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假洋鬼子”(一)

合集下载

假洋鬼子型_老舍小说中的鲁迅因子

假洋鬼子型_老舍小说中的鲁迅因子
这些人物除了具有典型假洋鬼子因子外 ,老 舍使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他们在对待中西文 化时充满了矛盾的心态 ,要么把自己整得半新半 旧 ,继续旧不甘心 ,又没有弃旧寻新的勇气 ;他们 要么是盲目的接受却不加分析 ,吸取的只是西方 拜金主义等劣质因素却抛弃了西方文化中的独 立 ,平等 ,拼搏 ,奋进的精神 ;要么留过学 ,可是只 是想以此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 。如果说鲁迅揭露 的是假洋鬼子的奴性本质 ,那么老舍批判的更多 的是其为洋所奴 ,但是无论是谁 ,他们都是传统文 化在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下孕育的畸形儿 ,却也是 时代的必然产物 ,他们披上了现代的伪装 ,却摆脱 不了与生俱来的奴性 ,他们不仅自己要做奴隶 ,还 想奴隶别人 ,成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帮凶 。
其次 ,国民劣根性是长期封建统治的产物 ,对 其的批判体现了鲁迅和老舍的反封建的思想 。鲁 迅在描写关于假洋鬼子辫子的一段可以充分体 现 “: 这也是阿 Q 最厌恶的一个人 ,就是钱太爷的 大儿子 。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 ,不知怎么 又跑到东洋去了 ,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 ,腿也直 了 ,辫子也不见了 ,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 ,他的 老婆跳了三回井 。”[7 ] 因为假洋鬼子的一条辫子 , 母亲大哭 ,老婆跳井 ,这足看出当时人们的愚昧 , 落后的封建思想 。而最终留过学的假洋鬼子也得 向封建传统低头 ,因为没有辫子是当不了大官的 , 就弄了条假辫子 。老舍通过对假洋鬼子型系列人 物的描写鲜明表明了他的反封建观 ,在《离婚》中 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 彩汽车里另放一座小轿 ,是 张大哥的发明 。用彩汽车迎娶 ,已是公认为可以 行得通的事 。不过 ,大姑娘一辈子没坐过花轿 ,大 小是个缺点 。况且坐汽车须在门外下车 ,闲杂人 等不干不净的都等着看新人 ,也不合体统 ,还不提 什么吉祥不吉祥 。汽车里另放小轿 ,没有再好的 办法 ,张大哥的主意 。汽车到了门口 ,拍 ,四个人 搬出一顶轿屉 ! 闲杂人等只有干瞪眼 ;除非自己 去结婚 ,无从看见新娘子的面目 。”[8《] 离婚》中的 张大哥顶多算个半新不旧的人 ,努力在接受新事 物 ,却又没有勇气完全接受 ,但是在对待嫁娶的问

《阿Q正传》鲁迅

《阿Q正传》鲁迅

第一章小结
第一章介绍了什么内容?
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 ‚四无‛: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 )
为何作传?
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给何人作传? 地位卑微、卑贱的普通国民。(典型人物)
阿Q正传 19
第二章
1、‚优胜记略‛中‚优胜‛指什么?
隐含精神上的胜利,将小丑当英雄,具讽 刺意味。——精神胜利法 2、阿Q ‚行状‛ ‚渺茫‛在哪里?体现什 么? 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 地位低下,无可依靠,处境悲惨,是一个 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 底层的人。
败在王胡手下。
‚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又是指什么? 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阿Q正传 35
9、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 ‛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 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 让人诧异。——懦弱卑怯
10、‚轻松‛‚高兴‛体现什么? 健忘、麻木
阿Q正传 20
3、‚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怎 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 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 得精神上的胜利。
——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阿Q正传 21
4、第四节:阿Q‚又很自尊‛,阿Q一 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 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 么样的矛盾心态?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 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 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 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 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 以使他两面获胜。(注意三个‚可笑‛
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 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是为什么?

论假洋鬼子的形象及其意义

论假洋鬼子的形象及其意义

论假洋鬼子的形象及其意义假洋鬼子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人物。

对于这个人物,历来的论者都认为他是一个“投机革命的反革命”,这种观点也反映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如高中语文《教育参考书》就称他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是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又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页)然而,如果我们不受任何传统观点的影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看待假洋鬼子,就可以发现说假洋鬼子是“投机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们至今仍然把假洋鬼子说成是“投机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则是假洋鬼子悲剧的延续。

因此,我们有必要还假洋鬼子以本来面目。

一、假洋鬼子之所以被认为是“表面投机革命”,而“实际上却是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他的诨名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人却又剪掉辫子,打扮成外国人的样子,在当时中国人的眼里,自然成了“里通外国的人”,成了一个“假洋鬼子”。

而“鬼子”正是人民所深恶痛绝的,故而他也就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

这正是一般人的思维定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单凭一个诨名就给人定性是靠不住的。

我们知道,古老的中华帝国曾经是一个闭关自守而又夜郎自大的国度。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

而清政府在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又使得绝大多数落后的人们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

于是,如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

”(《随感录四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3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由于中国的积贫积弱,落后的人们不敢向外国人抗争,就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同胞。

鲁迅先生对此也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我觉得中国人所蕴积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

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发泄。

”(《杂忆》《鲁迅全集》第一卷225页)于是,那些留学外国的国人便成了他们泄愤的对象。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一一“《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

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而且在于具有它的的广泛社会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关键字:《阿Q正传》;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意义前言对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1];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性的性格化和典型化”[2];有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3];还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

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而不管怎么说,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

一.阿Q形象分析《阿Q正传》之所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阿Q相”太普通了,鲁迅先生锐利的锋芒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使得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

这正好印证了俄国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名论断:“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5]。

道理很简单,读者感到熟悉,因为这个人物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上同类人物的特征:读者觉得陌生,因为他是身肉饱满、生动活泼的独特生命,个性与众不同。

阿Q是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性格也丰富复杂。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章赏析《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它既是中国⽂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学园地的杰作。

鲁迅塑造的阿Q这⼀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直⽤两⼿来维护⾃⼰的反动统治:暴⼒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做了奴⾪⽽不知道⾃⼰的奴⾪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地渗透到许多⼈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孙中⼭先⽣披荆斩棘,不屈不挠;⾟亥⾰命者前仆后继,浴⾎奋战。

⾰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亥⾰命终于失败了。

这⼀是因为⾰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是因为⾰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民群众,⼴⼤⼈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持和参加这场⾰命。

所以,⾟亥⾰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次彻底的变⾰,⽽变⾰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

所以,鲁迅⼀⽣以笔作⼑,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消极⾯作彻底的暴露和⽆情的批判。

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的问题,看清⾃⼰⾝上恶劣的品性,从⽽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所以他在《我怎么做起⼩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阿Q正传》中,正是通过阿Q这⼀艺术形象,⽣动地表现了当时许多国民畸形的⼼态,⽆情地鞭挞了他们种种恶劣的品性。

阿Q是⼀个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贫、地地道道的农村⽆产者。

鲁迅小说中的辛亥革命

鲁迅小说中的辛亥革命

鲁迅小说中的辛亥革命作者:陈凌子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鲁迅通过《阿Q正传》、《风波》、《药》等小说直接点出辛亥革命对人们的影响,揭示出民众精神上的痼疾,暗示辛亥革命与民众的隔膜,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从而提出启蒙、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鲁迅;辛亥革命;《风波》;《阿Q正传》;《药》鲁迅亲历了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初,对革命抱有极大的希望。

但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中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如《怀旧》中所写的一样,革命虽然让有钱人和学者等俗人们慌乱了,但终究止于闲话。

于是,这种希望与失望之间巨大的落差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辛亥革命也成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

《药》、《阿Q正传》等作品直接描写了辛亥革命的一些细节,而《风波》、《头发的故事》等多部则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国民在风俗等方面的变化。

一、辫子,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本与政治革命没有什么关系。

但清朝入关之后,清政府勒令剃发留辫,留辫意味着臣服、归顺。

所以历来的反清活动,多在辫子上做文章。

辛亥革命之际,基于反帝反封的需要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心理,革命党人也热衷于剪辫子。

长期以来的见闻,就使普通的民众认识到辫子的重要性,任何政治上的变动似乎都与辫子有关,所以在辛亥革命时期上演了很多关于辫子的风波。

鲁迅在《风波》、《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等小说中都集中描写了关于辫子的故事。

《风波》讲述主人公是七斤,他靠帮别人撑船维持生计。

因为撑船的缘故,整日来往于城中,在当地当算是一个“一名出场人物”。

在辛亥革命之际,七斤照旧撑船进城,被革命党人抓去强行剪掉辫子。

后来因张勋复辟,七斤听说“皇帝坐龙庭了”,“皇帝要辫子”,七斤一家人陷入杀头的危机当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风波很快就过去了,日子恢复了平静。

在这死水般的日子里,唯一增添的新事是他的女儿六斤缠了脚,“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高中历史4.15《辛亥革命》学案(1)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4.15《辛亥革命》学案(1)岳麓版必修1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课前预习1.下面是“辛亥革命”一目的知识结构,请在结构图中的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原因:①兴中会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保路运动过程:②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①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答案:C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A.《资政新篇》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4.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课堂巩固1.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 解析: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晚期。

综合分析材料信息,“中立党……变法”“维新党……作乱”可以看出他们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材料中所谓“作乱”实质是革命党人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故选C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答案:D 解析: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将让位与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后,专断独裁,故特设此规定,以继续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

鲁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鲁迅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二)《故事新编》 1.《故事新编》“新‛ 的内涵: A 《野草》式的自况和理想寄托—— 《补天》中的女 娲、《奔月》中的羿、《铸剑》中的宴之敖。 B《呐喊》式的国民性批判—— 张扬民族文化中的‚ 脊梁 ‛ ,如《 非攻 》、《 理水 》 ; 剔除民族文化中的 ‚ 病灶‛ ,如《采薇》、《出关》、《起死》。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人醒了无路可走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 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 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 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 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从写实看,狂人的心理是变态的 ,思维荒唐,语言错 杂;但作者赋予狂人的是象征意义,这里的狂人是一个觉 醒者。他发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呼吁‚救救(没有 吃过人的)孩子‛!狂人虽然‚醒‛了,但最终的归宿仍 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狂人的道路是所有觉醒者共同的道路。 吕纬甫、魏连殳都是近代社会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 一度踔厉风发,结果都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 便又回来停在原地‛;子君、涓生为了婚姻自主和爱情自 由,曾经是如此的坚强,向世界宣告‚我是我的‛,但是 最终子君不得不回‚ 家 ‛,郁郁而死,而留给涓生的却是 无穷的忏悔。 鲁迅写的是觉醒者的悲哀。觉醒者的悲剧之造成并不在 于他们的‚觉醒‛,而在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也在于他们 在当时社会上是‚孤立‛的。
贡献之一: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阿Q形象 阿Q是非常个性化的。有人剖析出阿Q性格的十大矛盾 因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正道;自尊 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 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 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 现状。 阿Q 又是高度概括化的:既是一个人,又是封建时代 的所有的人。从一个人展示了整个现实世界。鲁迅将阿Q 的命运置于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中,从而赋予了阿Q形象深 广的社会内涵: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暴露,对国民劣根 性的描绘,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假洋鬼子”(一)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文化思想经历了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转折。

在这种历史氛围下,一批西式的绅士淑女应运而生,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独领风骚:胡适、丁文江、蒋梦麟、陈衡哲、徐志摩、林徽音、冰心、林语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现代西化精英,与他们的前辈严复、辜鸿铭、王国维已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从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的姿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尤其是胡适,自留学起就活跃于美国的主流社会,热衷于演讲、旅游、组织学生会,积极参与美国的总统大选,俨然就是美国人的一员,他在给美国女友韦莲司的信中不无得意地称自己比欧美的思想家更加“西方”,胡适这样说:“要是我发现自己假装有什么真知灼见带给西方世界,我觉得那是可耻的。

当我听到泰戈尔的演说,我往往为他所谓东方的精神文明而感到羞耻。

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远离了东方文明。

有时,我发现自己竟比欧美的思想家更‘西方’”(《不思量自难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丁文江在英国整整住了七年,从生活方式到思想,都彻底地欧化,被傅斯年称为“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菁华”(胡适:《丁文江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陈衡哲也觉得跟美国人和欧洲人在一起,比跟中国人在一起更加自在。

留东学子虽然身在东瀛,但心在西洋,西化的劲头,比起留学欧美的人毫不逊色,甚至更有过之,用郭沫若的话说就是:“我们在日本,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罪。


与此相对应,一批前所未有的、洋味十足的“新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闪亮登场:郭沫若笔下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半人半神、古希腊式的抒情巨人,郁达夫的《沉沦》中那位终日沉浸于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世界,颇以尼采的超人查拉图是特拉自比的中国学子,鲁迅《头发的故事》中那个西服革履、挥动棍子驱逐愚民的N先生,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个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崇洋之情、几乎与美丽的“康桥”溶为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冰心的《给小读者》里那位与美国文化风土似乎有天然亲和力的中国女子……其中,陈衡哲的《洛绮思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

这篇小说从人物、背景到叙述方式,都彻底西化了,假如隐去作者的姓名,俨然是一篇地道的外国小说。

然而,此作却是取材于中国留美学子的一段三角精神恋爱的插曲(夏志清认为,小说中的洛绮思和瓦德,原型就是陈衡哲和胡适,胡适这样说自己与陈衡哲的关系:“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舞。

”胡适是小说初稿的最先阅读者之一,读后提了许多意见,经若干删改,成了后来的样子。

参见夏志清:《小论陈衡哲》,《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9年版)。

出于某种顾虑,作者隐去了主人公的中国人身份,将其换成美国大学教授“瓦德”和“洛绮思”。

东方学子的生活与情感,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消化在西方文化的密码程序中。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中国人对“假洋鬼子”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不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此时,守旧势力仍然十分顽强,并且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节节胜利表现出更大的不安与焦虑,保守派领军人物林纾对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妖魔化,乞求“伟丈夫”平定乾坤的无奈想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文言小说《荆生》里,林纾虚构了汉中伟丈夫荆生以雷霆万钧之怒,教训了三个以“禽兽之言”乱其“清听”的海归少年,使他们狼狈鼠窜的故事。

三少年“一为皖人田其美,一为浙人金心异,一则莫钬,不知其何许人,悉新归自美洲,能哲学”,分别影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胡适、陈独秀和钱玄同。

然而,这除了证明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还能说明什么呢?总之,到了激进的海归知识精英领导历史潮流的时代,对“假洋鬼子”的态度和思路发生了根本逆转:既然“全盘西化”被视为惟一的救国之道,令人担忧的当然就不再是“以夷变夏”,而是能不能真正的“以夷变夏”;如果说此前对“假洋鬼子”的抨击是取“大中华”立场的话,那么如今对“假洋鬼子”的批判,就是站在“世界”(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的立场,以“真洋鬼子”为标准,揭露其假冒伪劣的本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五四精英全力以赴引进西方文化、抨击假冒伪劣的时候,他们却不
可避免地成了中国民众眼中的异类。

于是,一个彼此错位的三岔口形成:中国民众眼中的“假洋鬼子”,是那些洋装短发、里通外国的汉奸;封建保守派眼中的“假洋鬼子”,是那批“以夷变夏”的士林败类;而西化精英眼中的“假洋鬼子”,则是那些不学无术、趋炎赴势、蝇营狗苟的文化泡沫。

在这个错位的结构中,民众与封建保守势力结成同盟,使西化精英们陷于孤立的境地。

“假洋鬼子”一词首出鲁迅的自叙传小说《头发的故事》(1920年),记述一位名叫N的前辈先生在双十节那天对“我”发的牢骚,其中谈到清朝末年的剪辫之祸——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

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已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

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你也早已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

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倒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

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记得哩。

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地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