关节区和颞下区。
该分区法设计合理,符合解剖,简单易懂,一直沿用至今,仍是公认的侧颅底分区标准。
2 侧颅底外科常见疾病侧颅底外科主要诊治对象包括该区域的各种肿瘤、颅神经根病变等,常见良性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颈静脉球体瘤、血管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如颞骨恶性肿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及复发的鼻咽癌等。
颅脑外科手术的现代技术与进展

02
现代颅脑外科手术技术
显微镜辅助手术
手术显微镜的应用
01
提供高倍放大和高分辨率的术野图像,使术者能够精确操作。
显微镜下的微创手术
02
利用显微镜辅助,可实现更小的手术切口和更精确的手术操作
,减少手术创伤。
显微镜在复杂手术中的应用
03
对于涉及深部结构或复杂区域的颅脑手术,显微镜可提供更好
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
分类
根据手术入路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其中,开颅 手术包括额颞部开颅、枕部开颅等;微创手术则包括神经内镜手术、立体定向 手术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和手术技术 的进步,颅脑外科手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 的发展历程。
现状
术后护理
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如伤口护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等。
心理支持重要性
减轻焦虑
颅脑外科手术通常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提供心理支持 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增强信心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从而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促进合作
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与医疗团队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提高患者 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场前景。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手术导板和植入物,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
术后感染
脑出血
由于手术创伤、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患者 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如脑膜炎、颅内脓肿 等。
手术过程中或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 ,原因包括血管损伤、高血压等。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颅底手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针对不同病变和患者需求 ,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术目的和意义
手术目的
颅底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病变、解除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等,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手术意义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治疗各种颅底病变,如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还可 以为其他领域的手术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颅底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内窥镜与显微镜联合应用
03
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血管吻合技术
血管准备
选择合适的血管供体和受体,进行充分的游离和准备 。
血管吻合操作
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吻合,确保血管通畅和吻合口无 渗漏。
术后血管监测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监测吻合血管的通畅情 况和病人的恢复情况。
PART 04
术中导航
通过实时跟踪手术器械和病人头部 位置,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 全性。
术后评估
对比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数据,评 估手术效果。
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种类
01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不同角度和直径的内窥镜,以获得最佳的手
术视野。
内窥镜辅助手术
02
通过内窥镜观察颅底结构,进行微创手术操作,减少组织损伤
和并发症。
2023-2026
ONE
KEEP VIEW
颅底手术在神经外科 手术中的关键技术
REPORTING
2024-01-16
CATALOGUE
目 录
• 颅底手术概述 • 神经外科手术中颅底区域特点 • 颅底手术关键技术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围手术期管理与优化建议 • 总结与展望
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

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擅长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瘤手术、镫骨手术,耳显微耳神经侧颅底外科,耳聋耳鸣诊治。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
《中华耳科学杂志》和《Journal of Otology 》总编。
Acta Oto-Laryngologica 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柳叶刀全球听力委员会中国首席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973、863等国家军队重大重点项目17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和省部级一二等奖共4项。
发表论文251篇,SCI 论文112篇。
入选全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学科学家奖、首届国之名医等荣誉称号。
荣立二等功1次。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刊首专稿·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杨仕明*侯昭晖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摘要】作为颅底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颅底外科领域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联系紧密,成为众多交叉学科中合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
内镜技术在近20年内的快速发展,让其在显微镜占统治地位的侧颅底外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内镜在侧颅底外科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镜的优势、优化手术流程、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众多学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内镜技术;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22(2019)03-280-4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f Endoscopic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YANG Shiming *,HOU Zhaohui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ShimingEmail:yangsm301@【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kull base surgery,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tolo-gy and neurosurgery,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the past 20years has earned a place for itself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which is still dominated by microscopic operations.With the continuous perfec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and con-cepts,endoscopy now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However,how to fully ex-poit the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optimiz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select surgical indications remain hot is-sues for future.【Key word 】Endoscopic Technique;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Surgical Approach作者简介: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研究方向:耳科学、听觉医学*通讯作者:杨仕明,Email :yangsm301@DOI:10.3969/j.issn.1672-2922.2019.03.001侧颅底外科是介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之间交叉的亚专科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治疗的局限性及效果的不确定性,提高颅底外科 诊疗的安全性。加强颅底外科疾病的多学科协作机
制,如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放射外科、整 形科、康复科、电生理科及影像科的医生合作完成听
在此背景下,不同学科迫切希望成立专门的颅底外
科协会组织。2014年3月,中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协
神经瘤治疗的专家共识,以期待着未来形成多学科 治疗的指南。此外,还应加强颅底外科复杂疾病基 础研究,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如对于脊索瘤、神 经纤维瘤病等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和基因组学、蛋白 组学研究,发现其特异性变化实现真正意义的精准 治疗。(2)建立颅底外科疾病的综合治疗模式:颅
及临床诊疗经验,近年来国内专家出版或翻译了多
部专著,如:《颅底及脑干肿瘤外科手术图谱》、《实 用颅底显微解剖》、《神经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学》、 《颅底显微外科学》、《颅底外科学》、《颅底外科手术 学》、《侧颅底显微外科手术图谱》及《中央颅底显微 外科解剖和手术学》等。
5.未来颅底外科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颅底外科专业病房或专业治
手术治疗为主的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迅速发展。 由于颅底解剖位置深在,组织结构复杂,涉及到 这一区域的疾病都可能造成脑组织、颅神经、血管的 损伤以及骨性结构的缺失,导致病人相应的神经功 能障碍,如视力、听力丧失,面部及肢体运动、感觉障 碍等。颅底外科手术风险高,治疗难度大,对术后颅 底重建、整形修复及感染控制等方面要求较高口1, 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 颅底外科被认为是围手术期技术要求最高的外科之 一,迫切需要颅底外科专业化人才,提高颅底外科疾 病整体诊疗水平,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历史回顾:颅底外科的历史最早是从垂体瘤 外科手术开始的。在1907和1909年,Schloffer和 Cushing就分别完成了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此后由 于手术器械和设备及术后感染等因素的限制,颅底 外科发展受到了制约,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非常缓 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先进的手术设备 和技术为颅底外科前辈们尝试着跨学科合作提供和
3.以学术交流促进和带动学科发展:目前,很 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完善的颅底外科协会体系, 如世界颅底外科协会(WFSBS)、北美颅底外科协会 (NASBS)、欧洲颅底外科学会(ESBS)、亚大颅底外
科协会(AOS步推动颅底外科疾病的多学科合作:针对 当前颅底外科疾病的诊疗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管理 的特点,提出颅底外科疾病的诊疗规范,编写临床诊 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规定颅底外科各专业收治疾病
有学科的前提下,以成立颅底外科诊疗协作中心或
断提出新的治疗观点及手术方法∞J,推动了颅底外 科事业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神 经外科王忠诚院士、口腔颌面外科邱蔚六院士、耳鼻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9.001 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通信作者:张力伟,Email:zlwtt@aliyun.tom
底外科疾病因涉及多个学科,特别是复杂疾病应考
作组成立并举办了高峰论坛。2012年10月举行的 第11届亚大地区国际颅底外科会议,是自1993年 后亚大地区国际颅底外科会议第2次在中国举办,
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颅底 外科大会,此次大会是真正意义的颅底外科多学科
万方数据
虫堡匡堂苤壹!!!!生j月!旦复!!鲞筮!塑盟型丛笪』g!i塑:丛!望!!:!!!!:!!!:堑:型!:!
1001.2346.2012.08.001.
病的诊疗不断向微创、精细化、个体化的方向迈进。
同时,颅底外科医生应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
[3]张力伟.颅底外科对我们的挑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28(4):325-326.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
万方数据
生堡堕堂盘查!!!!生!旦!旦箜堑鲞筮!塑堕型坐i』鱼!!塑:丛!翌!!:!!!!:!!!:堑:盟!:竺
建立颅底外科跨学科合作的形式,进行复杂疑难病
合作,展示了近20年来我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发 展状况和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颅底外科发展提 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发展的契机。2015年4月在上 海,由我国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专家共同作为大会 主席举办了第七届世界听神经瘤大会,表明我国颅 底外科多学科合作迸行学术交流已经与世界颅底外 科接轨。近10年来,我国的颅底外科专家学者积极
2012.04.001.
计算机工程学等相关人才密切合作,及时提出临床 问题和需求,促进相互合作,开发更适于颅底外科疾 病的设备与材料,促进国产化进程和转化医学的进
的发展。
参 考
文
肿瘤,放射外科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后的辅助治 疗。基因治疗是当前颅底外科疾病研究的热点,尤 其是对于恶性肿瘤方面,研究者试图通过明确病灶 的特定基因突变,评价肿瘤预后,进而通过血、脑脊 液等标本筛查,提前获知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早期 进行治疗。(3)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颅底外
科的进步离不开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显微镜辅助
格最高的颅底外科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举行促进
了我国颅底外科事业的发展,此后也举办过全国颅 底外科学术研讨会暨颅底外科新进展讲习班,颅底 外科手术入路解剖培训班等,但是这一时期的颅底 外科还没有形成以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作为疾病诊 疗的模式,多以学科内部为主。 2.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发展时期:在颅底外 科的发展中,由于学科的局限性,各专业对于颅底解 剖区域的熟悉程度以及治疗方式与方法存在着学科 间的差异,不同专科培训颅底外科医生不能对病人 进行全面、标准化治疗,出现了对于相似的颅底外科 疾病,不同专业的医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跨
可能。20世纪70、80年代,Yasargil、Fiseh、House等
疗组,进行颅底外科疾病的诊治,开始颅底手术入路 的解剖培训,培养颅底外科专业人才。1993年5月 在王忠诚院士的倡导下,神经外科分会召开了“首 届全国颅底外科会议”,这是国内最早举办的颅底 外科专科会议,同年9月“第二届亚大地区国际颅 底外科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当时我国举办的规
专业的复杂颅底疾病由于缺乏协同合作,不能一次
神经外科及耳鼻喉科医生探索学科间的合作治疗颅
底肿瘤,此后,Dolenc、Kawase、Samii、Spetzler等人不
性处理病灶,颅底疾病的病人就诊时常常辗转于多 个科室之间,难以得到全面的治疗,经常出现多学科 分次手术的情况,不仅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还 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在现有的医疗体制 和医疗模式下,探讨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服务, 是从事颅底外科专业人员面临的挑战。近10年来, 在现有的学科格局下,我国开始尝试不改变医生原
的范围和可以开展的互相协作的手术方式,可以避
颅底外科协会(KSBS)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立国 家级的颅底外科协会,虽然在有些行业协会中成立 颅底外科学组、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组等,但是我国 颅底外科没有多学科合作下的颅底外科学会。因而 在国际颅底外科协会等国际性组织中缺乏话语权,
不能在国际组织中表达中国颅底外科医师的愿望。
参与国际性颅底外科学术会议如北美颅底外科大
例联合会诊,制定颅底疾病诊疗常规M J。在颅底外 科的多学科的合作方面,北京地区首先进行了有益 的尝试。2008年12月,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牵头组织北京10余家医院的神经外科、耳鼻喉科、 颌面外科、眼科、口腔科和头颈外科的国内知名专 家,首次举办了北京地区颅底外科多学科学术研讨 会。此后,北京地区颅底外科多学科沙龙每年举办 4次,并向全国辐射。2009年7月由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办的首届中国颅底外 科多学科医师论坛在北京举行,国际著名颅底外科 专家A1一Mefty和Kawase作为特邀外籍嘉宾参会并 进行了专题发言。这是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涵盖 学科最全的颅底外科多学科会议,此后每2年举办 1次全国颅底外科多学科论坛,由不同的学科承办。 目前,已经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和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分别先后承 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先后邀请了Kawase、 DeMonte、Lee、Ohata等国内外知名颅底外科专家参 加学术论坛。以上多次颅底外科多学科论坛均取得 了巨大成功,表明了颅底外科多学科在我国备受关 注程度,以及颅底疾病带来学科间融合与创新发展。 目前,国内建立很多先进的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培 训中心,如王忠诚显微神经外科培训中心,WFNS.天 坛.蛇牌学院颅底外科培训中心,加快了我国颅底外
合交叉,使病人能有更好的诊治结果,因而促进了以
咽喉头颈外科韩德民院士的带领下,开始紧跟国际 颅底外科发展的前沿,探索我国颅底外科疾病的诊 疗方法。199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首个颅底脑干专业病房,推动了 神经外科在颅底疾病特别是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及技 术的引领、普及与推广工作。从此,国内一些大的医 疗机构开始成立了隶属于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
都为颅底外科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些 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和应用,都将使得颅底外科疾
[1]王忠诚,刘丕楠.加强多学科合作提高颅底疾病治疗水平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7):389-390.DOI:10. 3760/j.issn:1001-2346.2006.07.001. [2]张力伟.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价值与思考[J].中华神经外 科杂志,2012,28(8):757-758.DOI:10.3760/cma.j.issn.
下的内镜技术的应用,使得颅底外科手术实现神经 功能的最大保护,以最小的暴露和切口获取最大的 手术操作空间。神经导航技术对于颅底外科手术术 前定位、术中明确病变切除范围、避免损伤重要结构
方面,实施导航技术辅助下的颅底外科手术。除此
献
之外,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血管内 治疗技术、术中肿瘤显影技术、手术机器人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