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教学设计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孔云单位名称博乐市第八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20日学科化学年级/册九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难点名称氧气的化学性质(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也是一个难点实验,涉及到氧气和铁两种单质的化学性质。
看似简单的实验,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内涵,要知道各种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不同是由其本质决定的,而要弄清其一系列本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因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与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燃烧现象有较大的区别,而要从其本质解释原因,则需要深入的进行探讨,这一能力和要求对初中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在理解能力上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氧气的物理性质[讨论]出示一瓶氧气:(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气味吗?(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讲解并板书]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强调]氧气不易溶于水,不能描述成氧气不溶于水,要注意程度上的区别。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
[答案](1)(3)(4)为化合反应。
[讲解]上述实验中的(1)(3)(4)三个反应还有类反应叫氧化反应。
中考化学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系列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系列探究实验教学设计1 实验设计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分数的氧气;学会酒精灯、坩埚钳等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铁丝燃烧实验的操作技巧和实验规范。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化学观、探究观,体验化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物质及反应的魅力; 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体验化学世界的美妙;引导学生赞赏化学,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和激发研究潜能。
2 实验内容2.1 准备好实验相关用品。
2.2 具体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探究铁丝燃烧和氧气浓度的的关系;探究活动2:探究铁燃烧和反应物接触面积的关系;探究活动3:探究铁丝燃烧和含碳量的关系。
3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下页)4 实验教学过程实验: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及铁丝(铁丝末端系一根火柴),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铁丝燃烧实验失败原因。
(教师提示从燃烧条件角度进行分析)1、是不是没有可燃物?2、是不是没有和氧气接触?3、是不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以上?学生:联系铁丝在氧气中顺利燃烧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
得出实验实验失败的原因和氧气有关。
1、氧气浓度不足;2、和氧气接触不充分。
提问:铁丝燃烧是不是一定需要纯氧?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有难度),进行如表1所示对比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1:表1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20%(空气)不能燃烧氧气浓度太低,到不到铁丝燃烧所需的氧气浓度。
80% 轻微火星四溅(链接视频)铁丝燃烧并不一定需要纯氧100%火星四溅明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铁丝燃烧不一定需要纯氧。
(小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并不一定需要纯氧,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 提问:如何收集一瓶(330mL )浓度为80%的氧气(瓶底要预留50mL 水)? 学生:思考,以实验中80%为例,讨论如何收集一定体积分数的氧气。
初中化学铁和氧气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铁和氧气反应教案
实验目的:观察铁和氧气反应过程,了解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原理。
实验材料:
- 铁丝
- 凯氏试管
- 熔融石蜡
- 弯管
- 火柴
- 烧杯
- 镊子
- 复式玻璃棒
- 玻璃棒头
实验步骤:
1. 将铁丝戳在熔融石蜡中,使其固定在试管里,形成一根“U”形。
2. 在试管中加入2ml的水银,将试管倒立在烧杯内,并用复式玻璃棒头轻轻搁在水银上。
3. 将弯管一端浸入烧杯中,另一端与试管内的铁丝相连接。
4. 用火柴点燃弯管上方的氧气,观察氧气经弯管流入试管后,试管内的反应情况。
5.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是否产生氧化铁等物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切勿接触到明火,以免发生意外。
2. 实验前需注意安全防护措施,戴好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3. 实验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烧伤和其他安全事故。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在氧气的作用下,铁会逐渐氧化生成铁氧化物的产物,其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金属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过程。
延伸实验:
可以进一步实验观察不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比较它们的氧化产物差异性。
同时可以探究氧化反应对金属物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教学设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课程性质:高中化学实验课二、课程目标:1. 初步认识燃烧反应的类型;2. 理解燃烧反应的过程;3. 掌握涉及到燃烧反应的知识点;4. 养成良好的实验姿势,掌握安全过程。
三、课程内容:1. 引入: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它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以快速的反应速度得到热量,达到高温的状态,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变化过程。
通常,燃烧反应中会产生高温,火花、气体等物质。
2. 具体实验:(1)实验用品:铁丝、氧气瓶、湿纱布、灯棒。
- 用灯棒将铁丝点燃;- 将湿纱布放在实验台上,将铁丝放在纱布中央;- 打开氧气瓶,将氧气放入实验台,当铁丝再次燃烧时观察到火焰变高,声音隆隆的现象;- 接着用手把氧气瓶关闭,观察火焰是否发生变化;- 再次打开氧气瓶,观察火焰变化。
3. 总结解释和实验报告:(1)总结:用来说明当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下,火焰是比较低的,但是当把铁丝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火焰会变得更高,声音也会隆隆。
这是因为有氧燃烧,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反应,因而会加速反应速率,燃烧反应也会更加明显。
本实验旨在研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变高和声音隆隆的现象。
实验中我们用到了灯棒、氧气瓶、湿纱布和铁丝。
实验过程中我们用灯棒将铁丝点燃,然后将铁丝放入湿纱布中央,打开氧气瓶,将氧气放入实验台,当铁丝再次燃烧时观察到火焰明显变高,声音隆隆,随即关闭氧气瓶,重复操作,观察火焰变化情况。
最终总结得出,当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下,火焰是比较低的,但是当把铁丝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火焰会变得更高,声音也会隆隆,这是因为有氧燃烧,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反应,从而加速反应速率,燃烧反应也会更加明显。
四、安全措施:1. 在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操作说明,并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勤加操作,以免发生事故;2.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理工作台,对实验器材实行标示,加强管理;3. 要提醒学生时刻引以为鉴安全注意,杜绝一切违规行为,有效防止实验意外。
【教案】片段教学设计: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等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而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
【实验用品】:氧气、硫、木炭、铁丝、澄清石灰水、燃烧匙、酒精灯、火柴、镊子、药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视频播放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景,介绍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曾经被叫做“养气”,那么你们对氧气到底了解多少呢?【引入新课】:氧气能供给呼吸,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哪些性质?【推进新课】:【讲解】: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若是气体,我们还要研究它的制取方法。
所以我们学习氧气,就要学习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氧气的用途,今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性质【讲解】:首先来学习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可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和仪器测知,而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请同学们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一瓶氧气,学生观察并归纳,教师补充。
【提问】:菜市场卖海鲜摊位上为什么在养鱼养虾水池上不断通入气体?说明氧气溶解性如何呢?【提问】:病人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抢救?那么病人输的氧气是如何贮存的?你见过贮存氧气的钢瓶吗?是什么颜色的?【小结】:1、物理性质: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 1.293g/L)略大。
③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④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初中化学教材铁的燃烧教案

初中化学教材铁的燃烧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铁的燃烧过程及其意义,掌握铁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铁的燃烧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铁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原料、实验步骤及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铁可以燃烧吗?铁燃烧的过程是怎样的?铁燃烧的意义是什么?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 将一小片铁丝放在锡箔纸上,点燃铁丝,观察发生的变化。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燃烧时产生的气体、颜色变化等情况。
三、实验总结(10分钟)
1. 由实验得出结论:铁在燃烧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
2. 铁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同时也是铁的氧化过程。
3. 铁的燃烧是工业中的重要过程,可以产生热量,用于加热。
四、梳理知识(10分钟)
1. 铁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 铁的氧化过程与铁的燃烧有何联系?
3. 铁的燃烧对我们生活有何作用?
五、课堂作业(5分钟)
回家后写一篇作业,总结铁的燃烧过程及其意义,词数不少于80个字。
六、教学反思(5分钟)
了解学生对铁的燃烧有哪些理解和困惑,及时进行巩固和解答。
化学铁丝燃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 了解铁丝燃烧的化学原理。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反应方程式为:3Fe + 2O2 → Fe3O4实验中,铁丝与氧气接触,温度升高,当达到铁丝的着火点时,铁丝开始燃烧。
燃烧过程中,铁丝表面形成一层熔融的四氧化三铁,阻止了氧气与铁丝的进一步接触,使燃烧反应逐渐减弱直至熄灭。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酒精灯、火柴、铁丝、镊子、集气瓶、砂纸、剪刀、烧杯、玻璃棒。
2. 药品:氧气、稀盐酸。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铁丝剪成长约5cm的小段,用砂纸打磨表面,去除氧化层。
2. 点燃酒精灯,将铁丝放在火焰上加热,使其表面氧化层熔化。
3. 用镊子夹住铁丝,迅速将其伸入集气瓶中,使铁丝与氧气充分接触。
4. 观察铁丝燃烧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将燃烧后的铁丝取出,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五、实验现象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火花,产生大量的热量。
2. 燃烧后的铁丝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熔融物,为四氧化三铁。
3. 燃烧后的铁丝放入稀盐酸中,产生气泡,说明铁丝表面的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
六、实验数据1. 燃烧时间:约10秒。
2. 燃烧温度:约2000℃。
七、实验分析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燃烧温度较高,燃烧时间较短。
2. 燃烧过程中,铁丝表面形成的四氧化三铁起到了保护作用,使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减小,燃烧反应逐渐减弱。
3. 燃烧后的铁丝放入稀盐酸中,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说明铁丝表面形成的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
八、实验结论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花,燃烧温度较高,燃烧时间较短。
2. 燃烧过程中,铁丝表面形成的四氧化三铁起到了保护作用,使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减小,燃烧反应逐渐减弱。
3. 燃烧后的铁丝放入稀盐酸中,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
九、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发生。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2. 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铁丝在氧气的燃烧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即铁(Fe)与氧(O2)反应,产生热量和氧化铁粉(Fe2O3)。
因此,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物理和化学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
1. 铁丝
2. 氧气
3. 水
四、实验方法
1. 将铁丝焊接在一根聚乙烯管的两端,将管内注入水。
2. 将另一根聚乙烯管的一端连接到一个氧气罐,另一端放入水中。
3. 将氧气开启,将氧气推进到水中,使水里面充满氧气。
4. 把铁丝点燃,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变化情况。
五、实验现象
当铁丝置于氧气中燃烧时,会发生以下现象:
1. 铁丝明显的燃烧,伴有铁丝融化的蓝色火焰。
2. 氧气内的热量使铁丝发热,并不断变短。
3. 铁丝燃烧时,会产生黑色的烟尘,即氧化铁粉(Fe2O3)。
六、实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表明,它发生了一种物理与化学的反应,铁(Fe)与氧(O2)反应,产生热量和氧化铁粉(Fe2O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内容标准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标准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以及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铝、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等要求,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学生在初中已经做过,但是学生一般只知道实验表象并不知“产生火星四射”的原因。
本节课通过“产生火星四射现象原因”的过程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为学生揭示铁丝和镁条分别在氧气中燃烧时现象不同的科学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实验技能,锻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思路为:分组实验,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讨论与交流,初步悟出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现象有关的因素──学生设计提出实验探究的方法──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得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现象与自身含碳量有关”的初步结论──结论运用──结合实例,理论探究和分析总结“因碳的存在而产生气体,气体受热体积急剧膨胀,使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过程中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动画演示“碳的存在使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过程中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的过程——课堂小结。
二、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燃烧的现象,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物理等学科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丝和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与铁丝含碳量的关系及成因。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实物展台、话筒、电脑。
学生分组:弯成螺旋状的普通细铁丝(1条/组)、细钢丝(1束/组)、镁条(1片/组)、小木炭片(2片/组)、小木条(4根/组)、长镊子(1把/组)、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4瓶/组)、酒精灯(1盏/组)、小烧杯(1个/组)、火柴(1盒/组)、砂纸(1张/组)、放废物的塑料杯(1个/组)、湿抹布(1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