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46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评价语文(2)满分:150分成绩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7分)这里有许多学识渊bó()且和蔼可亲的教师。
汪老师把张岱年写的一篇作文推荐到当时的师大附中校刊上发表,这让张岱年喜出wàng()外,感kǎi()万千,对其起了不可估量的鼓励作用。
时光流转,很多年过去了,张岱年在回忆母校时总是充满深情。
母校静谧的图书馆、庄严的礼堂、宽敞的教室以及美不shèng()收的小花园,一直令其记忆yóu ()新,每每回忆起来,敬意和怀念都会yóu()然而生。
(1)文段中前四个带拼音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搏忘概盛B.搏望慨盛C.博忘概胜D.博望慨胜(2)在阅读文段时,遇到不确定的字可以结合词语含义判断字形。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两个yóu字的理解和写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A.记忆yóu新,指的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其中,yóu对应的汉字表示“还”的意思,因此yóu应当写作“犹”。
B.yóu然而生,形容不由得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其中,“yóu然”表示“不由得的样子”,因此yóu应当写作“由”。
C.记忆yóu新,指的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yóu对应的汉字表示“尤其”的意思,因此yóu应当写作“尤”。
D.yóu然而生,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yóu然”表示“自然而然地”,因此yóu应当写作“油”。
2.请从下面张载的《横渠四句》中选择一个语句,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到下面的田字格内。
(2分)3.部分西药的中文译名,既是英文谐音,又标示药物功能。
例如“维他命(Vitamin)”,与其英文读音相似,且标示了维持生命机能的作用。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哺.育(bǔ)迭.起(dié)彭湃.(bài)气冲斗.牛(dǒu)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呜咽.(yàn)山涧.(jiàn)徘.徊(huái)锲.而不舍(qì)D.亘.古(gèn)愧.怍(kuì)踱.步(duó)叱咤.风云(ch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屏障抱歉取谛心不在焉一泻万丈B.斑斓泛滥震悚大庭广众家喻户晓C.咀嚼烦锁卓越妇孺皆知酣然入梦D.惶恐懊悔诧异群蚁排衙鞠躬尽粹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__________永世长存。
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__________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__________。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__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功劳即使铭刻标注B.功勋即使铭记标记C.功绩无论铭刻标榜D.功勋无论铭记标注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电视剧《狂飙》讲述的是省督导组与京海市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B.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下列各项中结合语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面临祸患而不忘国家,这是忠心的表现: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信的表现: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置生死于度外,这是坚贞的表现。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根据语境完成(1)-(2)小题。
(4分)泱泱中华,从不缺民族英雄,国之楷模。
鲁迅以笔为戎,爱zēng分明,怒斥敌人,深恶痛绝,诠释坚韧.的战斗精神;邓稼先殷.红热血,精忠报国,jū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太空3人组”身处苍穹,俯瞰祖国大地,“出差”星辰大海超100天,演绎中国式“宇宙级浪漫”……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在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发展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1)给语段中的注音写汉字。
(2分)爱zēng分明________ jū躬尽瘁________(2)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2分)坚韧.________ 殷.红________2.下列句子表达无误的...一项是()(2分)A.严格实施防控外来入境人员管制机制,便于及早治疗和发现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
B.在信阳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淮滨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C.通过学习生动的党史课,我们读懂了一个百年大党历尽艰辛、缔造东方奇迹的“密码”。
D.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改进教学方法。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在顺境中生活、工作,更要学会在逆境中奋斗、拼搏,在痛苦的时候,也要笑着流泪!①在生活的河流里,有碧波荡漾也有逆浪翻滚②有水缓沙白的平川也有礁石林立的急弯险滩③生命是舟,注定要在生活的河流里破浪航行④放舟平湖,一帆风顺固然是天下人之心愿⑤可是,人生俗世间,又岂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A.③④①②⑤B.①③②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①④③②⑤4.(本题8分)古诗文名句填空。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我们感动于那些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王维独坐竹林,与天地精神往来,“深林人不知,_______”;暖风乍起,群芳争艳,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也在尽情飞舞,“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勾起李白无尽乡思,“_______,_________”;岑参远赴边塞,无限思念尽在一声“传语”,“_______,_________”;边塞军营苦寒,烘托木兰的英勇无畏,“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浦实验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浦实验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南浦实验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家园文化」主题报告会1.(36分)小安将在活动课上做“家园文化”主题报告,他收集资料制作了汇报幻灯,以下是他准备的部分幻灯页面,请你参与研讨。
准备的幻灯片解说稿◎说文解字溯家园甲骨文由房屋和猪组成,表示屋里养着一头猪。
本义例:家谓一门之内引申义例:数口之家君与家君百家争鸣文学大家01 首先,让我们追本溯源,了解“家”的前世今生。
古代生产力低下,xù(___________)养生猪成为定居生活的标志,“家”的本义是;后来“家”又产生了等引申义。
自古至今,“家”的含义在不断延伸与发展。
◎辑录诗文话家园①弟子入则孝,,……(《论语》)②君子敬而无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③木兰不用尚书郎,,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⑤,。
(《逢入京使》岑参)⑥,。
(《竹里馆》王维)⑦,。
02 “家”,历来是古代文人吟咏的对象。
《论语》中的家人,长幼有序,彼此尊重相亲;《木兰诗》中的家乡,远胜功名,令人魂牵梦ying (___________);李白因闻听笛音而引发乡情;岑参为思忆故园而泪湿满襟;王维则于辋川独居时弹奏舒啸,收获心灵的淡泊宁静。
【任务一】补全解说稿(1)小安对几处汉字的书写有困惑,请你根据拼音帮助他填写正确的汉字。
①xù___________养②魂牵梦yíng___________(2)根据第一页幻灯内容,归纳“家”的本义和引申义,补全对应解说稿。
本义:。
引申义:。
(写出两个即可)【任务二】诗歌辑录(3)根据第二页幻灯的解说稿,补全①﹣⑥处诗文辑录,同时依据你的积累,在⑦处填写两句连续的与“家”有关的诗句。
准备的幻灯片幻灯批注◎研读诗文探家园韦处士①郊居〔唐〕雍陶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②琴声滴暗泉。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2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次考试设卷面分。
答题时,需书写认真、工整、规范、美观。
第一部分(1—2题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6分)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lǐ jié)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jù dàn)她什么呢!(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lǐ jié)②(jù dàn)(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淡薄②诘问(3)文段中的“谋”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2分)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6分)很多年里,(甲)我不知道一棵树每年能涵养多少水分,能________(吸收/接收)多少二氧化碳,能制造多少氧气,(乙)一点也不影响我看到每一棵树都会觉得亲切。
长大后,我见识过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________(仰视/仰望)过梅里雪山粗壮而高耸入云的冷杉,深入过香格里拉的丛林,与热带的椰子树合过影,也曾与非洲稀树草原的猴面包树紧紧相拥。
对于我最难忘的,还是在山东东营遇到的那些树。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分)(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既然……那么…… B.不但……而且……C.因为……所以…… D.虽然……但是……(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检测试卷(共3个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检测试卷(共3个单元)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检测试卷C.《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XXX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XXX形象。
(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一)(二)(三)三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A)(2分A.磐.石(pán)含蓄.(xù)白皙.(xī)群蚁排衙.(yá) B.XXX.(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ɡ)。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ɡ)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鲜.为人知(很少)死而后已.(停止)B.家喻.XXX(了解)呕心沥.血(滴)C.乱七八糟.(条理)迥.乎不同(差得远)D.锋芒毕.露(全)可歌可.泣(可以)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XXX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B.再度夺得澳网冠军,XXX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C.XXX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他忘乎所以....地盯着学校的大门,眼睛一动不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分)A.作为学者和诗人的XXX先生,在30年代XXX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B.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C.XXX师长教师和XXX师长教师,另有此外一、二位同伙在后边。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七下)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

04 相关资料
背景: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
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 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 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 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 《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大家好
关于鲁迅
鲁 迅 ( 1881—1936 ) , 20 世 纪 中 国 伟 大 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 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 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大家好
5.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天晴啦,太 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 向往。
6.作者写看电影事件,意在表现什么? 【答案】意在表现鲁迅先生的礼让,对他人的关心 体贴,对朋友的关怀备至。
大家好
03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
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 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 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 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 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 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 《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 集《牛车上》等。
大家好
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而这些都不可能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得来。 (3)更真挚。运用细节描写,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述 ,可以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因为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
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
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
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表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
“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注重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
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
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使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表达作
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使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
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
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
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
不过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
“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
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写。
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很多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
方面不凡的功力。
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
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
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时,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与鲁迅相关的故事、言谈举止来体会鲁迅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鲁迅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