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中学九年级2018年教科版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力和运动》中的内容。

具体包括: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意义;4. 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说明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3. 请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4.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103页)

2018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103页)

度是物质的属性,沙子密度比水大。

知道利用这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叶轮的机――通过热传递供给水和水蒸向上运动,运动的热空气便推动纸风车和固定在转轴上的纸马转动。

这种缸。

这是第一个冲程。

排气门都关闭,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变换一下图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

注意纠正错误【新课引入】【新课推进】展示装饰用的小彩灯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分析并画出电路图。

连接类似电路,随意将其中一个小灯泡拧松,将导致电路开路,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该电路的缺点是如果有一个小灯泡烧毁了,将使整串小灯泡全部熄灭。

并且提出问题:如何改进电路?由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不限制学生思路,只要方案可行都可由学生一试)。

图1 方案1图2 方案2二、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展示竞赛抢答器、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并展示如图用曲别针所做的简易回答图3 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把电池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并留出接线头 A、B,提问者把接线头A 与左排一个曲别针接触,表示提出一个问题,回答者把线头B 与右排一个曲别针接触,表示选出一个答案。

只有选择正确答案时,小灯泡才亮,错误时灯不亮。

让学生讨论硬纸板后面的电路连线,并对这个小制作进行评价。

提出问题: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回答正确时绿灯亮,回答错误时红灯亮的装置?三、病房呼叫电路6 参考方案2 【课堂小结】丝,这是调零器,是使用前调零有的,调节方法:与向左拧,指针向左。

(4)电流表下方有三个接线柱分别是:分别对应两个量程,即接入“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学生电流表中“+3”或“0.6”2、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流、磁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电流的形成与作用、光的色散与光谱。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磁场及其应用、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电流表、磁场演示器、光学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瓶、暖气等,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分析热传递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 电与磁(1)引入:介绍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风扇等。

(2)新课:讲解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了解电流的形成与作用。

(4)例题讲解:分析磁场中导线受力,解释电动机原理。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3. 光学(1)引入:通过讲解彩虹、镜子等,引入光学知识。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

(3)实践:分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4)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光的色散与光谱的应用。

(5)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分子动理论热传递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2. 电与磁: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与作用磁场及其应用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热现象:P3234第1、2、3题。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热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现象的微观解释光的反射与折射电磁现象的应用2. 教学重点:热传递与内能的关系光的传播规律静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现象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烧杯等)光现象实验器材(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电磁现象实验器材(如电池、导线、磁铁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课堂练习本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兴趣。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热现象:讲解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光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原理。

电磁现象:讲解静电现象、磁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强调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1. 热现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热传递与内能气体的性质2. 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光的色散与光谱3. 电磁现象:静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

绘制光的反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参见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提高自学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热现象、光现象和电磁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热现象:重点解析:物体内能的改变与热传递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第一定律。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全面复习九年级物理相关知识点,加强巩固。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重点复习九年级物理的以下知识点:运动和力、功和机械能、压强和密度、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声音的传播和回声、电流与电压、电路与电能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活动1:应用题解析教师可以将一些九年级物理应用题进行解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然后全班讨论,由学生提出解题方法和思路,并对答案进行解析。

2.复习活动2:知识点串讲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知识点的顺序进行串讲,或者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组讲解。

重点突出学生容易混淆或理解不清的知识点。

3.复习活动3:实验演示根据所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4.复习活动4: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点的复习。

要求学生利用课堂上的教材和手册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解答彼此的疑惑。

5.复习活动5:习题训练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九年级物理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可以分别进行课上训练和课下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解析。

6.复习活动6:课堂辅助工具利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物理实验器材和模型来辅助教学。

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现象或实验,用物理模型演示物理原理等。

7.复习活动7:课外拓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外拓展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推荐一些物理科普读物、网站或视频资源。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同学评价:同学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完成的作业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对学生的指导建议。

通过以上的活动和评价,可以全面地复习九年级物理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巩固。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内容为第三章第1节《电与磁》。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基础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理解磁场的性质,掌握磁场方向的规定。

2. 使学生掌握电流的磁效应,了解奥斯特实验,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 让学生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掌握洛伦兹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场方向的规定,奥斯特实验,洛伦兹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指南针、示波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导线、电池、指南针、电流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磁场的兴趣,提出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磁场是什么?2. 知识讲解:(1)磁场概念:介绍磁场是由磁体产生的,磁场具有方向。

(2)奥斯特实验:演示电流的磁效应,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小磁针的变化。

(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讲解洛伦兹力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磁场方向的规定,引导学生理解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及洛伦兹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电流和磁场条件下,洛伦兹力的大小。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磁场概念、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2. 奥斯特实验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洛伦兹力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洛伦兹力的大小。

给定条件:电流 I = 5A,磁场 B = 0.3T,导线长度 L = 0.5m。

答案:F = BIL = 0.3T × 5A × 0.5m = 0.75N。

2. 作业题目:判断磁场方向。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导论1.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2 物理量的测量2. 章节二: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2.3 动力与阻力3. 章节三:能量与热量3.1 能量的形式与转换3.2 热量与温度3.3 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关系,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了解能量与热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热量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能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演示物体运动、能量转换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导论,介绍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量的测量。

讲解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与测量、运动的描述、动力与阻力。

讲解能量与热量,介绍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热量与温度、热传递与物体的内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列出章节、节,形成知识结构。

2. 关键概念:标注重要概念、公式、原理等。

3. 例题与解答:展示例题及解答过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分析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实践题: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多样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涵盖教科书上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挖掘每个章节的内涵,确保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九年级物理复习课,主要复习教材中力与运动的关系、功与能量、压强与浮力三个章节的内容。

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功与能量包括功的概念、功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等;压强与浮力包括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的特点、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理解功与能量的概念,能够计算机械效率和动能、势能的转化。

3. 熟悉压强与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浮力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条件、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运动员在滑板上做曲线运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a.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b. 二力平衡条件c.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滑板运动员做曲线运动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点讲解:a. 功的概念、功率的计算b. 机械效率的计算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6.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物体在斜面上滑下后再上升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8. 知识点讲解:a. 压强的计算b. 液体压强的特点c. 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9.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原因,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

10.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的关系a.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b. 二力平衡条件c.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2. 功与能量a. 功的概念、功率的计算b. 机械效率的计算c.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 压强与浮力a. 压强的计算b. 液体压强的特点c. 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8N,求物体的加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中学九年级2018年人教版物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1.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分子运动:(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热------温度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扩散:(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注意: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4.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考点二: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说明: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物体内能越大(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4)状态: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可能不同3.改变内能的方式(1)做功(2)热传递区别:A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B从状态,做功者应处于运动状态,而热传递无论是传递着或被传递着,整体处于静止状态考点三:热值1.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单位:J/kg 或J/m33.公式:q=Q/m 或q=Q/v4.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qm 或Q=qv说明:A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3.0×107J/kgB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考点四:比热容1.定义: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t2.单位:J/(kg. ℃)3.物理意义:由课本第15页比热容表引出:如:水的比热容:4.2×103J/(kg. ℃) 其物理意义是什么?4.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热传递过程中Q吸=cm(t—t0)Q放=cm(t0—t)说明: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水和冰不同)B、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降)慢比热容小的物质升(降)快所以:内陆地区,砂石居多,气温变化明显沿海地区,水居多,气温变化不明显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考点一:热机1.定义: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2.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分类:蒸汽机、内燃机、轮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考点二:内燃机1.定义:热机工作时,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的燃气直接推动活塞做功,这种机器叫活塞式内燃机2.分类:根据燃料不同,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3.汽油机的工作过程:(1)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2)四个冲程的特点:冲程进气门排气门活塞的运动方向能量转化吸气冲程打开关闭向下压缩冲程关闭关闭向上机械能转化内能做功冲程关闭关闭向下内能转化机械能排气冲程关闭打开向上说明:1个工作循环----4个冲程----1次做功----飞轮转2周考点三:热机效率1.定义:热机所做有用功与所用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2公式:η=W Q 有用放3.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使燃料充分燃烧(2)尽量减少各种热量损失(3)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少摩擦说明:η小于1第三章 认识电路考点一:电荷1.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4.电流及其方向(1)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说明: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电流方向考点二:电路和电路图1.电路组成(1)电源:提供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路(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4)导线:输送电能2.电路的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A、电源短路B用电器短路3.电路图:(1)电路图形符号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2)电路图呈长方形,有角有棱,导线要横平竖直(3)电路图形符号不要画在拐角处(4)按顺序从正极依次画到负极,或从负极画到正极注:用铅笔画图,用直尺画导线考点三:串联和并联1.定义:串联:把电路元器件逐个按顺序首尾连接起来的电路并联:把电路元器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2.特点:(1)串联电路:A、电流只有一条路径B、用电器互相影响C、开关文字改变,其作用不变,开关控制整个电路(2)并列电路:A、电流有多条路径B、用电器互不影响C、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支路3.判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1)电路通断法:去掉一个用电器,若影响了其他用电器,就是串联电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2)电流流向法:让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不分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流回负极,就是串联电路,否则,就是并联电路第四章探究电流考点一:电流1.电流大小的描述:每秒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积的电荷多少2.符号:I3.单位及换算安(A)毫安(mA)微安(μA)1A=103mA 1mA=103μA4.电流表的使用(1)调零: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用零点调节器调到零位(2)串联: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3)电流方向: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5)如果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可以先用较大量程进行快速试触若超出量程,换更大量程电流表,若没超出量程,但大于0.6A,应选0----3A的量程,若小于0.6A,则选0----0.6A的量程(6)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电流表将被烧坏5.电路中的电流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处处相等I=I1=I2(2)并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考点二:电压1.作用:能推动电荷定向移动,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符号:U3.单位及换算KV V mV μV1kV=103V 1V=103 mV 1mV=103μV4.电压表的使用(1)调零:使用前,如果指针没指在零刻度线处,需用零点调节器使指针归零(2)并联: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若串联,相当于开路(3)电流流向: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4)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5)如果不能估计被测电压大小,可以先用较大量程进行快速试触若超出大量程,换更大量程电压表,若没超过大量程但大于3V,应选0----15V的量程,若小于3V,则选0----3V5.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U=U1+U2(2)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都等于并联电路两端电压U=U1=U2考点三:电阻1.定义: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2符号:R3单位:欧姆(Ω)4.性质: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5.滑动变阻器(1)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2)使用方法:A、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B、滑动变阻器应串联在电路中C、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调到阻值最大处D、接法:一上一下(3)作用:A、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B、保护电路第五章欧姆定律考点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反比3、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4、两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⑴在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中A、保护电路B、通过移动滑片,改变导体两端电压⑵在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中A、保护电路B、通过移动滑片,使阻值不同的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考点二: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I=UI 推导公式:U=IR R=UI注意:(1)定律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应是针对同一个电阻而言(2)对于公式R=U I能不能说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不能,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但与外加的电压及通过的电流等因素无关考点三:伏安法测电阻1.实验原理:R=U I2.测量方法: 用电压表测出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U ,用电流表测出通过未知电阻的电流I ,然后依据R=U I 计算电阻3.电路图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1)保护电路(2)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考点四:电路中的电阻规律1.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 R=R 1+R 2因为I=I 1=I 2所以IR=IR 1+IR 2U U 1 U 2得出:当I 一定时,R 越大,U 越大,即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大,即U 与R 成正比: 12 U U = 12R R 2.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即1R = 11R + 21R因为U=U 1=U 2 所以U R = 1U R + 2U R I I 1 I 2得出:当U 一定时,R 越大,I 越小,即电阻大的分得电流小,即I 与R 成反比 12I I = 21R R第六章 电功率考点一:电能与电功1.电能:电流具有的能量用电器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电源2.电功:(1)定义:电流所做的功(2)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3)单位及换算:1kW.h=3.6×106J(4)计算①W=Pt适用所有电路②W=UIt③2t U W R适用纯电阻电路④W=I 2Rt(5)测量:①测量工具:电能表②读数方法: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注:电能表表盘中最后一位数字是读数的小数部分考点二:电功率1.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用电器所消耗电能与时间之比3.单位及换算1kW=103W4.计算公式:(1)tW P = 所有电路(2)P UI =(3)2P I R =纯电阻电路 (4)2U P R=考点三:焦耳定律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2.公式:(电热的计算)(1)Q=I 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2)Q=UIt(3)Q=pt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4)Q=2UR t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1)利用: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白炽灯等(2)防止:用电器装有风扇、散热窗等考点四:灯泡的电功率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