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治理案例的方法、原理、效果
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2)

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为了改善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
该工法通过在河道两岸修建具有净化功能的生态护坡,有效减少水体污染,同时保护河岸生态环境。
二、工法特点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净化:采用生态护坡形式进行河道治理,利用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能够高效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
2. 护坡效果好:生态护坡结构稳定,能够有效防止岸边冲刷和塌方现象,同时能够保护河道岸边土壤和植被。
3. 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护坡的建设为河道周边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恢复条件,促进了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4. 管理成本低:与传统的工程化治理相比,生态护坡施工工法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果明显的优势。
三、适应范围河道水体净化治理生态护坡施工工法适用于城市及农村区域内的河道、湖泊等水体的净化治理工程。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水体净化与生态护坡的结合:1.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水体特性和污染物种类,选取具有吸附、降解和净化能力的植物种类进行栽植。
2. 构建生态护坡结构:在河道两岸修筑生态护坡,采取整体填筑或分段填筑的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冲刷能力。
3. 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4. 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当增加不同种类的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五、施工工艺 1. 施工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水体污染情况,确定治理方案,制定施工计划。
2. 土壤改良:对河道两岸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和养分。
3. 构建生态护坡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在河道两岸进行整体或分段填筑,形成稳定的护坡结构。
4. 植物栽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并按照规定的密度和间距进行栽植。
河道清淤创新技术方案

河道清淤创新技术方案一、背景介绍河道清淤是保障河流正常运行和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环节。
然而,传统的河道清淤方式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大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河道清淤技术方案。
二、方案原理我们的创新技术方案基于水力学和机械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个高效、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的河道清淤系统。
1. 技术设备我们将研发一种多功能清淤机器人,它具备自主导航、多工作模式切换、高效清淤等特点。
该机器人可以根据河道的形状和淤积程度,自动调整工作模式,实现清淤作业的最佳效果。
2. 清淤原理机器人配备高压水泵和集水管道,通过高压水流瞬间冲击河底沉积物,将其悬浮起来,并通过集水管道将悬浮物集中收集。
这一清淤原理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清淤效率。
3. 废物处理为了避免将沉积物直接排放入水体造成污染,我们设计了一套废物处理系统。
机器人将收集到的沉积物送入该系统,在经过沉淀、过滤等处理过程后,将可回收物质进行再利用,非可回收物质则进行合理处置,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我们的河道清淤创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价值:1. 高效清淤通过采用机器人清淤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清淤效率,缩短清淤周期,减少清淤工作对周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2. 低成本相比传统的人工清淤方式,机器人清淤技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只需较少的人员进行监控与维护,从而降低了清淤作业的总体成本。
3. 对环境友好机器人清淤技术采用高压水流清淤,避免了传统挖掘机清淤方式可能对水生态造成的影响。
同时,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也能有效避免废物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4. 应用广泛我们的创新技术方案适用于各类河道清淤工作,包括城市河道、湖泊、渠道等。
不受河道形状的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四、实施步骤与预期效果为了实施该创新技术方案并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步骤:1. 技术研发成立专门研发团队,结合水力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清淤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
城市河道水域水质综合治理案例分析

城市河道水域水质综合治理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河道水域水质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河道水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改善水质,许多城市已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
本文将分析几个成功的城市河道水域治理案例,并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首先,我们来看上海市黄浦江水域的治理案例。
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面临着河道水域水质问题。
针对黄浦江的治理,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对城市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保证了排放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控制,建立健全了工业污水治理体系。
此外,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上海市加大了农药和化肥的监管力度,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黄浦江的水质得到了大幅改善。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河水域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通州区的运河水质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通州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水质的达标率。
其次,加强了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推行了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
同时,通州区还大力推进了农田与河道水域的分离,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输入。
综合这些措施,通州区成功地改善了运河水域的水质。
除此之外,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清江水域治理案例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雨花台区清江是南京市的一条重要支流,多年来受到农业、工业以及城市污水的严重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雨花台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其次,重点治理了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和有机肥料的使用。
此外,加强了河道水域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水体污染源。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雨花台区成功地改善了清江水域的水质。
这些城市河道水域治理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治理水质必须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
不仅要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还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
河道治理案例

河道治理案例
河道治理是指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包括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水质改善等多
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河道治理的案例,了解一下治理的过程和效果。
这个案例发生在某市的城市河道上。
由于长期的污染和乱倒垃圾,这条城市河
道水质严重恶化,河道两岸的环境也十分糟糕。
市政府决定对这条河道进行治理,以改善周边环境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
清淤工作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清理出的淤泥需
要进行处理和处置,以免二次污染。
清淤后,河道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流也变得更加顺畅。
其次,对河道两岸的环境进行了整治。
清理了河道两岸的垃圾和杂草,重新种
植了一些绿化植物,美化了河道的环境,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另外,对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和改善。
引进了一些水质净化设备,对河道的
水质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改善,确保了河道水质的稳定和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这条城市河道焕然一新。
水清岸绿,吸引了众多市民前
来游玩和休闲。
周边的居民也感受到了治理带来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河道治理不仅可以改善河道本身的环境质量,也能提升周
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面的治理,可以让城市的河道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城市的环境整体提升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重视河道治理,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河道治理工作原理是什么

河道治理工作原理是什么
河道治理工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流调控:通过人工调整河流的水流量、流速和流向,以达到控制河流水势、减少洪涝灾害、保持河道稳定的目的。
常见的措施包括修建堤坝、建设拦河闸等。
2. 沉积物控制:河道中的沉积物是影响河流水势和水流通畅的因素之一。
河道治理需要采取措施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杂草等沉积物,以保持河道的通畅和稳定。
3. 生态恢复:河道治理也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修复河岸带、植被覆盖、水生态系统的建设等措施,促进水体的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提升水生态环境的质量。
4. 社会参与:河道治理需要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对河道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工作的原理是通过水流调控、沉积物控制、生态恢复和社会参与等手段,达到保护河道环境、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等目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河道水环境已经成为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
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河道水环境的现状分析、生态治理原则和方法、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河道水环境的现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农业活动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城市河道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废水排放污染、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堆积、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河道生态系统丧失平衡等。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河道水环境的生态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治理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问题,采用生态治理是一种科学、综合、可持续的方法。
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态优先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规划原则、参与治理原则等。
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是生态治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进行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时,首先要充分尊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
2. 综合治理原则: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入手,多方位、全方位地改善河道水体环境。
3. 科学规划原则:在进行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时,要充分考虑河道周边的土地利用、城市布局、生态景观等因素,科学规划治理方案。
4. 参与治理原则: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
在具体的生态治理方法上,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水生灌溉、植物净化等技术手段,重建河道生态系统,净化河道水体,提升水环境的生态功能等。
三、成功案例中国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以北京市为例,京杭大运河的治理工作已成为中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一大范例。
通过京杭大运河的生态治理,不仅大大改善了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方案

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是指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整治和绿化,以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排水、景观、交通等多项功能。
然而,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水体污染、生态失衡、水体淤积等问题逐渐凸显,对城市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是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紧迫需求。
二、工程目标通过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城市河道水体质量。
通过净化和治理城市河道水体,提高水质,保证城市水体的清洁和安全。
2.改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通过绿化和生态修复,营造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增加绿色植被,提高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
3.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三、工程内容1.水体治理对城市河道内的水体进行治理,包括清理河道淤泥、减少河道水污染源排放、改善水体透明度等。
采用生物滤池、湿地植物等方式,净化城市河道水体,提高水质。
2.绿化美化在城市河道两岸进行绿化美化工作,包括种植各类树木、花草、草坪等绿化植被,打造美丽的绿色生态带。
同时,在河道岸边增设景观桥梁、栈道、广场等设施,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
3.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平衡,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修复湿地、保护栖息地等方式,增加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
4.水利设施改造对城市河道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包括河道护岸、河道排水设施、水闸等水利设施改造。
提高城市河道的防洪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
四、工程步骤1.勘察规划对城市河道进行勘察规划,明确河道的起始、终点位置,了解河道水体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确定整治绿化的重点部位。
2.设计方案根据勘察规划结果,制定城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包括水体治理方案、绿化美化方案、生态修复方案、水利设施改造方案等内容。
河道典型做法及亮点工作

河道典型做法及亮点工作
河道治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程,典型的做法包括河道
清淤、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
在河道治理中,清淤是
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可以增加河道的
输水能力,改善水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植被恢复是另一个重
要的做法,通过种植沿岸植被可以巩固岸坡,减少水土流失,提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生态修复也是河道治理的亮点工作之一,通过恢复湿地、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在污染治理方面,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和管理
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河道受到的污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合来看,河道治理需要多方合作,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
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道治理案例的方法、原理、效果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研判上海和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邵亚峰李昊摘要:对迄今城市河道的治理案例进行了分类归纳,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原理和在各种条件下的效果。
并从条件适应性、综合效果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应用性研判。
1概述我国多数城市河道承担多种功能。
汛期排涝时滞留时间短,枯水期水力滞留时间长,有时靠杂排水甚至污水作为补充水源才能维持水面。
伴随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多数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经常藻华聚集乃至黑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实施了大量河道治理工程,并相继制定了全面开展河道深度治理的计划。
已实施的河道治理工程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1)采用截污、河滨带整治、驳岸修筑、清淤、换水等市政工程方法的治理案例最多;(2)采用浅滩湿地、浮岛湿地、沉水植被修复,漂浮植物抑藻等生态工程方法的案例较多;(3)采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组合方法的案例数量开始大量增多;(4)采用生化物化药剂、臭氧、纳米微气泡、沉水生物带(人工水草)、竹炭生物滤床、生化过箱滤、太阳能生物反应仓、等离子体反应器等新技术方法工程的案例仅次于市政工程,小型项目数量很多。
然而,对污染较重的河道,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又能达到较好技术经济指标的案例很少。
本文采用治理效果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作为主要研判标准,对不同类型河道采用的不同治理方法进行比较研判。
2案例、原理及效果2.1截污、河滨带整治、驳岸修筑、清淤、换水等作为基础的市政工程方法国家85课题研究成果表明:在水体自净能力未得到恢复时,水体水力停留时间(HRT)高于3天,富营养化程度便开始加重。
如未进行彻底截污,浮游藻类增殖速度更快。
南通濠河依据上述成果,在较彻底截污后,设计最大引水量HRT 2.7天,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多数城市河道项目由于难以彻底截污,换水量不足等原因,导致运行不稳定或达不到预期的水质改善效果。
大量引水换水成本很高,难以保持HRT三天。
多数地表水P、N 等富营养化因子远超过界限(限制因子P-0.02mg/l),所以换水数周后,水体透明度便开始骤降,及至重现藻华。
加之老城市难以彻底截污、地表径流污染、人流污染难以阻断、内源底泥释放等因素,多数案例水质恶化时间很短,只在应对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大量投入才能保持较好水质。
需要说明的是,(1)硬质驳岸占位了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空间,有碍于后期生态修复,发达国家近年多有拆除硬质驳岸恢复生态驳岸的工程,我国北京、上海、昆山等地也多有构筑软质、半硬质生态驳岸、构筑二级浅水生态驳岸的案例。
(2)大尺度的异地清淤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空间,暴露已被封闭的历史污染,有碍于后期生态修复。
并且,清淤数月后通量向下的底泥沉积又会开始释放新的内源污染。
美国环保法对不影响航道的清淤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包括提供清淤区地球化学资料等。
而与清淤结合就地构筑有利于生态修复的断面,并加以生态的和物理的封闭方法,则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的内源污染释放。
对驳岸和河底断面的设计需要市政(河道)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才能有益于后续生态修复,形成生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系统工程的整体效果。
2.2 浅滩湿地、浮岛湿地、沉水植被修复,漂浮植物抑藻等生态工程方法近年,实施生态修复后能够长期保持良好效果的案例较多,但更多的案例未能长期保持好的效果,在遇到环境灾变和自然在变时,甚至全军覆没。
近年生态修复工程有二种类型:(1)当水体承受的污染负荷较低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健康状态,发挥缓慢的深度的净化能力,HRT 越高,越容易保持澄清水质,把劣Ⅴ类甚至生活污水水源净化为Ⅲ类水,透明度达到2m以上,清澈见底,呈现水下森林般生态景观。
此类案例的水体边界条件大多相对封闭,或人为可控。
在此类水体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海滴水湖D港(河段进出水可控)、许多房地产较为封闭的河湖等。
迄今治理此类水体成功的面积多在数万平方米之内。
面积大,水系边界条件复杂,水源可控性差的水体,属于以下情况;(2)现代城市河湖的多数水体边界条件庞杂多变,水生态系统能够抵御较小的冲击污染负荷,遇到偶发的环境灾变和自然灾变以后,有机污染,营养盐污染、胶体浊度光限制等冲击污染对生态系统的胁迫往往是致命的,最终导致生态系统被摧毁。
许多案例开始生态修复做得好,生物多样性,总生物量足够,水体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净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缓慢的、深度的、低负荷的类型,遇到较小的冲击污染后可以慢慢恢复,偶遇现代城市的环境灾变和自然灾变,冲击污染远远大于自净能力时,生态系统往往在短时间被摧毁,案例不胜枚举。
生态热是最近几年的事,从事生态工程的单位迅速膨胀。
许多项目动辄百万千万投入,匆匆上马,设计、施工及管理单位还没有长期专业化的经验,导致项目失败。
这也是失败案例很多的原因之一。
以上种种问题,在生态工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犹如古老的农业,看似门槛很低,有史以来年缓慢发展步履维艰。
当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技术逐渐被广大农村认识之后,近年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生态工程正处在在迅速进步的过程中,如下述。
2.3采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组合方法的案例能抵御环境灾变和自然在变,数量快速增多泰晤士河是大型水体最早采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组合的系统工程典型案例。
当年生态工程尚不发达,在截污等基础工程之上,采用大量配臵了芦苇湿地,重污染河段截流水送达岸上的水处理厂,再生水回流泰晤士河,持续高水平的管理等措施。
为系统工程组建了独立的泰晤士河管理局。
前一节讲的生态驳岸,河床断面,合理清淤等体制条块分割的问题,由管理局统筹,容易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近年,圆明园采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景观水源,与泰晤士河的一个处理单元类似。
由于现代生态修复技术更发达,水生植物配臵更合理,效果更好,现场水质清彻透明,可见生物多样性的水下森林中可见鱼虾游动,呈现生机勃勃生态景观。
但污水厂与生态工程的协调工作一般难以进行,此类方法的推广的案例不多。
从第一个沉淀水解池开始,生化型污水厂集人类一百四十年的智慧长期演进,现代生化型水处理厂已能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把生化型水处理厂原理自然水体化之后与水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应用到自然水体,能取得更好的综合效果。
在历史基础上的递进原理简单而深刻,是重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创新的捷径和有效途径。
福州白马支河污水河道浮岛湿地加穿孔曝气的生化-生态工程,成功治理长547 m,宽8-12 m的污水河,成为水清鱼游,2000 m2景观浮岛湿地虫蛙鸟鸣的生态公园。
迄今项目已稳定运行10年,当时,加拿大公司这一技术在世界已实施50多处,包括在布什后花园也有应用。
但800万元投资过高限制了在我国的推广。
采用各类曝气机、生态浮岛、微生物、环形流水体等方法治理城市河道的案例很多。
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要点:三十年前研究者已经探明氧化态底泥营养盐释放量比还原态底泥小一个数量级以上。
如何采用尽量少的动力,能够使全部底泥表面能够从还原态的黑臭状态转变成棕黄色的氧化态,使很大面积和长度的水体能够没有死区,是达到稳定效果和高技术经济指标的关键。
多数曝气设备需要很多的动力或台数(福州加拿大技术即是)才能达到这一效果,这是很难实现的。
这也是迄今多数案例的生态系统,遇到冲击性环境灾变难以稳定的主要原因。
从2002年开始,在南京汤泉生态型污水厂以及其后的多个项目中,对相关技术和装备不断演进,形成了系列专利技术,在南京、杭州20余处,苏北,安徽,苏南30余处案例,实施了“循环推流生化-生态组合技术”辅以“新型浮岛湿地滤床”和“潜水造流生化处理机”二设备,几项专利和专有技术构成新组合技术。
新组合技术模拟污水厂水和污泥的路径,通过推流、导流使水和生化污泥反复经过水解、接触氧化、低负荷活性污泥、沉淀、污泥水解厌氧消化等区域。
在过程中,生态系统多物种的巨大比表面积和生物量,直接参与生化过程,又利用光合作用低成本充氧,强化了生化效果。
加之生态系统的吸收、生物迁移等过程,使污水处理效果高于污水厂效果,而耗电和运行费远低于污水厂运行费,达0.06-0.1元/接纳吨污水。
污泥量极少是新方法的另一优点。
生化污泥通过生态系统内容物种的吸收、生物迁移和反复的生化水解、厌氧、气化和通量向下的无机化沉积,得以大幅度减量。
为清除私自放养食草鱼类而清塘时,运行数年后测量污泥沉积量小于1cm/年。
新组合技术建立间歇造流强化异养微生物系统,修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有效克服了冲击污染和环境灾变,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效的治理富营养化。
2.4采用生化-物化药剂、臭氧、纳米微气泡、沉水生物带(人工水草)、竹炭生物滤床、生化过箱滤、太阳能生物反应仓、等离子体反应器等新技术方法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要不断发展提高。
采用生化-物化药剂、臭氧、纳米微气泡、沉水生物带(人工水草)、竹炭生物滤床、生化过箱滤、太阳能生物反应仓、等离子体反应器等新技术方法的案例数量很多。
每种方法都有好的技术原理和专长。
能解决自然界庞杂多变富营养化水体的创新技术需要很强的应变应对能力。
经过多年的机理深入研究,试验示范放大研究,必然能产生高效,稳定,具有更好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创新技术。
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也尽多与这些新技术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更好的应对庞杂多变的大自然,应对现代经济发达带来的更为严酷的环境灾变和自然在变。
迄今,“循环推流生化-生态技术”已经密切组合了商品芽孢杆菌,EM菌、大型溞等新技术,在运行初期,生态系统迅速占领空间水体生态位的阶段,比十年前的生态修复技术大幅度节约了工期且更稳定。
应当更密切关注系新技术的进展和合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