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九十年代后小说
郑若将飞而未翔——90 后小说观察

2016年以来,因种种机缘,我开始接触90后作家及其作品。
最早,应该是《芙蓉》杨晓澜的引介。
《芙蓉》从2016年开始开设“90后新声”栏目,每期推介一位90后作家,并建立了一个“九零新声”的微信群,有一百多位新锐的90后作家在里面。
(在集结年轻作家方面,一些文学刊物的微信群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包括《芙蓉》的“九零新声”群和《作品》杂志的“《作品》90后接龙”群等,后者将近五百人。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青年文学》《天涯》《山花》等刊物也相继开设了90后作家专栏,推介优秀的90后作家。
(在此之前,纯文学期刊关于90后作家的推介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形成规模。
比如,《西部》从2012年起每年以征文的形式做一个90后小说小辑,2016年后扩大到散文和诗歌小辑;《作品》杂志差不多同时期也开始关注90后作家。
)杨晓澜把我拉进“九零新声”群后,我结识了一大批90后作家,开始阅读他们的作品,并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比如王苏辛、李唐、郑在欢、丁颜、吴泽等人,已经形成了个人对特定题材的特别关注和个体写作风格的初步成型。
2017年,在广泛阅读了当时活跃的9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之后,我在《山花》第二期发表了《时代的指纹———90后小说印象》一文。
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尽管90后作家已经出道好几年,但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写作元年是2016年,从这一年开始,大多数主流纯文学刊维度若将飞而未翔———90后小说观察郑润良203All Rights Reserved.物都推出了自己的90后作家专辑,90后作家的身影第一次获得了集中性的展示。
王苏辛、李唐、苏笑嫣、郑在欢、蒋在、庞羽、顾拜妮、祁十木、丁颜、智啊威、钱墨痕、莫诺、周朝军、重木、马亿、徐衎、文西、甄明哲、吴泽、林为攀、曹江、范墩子、王闷闷、陈润庭、程皎旸、王占黑、张春莹、李祯、修新羽、顾文艳、杨知寒、陈伟、李那、宋文静、果旭军、胡泽尘、黎子、玉珍、蓝格子、余幼幼、陈乐、小托夫、连亭、琪官、荆卓然、马晓康、倪江、柏银、宋阿曼、鬼鱼、丁奇高、王棘、冉茂一、若颜、郭应国、胡游、李世成、树弦、熊生庆、王邪、李子麒、贾若萱、于则于、路魆、温凯尔、朴哲均、高临阳、周燊、廉荆、林春莉、李紫云、隆莺舞、杨斐、云簿、潘云贵、张闻昕、严孜铭、丛子钰、索耳、孟甲龙、许春蕾、张心怡、李君威、周崟琳、国生、夏立楠、孙鹏飞、崔君、庄凌、徐晓、梁豪、王陌书、肖晨星、陌邻、黄帅、林文候、苏河、赵应、三三、陈焕文等一大批90后作家在写作上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空间想象陈舒劼摘 要:空间想象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无意于继续传统文学观对地方美学的深耕营造,而是在表现空间物理形态变形与重组的诸多可能之时,聚焦于特定空间场域中各种关系的相互纠缠和彼此冲突。
网络作为科幻空间想象的变量和增量,进一步动摇了关于主体、真实、身份等概念的既有认知。
发现空间的丰富性、分析空间构成诸要素的生产与相互作用、思考面对空间的价值立场,是未来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184-09DOI:10.13644/31-1112.2021.03.017作者简介:陈舒劼,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福建 福州 350025)小宇宙中只剩下漂流瓶和生态球。
……在一千米见方的宇宙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漂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
①看着那蓝色的星球,我像是看着母亲的瞳仁,泪水在我的眼中打转,我哽咽着说:“是的,孩子,那是地球。
”②这时,在人类无法去到的天空中,聚满了亿万双叹为观止的眼睛。
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空间想象的特质,可从上述三段引文中略见一斑。
这三段引文分别来自三部小说的结尾:刘慈欣的《三体Ⅲ》和《超新星纪元》,以及韩松的《高铁》。
《三体Ⅲ》———同时也是整个“三体”系列———终结于这段人造小宇宙的全知视角描述之中,而《超新星纪元》和《高铁》则贡献了一组视线相反的空间关系:从地外的宇宙空间回观地球母星,收稿日期:2020-12-08① 刘慈欣:《三体Ⅲ》,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513页。
②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③ 韩松:《高铁》,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页。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眷村文化
眷村是属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文化,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大批国 民军队和眷属,原以为只会在台湾停留短短 数年就会回到大陆,因此随身只携带简便的 行李,杂居在台湾的许多城镇内。高雄自明 郑时期开始就是军队驻扎的地区,历经清朝 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也自然成了许多军眷 落脚的居所。而这些居所多是以竹篱简单将 居住地围起来,与外界有了隔离,染上一丝 神秘的色彩,因此称竹篱笆内居住的民众为 眷民,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后来形成台 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小说创作: 张我军的小说创作集中于20年代, 仅有三篇。 《买彩票》 《白太太的哀史》 《诱惑》 张我军的创作奠定了台湾新文学发展的 重要基石。
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1894——1943),原名赖
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 《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 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 《棋盘边》、《辱?!》、《浪漫外 纪》、《可怜她死了》、《归家》、 《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 事》、《赴了春宴回来》。
“皇民化”运动
1、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础”
推行日语教育。殖民当局早在1896年就分别设立了
最早的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国语传习所。 日语教育非常严厉,在学校不准讲汉语(台湾话), 一讲汉语即施予各种处罚。 建立奴化教育体制。1919年殖民当局出台所谓“内 地延长主义”,又称“同化主义”。教学内容是以 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 文化均在被排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 的影响。为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 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上 由日本人独占。
(三)八十——九十年代 无主流的多元发展局面 1、女性主义文学潮流 2、政治文学潮流 开放“党禁”、“报禁” 施明正《渴死者》、《喝尿者》
天眼彭见明

天眼彭见明目录第一章近处菩萨远处显第二章命悬一线情缠百结第三章一字拆开去钱米滚滚来第四章穿着裤子连着裆第五章缘去缘来,水转山不转第六章山大了,什么草都长第七章悲如何,乐又如何第八章江湖之近,江湖之远第九章泥鳅爱往松处钻第十章塘大水深好养鱼第十一章树大未必能遮荫第十二章比一比井水和河水的味道第十三章冉冉佛音绕古城第十四章见识第十五章打断骨头连着筋第十六章火车和蚂蚁第十七章头炷香第十八章磕下去的是头,翻起来的是浪第十九章飞来横喜第二十章迎风摆柳舞翩跹第二十一章关于老板第二十二章潭深波浪静第二十三章圆寂第二十四章风动云也动水涨船自高第二十五章塘干水浅风起叶落第二十六章条条蛇咬人第二十七章米箩跳到糠箩里第二十八章走多了夜路难免不碰鬼第二十九章走麦城第三十章风扫落叶各自飘第三十一章烟飞火灭在净土第三十二章求半第三十三章四两拨千斤第三十四章无欲一身轻第三十五章勾魂夺魄愁满天第三十六章不算风情,也如风情第三十七章猪出众,山也荣第三十八章缘深义重山低水短第三十九章无尘无念时月朗星高处第四十章拨雾见红霞方觉众山小1何半音自小跟着他的父亲何了凡学习看相测字。
后来这活可以公开干了,便随父亲到县城里来发展。
刚到时,两眼一抹黑,没有一个熟人,他在那出租屋里呆不住,正逢县里在修大庙,便常去看修庙。
不久打听清楚了:说是一个叫做慧觉大和尚的在筹集资金修庙,这个慧觉大和尚,是闻名江南数省的名僧,在杭州灵隐寺出的家,就如一个人在北大、清华念过书一样来路显赫。
他在广东、福建和港、澳、台一带有不少信徒,只要他肯开口,不愁没有人拿钱,难的倒是他不肯开口。
慧觉年事高时,不愿再在寺庙里主事,隐居在一个偏远的小山上。
一日他夜观天象,见了丁县方向红光冉冉,屈指一算,知有大佛沉睡多年后醒来,当为其准备起居饮食才好。
当即派出他的得意门生本寂和尚北上考察。
本寂经分布在各地的慧觉的信徒引领,一路北上,一日来到了了丁县,经人介绍,说一个农民的猪栏里垫着一块石碑,这石碑上赫然刻着“阳山寺”三个大字,待本寂仔细考察过后,便断定此碑来路不凡,应是原庙的名字,师傅所见异光,必出于这重见天日的石碑。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第一章史书的 1
文学特征
第二章早期传 2
记
3 第三章说明性
散文
4
第四章志怪
5
第五章游记
第六章笔记
第七章二十 世纪散文
第一章唐传奇 第二章话本小说
第三章章回小说
第四章传统白话小说: 不太知名的作品
第五章晚期的文言小 说
第六章清末民初的小 说(1897—1916)
第七章二十世纪的小 说
第八章二十世纪八十 至九十年代海峡两岸 的小说
读书笔记
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差,只能说仍有进步空间,尤其是当代部分,太一带而过了…。
比传统流水账的文学史好多了,可读性极好,每天读几个小时也不会感觉厌倦!值得推荐!。
大体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大体脉络,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
所谓的“一本打破成见的文学史”,只是我的成见太深了,阅读时感到非常别扭。西方学者写的文学史不同 于我们,首先就讲中国文学和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不一样。 …………第二,以文人、文化为主体来建构文学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全8卷)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统
二十世纪
文学史
文体
传统
文学
散文
哥伦比 亚
中国文学 史
时间
中国
中国文学 史
语言
哥伦比亚
小说
作品 诗
中国
诗歌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时间上自远古涵盖至当代,论述 对象还囊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首次按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分编,兼取年代与主题,如此,超越了时间与文类的全新棱镜,关照文与诗、小说与戏 剧的模糊边界,口语与书面语的互动,尤其注重辨析传统的持续性及在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嬗变。每编以时间为 序,历史背景之外,还涉及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打 通了文学史的古今界限,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文体由古至今的演变线索,是一部特别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此次增加 梅维恒的新版序言,述说20年后研究思路的变化,回应学术争鸣。且在装帧上分为八卷,便携,既和按体裁叙述 文学史的体例呼应,又突出了书的可读性,可谓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在历史的边缘追寻真实——新历史小说论

引言引 言新时期以来,异域文艺思想的大面积涌入,开阔了当代学人的眼界,一轮又一轮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猛烈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作家,诱使其进行思想上创作上的变革。
与此同时,作家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强大,让当代文学的关注焦点经由社会政治层面走向了历史文化深处。
在世纪末社会政治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的日益宽松的创作环境中,作家们终于有机会思索与揣度被过往时代忽视的边缘话语,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种种可能性。
回顾当代文学史,我们发现,1985年前后,在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带有崭新历史观念与历史倾向的创作思潮。
一时间,“退回历史”寻找写作资源成为作家们竞相追逐的时尚,其中尤以“新历史小说”写作为甚。
作家们纷纷向历史的空隙逃遁,通过个人化的历史言说传达其现实诉求。
从《红高粱》《灵旗》到《故乡天下黄花》《我的帝王生涯》;从《白鹿原》《长恨歌》到《中国故事》《红拂夜奔》,再从《马桥词典》《尘埃落定》以至新世纪的《中国一九五七》《人面桃花》,经过廿余年的发展,新历史小说虽几经流变,却依然风貌摇曳、佳作迭出。
莫言、乔良、刘震云、苏童、王小波、格非、毕飞宇、李冯等众多当代优秀作家反思历史,质疑历史,想象历史,解构历史,游戏历史,再重构历史,渐次形成了一条绵延幽长的思想演进线路。
毋庸质疑,在现代语境中致力于历史探索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新历史书写,已然构成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景观之一。
曾有评论将新历史小说看作九十年代前后“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①。
对一种创作思潮而言,这种评价无疑是极高的褒奖。
然而,肯定之余,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力度尚且不够,研究成果零散不一,歧见纷呈,既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路做支撑,又未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一个现实而无奈的情状就是:围绕新历史小说命名打转的研究文章在二十多年来居然始终占据着相当的分量;一些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解读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世俗价值的发现——新写实小说论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指导教师签名:
州年?月肜日 沙句每涓矿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把研究的主要范围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写实’’ 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和刘震云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以及从“新写实’’ 小说产生至今对其进行批评的文本。同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文艺社会 学方法理论和悲剧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注重小说的 真实性品质,无论是对现实关系还是细节的描写;强调小说作品的倾向性应该从生动的 场面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以此来比照,得以确认“新写实’’ 小说归属于现实主义的事实。根据赵宪章对文艺社会学方法的概念界定来看,文艺社会 学方法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艺的社会本质,承认文学艺术对读者、乃至社会的潜移 默化的强大影响力,重视文学作品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就这一角度进行考察,“新写实" 小说的社会学价值则彰显无遗。通过对典型的西方悲剧理论的研读,可以发现“新写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九十年代后小说本章概述:九十年代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理性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以表现社会人生为己任的作家,不论取何种题材,自然会将自身的现实感悟融合其间,从而构成了一种有着特殊时代印记的美学文本。
教学内容:一、九十年代后的主要创作与潮流:九十年代后,一些作家就开始把笔触伸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与心理,打破了以往小说的戏剧性结构形式,追求朴素而颇具深意的叙事风格和文体。
继而,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潮流中,又出现了以刻画人物心理为主的通过“内视角”、“心理结构”来结构作品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小说。
小说的叙事、抒情,人物的行为与心理变化浑然一体,这种探索被评论家称之为“西方现代小说的东方化”。
这之后,小说界又先后出现了诸如“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哲理小说”、“笔记体小说”,以及其他许多探索、实验文体。
它们或追求空灵,或追求深沉,或讲究韵律章法,或追求叙述语调,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增添了新质。
作家观照、审视、表现生活的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学的文体意识更加自觉了。
及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又先后出现了被人们称作“现实主义冲击波”和“晚生代小说探索”的小说创作,各自以其创作上对现实生活不同的美学原则而给文坛带来不同风格面貌的作品。
审视九十年代后小说创作的实绩,作家对文体风格多样化的选择与追求,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首先,作家文体意识的强化使作家形成了一种艺术自觉,作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小说的认识功能,而是进一步将其置于艺术哲学的审美高度,致力寻求挖掘作品艺术形式本身对内容的开掘力量,创造小说文体“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对艺术形式价值的确认和拓展,自有其特殊的新意。
其次,诸多探索性质的文学创作对小说文本形式和人的个体生命奥秘的探寻不仅丰富了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形式,而且在现代领域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天地,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现实人生。
作家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将视角深入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
对想象中知觉经验的描述、富于审美形式意味的叙事模式、意象、意绪与氛围的精心构造,注重抒情的个性化语言,构成了小说文体的美感特征。
作家对不同文体模式的选择,包涵着对世界认识方式和角度的变化,也包涵着对生活认识的深化。
这种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作家不仅懂得从社会、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去认识世界,还学会从艺术的、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活,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陕军东征”1、贾平凹的《废都》作品描写了“西京”文化圈中几大名人的形象:作家庄之蝶、画家汪希眠、书法家龚靖元、戏剧人阮知非。
其中的主角是庄之蝶。
作者以生动而拙朴的笔触,写他与唐宛儿、柳月等年轻女性的纠缠;与老伴牛月清的隔膜、怨恨;与编辑、官员、企业家、闲汉们的交往。
隐约贯穿全篇的一场风月官司,将城市生活的某些层面铺展开来,构成一幅现代社会文人阶层的“浮世绘”。
贾平凹对这部作品颇为看重,他称,《废都》是“在生命的苦难中惟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一本书”。
《废都》之问世,在当时,确乎颇为“轰动”。
褒之者,说它是于文化传统和时代风云的冲撞下,写文化心态的第一部。
是作家多年来对民族文化心态探索、揭示的结果,将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站一席之地。
贬之者,说《废都》太“废”。
作品悖逆生活逻辑,格调不高。
然而,无论如何,其40万册的发行量,和作者收集到的20余种盗版本,及众说纷纭的评论文章,都在表示着《废都》值得重视的存在。
2、陈忠实的《白鹿原》有“小柳青”之称的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在中国文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精装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百年百种优秀图书系列等版本,人文社累计印数达74万多册的记录,再加上中国的香港、台湾版以及韩文版、日文版的先后面市,陈忠实的影响迅速从中原扩散到海内外。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
三、“晚生代”1、概念:陈晓明在描述80年代先锋小说思潮流变中,他首创“晚生代”一词,用以命名“八五”新潮之后的先锋小说家,如苏童、余华、格非等一批大致出现于1987年左右的小说家。
后来,这一命名被用来指称在90年代出现的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韩东、朱文、鲁羊、张旻、述平、邱华栋、何顿、林白、陈染、海南、毕飞宇、刘继明、东西、刁斗等。
晚生代与新生代、第三代、六十年代作家群等,虽然各自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所指对象,仍可视为基本可以相互替换的近义词。
2、主要创作特色:1998年,朱文制作了一份名为《断裂:一份问卷》的调查,这可以看作他们对自身的一次阐释和定位:这是一群标榜为“断裂”的一代。
断裂的对象是传统、古典,还有在二十世纪历经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价值坐标和审美趣味。
无论新和旧,无论是革命性还是保守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干预还是审美取向,晚生代一律不问青红皂白,凡是业已经典化并被纳入既有文学秩序的作家或作品、价值态度或者艺术旨趣,都被视为反动。
晚生代对传统和经典的反叛,除了影响的焦虑和浮躁之外,也是基于对二十世纪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话语的解构和探索。
二十世纪初期和八十年代的知识启蒙话语,从二十年代中期起至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革命话语,在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已是日落西山。
知识分子理想的失落和对主体性的怀疑,尤其是商品价值、市场机制对市民社会的中心化,这些都在助长着“大众情结”——以大众的趣味为趣味。
邱华栋毫不讳言他对物质的热爱,朱文在《我爱美元》中干脆宣称“我们都要向钱学习,向浪漫的美元学习,向坚挺的日元学习,向心平气和的瑞士法郎学习,学习它们那种不虚伪的实实在在的品质”。
这种对世俗价值的“正名”,其实早在王朔和所谓的新写实小说中已成气候,在此濡染下成长的晚生代作家群,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
如此看来,晚生代所要建立的话语是世俗大众的话语,它肯定世俗价值,肯定对物质的欲望。
3、主要代表作家:有韩东、朱文、鲁羊、张旻、述平、邱华栋、何顿、林白、陈染、海南、毕飞宇、刘继明、东西、刁斗等四、“现实主义冲击波”1、出现背景:新写实到90年代中期式微之后,现实主义冲击波开始登上文坛,成为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的时尚主流,受到主流批评家的欢呼。
他们认为现实主义冲击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复归,是改革文学的复兴,并振兴了疲惫的中国文坛,是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方向和重要成果。
2、主要作家作品:给文坛带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河北省作家何琛、关仁山、谈歌被并称为“三驾马车”。
何琛的《年前年后》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何琛少年时代的小长篇《欢乐少年》,近几年来的中篇也将结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河北作家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之所以引起反响,是因为贴近现实的写作手法能得到更多读者,也使作家视野能够从个人写作中跳出来。
1990年起,关仁山创作了《雪莲湾风情录》等有关大海的系列小说,1996年从《九月还乡》开始,他又在关注农民土地改革。
下一步他准备写乡村都市生活的系列小说,已经完成了第一部《沙尘暴从屋顶扫过》。
谈歌也在忙电视剧的拍摄,创作有关抗战题材的《爹,我走了》。
他同时在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抗战小说,已经写了10万字,拟定名《娘,我走了》。
另外,他还想把这几年的中、短篇小说整理结集,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绝士》、《北方笔记》,河北少儿社也将推出他的《我是如何长大的》。
3、两种评价:有人说,1996年出现的被标以“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小说创作,依然远离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
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浅尝辄止,甚至流于庸俗化和片面化,从而模糊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危害性。
北大中文系讲师邵燕君认为,“新写实”以后,继续担当现实主义“大统”的是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但以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衡量,这类作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平面描摹社会现象,但对种种“怪状”背后隐含的生活本质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揭示。
而现实主义作品失掉了内在坚实的价值系统,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如果所写问题有新闻性,加之商业炒作,可能成为“黑幕小说”一类的畅销书。
另一个方向是在价值立场上完全与官方政策保持一致,重新扮演“喉舌”、“工具”的角色。
在“现实主义冲击波”之后出现的以王跃文作品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和以周梅森作品为代表的“主旋律”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上述两种倾向。
五、“七十年代后”写作1、概念:90年代中期,一批70年代出生的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1996年《小说界》率先开辟“70年代后”专栏,此后《芙蓉》、《北京文学》、《作家》等杂志亦纷纷推出70年代出生作家的专栏或专辑,连《收获》、《钟山》、《花城》、《上海文学》等老牌文学杂志也接连发表了棉棉、卫慧、周洁茹、魏微等人的作品。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70年代后”作家群迅速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文坛新兴力量。
1999年《上海宝贝》出版后,由此而掀起的阵阵波澜更是使“70年代后”现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公众事件。
于是,“七十年代后”就用来命名出生于70-80的作家群,厌弃、躲避现实政治,满足于叙写纯属个人的体验,坚持一种个体性写作是他们的总体特征。
2、主要作家作品:“七十年代人”得到集体性的关注,大致是在1996年中期。
此前一两年,湖南的《芙蓉》曾发表卫慧的中篇处女作《梦无痕》。
真正以首开风气的胆识为他们张目的,是上海的《小说界》,该刊1996年第3期开设一个新栏目“七十年代以后”,发表了胡昉、弥红的小说,此后这一令人眼亮的栏目延续至今,它所产生的浸透、扩张的影响力,使这一群最年轻的作家逐渐拿出了一些与父兄们相抗衡的佳作。
丁天、卫慧、棉棉、周洁茹、金仁顺、戴来、陈家桥、赵波、朱文颖、赵彦、李凡、王蕤、魏微、李修文、肖班、刘玉栋、藏彦钧、董懿娜等人陆续在《人民文学》、《收获》、《山花》、《大家》、《钟山》、《时代文学》、《当代小说》、《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频频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