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刘雅婷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刘雅婷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我国传统乡村建筑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传统与记忆,现代条件下对于旧建筑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完善和修补,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新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新的设计方法。
基于旧建筑上的新建筑,可以利用许多高科技和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技术或者设计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和传统建筑发生冲突,但是,一些新旧建筑却因为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时空中的冲突、矛盾或者差异而重组,形成了更富内涵和当地环境特色的建筑语言。
研究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有助于我们去探索出一条新旧建筑的和谐交融之路,并为我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井巷文化,尤其是传统乡村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多方位的审视。
1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然而,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
1.传统村落的生存保护现状及问题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时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时只剩271万个自然村。
2012年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1.1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长期以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了乡土建筑“自然性损毁”。
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
浅析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

在《园冶》中将其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式造园就是 要把艺术美“还原”为自然之美,这就是中式园林的审美旨趣。 “中国大部分哲学家认为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
②
规律,亦即当然的准衡。”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方大型皇家 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类型。前者如北京的颐和园、圆 明园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前者气魄宏大,富丽 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两者都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 美境界。因此,作为表现天然山水景色的中国园林应当具有山 水景观的巧妙结合。中国园林设计者主张能动地模仿自然、顺 应自然并与之融合,形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将园林与周围自然 环境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自然魅力,通过景 观有序的排列组合,力求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从而让整个园林 具有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二、中国园林的朦胧美
中国园林十分重视营造自然美和建筑美。一方面,充分利 用原生态创造自然美,园林往往拥有水池、假山、花草等,呈现出 一种惬意的自然风光。如,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全园水面约 占 3/5,池水以土山分隔,山上林木葱翠,山径水廊曲折,古木蔽 日。中国园林构建中有一条规律——“园必隔,水必曲”,中国园 林艺术认为一览无余的景观是浅陋的,也是达不到审美要求的; 中国园林造景中必有许多遮掩或廊亭区隔,把一个园林分隔成 若干区域,在园景空间上讲究景物之间的掩映与阻隔、互借与互 衬,只有“护以松竹”“藏以曲径”方显其妙。在造园时,往往注重 空间的形式美规律,大大小小的空间中山水的错综变化形成移 步换景的视觉感受。中国园林营造的朦胧意境,和人与人的心 理感知有一定的联系,审美感受的心理因素主要由感知、想象、 情感和思维组成。感知是对客体外在形态的认识,属于感性阶 段,而美感的高级阶段就是指通过想象的思维阶段。中国园林 之所以崇尚朦胧美,就在于朦胧美可激发人的思维,令人感受到
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

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可以烘托出乡村的特色和魅力,让游客在游览时能够感受到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因此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
乡村景观的设计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乡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方的乡村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灵活运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元素,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在设计乡村景观时可以考虑保留当地的古老建筑,或者在景观中设置传统的农耕工具和器具,这样可以使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乡村景观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乡村是自然和农业生产的结合体,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设计师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合理规划植被和水体的分布,让植被和水体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
在设计景观时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地貌,保留乡村原有的水系、山川等自然景观,使设计的景观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乡村的原生态风貌。
乡村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游客的体验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设置要以游客的体验感为重点,要考虑到游客的观赏、休闲和娱乐需求。
可以设置一些游客服务设施,比如休息点、观景台、游乐设施等,来方便游客的观光活动。
还可以设置一些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农耕体验、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参与亲身感受乡村的生活方式,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乡村景观的设计要与当地的乡村规划相结合。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生态农业和村庄规划相结合,要与当地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要根据不同的乡村类型和发展阶段,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布局和元素设置,让乡村景观与当地的乡村发展规划相适应,更好地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有效运用可以为乡村提升旅游价值和吸引力,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摘要: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基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如何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以文化保护和人居活动的统一为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点和风景园林介入传统村落的切入点,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为指导,从背景、活动、形态3个维度和地景、风景、园林3个层面,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风景园林视角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持续发展模式和可能性,从文化挖掘与解读、环境美化与营造、村落园林与绿化3个方面,提出了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角;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引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在增长,乡村在收缩”趋势不可逆转。
乡村式微等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依托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更面临迅速消亡的危机。
现留存的传统村落大多是消极状态下遗漏性遗存,并非主动性保护的结果。
由于长期缺失正确指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矛盾多样,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推进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过度商业化导致开发性破坏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认识造成的建设性破坏;搬迁原住民大搞“博物馆式”开发;同时村民改善居住条件意愿与保护村落原真性之间矛盾凸显。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保护传统(古)村落呼声渐强。
2002年古村落以历史文化村落概念纳入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随着古村落价值认知提升和保护的急迫,2012年“古村落”更名“中国传统村落”,并启动传统村落全国性调查工作,至今共计4153个村落通过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强化保护发展的科学性,“规划先行”已成为社会共识。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一项急需深化探索的命题。
本文在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历程及其研究回顾基础上,基于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厘清保护发展规划概念内涵,从编制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特点、管控与保障等方面总结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和环境空间意境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和环境空间意境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留和研究价值。
结合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独特气息和人文风俗特点,在传统村落里建设布局园林景观,体现出传统村落的独有风貌和特点,将传统村落打造得更具观赏性和人文性,不仅能为传统村落带来更多流量,改善村落居民经济生活条件,还能更好激发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环境与建筑当中,留住特色传统村落的根和魂。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具有哪些特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环境空间意境又有哪些体现,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以及其中的园林景观的建设和布局,对这两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环境艺术;空间意境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不仅要体现出村落的传统特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让村民在休憩娱乐的同时,方便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起居。
因此,建设者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布局限制,能够使园林景观与村落环境充分融为一体,将园林景观的最好状态最大化呈现,不仅使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布局具有协调统一性和合理性,也能够体现出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环境空间意境。
1、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1.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传统村落的建设形成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人居环境周围自然环境优美。
为不破坏周围优美、天然的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大多要考虑到村落自然环境的特点,结合周围天然的山水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天人合一、如诗如画的传统村落园林景观[1]。
比如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有山有水,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安徽宏村,就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还有江西婺源李坑村,李坑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和秀丽的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吸引了大量游客造访,李坑村结合自己的地理和民俗特点,开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看点,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传统园林意趣在村落景观空间形态中的设计营造

传统园林意趣在村落景观空间形态中的设计营造作者:刘君俞立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9期摘要:以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在村落景观空间形态中的设计营造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山东济宁隋庄村当前村落格局、产业发展困境,以“田园石社,返璞归真”的指导思想,将生境、画境、意境的传统园林意趣与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结合起来,在还原乡村乡土风貌、乡村生活方式及遵循低碳低维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规划原则的基础上,解决村落建筑景观风貌格局遭到破坏、旅游服务性业态缺失、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等实际问题,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性目标。
关键词:传统园林意趣;村落景观;空间形态从古至今,商周时期的苑囿、两汉时期的庄园、唐宋时期的皇家园林、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经过一系列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民族特色的中式园林体系。
在近代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园林和城市建设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受到了部分西方国家的影响,产生了一批大场地的广场和规则式公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
在村落建设中,聚居而成的乡村更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比如含蓄的审美、依山傍水的村落、归隐田园的隐士思想等。
在发展的进程中,乡村也深受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村落空间景观逐渐被现代化景观替代,比如大量的西式建筑、类似城市的公园广场,甚至是开山挖矿,不考虑产生的生态后果,村落风貌被严重破坏。
“只有理解了人类的生存本质,才能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
”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在村落景观空间形态中的设计营造实践。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趣及其应用意义(一)山水诗与山水画意趣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各类山水诗画。
中国山水诗画追求宁静闲适,有限空间有无限意境,村落景观与传统园林在概念和区域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全文所谈传统园林指的是园林意趣,并非具体园林空间。
古人的诗画意趣在传统园林的园景中有充分表现,比如四时景色、自然现象,用各种具象载体(柳树、江水等)来寄托情感,将自然生态和人文融合,将园林景观和情感表达融合。
园林景观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的审美特点园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造园者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的相对隔阂,依据自然规律,利用各种物质要素,经过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空间艺术品。
它是一种立体的空间艺术,游园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览、观赏园内的景物,而且有很大的选择性。
为了使游人更好地观赏园内的景色,造园艺术家在设计园林时还要注意巧妙地组织安排景观因素,如景观线、景物点、特写景、借景、引景等,以使游人有步骤有目的地游览、观赏,使游人做到步移景变,越看越想看,越游越起兴,从而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
中国古代园林更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大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游览方法讲究“游”(漫步游览)和“停”(驻足观赏)的结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园林中的游览线路有两条。
一条是登山越水的路或径;另一条是进廊游览。
在游览过程中,要注意“游”与“停”得当,该“游”的时候就要顺着路、径、廊漫步游览,该“停”的时候就得停下来细细观赏,才能真正领略到园林风光的佳趣妙味。
那么既然是景观审美,那么自然从景和观赏方法说起,下面就分别从这两方面阐述:一、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1、叠山在造园艺术中,山为骨架,水为灵魂,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的是起到一个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
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有危崖、峭壁、峡谷、溪涧、曲磴、飞梁、山洞石室,几乎把世间山水的灵气都融合进去了。
连园林专家都惊叹:“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
”2、理水古代园林的理水之法,理论上有掩、隔、破三种。
如杭州西湖就是分割十分得体的典范3、植物植物既是一种造景的材料,也是观赏的主题。
私家园林中更有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等来象征文雅清高和向往桃源隐居之乐的意境。
4、动物动物最为观赏和娱乐的对象。
魏晋南北朝园林中的众多鸟兽,使之成为园林山水景观的天然点缀。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孙鹏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孙鹏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是古老农耕文明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在长期的历史变革和发展中凝结了历史的记忆,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和积淀着几千年来特有的民风、民俗。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或消亡的处境,在村落消失的同时随之而消失的是该地区特有的民俗、建筑结构、村落景观以及特定的历史意义。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从文化生态领域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特技及价值来唤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从而加强村落地区的规划和引导,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引言传统村落因其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备受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浸润、城镇建设的扩张,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已经或濒临衰落和消亡,更加凸显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保护传统村落、解决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已经成为一件攸关民族文化命运,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明确确定了: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同年又确定了第一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
这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
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目前已经从最初的单一学科发展到包括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介入,各学科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及关注点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思考和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以及两者的耦合与协调,这正是风景园林的追求所在———保护物质环境资源与生态平衡,满足引导人类的身心健康行为,保护、组织、创造环境资源与感受活动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1T15:58:47.89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5期作者:李修竹
[导读] 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李修竹
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330038
摘要: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经过持续千百年的规划建设,与其内外的山水形胜交融渗透、共存相生,成为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这些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然审美为主调的园林环境体系。
研究这种大尺度、开放、公共的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有助于促进国内风景园林学理论研究打开更大的专业视界,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以及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复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村落;审美研究
1传统村落园林的审美特质
村落园林是村落集体与所在地理环境之间长期和谐互动而形成的,其发生逻辑与城市公园和宅园都不完全相同,形态功能、人地关系和审美特征也有差异。
1.1 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延续,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原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自然山水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濠濮间想”“山水有清音”等成为时代审美的主流,中国园林史进入了自然山水园阶段。
隋唐科举制和均田制冲击了此前的士族门阀,从根本上动摇了世居优山美地的豪门,严格的里坊制度又限制了城内造园的空间范围,加之在道家哲学和禅宗思想引导下,时代文化审美趣味逐渐转向精神层面,艺术形式的写意性不断增强。
中唐以后,城市造园转向写意化,白居易履道里园以及北宋司马光独乐园是其中的标杆,许多园林史著作也都很重视这一转向。
实际上,王维辋川别业、卢鸿一嵩山草堂之类的自然山水园在唐代始终都很兴盛,唐诗中的很多山居、村居诗都如园林诗一般。
1.2 原真如画的自然审美趣味
东西方艺术哲学对于“风景如画”的理解差别很大。
西方强调透视构图和艺术加工,中国则更加看重朴素自然,汉语中的“风景如画”不是强调绘画比自然风景更美,而是指自然风景本身胜于图画、近乎唯美,因此,历代艺术名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新安画派以“黄山为我师”。
村落环境通常比城市更加朴素自然,原真的自然美成为皖南传统村落园林最鲜明的风貌。
晚明桐城文人钱澄之曾就苏州宅园和徽州山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辩论:“吴中人好堆假山以相夸诩,而笑吾乡园亭之陋。
予应之曰:‘吾乡有真山水,何以假为?’惟任真,故失诸陋,洵不若吴人之工于作伪耳。
作伪虽工,久而必败……惟山水之真,故无所施而不可也。
”
1.3完整和谐的规划设计,人与天调的大美之境
第一是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
生态设计是当代风景园林学界的热词,然而,今人所说的生态设计侧重对工业文明破坏环境和既成恶果的救赎,并不是自然生态本身。
千百年来,皖南传统村落的发展坚守“道法自然”的朴素哲学思想,敬重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为世人留下了生生不息、大美和谐的生态设计典范。
这些村落选址大都在靠山、临水、聚气、沃壤的宜居之地,人们通常遵循大自然造化的地理特征,因形就势地对村落进行生动想象和仿生化规划设计,使村落发展不但不会破坏原始的山形、水势、光照、气流、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节律,而且能够优化人地关系的和谐程度,使村落深度融入山水环境之中。
比如,黟县宏村形如田间的一头卧牛,元明之交,在“风水国师”何可达的指导下,村落改道西溪、开凿水圳、挖蓄月沼,万历年间又开挖了南湖,不仅彻底改善了全村的用水条件,而且疏通了西溪河道,使卧牛之形更加完整,村落风景更加优美。
又如,歙县雄村形如一只展翅的凤凰,为了防洪,村落在周边修筑了桃花坝。
每年春季“满坝皆花,中无杂树,万树一色”。
村落宛若桃源仙境,既实现了防洪目标,又为彩凤增添了色彩。
道法自然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人们对村落发展规模的控制上。
家族聚落持续发展终究要面临人多地少、空间不足的难题,人们解决难题的办法不是尽力挖掘自然环境的潜力,而是主动地疏散迁移,易地开辟新的村落空间。
皖南程姓村落有100多个,汪姓村落仅休宁就有46个,胡姓也遍布各地,都是这样自觉疏散的发展结果。
第二是朴素的风水思想。
2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园林的启示
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来研究传统村落园林的历史发展、空间构成和审美特质,不仅可以解答前文中的所有疑问,也可以给予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一些启示。
明清江南精美的城市私家园林只是传统园林的一种类型,以其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是唐宋以来文人写意化视角的延续,却失于以偏概全。
明清徽商在各地城市广造园林,在其故里却很少造园,因为故乡村落原本就是大尺度的风景园林,只要住宅营造处理好借景技巧,便可居游于大美园林之内。
另外,徽商在城市造园的动机既有寄托风雅闲情的冲动,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亦有社交活动之需。
风景园林是地生艺术,适地性是其生命之本。
从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西方风景园林理论重视规划设计,关注重心在城市空间;中国传统园林理论更加重视自然山水,人居环境追求自然之美与伦理之美的统一。
西方园林的理论视角不符合中国园林历史真相和现实的人地关系,却重塑了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的理论框架。
如果放下这种先验框架,回归风景园林活动本质,完整还原概念内涵的3个维度,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发展既有完整的历史脉络,也有内在的营造理论,既是人地关系和谐圆融、开放公共的大美生境,也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形态,理应引起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视。
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来看,传统村落是包括人、传统建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完整体系,其发展繁荣有内在的逻辑,因此,复兴传统村落也必须基于完整体系来统筹谋划,才能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下的古村落保护复兴工程大多停留在保护古建和旅游开发2个层面,对于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体系缺少整体思考。
例如,歙县潜口的明清徽派民居古建园是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内容,具体做法是遴选各村落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居古建,整体拆解后集中到潜口村水香园旁边易地重建,构成徽派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这种做法虽然保存了古建实体,却彻底铲除了其与成长环境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毫无生机的建筑标本。
此外,美丽乡村亦如经典园林,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生长过程,虽然当代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大干快上的节奏,但是其建设不能靠一场运动。
忽视其内在的成长逻辑和时间轴,无论是初衷如何善良的规划改造,还是基于短期利益驱动的旅游开发,都必将对乡村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
3结论
传统村落长期被中国园林历史所遗忘,诸如皖南村落之类边界清晰、规划严密、体系完整、持续建设、公共开放的大尺度实景山水,
早已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风景园林。
这些村落园林生长于各地山水之间,如今依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从风景园林视角来研究这些传统村落园林,对于拓展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视野,完善历史理论体系,探索当代乡村复兴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明友;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中国传统村落园林审美特质研究[J];中国园林;2017年07期
[2]胡海洪;丁晓红;休闲农业观光园中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园林科技;2017年02期
[3]唐洪亚;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表达研究——以棠越村为例[J];中外建筑;2017年06期
[4]张浩龙;金万富;周春山;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J];热带地理;2017年03期
[5]龚胜生;李孜沫;胡娟;魏幼红;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7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