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敬慕的音乐家 冼星海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音乐家洗星海

基本信息
冼星海小传 冼星海(1905―1945), 我国 现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原籍广 东番 禺人。他是澳门一个贫苦船 工的遗腹子。 1911年随母亲到新 加坡投靠亲戚,1918 年回到广 东,上岭南大学附中,课余学习 小提琴,后又升入大学,前后学习6年。
黄河大合唱
musician
人生风波
“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高亢战 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崭新音乐拓历 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 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 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 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 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还写了许多音乐方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 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 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 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 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人格品质
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 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之人。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 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 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才华为世人所称赞。
冼星海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与音乐的缘分始于童年。
冼星海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商贩,母亲是一位孺慕是教师。
他从小就展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且很有天赋。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钢琴。
由于家境并不富裕,冼星海的家人筹集了尽可能多的资金,为他购买了一架钢琴。
冼星海从小就非常勤奋,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练习钢琴。
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在学琴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中学时期,他被广州音乐学院录取,并且得到了全额奖学金。
他在音乐学院度过的几年时间里,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技巧。
他的努力和天赋使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
毕业后,冼星海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的他也继续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冼星海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
在1949年,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对他的音乐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冼星海立志要为新中国的音乐做出贡献,他兢兢业业地创作,并在1953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交响诗《黄河》。
这部作品以壮丽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宛如大河奔流,表达了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赞美。
《黄河》的创作让冼星海再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被授予了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项,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作曲家。
随后,他继续投身于音乐教育工作,并且创作了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一直坚持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音乐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勤奋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冼星海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了一段传奇,他的音乐作品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冼星海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冼星海中文名称:冼星海性别:男国别:中国生平简介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浩瀚星海冼星海

冼星海的名字,随着《黄河大合唱》与《生产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响彻中华大地。
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作品,写就了中国音乐史上光辉的一章。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一家贫苦渔民的破船上。
他的父亲居住在澳门,以捕鱼为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母亲黄菊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有着中国妇女坚忍、耐劳的传统本色。
长期的艰苦磨炼,使她不敢对生活抱任何奢望。
然而,命运偏偏要捉弄她,居然连最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她。
当她准备迎接自己腹中新生命的诞生时,丈夫突然倒下了,留给她的是一张破渔网和两只旧木桨。
她含泪办完丈夫的后事,从悲痛中振作起来,等待着这个她与丈夫期盼已久的孩子的降生——唯有孩子,才是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心灵的良药。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了。
从他身上,母亲似乎看到了丈夫的影子。
从此,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了孩子,她忍辱负重,挨骂受气,给人家当佣人,干杂活,一切苦她都默默地承受着,身体却一天天衰老下去。
令她欣喜的是孩子渐渐长大了,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格,真像一个海员的儿子。
冼星海的祖父在海上漂泊了一生,历尽坎坷。
他看到相依为命的母子俩生活维艰,便竭尽全力帮助他们。
他把失去儿子的悲痛化作对孙子的百般疼爱,常常带着小星海玩,给他讲许多好听的故事。
那迷人的大海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神秘故事,汹涌的海浪与肆虐的风暴,神奇的海市与美丽的蜃楼……这一切给冼星海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翩翩幻想。
他要去当水手,去迎风逐浪,捕捉那一朵朵的浪花。
生活在他纯洁的心中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
他总是缠着祖父,让祖父一遍又一遍地讲大海的故事,然后把小嘴一撇,无限神往地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水手。
淳朴的母亲很了解水手生活,她深知水手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职业,不愿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再沿着丈夫的路走下去。
她暗暗地下决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
她要让孩子读书。
冼星海六岁时,妈妈把他送进了一家私塾,这是他家几代人都不敢有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