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培育、繁殖和生长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随着人们对水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但与此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等会直接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2. 沉积物污染: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残余饲料会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导致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3. 生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兽药等化学品会残留在水产品中,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4.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地生态恢复困难。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方法1.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补给量,对于残余饲料、排泄物等生产性废物的处理,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场的出水口和周边水质进行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3.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入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水体的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对周边水体的直接排放,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

4. 推广无污染生产技术:尝试使用无化学物质养殖技术,减少对水体的化学污染,例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5. 政策引导和监管:加强对养殖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鼓励养殖户使用环保设施,对违反环保要求的养殖场进行处罚,使养殖行业朝着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缓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水产养殖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废水、废弃物和养殖饲料的排放,这些都会对水质和河道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例如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养殖结构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将是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关键。

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水质、河道生态系统、废弃物处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科学规划1. 引言1.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残留在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大量的养殖动物粪便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生长,进而影响水质。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会含有机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物质会对水体造成毒害,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网箱的摩擦和移动也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可能损害河道底栖动物的栖息地。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养殖水域的监控和管理,控制养殖密度,优化饲料配方,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

加强水产养殖环保意识,科学规划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磷等养分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现象,破坏水环境平衡。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业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一、水体污染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和动物排泄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废弃物质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海藻大量繁殖和藻华暴发,进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应对建议:1.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将废弃物质处理并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控制投喂量,减少饲料残渣的排放。

研发和使用高效利用率的饲料,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营养浪费。

3. 建立养殖区域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养殖区域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生物入侵问题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引进非本地物种或高产种。

然而,这些外来物种往往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成为生物入侵的主要威胁。

应对建议:1. 加强入侵物种检疫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入侵物种检疫制度,加强对养殖物种的筛查和监控,及时防止和控制入侵的发生。

2. 发展本地物种养殖:鼓励养殖户选择本地物种进行养殖,降低引入外来物种的风险,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开展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加强对潜在入侵物种的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养殖环境变化问题水产养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水质的恶化。

特别是养殖区域的土地开垦和围堤建设,对周边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对建议:1.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科学选择养殖区域,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养殖户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殖方式,减少生态环境的压力。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首先,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污染:养殖废物、饲料残渣和养殖生物排泄物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形成浮游植物暴发和藻华,使水体变绿、混浊,影响水质。

2.生态破坏: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污染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引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底质污染:养殖底柱、排泄物等沉积物会对海底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水底环境的变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4.水面油膜: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燃料等会导致水面油膜的产生,影响水质和光照传播。

为了减少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防治对策可以采取:1.加强养殖管理:对养殖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选择合适的养殖物种和品种,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管理水平,确保养殖过程的符合环保要求。

2.推广清洁养殖技术:宣传和推广利用生态滤池、生态修复等清洁养殖技术,通过增加自然滤波器,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养殖废物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3.科学饲养与用药:合理配制饲料,减少养殖废物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避免对水生生物和水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全面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利用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等。

5.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养殖行业的监管,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和推广环保生产方式,引导养殖业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采取适当的防治对策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加强养殖管理、推广清洁养殖技术、科学饲养与用药、开展水质监测和治理以及强化法规和政策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保护水域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产品,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可能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氨氮等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 水土资源消耗:水产养殖需要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养殖过程中的残留物、排泄物和饲料残渣等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地退化。

3. 生物多样性破坏:水产养殖中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捕捞、放养和人工繁殖,这些活动会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造成影响,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为了减轻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 精准投喂和环保饲料:通过科学配制饲料、准确控制投喂量和频次,可以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研发环保饲料,减少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残留物,也是降低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提取其中的养分,用于农田灌溉、肥料生产等环节,可以降低水产养殖对水体和土地的污染。

3. 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可以减少对天然水域的捕捞和放养,同时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4. 科学管理和监管:加强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和监管,规范养殖活动,强化环境监测,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有效预防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5. 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养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环保措施方案

水产养殖环保措施方案

水产养殖环保措施方案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生产方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水体污染、沿海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来改善水产养殖的环境影响。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保持水质良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定期监测水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氨氮和硝酸盐等污染物的浓度。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任何污染问题。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放养。

过度放养会导致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升高,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

3. 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避免过量投喂。

过量投喂不仅会浪费饲料资源,还会导致过度排泄物负荷,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4. 应用生态滤池等技术,对出水进行二次处理。

生态滤池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和去除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质。

废物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饲料残渣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实现环保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处理废物:1. 配备合适的渔网和滤网,防止废物进入水体,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场的污水进行处理。

采用生化处理、沉淀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废物和污染物。

3. 废物再利用。

饲料残渣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充分利用养殖废物资源,减少浪费。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产养殖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规划养殖场的位置,避免建设在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选择适宜的养殖区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推行多样化的养殖方式,避免单一种类的养殖。

养殖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特定物种的压力。

3. 建立保护区和禁渔区,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物种。

能源管理水产养殖行业的能源消耗相对较高,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 采用高效节能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0-08-27T11:09:52.293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7期供稿作者:刘运新
[导读] 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刘运新宜昌市夷陵区职教中心湖北宜昌443111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因此,降低了饵料的利用率,相对增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

7.消毒剂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使用氰化钠、三唑磷等类消毒剂对养殖塘进行消毒、杀菌,严重污染近岸海水,破坏近岸滩涂的生态平衡,也影响水产养殖自身质量。

高密度养殖投入的多余饵料及养殖排泄物随海水排放时造成氮、磷、氰化物污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加剧了沿海赤潮的形成。

二、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法规和许可证制度
对养殖区域全面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确定环境容纳量或养殖容量。

在实际生产中,在尚未搞清楚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时,盲目和超负荷地发展水产养殖,必将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2.制定渔业用水排放标准或选用与之相当的标准
要求养殖场对废水排放进行控制,对超标排放者进行处罚。

我国也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与渔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但却无相应的渔业用水排放标准。

随着水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工业化的特点愈加明显,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更为重要。

3.建立和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
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属于农业部和各地区水产系统管辖,环境部门较少介入,这与我国的人口压力、生产方式和经济、财政实力等有关。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水产养殖业通常由多部门进行协同管理。

如挪威水产养殖业由渔业部、环境部、农业部、地方政府与劳工部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直接控制。

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渔业的职能部门是农业部,而各州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有的是环境局,有的是自然资源保护局。

在我国建立一套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则需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水产养殖技术等相关机构的介入。

4.加强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目前渔业环境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又有大批原来从事捕捞的渔民转而从事养殖,他们需要加强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养殖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钚境和法律意识。

各地水产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或定期到农民中去举办讲座,把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带给他们。

5.科学投饲饵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饲料生产厂家在生产优质、高效、全价的配合饲料时,不但营养配比要合理,而且营养元素也要科学配比,并根据不同鱼种、不同生长阶段、各种水体的养殖模式、水域环境而采取不同的微量元素添加方法,以满足鱼类生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确保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免疫能力的作用,从而减少饲料的溶失及药物的过度使用。

在投饲时要注意保证饲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

合理投喂要正确掌握“四定”和“四看”的投饲技术,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6.开发生态营养饲料的配制技术,减少饲料造成的污染
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会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通过选择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可以减少饲料中氮的排泄,其结果是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减少。

此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

根据养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按水温、溶氧、季节变化、鱼体重,随时调整投喂率和投喂量以及投饵次数和时间。

此外,变投喂沉性料为投喂浮性颗粒饵料和对饵料过筛,可防止碎饵料在水中流失所造成的污染。

使用高效饲料及合理的投喂技术,可把饲料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7.规范健康养殖,合理安排养殖结构
在健康养殖模式下,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放养品种结构以及适度投入,能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养殖设施的结构和布局上,既要满足鱼类健康生长所需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又要具备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才能减少对水域大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