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论文写作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自然系统,其中生态环境是维持其稳定运行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

为了有效评估和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进行脆弱性评价和寻找对策。

首先,我想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压力和干扰时易受到损害的程度。

一般而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需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土地利用、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等。

为了评价生态环境脆弱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生态系统容量来评估其承载能力,即评估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使用综合指标来衡量生态环境脆弱性,如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水资源使用效率等。

通过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为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我想谈一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和危害。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过程中断。

此外,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这些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方法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提高,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限制污染排放和资源的过度开发。

同时,我们还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推行循环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不仅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短视的经济利益,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探讨分析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探讨分析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探讨分析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生态系统面临着脆弱性增加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系统脆弱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面对内外干扰时,容易出现结构和功能受损、稳定性降低以及恢复能力减弱的特性。

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自然因素。

气候的变化,如极端天气的增加,包括暴雨、干旱、高温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冲击。

地理条件如地形、土壤类型等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例如,山地生态系统往往更容易受到水土流失和滑坡等灾害的影响。

其次是人为因素。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加的重要原因。

比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的放牧和开垦使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侵占了大量的生态用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农业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都会对土壤、水和空气造成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描述和分析。

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数据和监测资料,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量化分析。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通常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指标,如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等;功能指标,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以及外界干扰指标,如人类活动强度、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

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以降低其脆弱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在管理策略方面,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让公众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其次,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

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

收稿日期 :2003 - 12 - 30 作者简介 : 王介勇 (1978 - ) ,男 ,在读硕士 ; 研究方向 : 土地资源管理 。
9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此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内涵应该是 ,由于各 生态环境因子类型 、 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 配置的不均衡性 , 生态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 和外界环境胁迫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易变性以及 生态环境系统所做出的可能性响应 。
摘 要 :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评估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脆 弱性的基本内涵及其脆弱因子进行深入探讨 ,并对当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方法进行 系统研究 ,旨在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生态环境脆弱性 ; 指标 ; 评估 中图分类号 :X17111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1 - 4942 (2004) 02 - 0009 - 03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其较明显的表现特征因此选取脆弱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降水量降水变率热量资源用10的连续积温表示干燥度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植被覆盖度资源利用率等主要成因指标结合其退化程度治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结果表现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体现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因素而且结果表现指标可以修正成因指标之间的地区性差异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地区间的可比性
( 如湿地 、 内河流域 、 山地 、 水土流失地区等) ,不同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工作的核心 , 每一个 指标是进行评价的基本要素 , 构建脆弱性评价指 标体系是脆弱度计算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 指 标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和可行性 。当前我国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主要分单一类型区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性指标体 系两大类 。 单一类型区域的指标体系基于特定地理背景 具有区域性特点 , 结构简单 , 针对性强 , 能够准确 表征区域环境脆弱的关键因子 。例如 ,罗新正 、 朱 坦等 ( 200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研究生态脆弱性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对外界影响的敏感程度和恢复能力的程度。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我国重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估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对策。

首先,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估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物种多样性的评估,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调查和监测,了解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从而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是生态系统功能的评估,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的状况,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环境脆弱性的评估,考虑自然保护区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环境压力,评估生态系统对这些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

四是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估,考虑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社会经济因素对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影响。

在生态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重要。

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止非法采伐、盗猎和违法开发等活动,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加强保护区的边界管理,严禁非法进入和破坏活动,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生物修复等手段,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工作,增加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和管理。

最后,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的水平。

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新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

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

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保护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环境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环境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过度利用等。

因此,评估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概念与方法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是指对环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的过程。

评估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综合指标法、分类方法、模型模拟方法等是常用的评估方法。

综合指标法通过选择一系列指标来描述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然后通过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评估结果。

分类方法则是将环境生态系统划分为若干类别,然后对不同类别的脆弱性进行分析。

模型模拟方法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环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从而评估其脆弱性。

第三章: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是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生物多样性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土壤质量则与环境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水资源利用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也是评估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重要的考虑因素。

第四章: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应用与挑战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宏观的区域规划,也可以用于微观的生态保护区建设。

通过评估环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理的效果。

然而,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数据获取的困难、模型建立的复杂性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的策略与实践为了保护环境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其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专家访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专家访谈是用来获取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的,通过采访一些生态学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了解到他们对不同指标的评估和看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逐级比较的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确定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模糊数学方法是一种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它考虑到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因素,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指标的权重。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提高权重确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然后,使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和预警分析。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等。熵权法是根据指标间的信息熵关系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指数。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根据专家的判断和对指标的评分,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值。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计算各指标与生态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关联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值。这些数学模型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预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生态系பைடு நூலகம்脆弱性预警指标确定方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预警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的确定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预测其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将探讨一种有效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
首先,确定适合的评价指标是关键。在选择指标时,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物种多样性、生境质量、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物质和能量循环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碳、氮、磷等关键元素的流动速率和维持稳定的容量;物种多样性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重要性指数等;生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土壤质量、水质质量和空气质量等;稳定性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等。通过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标的评估,以确定其脆弱性程度。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因子叠加法和指数模型法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通过计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价值来评估其脆弱性。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

因子叠加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将多个因子通过加权叠加求和的方式计算得到脆弱性指数。

这些因子可以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权重,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数模型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评价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数来评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指标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等。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测量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脆弱性指数。

二、生态环境脆弱性保护对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首先,土地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制定土地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尽量避免在脆弱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开发活动。

其次,资源利用是关键。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

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确保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最后,环境保护是关乎未来的重要工作。

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污染控制和治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探讨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探讨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管理策略探讨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脆弱性问题。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是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则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和压力时,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崩溃的特性。

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内在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易感性,而适应能力则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有状态或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生物入侵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如物种多样性低、食物链简单、生态过程缓慢等,也会使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方法和指标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对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主观判断和描述。

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量化分析。

在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时,通常会选择一系列的指标来反映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状态。

这些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标,如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濒危物种数量等;生态系统结构指标,如植被覆盖度、群落结构复杂性、生态位宽度等;生态系统功能指标,如生产力、养分循环、能量流动等;以及外界干扰指标,如人类活动强度、气候变化幅度、自然灾害频率等。

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物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脆弱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因子(B1)
影响因子(B1)
川西高寒农牧交错带沼泽化 草甸脆弱性评价(A)
表现因子(B2)
胁迫因子(B3)
5~9月日照时数(h) 沙化程度(%) 盐渍化程度(%) 土地垦殖率(%) 耕地所占比例(%) 草地所占比例(%) 森林覆盖率(%) 草地退化率(%)
盐渍化程度(%)
沙化程度(%)
土地垦殖率(%)
0.090
0.090 0.120 0.050 0.050
单因子平均模型(有具体情况,详见参考文献)
多因子平均模型 2013. <闽东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动态评价_游巍斌.pdf>.
我的小论文题:川西高寒农牧交错带沼泽化草甸脆弱性评价
表1.指标体系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5~9月降水量(mm) 5~9月平均月气温(°C)
目标层(A)
准则层(C)
指标层(P)
食物链结构 优势种的优势度
原始数据 P1 P2
生物种类
பைடு நூலகம்
P3
种群个体数量
P4
濒危种和濒危度
P5
初级生产力
P6
气候适宜性
P7
气候稳定性
P8
地貌适宜性
P9
土壤结构
P1 0
土壤有机质含量
P1 1
贮水条件
P1 2
影响因子(C1)
水源补给条件
P1 3
自然灾害破坏性
P1 4
污染程度
TN浓度0.5
2014. <基于GIS的南四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_张德君.pdf>.
表4 闵东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astal wetl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eastern Fujian Province
三级指标
干扰指标0.3
状态指标0.4
敏感性指标0.2 发展指标0.1
人类干扰指数0.5 活力指数0.2
组织指数0.4
功能指数0.3 弹性指数0.1 敏感性指数 湿地面积变化比例
NDVI值、叶绿素a浓度 平均斑块面积0.4 斑块密度0.3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 0.3
蓄水量 湿地弹性指数 COD指数0.5
湿地率变化
P2 8
western Jilin province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5~9月降水量(mm)
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 弱性评价(A)
影响因子(B1)
表现因子(B2) 胁迫因子(B3)
5~9月平均月气温() 土壤有机质含量(%) 盐渍化程度(%) 土地垦殖率(%) 耕地所占比例(%) 草地所占比例(%) 森林覆盖率(%) 草地退化率(%) 盐渍化程度(%) 土地垦殖率(%) 草地所占比例(%) 森林覆盖率(%) 草地退化率(%) 湿地面积缩减率(%) 人均GDP(元) 人口密度(人/km²) 人口干扰指数(%)
草地所占比例(%)
森林覆盖率(%)
草地退化率(%)
湿地面积缩减率(%)
人均GDP(元)
人口密度(人/km²)
人口干扰指数(%)
说明:两两对比
取值1——两者重要程度相同
取值3——重要一些
取值5——表示比第二个重要
一些
2、4是他们之间的过渡值
表1 目标层与准则层的判断矩

一致性检测要小于等于0.1
A
C1
表1:脆弱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及权重 Index system of fragile eco-environment and weight
指标 主要成因指标 水

水热结合-干燥度 人均耕地面积 地表植被覆盖度 结果表现指标 人均GNP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工业产值 农业现代化水平 恩格尔系数 人口素质
指标值
0.500 0.100
0.100
0.050 0.100 0.150 0.500 0.050 0.050 0.100 0.100 0.100 0.100
表2: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le1 Evaluation indexes for ecosystem vnlnerability of the wetlands in
项目层 压力P
状态S 响应R
因素层 土地压力 人口压力
活力 组织
弹性
服务 自然系统响应 人类系统响应
指标层 土地垦殖率 人口密度 人类干扰度 初级生产力 景观多样性指数 平均斑块面积
湿地平均弹性度
地表蓄水量 污染负荷 湿地面积变化比例 人均GDP
指标权重 0.150 0.075 0.075 0.120 0.090 0.090
2016. <1986_2012年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_于国强.pdf>.
表3 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及权重 Table 2 Index system of wetland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estimate
一级指标 干扰指标0.3
二级指标 人口密度0.5
C2
W
C1
1
3
C2
1/3
1
astern Fujian Province
测度指标来源 景观指数计算
统计年鉴 景观指数计算 TM遥感影响波段 景观指数计算 景观指数计算 实地监测和湿地数据计
算 湿地景观面积数据
相关文献 景观指数计算
统计年鉴
表.指标体系/from:三 江 平 原 湿 地 生 态 脆 弱 性 研 究
指标来源
降水量
气象统计资料
气温≥10°C期间的连续 积温
气象统计资料
k=0.16Σ≥10°C/R
气象统计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
森林覆盖率
林业统计年鉴
农业投入、产出水平 平均寿命和非文盲率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指标权重
成因-结果表现指标体系 赵越龙、张玲娟(1998)年建立的基于主要成因指标和结果表现指标的指标体系
P1 5
川西高寒农牧交错带沼
生物群落多样性
P1 6
泽化草甸脆弱性评价 (A)
湿地斑块结构
P1 7
生境结合度
P1 8
景观破碎度
P1 9
湿地变化率
P2 0
食物链结构
P2 1
濒危种和病危度
P2 2
初级生产力
P2 3
指示因子(C2)
污染因子 生物群落多样性
P2 4 P2 5
湿地斑块结构
P2 6
景观破碎度
P2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