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思维原理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
看待这个量,任何物质的量,离不开它的运动态势,运动状态,离不开它的复杂联系,东方哲学就是这个特 点,没有单独研究性质的,也没有单独研究数量的,也没有单独研究运动状态的,它是综合起来研究的。东方的 思维
以及基本内容,我把它分为5个部分:①组织(结构)系统;②功能系统;③气化系统;④气机系统;⑤性 质和发病特点。任何脏腑的组
中医学基本思维原理十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研究
整体
中医学
思维
思想
问题
诊法
思维
中医
原理 原理
辩证观
原理
中医
中医学
学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藏象
思维
医学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分导论、中医方法学研究、基本思维原理、动态观(恒动观)、辨证观、双向调节思想在中医学的运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和运用中的若干问题、当前中药新药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当前中药新药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整体 原理、中西医结合之我看十讲。内容广博,涵盖面广。可视为中医入门的引导课、中医思维的训练课。
中医学的基本思维原理——物质观、动态观(恒动观)、辩证观和整体观。
中医藏象学说还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有3个:①五藏的定位是以功能定位为主,结构定位为辅的。②五藏 系统概括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联系。③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诊察可以把握五藏系统及内外环境间生理、 病理的综合变化规律。
目录分析
第二讲物质观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物质,精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基础物质,神为具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特征的基础物质。 精、气、神是3个不同的层次。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

中医与自然辩证法中医与自然辩证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汲取营养,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能力和限度。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中医,从多个方面论述中医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预防为主的生活方式,以及注重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

这些都与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和精神相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具有科学性,是值得研究和信赖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承载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疾病不断抗争的生动见证。

它汇聚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为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经过长期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领域的综合科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这一重要的医学文献,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难经》作为一部古典医籍,由秦越人撰写,成书于汉之前,内容涵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

同样重要的是,张仲景在两汉时期写成了《伤寒论》,这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的第一部专书,为后世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还有一些流传后世的医学专著相继问世。

这些典籍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等。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原理和理念。

其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

本文将就这些基本原理逐一展开讲述。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阴阳的运动平衡决定着事物的生长发育和运行状态。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

阴阳失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相互关联并通过阴阳的调节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通过观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三、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将人体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学说认为,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建立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经脉,而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学说强调了气血的运行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种因素的失衡。

因此,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通过综合各种病理病机因素,寻找疾病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辩证思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辩证思维等。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诊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疗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施治:中医强调辩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
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辩证判断,确定病因和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
境的相互关系。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灶所在的局部症状,还要考虑整个身体的平衡和调节。

3.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紧密相关。

通过辨别病人的阴阳失调状况,采取相应的调节方法,达到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4.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即针对不同的病人,根
据其体质、病情和需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和配伍、针灸操作的技巧等。

5.综合运用多种疗法: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中药治疗、针灸、
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以及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或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诊疗的基本原理是综合分析和辨证思维,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调整阴阳平衡,强调个体化治疗,并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旨在恢复人
体的健康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诊疗原理的解释和实践应遵循科学理性的态度,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和知识。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1取象比类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持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

“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

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因为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

“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

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

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

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

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

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的总结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中医医学理论和经验,结合临床观察和辩证论治的方法进
行疾病的判断和辨证处理。

其核心原理可以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诊断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
搏等,根据中医学理论中的病机病理,运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和个体化
的治疗。

2. 观察:中医诊断注重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声音、气味等方面的变化,以获取病情的线索和辨证依据。

3. 辨证四诊:中医诊断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疾病的综合判断。

包括:望诊-
观察患者外貌特征、面色等病征;闻诊-倾听患者声音、气息等病征;问诊-向患者了解详
细的病史及症状,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象变化。

4. 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疾病归类,并根据具体的辩证情况,选择药物、针灸、推拿、中药煎剂等不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生理功能、调整病机,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5. 防病为重:中医诊断不仅注重治疗,更加强调疾病的预防。

中医理论中强调调整
饮食、锻炼、生活规律、情志调节等方面的防病措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观察、辨证、辩证施治和防病为重的理念,通过辨别症状
病征、综合分析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PPT课件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PPT课件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者或观察
者客体,都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这使得对结果的可重复性有更加严格的 要求。
这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重复性 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根据证候特征进行“审证求因”的推理,
判断其发病原因(伤于六淫疫疠、伤于七情 劳倦等);进而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 身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各种特殊的社 会活动状况的心境状态,性情特征(个性倾向) 得出辨证的结论。
哲学方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层次方法。如: 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
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 究中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数学方法、信息方法等。
各门科学技术的特殊研究方法:各学科的特殊性采 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如气象学用卫星观察云系的方 法、医学中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 过程。
是根据事物的某些共性和联系,抽取事物的某些属 性(主要是功能和关系方面),舍去另一些属性(主要 是物质基质方面),概括出抽象概念、建立理论模型, 如“脏象”、“经络”学说等等
4.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中医学对其假说的论证,一直是沿用引 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的方法。
5.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1)逻辑方法
亦称逻辑思维,属于抽象思维。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过程。
逻辑方法的规则只能保证概念判断中逻 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需要 通过实践来检验。
(2)数学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从带有偶然性的观 察值中找出规律性结论,是加工信息的主要 方法。
(三)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建模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读经典,构建中医基本思维
--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专论给我的启发
2011级博士1班2011B030 李雪萍
邓老的课总是博古通今,栩栩生动,包含许多中医的文化内涵。

但每每上邓老的课总是让我汗颜,因为邓老所引用的许多经典名篇有的我居然从未闻及。

所以上邓老的课总是让我反思,现代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为什么总是被西医牵着鼻子走,也许和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不能静心研习经典,不能构建自身的中医思维有很大的关系。

千百年来中医植根于民间, 有着宽广的施展舞台和深厚的民众基础并通过历代医家师承、传授而永葆青春。

而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以文字的形式将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医学经验保存下来, 一方面充实、发展、创新了中医理论, 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 另一方面又为后学者提供了学习的蓝本, 以之为借鉴、参考, 可以让很多习医者较快地达到深入领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地步。

可以说, 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实为中医几千年来发展、创新的历史见证, 熟读之, 方可以明了中医的发展历程、知晓中医的学术渊源; 熟读之, 方才能洞悉中医的理论基础、培养纯正的中医思维。

在当前中医面临诸多困难的氛围中, 熟读典籍尤显必要, 只有真正的传承, 才能很好的发展, 如此或许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医强盛之路。

1中医思维观蕴藏于典籍之中
历代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 乃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心血凝著
而成;部分医籍乃医家本人逝去后, 由其门人、弟子收集其临证医案、记录、所发议论整理而成, 足见其珍贵价值。

因此,凡成为一代大医者, 必熟读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医籍, 以知其源、溯其流, 印证于临床而终能有所成。

明朝李时珍为编著《本草纲目》广泛阅读前贤的各种医籍, 但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等与中医药有关的记载必定加以收集、整理并充实到论著中, 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种类, 而且发掘前贤的用药阐述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升为创新性理论, 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其正确性。

元戴良在作《丹溪翁传》时说: “翁春秋既高, 乃狥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 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而其逝去后由弟子门人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平素所述编辑, 并加上学生戴元礼的有关辨证论述, 集结而成《丹溪心法》一书, 可见该书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备受后世医家推崇。

在此仅略举数家医籍之成书经过, 以揭示古代著名医家著作的内在价值; 反复寻绎于典籍之中, 就是反复与古代著名医家对话交流的过程, 对于当今之学习中医者, 或许才能顿悟, 或许才能抓住中医的灵魂, 或许才能形成中医的思维观。

2中医思维观乃中医之灵魂
中医思维观要求必须具有天地人相应的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 将两者很好地结合, 来认识疾病、诊治疾病、预防疾病, 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亦是当今中医最为欠缺的, 因此培养中医思维观可谓当务之急。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 都是具有这一思维观的大家, 他们论医道穷医理, 都是以思维观为出发点, 虽
然医学不断的发展创新, 但是中医的思维观没有变, 循经而不泥古, 传承而不离宗, 才能繁荣中医、强盛中医。

循经就是要熟读典籍, 王冰序《素问》云: “将升岱岳, 非径奚为, 欲诣扶桑, 无舟莫适。

”即是阐明如欲在医学领域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将很难达到目的。

而医学的“径”和“舟”就存在于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著作中, 《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之所以成为经典医籍, 被历代医家广泛地推崇, 是因为它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经典, 能有效地指导临证。

倡导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 并不是一定要死读这些书、死记其原文, 而是要培养这种中医思维观, 掌握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将这种思维和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应用于客观实践, 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这才是我们学习典籍的目的。

唐太宗《帝范》曰: “取法于上, 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

”遵从典籍, 就是取法于上; 只有取法于上, 才可能成为一代良医大医。

典籍中蕴藏着真知灼见, 典籍中包含着医学精华,典籍是历代著名医家思维智慧的载体, 典籍是后世医家学习借鉴的源泉; 因此, 要培养中医思维观, 必须熟读典籍。

不离宗就是强调中医的灵魂不能变, 如果没有了中医的思维观, 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了。

传承中医并不是简单的继承, 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创新, 纵观历代著名医家所取得的医学成就, 莫不是传承发展中医的杰出代表。

每一新学派的建立, 每一新学说的诞生, 都有其独特的深度和高度。

虽然也有各自历史和专业局限, 但是每一个新理论都尝试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思想, 将中医理论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并又能应证于实践, 从而推动整个医
学的发展创新, 使得祖国医学充满生机活力。

这也是熟读典籍, 传承中医的根本所在; 既要能够以继承前人的理论经验为基础, 又不拘泥于前人的论述, 而是结合自身实践能够有所创新, 善于推演新知, 以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可是, 在传承中医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离开中医思维观, 没有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思维观, 没有了辨证论治的临证思维观, 那是离经叛道的中医, 也就不成为中医了。

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历代名医辈出, 各有专长; 虽然各家流出有源, 学术纷争; 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 那就是不背离中医思维观,因为它是中医的灵魂。

因此, 千百年来中医能够一脉相传, 生生不息, 生机盎然; 就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有自己独特的土壤,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有自己特色的传承, 历经五千年的洗礼而繁荣不衰。

中医也一样, 必须走自己的路, 坚持自己的特色, 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会有生机, 才会有活力, 否则只能走向灭亡。

3中医思维观之发展与创新
19 世纪中叶西学渐进, 东学日衰。

面对现代医学的冲击, 许多中医人士寄希望于中西汇通, 衷中参西, 经历大半世纪的苦苦探索, 其结果是汇而未通、结而未合。

由此开始, 动摇了中医立足的根基, 背离了中医发展的宗旨, 抛弃了中医的优势特色, 大多数医家对传承了千百年的祖国医学产生了怀疑, 继而转为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现象, 可以说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医自此发展缓慢。

20 世纪中医经历了近百年的孤独期, 在西医逐步发展逐步壮大的时候, 中医却逐渐退步逐渐萎缩。

其间有过痛苦的挣扎, 也有过积极的抗争, 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但是在冠以现代科学头
衔的西医面前, 没有多少中医还敢于坚持自己的思维观,否则就
被看作是故步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化身, 于是他们最终也沉默了; 而更多的中医千方百计想与现代医学沾上边, 以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研究成果来阐释中医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证治方药, 临证时头脑一边想着西医怎么看, 一边又想着中医怎么看, 试想这样的中医还能坚持中医的思维吗?中医西化已经成为现实, 其实这样的中医已经不是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医了, 这是中医历史发展的最大悲哀。

时至今日, 绝大多数的中医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他们也倡导要发展中医, 要复兴中医, 要创新中医。

可是一方面在理论上, 试图通过实验室的动物研究来验证中医的某些传统理论或者取得某些理论上的创新, 殊不知中医的理论直接来自于诊治疾病的实践, 在实验室里以现代医学的方法、原理来进行研究, 怎么可能符合中医的思想、观点, 中医原本是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与现代医学从微观的、还原论的角度认识事物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实验研究的结果注定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临证时, 面对疾病首先想到的是现代医学如何认识、如何处置, 并且这种认识很粗浅、这种处置很不熟练, 然后才想到中医是如何认识、如何诊治的, 没有了中医的思维观作指导, 其疗效能保证吗? 按照这样的道路走, 中医能发展能复兴吗?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新中医的发展创新不能离开中医思维观的指导, 不能动摇中医基本理论的原则和方法。

重视历代著名医家典籍的学习, 培养新中医自身的思维观, 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从业者, 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深入研究当前所出现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转归预后。

只有我们通过温习中医经典,正本清源,强化中医思维, 中医才能争得一席之地, 才能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