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赏析

合集下载

《回乡偶书·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其一[唐] 贺知章少sh ǎo 小xi ǎo 离l í家ji ā老l ǎo 大d à回hu í,乡xi ān ɡ音y īn 无w ú改ɡǎi 鬓b ìn 毛m áo 衰shu āi。

儿ér 童t ón ɡ相xi ān ɡ见ji àn 不b ù相xi ān ɡ识sh í,笑xi ào 问w èn 客k è从c ón ɡ何h é处ch ù来l ái。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di āo 琢zhu ó,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xi è露l ù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y í逦l ǐ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说明】年少时就离开了家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转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

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新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词语说明】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诗文赏析】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

面对着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间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俭朴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诗鉴赏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生疏的繁复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受。

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那么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转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家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日的小主人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立刻呈现为欢快明亮的喜庆色调。

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生疏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即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

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样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

《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整理《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阅读过一些古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乡偶书》全诗赏析及翻译的诗相关内容,欢迎共享,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回乡偶书》全诗及注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释(1)偶书:任凭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4)相见:即观察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熟悉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转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观察我,没有一个熟悉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二、《回乡偶书》全诗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安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详细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布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伤,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诗意_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意_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意_贺知章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
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

指鬓发稀疏、斑白。

桑梓古诗词

桑梓古诗词

桑梓古诗词一、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衍生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少小:年轻的时候。

老大:年纪大了。

乡音:家乡的口音。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三、赏析:这首诗开篇便以简洁而深刻的语句,写出了诗人久别回乡的感慨。

尽管岁月流逝,自己已从少小变为老大,但乡音依旧未改,只是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斑白。

后两句则通过儿童的不相识和天真的询问,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生动地描绘出了回乡后的陌生与亲切交织的复杂情感。

四、作者介绍: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人。

唐代诗人、书法家。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了这首《回乡偶书》,还有《咏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五、运用片段:“哎呀,我现在终于理解贺知章写‘少小离家老大回’时的那种心情了。

就像我离开家乡多年,回去的时候,那些小孩看着我,不就像诗里说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嘛,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二、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衍生注释:静夜思:在寂静的夜晚所产生的思绪。

床:这里的“床”有多种解释,一说指井台,一说指坐卧的器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三、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前两句写主人公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四、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且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五、运用片段:“晚上看着那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真的就像李白诗里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啊,这时候就特别容易想起家乡,那种思念的感觉真的是难以言表。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回乡偶书·其一》古诗鉴赏_古诗大全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今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
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
就写下来的。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
“儿。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译文、赏析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

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

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

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辈。

他同时人陆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旧唐书》本传)。

他在长安紫极宫一见李白,惊呼其"谪仙人",对其《蜀道难》赞不绝口,乃解金龟换酒,与白尽醉。

可见其爱才及豪放。

杜甫《饮中八仙歌》以他为"八仙"之首。

他晚年更加放诞,自号"四明狂客"。

他也好书法,"善隶草,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人家厅馆好壁墙及屏障,忽忘机兴发,笔落数行,如虫豸飞走"(南宋陈思《书小史》卷9),今传世有贺知章草书《孝经》,书如龙腾虎跃,真率狂逸,确为杰作。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二十首。

[注释]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简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阅读重点】 古诗《 回乡偶书 》赏析 _ 006

【阅读重点】 古诗《 回乡偶书 》赏析 _ 006

回乡偶书唐代·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偶然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 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 面毛”。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 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朝:贺知章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
Home-Coming>
shǎo
xiǎo

jiā
lǎo

huí
少小离家老大回,Oh,
I
return
to
the
homeland
I
left
young,
xiāng
yīn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音无改鬓毛衰。

Thinner has
grown
my
hair,
though
I
speak
the
same
tongue.
ér
tóng
xiàng

xiàng
shí
儿童相见不相识,My children,
whom
I
meet,
do
not
know
who
am
I.
xiào
wèn

cóng

chù
lái
笑问客从何处来。

"Where
you
from,
dear
sir?
"
they
ask
with
beaming
eyes.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翻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

”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
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范晞文《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似太白。

唐汝询《唐诗解》: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

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
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