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
浅谈认知语境与言语交际

是文章 的上下 文 , 是字 、 、 词 句等语 言单 位 在一 个 更大 中 的认 知 观念 的基 础是 福德 的 《 人脑 的单 元结 构 》 一 的语 言单 位 中所处 的位 置 。 语言单 位 的 意义 由语 言单 书 。福德认 为 , 人脑 由一个 中心 系统 和各 司其 职 的单 各 位 本 身及其 上 下文 的意 义所 决定 。 该说 这种 语 言意 元 组成 。 个不 同的单元 根据 其不 同的 自身特 点 吸收 应 义 仅仅 是语 义层 面上 的意义 。
从 弗 斯开 始一 直 到 2 0世纪 6 0年代 以前 , 人们 对 它把语 用 研究 的 出发点 从说 话人 转 向听话 人 , 研究 的 语 境 的理解 一 直停 留在 语 言语境 层 面上 , 认为 语境 就 范 畴也 从 语用 学转 向 了认知 科 学和心 理 学 。 联理 论 关
语 境是 制约 和影 响交 际 的重要 因素之 一 。 国学 变 的 ,语 境 先 于交 际过程 而存 在 于人们 的思想 之 中 , 英
者 马林 诺斯 基是 最早 提 出语 境这 一概 念 的人 , 他认 为 交 际者 只是 根据 具体 的语 境 因素 理解 信息 , 而忽 视 从
话语 和 环境 之 间联 系紧密 。 言环 境对 语 言 的理解 不 了交 际 者在 交 际过程 中选 择及 创造 语境 的主 动 眭。 语
语言 语境 两种 。 景语 境指 语 言与社 会 环境 之 问的关 体 因素转 向注重交 际 者 的认 知 心理 分析 。 情 系, 而语 言语 境则 包 括 一句 话 的 上 句或 下 旬 、 一段 话
的上 段或 下段 。 二 、 知 角度 下 的语境 研 究 认
关 联 理论 是 针对格 莱斯 提 出的合作 原则 的突破 ,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概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已经司空见惯,语言之间的翻译在所难免。
翻译过程中要想最大程度上理解源语言要表达的含义,实现语言之间的最佳转换,翻译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可依,而关联理论就是知道使翻译达到效果的理论依据。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和交际取决于关联。
翻译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2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关联理论翻译观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
关联理论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1986 年,关联理论是法国语言学家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W ilson)共同出版了他们的语用学着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书中提出了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出现之后, 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德国学者Gutt于1991 年出版了他的专着《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当中。
Gut(t1991)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沈家煊引入中国的,他于1988 年在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中介绍了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性的内容。
这篇文章把关联理论带入我国语言学界。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 年林克难对于Gutt的《关联与翻译》做的书评。
1997 年何自然出版了《语用学与外语学习》,对关联和关联翻译理论都做了一些研究。
2005 年,赵彦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着作《翻译学归结论》,这是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国外内广大学者致力于用关联理论解释各个领域的翻译,但对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语境、认知环境与交际过程中的会话理解

语境、认知环境与交际过程中的会话理解杨晖【摘要】语境是交际行为与我们的文化和即刻情境紧密结合的框架.交际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认知语境不是在话语理解之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上的差异,尤其是各自所建立的“认知环境”的差异,听话人对同样一种信息可能作出不同准确程度的解释.在交际过程中,把握会话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利用相关的语境知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才能达到有效的交际.【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语境;认知环境;会话理解【作者】杨晖【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系,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最近20年来,语境的概念在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交际行为与我们的文化和即刻情境紧密结合的框架。
认知语境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它在交际前没有确定,是交际者在对话过程中对通过交际语言对话语的感受、认知和理解。
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要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交际双方或多方就要对共同的认知语境有明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交际的最佳效果。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话语使用者社交的工具,而语境是具有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的情境。
传统语境是多元体,包括交际者对语言的理解、认知的深度、广度和熟练度,以及对交际语言前后关联、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人际关系、人对世界的知识、人际间的相互了解、文化、社会等因素。
传统的语言-语境关系的分析方法是“语言建立在语境之上”或“语言反映语境”。
前者强调前提、共有的文化知识,如何在语言使用中实现实际的话语理解。
后者强调使用语言的社会、人口变量,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反映说话者在社会环境中的族群、阶级及其类属特征。
现在的语境被看成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进化的环境系统。
[1]Gee认为会话是把大脑、思维和实践与文化在模式化的活动中连接起来。
论认知语境在话语交际中的制约与消除

2 l卷 第4
西安外 国语大 学学报
o u r n a l o fXi ’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f
De c . 2 01 3 V 0 1 . 2 1 .N o . 4
论 认 知 语 境 在 话 语 交 际 中 的制 约 与 消 除
t e x t s .B y c o mb i n i n g i f g u r e / g r o u n d p r i n c i p l e f r o m t h e p r o mi n e n c e v i e w o f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ui g s t i c s wi t h t h e h y p o t h e s i s o f r e l e v a n c e
0 0 9 : 2 4 ) 综观国内外学者 对语境 的研究 , 我们可 以把语 作《 原始语言中的意义》 中首次提出“ 情景语境” 和“ 文化语 辉 2
境研究分为两个学派: 传统语境研究学派和认知语境研究 学派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 伦敦学
奠基人 F i r t h 在继承 M a l i n o w s k i 理论的基础上于 1 9 5 7年 “ 追踪这些学者的研究 , 可以发现对语境分析 的方法 , 已从 派” 语 言语境—— 即上下文 , 经 由二元化——语 言语境和非语 指出语境 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构成 的情
Ab s t r a c t :I n c o mmu n i c a t i o n,c o g n i t i v e c o n t e x t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c o mmu n i c a t o r s i s i n e v i t a b l y a c o n s t r a i n t t o t h e v e r b a l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I n v i e w o f t h i s p h e n o me n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b e g i n s b y ma k i n g a d i s t i n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r a d i t i o n l a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c o n —
认知语境视角下社交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义上讲 , 任何交际都是人 际交际(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 而绝不可能是不同文化 间的交际” 闭 。王寅也指 出, 语言不是一个独立 的系统 , 它是客观现实、 人类认知 、 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 对语言的描写必须 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 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圈 。同样 , 对人类语言交际进行解释也是如此 。 话语具有抽象意义和语境意义 , 只知道话语的抽象意义 , 并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 还必须根据语境条件获 得说话人希望传递 的语境意义或交际信息。 由此可见 , 语境在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
沈 阳农 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 2 0 1 3 — 0 7 , 1 5 ( 4 ) : 4 9 5 — 4 9 7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2 0 1 3 - 0 7 , 1 5 ( 4 ) : 4 9 5 - 4 9 7
化处理 的结果 , 由逻辑信息、 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组成 , 所 以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 , 其假设 被称为认知语境假 设[ 4 1 。言语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认 知语境假设参与的明示一推理过程 , 关联性是始终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 因 素 。说话人会根据交际需要 , 依据关联性原则对听话人 的认知语境假设作出判断 , 发出自 认 为明示的交际行 为, 向听话人传达 自己的交际意图 , 而听话人会在所听到 的话语信息的刺激下 , 选择 自认为关联性很大的认知
浅析言语交际中的交际主体与语境认知

和 变 更 ( esh ee ,9 9 。笔 者 认 为 , 际 主体 总是 从 对 即 V r u rn 19 ) c 交 时 语境 的 认 知 开始 来 理 解 话 语 的 。当对 即 时 语境 的认 知 不 足 以帮助主体充分理解话语 时 . 主体 的 思 维 就 会 深 入 到 对 普 遍 知 识 的认 知 层 , 后 深 入 到 对 社 会 知 识 的 认 知 层 , 者 是 主 然 或 体 不 需 要 经 过 普 遍 知 识 认 知 层 就 直 接 从 即 时 语 境 认 知 层 深 入 到 社会 文化 认 知 层 面 。 了 便 于 理 解 , 以用 以 下 的简 单 图 为 可
P e ieH al 1 50 r ntc l, 9 .
式 表示 : 即时 语 境 认 知— — 普 遍 知 识认 知— — 社 会 文 化 知识 认 知
31 际 主体 理 解 话 语 的 难 度 随 着 所 需 认 知 层 面 的 升 级 .交
2o . o4
[ ] uk , e nt. h t co t e [ .e ok: 3 B re K n e A R e r f i s M]N w Y r h o i Mo v
建 构 的不 同认 知 语 境 , 由此 反 映 出语 境 的 动 态性 和差 异 性 。 客 观语 境 因素 只 有 通 过 认 知 的 过 滤 才 能 对 话语 的 生 成 和理 解 产 生 作 用 , 境 和认 知 的关 系是 客 体 作 用 于 主体 , 体 能 动地 反 语 主 映 客 体 的辩 证 关 系 。 在 言 语 交 际 中 , 际 双 方 ( 话 者 和 听 话 者 ) 是 交 际 主 交 说 都 体 。 境 是 交 际 主体 的心 理 建 构体 ; 语境 的认 知 也 是 交 际主 语 对 体 对语 言环 境 的认 知 。 3 交际 主 体 存在 不 同层 面 的 语 境 认知 并 影 响 交 际效 果 . 语境 并 非 在 交 际 之 前 所 给 定 ,而 是 交 际 双 方 在使 用 语 言
语境顺应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校园一、引言顺应理论提出,语用学是从认知、文化、社会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纵观。
顺应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现今我国应用语言的内容,提高了我国语言教学水平。
语境是我国语用学关注的热门话题,两者强调的主要内容都是关注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从而体现语境教学的意义。
顺应理论在我国教学中强调语言运用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难点。
二、简析顺应理论与语境顺应1.顺应理论顺应理论起初并不是关于语言类的研究理论,而是一个生物进化论中的概念。
随着顺应理论不断发展,其被作为一种视角引入语用学研究,基于此,语言顺应理论应运而生。
据调查可知,语言使用其实是一个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持续不断的、受到语言内部以及外部因素影响的语言选择阶段,与此阶段紧密联系的则是语言的顺应理论。
语言选择与顺应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选择是方式及手段,而语言顺应则是运用语言选择这一手段所达成的最终目的。
语言的基本特征为顺应性、变异性以及商讨性。
基于此,我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才能够选择、修改、调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三个基本特征所具备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语音顺应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渐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包含过程意识突显、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以及结构客体顺应。
本文主要探讨语境关系顺应,其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具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2.语境关系顺应笔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所谓“语境”,我们从狭义上来看其实就是语言的上文与下文。
一般情况下,语言活动与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人都有着紧密联系。
鉴于此,语境需要包括语言知识以及语言外部要素知识,即情境知识(即某一个特定交际情境)、背景知识(人们常说与常接触的知识)以及语言交际双方的了解。
语境关系顺应其实就是指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促使交际活动语境与所选择的语言相互匹配、吻合。
一般情况下,语言交际活动是瞬息万变的,在不断变化,其语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09第27卷第2期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Vol.27 No.2认知语境下的动态语言交际①吕海涛(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 要]人类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
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思以及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等等,都对语境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
S perber &W ilson 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这一概念能充分体现语言交际的动态性特征。
[关键词]语言交际;认知语境;明示—推理[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9)02-0146-02 一、语境研究概述对语境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曾接触到语境问题。
他在《工具论》六篇的范畴篇里认为:“一个名词是具有许多特殊意义或只有一种意义,这可以用下述方法加以考察。
首先,查看它的相反者是否具有许多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属于种类的还是属于用语的。
因为在若干情形下,即使从用语方面亦可以立即察觉。
例如,如果是讲声音,‘尖锐的’,相反者是‘平淡的’,如果是讲坚韧,它的相反者是‘笨钝的’,可见,‘尖锐的’相反者具有多种意义,自然‘尖锐的’也有多种意义。
”[1](P369)在此亚里斯多德虽然没有把“语境”这个概念特别提出来,但是指出一个语词意义的获得依赖其使用的环境,也就是我们现在某种意义上所指的语境。
在这之后,许多学者都从各种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著名人类语言学家M alinowski 于1923年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的概念,指出环境对于语言交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并创立了“语言环境中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2](P2)这一学说。
他的这种观点被英国伦敦学派John Rupert Firth 继承发展。
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文中,Firth 详细阐述了语境的概念,认为语境不仅包括语言因素(被称作上下文),还应包括社会环境(称作情景上下文,主要指事件、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诸如经济、宗教和其他社会结构、话语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把context 的外延扩大了。
[2](P2)其他一些学者对语境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M ichael Halliday 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 )的概念,指出不同的语体是语言使用的场合及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语域变体,并将语域分成三个方面:话语的范围、方式和风格。
另外,美国社会语言学家Joshua Fisherman 在1965年从语言变体的社会因素出发提出语义场(domain )的概念,包括地点、身份和主题。
1974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 指出语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话语参与者(participants )、话题(topic )、背景(setting )、交际渠道(channel )、语码(code )、信息形式(message form )、交际事件(event )等方面。
[3](P109)对于构成语境要素的分类,也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
如有人把语境构成要素分为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 )、副语言环境(para -linguistic context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al context )和语体风格环境(stylistic cont 2ext )。
John Ly ons 归纳了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2](P6);Hymes 将语境归纳为SPE AKING [2](P8);另外还有学者把语境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大类,等等。
正是基于这些对语境研究的不同学说,新的有关语境的学说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认知语境概述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框架下,语境被赋予了不同性质的解释。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认为,为了使得交际成功,说话人总是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人总是设法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S perber &W ilson 把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活动。
明示—推理模式从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 2ment )和互明(mutual manifest )的角度来阐释交际的本质,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显明(manifest )和互相显明即互明(mutual manifest )彼此的认知语境。
所谓认知语境,就是对交际双方来说能够显明的事实、假设以及各种信息,其中既包括客观的信息,也包括主观因素,如个人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推理能力等。
个人所处外部环境加上人与人之间各种主观因素的差异,导致人的认知语境不尽相同。
所谓显明,就是“被感知或推知”。
如果一个客观事实或假设能够被感知或推知,那么它对于人来说就是显明的。
当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中显明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便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
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互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4](P189)在认知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活动的成功。
交际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交际者、交际对象以及二者在各个方面的差异;语境不同使得交际双方对话语做出不同的选择;交际主题、交际时间的不同也会导致交际过程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交际的结果。
交际过程中含有大量的认知成分,认知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想交际成功,必须通过交际双方的探索。
由此,关联理论认为由于认知环境不尽相同的特性,交际的结果不—641—①[收稿日期]2009-01-12 [作者简介]吕海涛(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可能总是尽善尽美。
三、动态语言交际认知语境分析日常语言交际大都以会话(conversation)的形式进行,其特点是轮流发话,尽管交际者之间没有固定的谈话模式,但谈话者基本都遵循“A-B-A1-B1……”。
根据认知语境理论,因谈话对象、话题不同以及双方个性差异和双方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成功的会话需要双方的不断探索,以尽可能地扩大双方共处的认知语境。
下面就以一段电视访谈节目为例,通过分析访谈双方语言的运用来展示认知语境对会话强大的解释力。
(A为主持人,B为受访者。
)A:你曾经说过,航天这个事业,用句通俗一点的话,就是“玩的就是心跳”,每一次都有冒险性,都有挑战性,但是也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次会不会是心跳最厉害的一次呢?(A1)B:应该讲是。
我觉得这次肯定对我又是一次考验,但到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现在还真是说不清楚。
(B1)A:或者说你还不能跟我们说。
(A2)B:嗯,说不清楚啊。
因为每次的情况都很复杂。
每次发射都有很戏剧性的情况。
(B2)A: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呢?(A3)B:比如说在“神州一号”发射的时候,进入发射的倒计时阶段了,突然发现一个仪器设备,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我们叫“陀螺”的惯性测量单元,有一路信息不通了。
……都打了保险,要逆操作的话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
(B3)A:什么样的风险?(A4)B:有可能造成某些损坏。
……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危及我们整个飞行的成功。
(B4) A:在我们采访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先生的时候,他所关注的主要是火箭发射和把飞船送入轨道的这十几分钟的事情。
而你要关注的是多长时段的一件事情呢?(A5)B:我们既要保证它上得去……所以整个这个环境当中呢,我们每一个环节,应该说都是我们揪心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在火箭发射的这个过程,……导致它误逃了。
(B5)A:判断失误……(A6)B:误逃。
因为这都是机器来判断的,……因为这个是我们上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B6)A:好像过去在前苏联的飞船中曾经因为氧气的问题出现过一些悲剧,是吧?(A7) (5)本段访谈所涉及的内容是关于发射飞船的,其专业性很强,主持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可能了解不深,而且主持人在谈话之前的语境假设是:一般观众对此了解很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持人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而是选用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问题即这次的任务是不是更具挑战性来引入话题。
受访者的回答B1使采访者产生了新的语境假设:即这次任务还没完成,可能要求保密,于是通过A2她明示了自己的交际意图:你不方便透露。
受访者B2提供的信息确证了他B1的回答,并提供了一些新信息:即情况复杂,每次都可能不同。
这样新信息加入了采访者的语境,而采访者认为这个信息是值得进一步加工的,于是希望对方能进一步解释A3。
下一轮谈话即A4、B4与A3、B3一样:采访者对受访者提供的新信息表示出兴趣,希望多了解一些。
当满足了她的关联期待后,采访者便停止了相关内容的谈话而把话题转向另一个内容A5;但是通过B5中受访者的回答,采访者并没有获取她想得到的新信息,于是通过A6显明信息意图:所谓“误逃”是不是“判断失误”?以此来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希望受访者以一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这个专业术语,即发出更具关联性的明示刺激信号。
于是受访者的回答B6做出了与之前不同的话语的选择。
随即采访者表示获取了新信息,显明自己的这一交际意图。
并用了“是吧”反问句,希望证实自己取得了语境效果,达到了最佳关联。
这段采访体现了交际总是互动的,而且总是有意图的。
随着前一轮谈话的结束和下一轮谈话的开始,交际双方在交换信息的同时对自己的语境假设进行验证和调整。
语境不是交际发生前就已经给定的,而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的。
加工信息时语境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话人对最佳关联的寻找。
另外,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话题,采访者对其必须具备一种知识框架,否则就不可能获取新信息。
正如德国接受美学研究者姚斯(Jauss)所说,有了前理解即先在视野,才可能对“新”做出理解,并建立新的理解视野,即期待视野。
[6](P122)另外在采访中双方在语言信息分配上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受访者对于采访主题的认识较全面系统;而采访者对采访主题的具体信息不甚了解。
本段采访便是典型的例子,采访主题的专业性很强使得主持人容易缺乏相关知识;但是随着话题的深入进行,其认知语境不断变化,从最初的知之甚少到后来有所了解;同时受访者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话语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尽管结果不见得完美(如主持人对于航天专业的知识并没有通过采访而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过不断探索,采访双方做到了交际意图的“互明”,因而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