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文献综述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现状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古板,教学方法落后,师生之间互动很少。
随着新教育体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倡导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不少学者就做了有关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方面的研究。
他们认为积极性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个体主动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制定的目标而行动,而不是依靠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黄甫全在《小学教育学》中提到当代的心理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具备着一种特殊的、丰富的、可贵的人格特质和情感体验,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思考方式。
而这种人格特质和情感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具备了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使得他们具有了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2007:69)。
心理专家扬霞在《让孩子学习上瘾的10个法则》中指出,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后天慢慢培养的,首先要有兴趣和动机(2006:29)。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关系最紧密的就是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还是学生的辅导员。
除此之外还要充当多种配角。
因此,教师能否将这些角色扮演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学者陈琦、刘儒德等人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就指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启发性还有灵活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他们也提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2007:233)。
当今,社会教学的主要组织模式仍然是课堂,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课堂也是学生与老师接触最多的时候。
因而,课堂对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
但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那么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就有必要对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Thomas S.C. Farrell在《Reflecting on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in Asia》中就对课堂的交流模式以及如何促进更有效的交流等方面做了研究。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能够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情感教育;师生关系;爱心;生活实际作者简介:沈宏勤,任教于河南省商丘市第十七中学。
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很多,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摸索,笔者逐渐认为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通过情感教学,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从根本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从而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沟通情感教育的通行证--平等尊重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产、亲切感。
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第一印象”,其实,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于学习,“第一印象”都非常关键。
开学伊始,学生对于教师、课程都很陌生。
笔者通过与学生亲切、平等的交流,取得了“双丰收”。
在开学最初,笔者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
鼓励他们在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笔者对话时,笔者也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笔者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英语教学的文献综述范文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has been a subject of extensive research and scholarly discourse over the years. As the global demand for English proficiency continues to rise,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have sought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synthesize and analyze the key themes and findings from a selection of relevant studies and publications in the domain of ELT.One of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ELT tha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s the role of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 The traditional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which emphasized the explicit instruction of grammatical rul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exts, has been widely criticized for its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and lack of emphasis on practical language use. In respon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pproach has gained widespread popularity, emphas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authentic, meaningful interactions and task-based activities (Savignon, 2002). Studies haveshown that the CLT approach can lead to improved fluency, confidence, and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language learners (Littlewood, 2014).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teaching approaches is the concept of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Researchers have argued that effective ELT should prioritize the needs, interests, and learning styles of individual students, rather than adhering to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Nunan, 1988). The incorporation of learner-centered strategies, such as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the use of technology-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found to enhance student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overall language development (Tomlinson, 2014).Another important area of focus in ELT research i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apid advancements in digital technologies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field of ELT, opening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technological tools, such as online language learning platforms,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virtual classroom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improve language skills, enhance learner autonomy,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feedback (Chapelle & Sauro, 2017).The issue of language assessment has also been a subject ofextensive research in ELT.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including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as well as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s, such as the TOEFL and IELTS (Fulcher & Davidson, 2007).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assessment practices with the desired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tern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such as portfolio-based assessment and performance-based tasks,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the literature.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of language learners is another crucial factor that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ELT research. Scholars have emphasized the need to incorporate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practices, which acknowledge and validate the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of language learners, and promote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ensitivity (Canagarajah, 2005). Additionally, the role of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L1) in the ELT process has been a topic of debate, with some studies suggesting that judicious use of L1 can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while others advocate for a more exclusive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ok, 2001).Finall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T practitioners has been a crucial area of concern. Researchers hav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ongoing teacher training, collabo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informed practices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of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Richards & Farrell, 2005).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er beliefs, attitudes, and reflective practices has also been a significant focus in ELT literature.In conclusio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has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theme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e findings from the various studies and publications discussed here underscore the complexity and multifaceted nature of ELT,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a dynamic and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instruction. As the field continues to evolv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emerging pedagogical strategie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the changing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language learner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研究论文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研究论文1教师知识水平的制约开展英语情感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并适应新形式的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的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结构,更好的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
在情感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扎实的知识、一视同仁的心态等等,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教学中存在很多教师还不满足情感教学的要求。
另外,教育科研机构也受到教育观念和环境的影响,对于英语情感教学重视程度较低,在教学指导方面并没有为老师和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也影响着英语情感教学的发展。
2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策略2.1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素质教育大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所以,教师要不断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真正的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应及时的做出评价,并参与其中,感受学生的思想,这样也便于更好的开展下次教学活动。
另外,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走进学生,听取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的做出调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用情感和爱去浇筑的,它可以消除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的对立情绪和不良的心理,使学生可以真正的打开心扉,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教师真正的从内心身处去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客观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2.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有所不同,所以在他们自身智力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制约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也是不同的,尤其是英语这种非母语语言学科而言,学生因情感因素而引起的学习兴趣恰恰是制约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教师经常会将学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其不仅会加大英语教学的难度,更会对学生的情感上予以重创,从而使英语教学遇到困境。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文献综述

段, 从而调动并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 , 使学生达到认
知 因素 和情感 因素 的完美 统一 的过 程 ,进而 优化 英 语教 师 的教学 效果 、 促进 学 生全 面 、 和谐发 展 。而 曹 娟( 2 0 0 8 ) 提 出情 感 教 育是 一个 与唯 理 智 教 育 、 认 知 教育 相对 应 的概念 , 是 教育 过程 的一 部分 , 它关 注学 生 的态度 、 情感 、 信 念 以及情 绪 。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 一种语言 , 它在 外交、 政治、 经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
国大学 的英语 应该顺 应形势 ,努力提高大学生英语综 合水平 ,而大学英语教学就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英语水 平 以顺应 时代发展 的重任 。在新 时期新形势 下 , 我 国 大学 英 语教 学 的教 育 宗 旨也 发 生 着相 应 的改 变 : 即
[ 摘
要] 对近五年来关 于大学英语教学 中情感 教育的文献进行 了归纳和分析 , 从情感教育 的含义 、 大学英语情感教育 的
现状及其 问题解决策 略等方面进行 了综述 , 并进一步总结 了上述研究结果对教育的不足和启示 。 [ 关键词 ] 情感 教育 ; 大学英语教学 ; 大学生 ; 教 师
的学 习态度 、 情绪 、 情感 以及信念 , 从 而促进学生的 个体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 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杨
玉侠 、 蔡 晓燕 ( 2 0 0 9 ) 指 出情 感 教 育是 完 整 教 育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 它 不是 一种 教学 方法 , 它从 本 质上 是一
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学指导思想 ,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为最终 目 标 。教育部2 0 0 3 年颁布 的《 大学英语
课 程教 学要 求 ( 试行 ) 》 中提 出, 大 学 英语 教 学 的 目标 是 培养 学 生 的综 合应 用 能 力 , 使 他 们 在今 后 工 作 和
英语情感教学专著

英语情感教学专著IntroductionThe role of emotion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This book delves into the intersec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ing educators with a framework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Chapter 1: The Emotional Landscape of Language Learning-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Learning-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ilter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Emotional Needs of Language LearnersChapter 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Classroom- Defin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The Role of EI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ing EI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Chapter 3: Building Rapport and Trust- Creating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Trust with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Chapter 4: Managing Classroom Dynamics- Addressing Emotional Challenges in the Classroom-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Encouraging Positive Peer InteractionsChapter 5: Incorporating Emotion in Teaching Strategies- Using Storytelling to Engage Emotions- Emotional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Functions- Role-Playing and Simulation ActivitiesChapter 6: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Emotion- Cross-Cultur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Teaching about Emo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Naviga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room Chapter 7: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with Empathy- The Role of Empathy in Assessment- Providing Constructive Feedback Sensitively- Encouraging Self-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Chapter 8: 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Building Resili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oping with Language Learning Setbacks- Fostering a Growth MindsetChapter 9: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Enhancing Teacher EI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flective Practices for Teache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Peer SupportChapter 10: Future Directions in Emo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Emerging Trends in Emotional Language Education-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motional Learning- Preparing for Global Citizenship throu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Conclusion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al awareness and intelligenc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just a pedagogical enhancement but a necessity for holistic learning. This book aims to equip educators with the tools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and leverage the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to foster a more effective and empathetic classroom.Appendices- A: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sessment Tools- B: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Emotional Learning- C: Resources for Further Read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GlossaryReferencesIndexThis book is designed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eacher trainers, and educators interested in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t provides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to help teachers create a mor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浅析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学当中所必须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遭受到淘汰。
【关键词】情感教育英语教学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
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成绩,近而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情感原则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
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比如在学生刚学英语时,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鼓励他们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所以,这些学生很快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
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
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
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注意人的心理体验。
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
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英语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文献综述-最新教育文档

英语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文献综述英语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是第一步,也是决定这个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一、研究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
这就与以往的精英式教育大为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差异,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的差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感觉到有所进步。
学情分析在宏观上,关注这个授课班级的整体情况,包括班级成员的组成、基本的精神面貌等等;在微观上,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
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任何人的无知都是无限的;但是每个人的知识构成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即使是在同一个年龄阶段,拥有相同的发展趋势,那么不同的学生也有各自的个性特点。
老师如何能够敏锐的察觉到这种差异呢?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家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探索。
1.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等。
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定教”课改理念的具体落实。
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才能更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2.学情分析是精准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仅在课前要深入分析学生知识层面上、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针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针对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难点:在施加情感教育后,学困生对学习英语态度转变的分析 创新点:此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在施加情感教育之后,学困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使
教师认识到情感教育对学困生的作用,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第一步,通过图书馆及网路搜集与本选题相关的资料。 第二步,研读所搜索的相关资料及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调查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在资料的帮助下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分析法
生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够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恐惧状态下就会惊慌失措,变得愚笨。 即使他脑子里有这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或者说得颠三倒四。为此,对这 类学生,教师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帮助,而非任其发展。情感教育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作 用,积极的情感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学困生的智力被开发之后,他们就不再是 受教师同学歧视的学困生。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在他的《教学与发展》(1975)一书 中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 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 热情,那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 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 活动。
下决心把
课,怕见英 生活学习中的
英语赶上
语老师
困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究情感教育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作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解决情感问题 和学困生问题,既有助于教师从情感方面进行教学工作,从而减少书本教学的压力;也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形象和职业道德。第二解决情感问题和学困生问题,有助于初中 英语学困生找到学习英语的自信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学习中的焦虑,紧张,自 卑的消极情感。 二、文献综述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在他主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册,情 感领域》(1964)一书中认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 固有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一门学科,并达到高 水平的掌握,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 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他 分析为:“恐惧的心会麻痹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一个学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学生英语学习日趋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是英语教师面临的刺手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英 语学困生,教师应做好情感投入,使师生情感共鸣,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使用一定 的方法帮助学困生,这样英语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英语整体成绩才能提高。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五、论文撰写框架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 3.1 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定义 3.2 情感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3.3 情感教育与英语学困生的关系 4. 关于礼县实验中学初二三班 10 名学困生的调查 4.1 第一次调查他们当前的英语成绩和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4.2 对他们施加一定的情感教育 4.3 再次调查分析其成绩及学习态度 5. 情感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6. 结束语
在国内,上海师大博士生导师卢家楣在《情感教学心理学》(2000)中倡导以情促 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以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教学,提供心理科 学依据。即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 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著名教师文莉《新课程·中 学》(2007)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关怀, 帮助和信任。当学生学习英语信心不足时,就要拉他们一把,及时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心,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的喜悦,那样他们在愉悦中不断提高。为此,英语教师徐海珍 (2008)说:“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低,自卑感重。所以老师应在心理上思想上,给他 们降压,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不可打击挫伤。” 要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友 爱和真诚, 从而间接喜欢上你教的英语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随着学 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会逐渐淡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教学方法不当,不能面对全体,实施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 造成教 学的重心失衡,部分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逐渐沦为学困生。 西藏著名教师阿姆在《如何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2010)中认为我们应变嫌弃 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淡为关注,唯有“全面提高,面向全体”才能让每位学生 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学习,才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河北师大教师梁辰 韩颖在《浅析认知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010)中认为情感因素在以往的语言 教学中经常不受重视。教育在情感方面存在的误区是只重视知识和智力的发展,忽视情 感发展,其后果是将语言学习与考试的关系本末倒置,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不是创新型
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中学英语教师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对英语教师来说,能否
在竞争中取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级的整体成绩。而在整个班级中影响成绩的主要是 英语学困生。所谓的英语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正常,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 浓,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很多老 师都持置之不理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学生已经无药可救了;也有甚者劝其退 学,另寻求生之道。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学生,给他 们一定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抬起头来做人。情感教育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 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羞怯 等心理,并树立博大的语言文化意识,达到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英语文化的辩证接纳, 并实现英语学科学习对学生高尚情操培养的渗透。
七、参考文献 [1] Bar-Tai, D. Attributional analysis of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8,(48) . [2] 布卢姆(B·S·Bloom)《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册,情感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64. [3]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75. [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0) . [5] 关宝萍.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J]. 海外 英语 , 2010,(08) . [6] 舒林栋.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02) . [7] 陈秋林.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 2010,(05) [8] 王晶. 论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10,(09) . [9] 赵丹. 以情优教 提高效果——在英语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10,(04) . [10 阿姆. 如何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J]. 西藏教育 , 2010,(06) .
六、研究时间安排 2009 年 11 月——查询资料,确定题目 2009 年 12 月下旬——提交开题报告 2010 年 3 月下旬——提交初稿 2010 年 4 月上旬——提交第二稿 2010 年 4 月中旬——提交第三稿 2010 年 4 月下旬——提交第四稿 2010 年 5 月上旬——提交定稿
的人才。如果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成为学困生是难免的。 学困生现象是初中英语(其实也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怎样对待这些
学困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正视英语学困生的问 题,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他们不离不弃,实施情感教育,达到以情优教,让每个 学生健康的成长。
[11] 吕风云. 如何做好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 才智 , 2010,(18) . [12] 徐海珍. 浅谈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变[J].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13] 吕赟. 转化学困生切莫急功近利[J]. 教育科学论坛 , 2010,(05) . [14] 朱玲玲. 对“学困生”问题的几点思考[J].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10,(07) . [15] 周红宁. 让爱温暖学困生的心灵[J]. 文学教育(下) , 2010,(06) . [16] 施素红. 情感因素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J]. 海外英语 , 2010,(02) .
根据对礼县实验中学初三二班 10 名英语学困生课堂表现的记录,以及两次月考
的成绩,和在平时交流中的调查,现做出了如下的调查表:
编 姓名 施 加 情 感 施加情感教 施加情感教育 施 加 情 施 加 情 感
号
教 育 前 的 育前的对英
感教育 教育后对
对 英 语 的 语的态度
后的成 学习英语
成绩
绩
的态度
1 王甲仪 72
不喜欢上英 上课多给她回 85
英语课挺
语课
答问题的机
有意思
会,并加以鼓
励
2 尹龙龙 53
英语太难了 给此生布置比 60
英语不太
别人少一半的
难
作业,完成之
后加以鼓励
3 童 辉 75
英语很无聊 告诉他:英语 90
英语很意
单词写得很漂
思,而且我
亮,发音很准
也可以学
确
好
4 丁顺怀 27
英语老师讨 给他单独主动 45
自己认为
厌我,我也 领读单词
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