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遭遇的离奇骗术

合集下载

民国文人遭遇的离奇骗术

民国文人遭遇的离奇骗术

旧上海滩,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形形色色的骗子很多,有的骗术十分离奇,让人防不胜防。

奇招骗取情书佳作征婚启事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很鲜见,属于新生事物。

于是,就有文化骗子利用征婚启事来大做文章。

抗战期间的上海,自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后,就进入了“孤岛”时期。

虽为“孤岛”,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仍很繁荣。

一天,上海某报曾登载一则征婚启事,内称“名门闺媛某,双十年华,容貌秀丽,系某大学文学系学士,酷爱写作,现征求李清照与赵明诚式的终身伴侣;凡饱学而有文才愿意应征者,需将亲笔撰写的情书一封寄到某某号邮政信箱,该女士将延聘名家,评选情文并茂佳文作者一名,约期面晤”云云。

女方条件非常之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自然对男士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

果然,启事刊出后不长时间,应征情书便如雪片般寄来,文章中无不情意绵绵,极尽人间最美好的语言。

其中佳作很多,有的还出自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手笔。

在应征者焦急的等待中,征婚活动没了下文。

时过数月,应征情书竟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个应征者得到回音。

然而,时隔近一年后,上海某书局出版了《当代情书大全》,并隆重推出,在各报刊遍登广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的阅读欲望,销路极佳,一时洛阳纸贵。

该畅销书一再重版,仍然供不应求。

事后知情者透露,前述所谓“文学士”的某“名媛”,其实就是某书局老板做下的“局”,请君入瓮,借此诱使文人上当,骗取情书佳作。

号称名家精心编著的《当代情书大全》,完全是从应征文稿中筛选汇编而成。

书局不必支付分文稿酬,却以此大发其财。

各应征撰文者蒙在鼓里,白白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如此“翻译” 出书据早年曾赴日留学的著名旅美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学家钱歌川先生回忆,他年轻时和许多文人在上海也遭遇过一次同样“高明”的欺骗。

1929年,钱歌川从家乡湖南湘潭来大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落,心里非常焦急。

某日在报上读到一则招聘广告:“某大公司因与外国经商,需要英文翻译若干名,应聘者只需当场翻译数百字,译文合乎要求即可录用,每月报酬百余元。

解密晚清民国四种骗术,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解密晚清民国四种骗术,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解密晚清民国四种骗术,一定有你不知道的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预计阅读本文需要8分钟晚清民国时期,旧上海抽签行骗的方法是:一伙四五个人,其中一个人装扮成卖酒的人,一二个人装扮成舞签的人(签字是用竹子作的,共有32根),其余几个人在四周望风,以防附近的巡警来查禁。

看到有“阿土生”(旧上海当地俗语,意思是老实巴交的人)经过这里,抽签的人就大声叫道:“我赢了两天”,“我赢了三块”,一时间,人声鼎沸,目的在于引起“阿土生”的注意。

“阿土生”如果放慢脚步或上前观看,马上就会有“撬霸者”来引诱他去赌博。

开始时,让他稍稍得利。

不一会功夫,“阿土生”就耐不住性子,就一下子押上许多钱,希望孤注一掷,赢一大笔钱,但却输掉了(骗子们作弊的手段有多种,比如,在签子上作记号;同伙人站在赌客的身后,将签上的点数暗中告知上风;骗子们可以稳操胜券)。

等赢上一大笔钱后,骗子一伙中就会有人谎称有警察来了。

快跑吧。

装作卖酒的人,就赶快收起签筒,挑起担子就走;其余的同伙人也一哄而散,各自回到一处,然后分钱。

~~~~~~~~~~~~~~~~~~~~~~~~~~~~~~~~~~~~~有一种骗术叫“卖滑头人参”。

干这种勾当的人,多是旧浙江绍兴来的,这些人手里拿着一只木匣,里面装有假人参,他们口里叫着:“这是朋友从旧吉林带来的,货真价实,是益寿延年的好东西。

”并且告诉行人,这些人参极为珍贵,舍不得卖掉。

出价也很贵。

每支人参通常要价几十元。

如果有要看,或要买,无论还价多低,他们都卖。

有些忠厚之人,出价十多元买得一支滑头人参,还郑重其事地回家按时煎服。

这些假人参都是他们用某种植物的根来冒充的,其成本不过几分钱。

假人参~~~~~~~~~~~~~~~~~~~~~~~~~~~~~~~~~~~“卖猪仔”这句词语,取之于广东话。

意思是猪仔是有价格的,可以讨价还价地进行交易,一旦拍板出售,即可结清,决不会再有债务纠纷。

人贩子们用这个词语,专指贩卖人口的罪恶勾当。

民国最大骗局:朱自清的《背影》竟是假的?父子失和差点断绝关系

民国最大骗局:朱自清的《背影》竟是假的?父子失和差点断绝关系

民国最大骗局:朱自清的《背影》竟是假的?父子失和差点断绝关系有人说,父爱如山,挺拔而又静默不语;也有人说,父爱如海,宽广而深邃无边。

在朱自清的眼里,父爱是记忆深处父亲的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还选入了中学课本。

他用淡淡的笔触描摹出了父亲佝偻的背影,亲切地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

短短几千字,却将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

然而,他们真实的父子关系却是冷漠到了冰点,两人甚至闹到脱离父子关系的境况。

若不是这篇《背影》文章的破冰,血缘至亲的两个人可能真的是只有生离和死别。

01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出身书香门第,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因为崇敬苏东坡,取字“小坡”,以“朱小坡”自居。

早些年,朱鸿钧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最后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这是个专管盐、烟、酒的肥差。

那时候,朱家也是家大业大,是个大户人家,朱鸿钧在物质生活上没有困乏,养成了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

生活富足,这副公子哥儿气派倒也没什么可非议的。

长子朱自清出生之后,朱鸿钧格外的开心,为孩子取名“自清”,来自于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

朱鸿钧对朱自清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就对朱自清既格外宝贝,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小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小朱自清学习督教甚严。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

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1912年,朱自清十四岁时,朱鸿钧给他定了亲,对方是扬州名医的独生女武钟谦。

朱自清十八岁中学毕业,刚考取大学就与武钟谦结了婚,婚礼办得隆重而体面。

然而那时的朱家早已不复当年的富足,生活已然捉襟见肘;为了办好儿子的这场婚礼,朱鸿钧可以说是竭尽了全力,也动摇了朱家的经济根本。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朱鸿钧就失业了,偌大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举债度日,生活变得困顿拮据。

民国时期的离奇绑票案 只求官职不求金银

民国时期的离奇绑票案 只求官职不求金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时期的离奇绑票案只求官职不求金银
导语:绑票是匪类生财的古老门径,土匪、黑帮,以及零星的见财起意的人们,无论智商有多么低,都很容易想起这桩不花钱的买卖来。

绑票的目的就是要
绑票是匪类生财的古老门径,土匪、黑帮,以及零星的见财起意的人们,无论智商有多么低,都很容易想起这桩不花钱的买卖来。

绑票的目的就是要赎金,不要赎金,绑票何为?不过,天下之大,例外的事儿总免不了,民国年间,有一桩大的绑票案,绑票的土匪还就是不要赎金。

1923年 5月 5日深夜,津浦路一列北上的列车进入山东境内,经过临城附近的时候,突然遭遇拦截,车头出轨,几百土匪,明火执仗,涌将上来。

车上200余名中外旅客(其中 26个洋人,一说 35人),除个别逃脱外,扫数被掠走,全部成为“肉票”。

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

临城劫车案的黑手是,抱犊崮的土匪头子孙美瑶。

孙美瑶得手之后,将肉票押上抱犊崮,然后放掉几个洋人女票下山传信,提出条件,不要金不要银,只要求招安收编,弄个官军的师长旅长干干。

抱犊崮是沂蒙山区很著名的一崮,山势险峻,但山顶却有地可耕,只是耕地之牛得在牛犊时抱上去才行,成年的牛,无论如何是赶不上去的,山故此得名,其易守难攻,可见一斑。

雄踞于高崖险山之上,押着有二十几个洋票,孙美瑶自信手里有牌,官军不敢把他怎么样。

在此后的一系列谈判中,孙美瑶的价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翻云覆雨,弄得当时的曹锟政府很是狼狈。

那个时候,国际上对于这种“恐怖主义”行为还没有像今天那样态度坚定,一致采取不妥协主义,而且也没有反恐的特种部队,有各种先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时期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5)

民国时期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5)

民国时期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5)⊙不要轻信古代妓女的文采,印象里妓女个个都是张爱玲余秋雨那样出口成章。

那是文人瞎吹捧出来的,根本没那么牛逼。

请看赛金花写给山东军阀韩复渠的诗:含情不忍诉琵琶,几度低头掠鬓鸦,多谢山东韩主席,肯持重币赏残花。

⊙民国时出过“一折八扣”的特价书,也就是说打一折再八折,定价一块的实际卖八分。

卖得正火谣言就起来:这种书用的是日本纸,鬼子在纸里下了药,中国人边蘸吐沫边翻书,看完就药死。

⊙李叔同整天改名,他一辈子用的名字号200多个,纯粹有病。

你又不是通缉犯,老改名干嘛?⊙阮玲玉吃完安眠药两个小时后被发现,本来死不了,唐季珊害怕在家周边诊所治疗传出去对他影响不好,开了6个多小时的车到日本人诊所救治。

医生怕担负责任谁也不动,又换了一家医院。

到了就死了。

[!--empirenews.page--]⊙李立三乳名最开始叫“凤生”,生他那年他家铁树开花了。

他妈不同意,活生生改名叫“狗妹子”。

真有性格呀!⊙1901年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黄炎培、邵力子是同学。

这个班几乎都是秀才举人,根本不甩国文老师,校长没有办法只好请来蔡元培,总算镇住了。

⊙如果没有万籁鸣的《大闹天宫》,就不会有《红豚》、《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

万氏兄弟是宫崎骏的超级偶像。

万籁鸣还与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和合作过,不过只是一副漫画。

⊙唐纳跟周润发长得特别像。

这小子很有趣滴,一遇到感情纠纷就自杀,但就是死不了。

次次自杀都没事。

保险公司应该研究这个案例。

⊙叶灵凤谁都不惧,不顺心就破口大骂。

最出名的是拿鲁迅的《呐喊》上厕所,不看,就是撕纸擦屁股。

这事情他写进了小说,鲁迅看到后气得吐血。

⊙钱钟书曾经给人开出40本英文书单;;全是咸书。

求钱钟书开英文黄书的是吴组缃。

⊙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绝对值得信赖,让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设备和技术实在无人企及,民国政府把印刷钞票的业务交付给它,一印就是20年。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大师赵元任平生最爱打飞机,一直想改都没成,五十多了还打,这是他自己说的。

民国最牛诈骗案:蒋介石宋子文都被耍

民国最牛诈骗案:蒋介石宋子文都被耍

35农家之友 2016. 09大千世界 历史密档本栏责编 王林秀 抗日战争开始后,很多有爱国精神的企业家纷纷捐献财产,用自己的力量支援抗战。

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却有人打着为国捐献财产的名义,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甚至最高领袖蒋介石都玩弄于鼓掌之中,在南京骗吃骗喝,最后全身而退。

如此传奇之人,他是谁呢?土财主想捐3000万救国 1932年,山东黄县有个叫梁作友的人,上书当时的省主席韩复榘,谎称有财产六七千万元,值此国难当头,愿以一半家财捐与政府。

韩复榘信以为真,立即请国府中央驻济南的代表蒋伯诚函告南京,并代购头等卧铺车票,将梁作友送往南京,住在中央饭店。

随后,国民党的高官显贵们都纷纷前往饭店一睹“梁财神”的尊容。

中组部部长陈立夫接见梁作友时,中宣部还派摄影师前往,为陈梁二人拍了合影。

“梁财神”来南京捐款一事惊动了新闻界,中央饭店门前很快聚集了大批前来采访的记者。

英国路透社也以《中国之奇男子》为题作了报道。

宋子文亲自接见 第三天早晨,财政部次长李傥派车接梁作友到财政部商谈捐款的具体办法。

梁拿着一只小皮箱,手不离箱,行动神秘。

有人猜测,箱内就是报效政府的3000万元巨款。

会谈中,梁作友表示,捐款不是空话,“但我不见到宋部长,我不能发表。

” 宋子文翌日在北极阁私邸接见梁作友。

这对宋子文来说是纡尊降贵的破格之举。

商谈结果定下三点:一、国家允许公民捐款救国;二、款项应作国家公用;三、款项用途的分配,权在梁作友,但政府可辅助个人支配用途的方法。

这三项得到双方同意。

梁作友还说,等用款分配方法商妥后,2个月内就可汇3000万元到南京。

会后,宋子文亲陪梁作友到中山陵谒陵,还和他合影留念。

蒋介石指示先拿出1000万 “梁义士输财救国”传遍南京,然而始终“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外界议论慢慢传开。

上海《申报》的一则评论更怀疑其献金是骗局:“3000万元为数巨大,今梁君更作豪言,此数不足道,虽再筹同样之数亦非难事。

讲悲惨故事扮神汉,民国骗术似曾相识

讲悲惨故事扮神汉,民国骗术似曾相识

讲悲惨故事扮神汉,民国骗术似曾相识作者:唐兵兵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2期刚过完年,但社交软件上的借钱还是要提防,“老板”打电话也要小心,街上“落难”讨要车费的陌生人更要仔细辨别。

人的良善和贪心,总能让骗子有机可乘。

民国时发生在老长沙的骗术,包治百病的神汉、拆白、仙人跳……这些看似老套的伎俩,如今看来,依旧似曾相识。

“姚半仙”:成为官员家的座上宾神汉,大约算得上是历史最悠久的骗子了,也更有欺骗性。

所以,不像其他的骗子,流动作案,他们往往开神坛,甚至明码标价,算得上是最专业的骗子了。

这类骗术,至今依旧拥有不小的市场,也最具有危害性。

1930年6月,长沙南门外老龙塘的一处神坛,供奉一个“空”字,取四大皆空的意思。

神坛经历过教主的权力更迭,依旧香火旺盛,明码标价,一副童叟无欺的样子。

“请求法师施行‘天空’法术者,须缴洋二十元,并租猪一只,捐鸭一只,‘报小空’,则只索三元。

”住在三桂街的一位妇人,刚满周岁的儿子患病,她听闻这个神坛很灵验,就将儿子送到了神坛,神汉们将孩子放在地上,不给吃药,只是吟诵心经。

孩子的父亲回到长沙,将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说,耽误了治疗时间,有生命危险。

孩子是否存活下来,不得而知。

如果沿街算命打造的骗术是神汉的初级阶段,设神坛招揽信众能算中级阶段,那么登堂入室,往来于权贵之间,大概算得上是神汉的高级阶段。

1934年8月24日,《大公报》大篇幅刊登了湘籍“星相家”姚半仙在北平被捕的消息,“姚半仙”应该算是当时湖南最有名的神汉了。

“姚半仙”从长沙铁老観庙悬旗算命,一路骗到了北京。

以骗术获得了不少政客妻妾的信任,运用手中的人脉关系,暗地里做些售运毒品的勾当,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

后来发生了一起经济纠纷,“姚半仙”经常出入于汤玉麟军需处长夏某的家,夏某的妻子格外信任“姚半仙”,将一张十万元的支票交由“姚半仙”保管,后夏妻向姚讨要支票,姚却不归还,咬定是夏妻送给自己的,才引发了官司,“姚半仙”这才从神坛跌落下来。

中国古代10大骗术

中国古代10大骗术

中国古代10大骗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巧妙的骗术,这些骗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泛流传,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十大骗术,带您一起了解这些古老而精巧的骗术。

一、换包骗术这是一种常见的骗术,骗子会在交易过程中将货物暗中替换成次品或者空包,以此来骗取他人的财物。

这种骗术多见于市井小贩和商人之间的交易中。

二、假装借钱骗术这种骗术常见于街头巷尾,骗子会找一些看起来善良可怜的人,请求借钱,并承诺会在某个时间还款。

然而,当时间一到,骗子却消失不见,让人们无从追究。

三、假装失明骗术骗子会装作失明的样子,站在繁华的街头向过路人乞讨。

当有人给予慷慨解囊时,骗子会立刻恢复视力,并迅速离开现场,以躲避被发现。

四、换牌骗术这是一种常见的赌博骗术,骗子会在赌局中暗中将牌换成自己需要的牌,以此来赢取对手的金钱。

这种骗术需要骗子有快速而灵巧的手法,以及对牌局的精准判断力。

五、假冒官员骗术骗子会冒充官员或者高级军官的身份,以此来骗取人们的信任和财物。

他们会利用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以此来达到自己的骗术目的。

六、假装占卜骗术这种骗术常见于寺庙或者道观,骗子会冒充占卜师,对人们的命运进行预测,并以此来骗取人们的金钱。

他们利用人们对未来的好奇心和追求,来达到自己的骗术目的。

七、假冒医生骗术骗子会冒充医生的身份,向人们提供所谓的药物或者治疗方案,以此来骗取人们的金钱。

他们利用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信任,来达到自己的骗术目的。

八、假装失踪骗术骗子会故意制造一些事故或者突发情况,然后假装失踪,以此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

一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骗子就会出现并向人们讨要金钱。

九、假冒亲戚骗术骗子会冒充人们的亲戚身份,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的方式向人们借钱。

他们利用人们对亲情的信任和怀念,以此来骗取人们的金钱。

十、假装中奖骗术骗子会通过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告诉人们自己中了大奖,然后以各种理由向人们索要中奖费用。

他们利用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以此来骗取人们的金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上海滩,可以说是无奇不有。

形形色色的骗子很多,有的骗术十分离奇,让人防不胜防。

奇招骗取情书佳作
征婚启事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很鲜见,属于新生事物。

于是,就有文化骗子利用征婚启事来大做文章。

抗战期间的上海,自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后,就进入了“孤岛”时期。

虽为“孤岛”,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仍很繁荣。

一天,上海某报曾登载一则征婚启事,内称“名门闺媛
某,双十年华,容貌秀丽,系某大学文学系学士,酷爱写作,现征求李清照与赵明诚式的终身伴侣;凡饱学而有文才愿意应征者,需将亲笔撰写的情书一封寄到某某号邮政信箱,该女士将延聘名家,评选情文并茂佳文作者一名,约期面晤”云云。

女方条件非常之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自然对男士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

果然,启事刊出后不长时间,应征情书便如雪片般寄来,文章中无不情意绵绵,极尽人间最美好的语言。

其中佳作很多,有的还出自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手笔。

在应征者焦急的等待中,征婚活动没了下文。

时过数月,应征情书竟如石沉大海,没有一个应征者得到回音。

然而,时隔近一年后,上海某书局出版了《当代情书大全》,并隆重推出,在各报刊遍登广告,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普遍的阅读欲望,销路极佳,一时洛阳纸贵。

该畅销书一再重版,仍然供不应求。

事后知情者透露,前述所谓“文学士”的某“名媛”,其实就是某书局老板做下的“局”,请君入瓮,借此诱使文人上当,骗取情书佳作。

号称名家精心编著的《当代情书大全》,完全是从应征文稿中筛选汇编而成。

书局不必支付分文稿酬,却以此大发其财。

各应征撰文者蒙在鼓里,白白地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如此“翻译” 出书
据早年曾赴日留学的著名旅美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学家钱歌川先生回忆,他年轻时和许多文人在上海也遭遇过一次同样“高明”的欺骗。

1929年,钱歌川从家乡湖南湘潭来大上海,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落,心里非常焦急。

某日在报上读到一则招聘广告:“某大公司因与外国经商,需要英文翻译若干名,应聘者只需当场翻译数百字,译文合乎要求即可录用,每月报酬百余元。


在当时的上海来说,这份工作的月薪颇为可观,因此报名者十分踊跃。

对苦于找不到工作的钱歌川来说,更是一个绝好的应试机会。

按照广告说的规定考试时间,钱歌川赶到应试地,原来是一所学校,入门时已见应征者坐满几个教室,总计有四五百人之众。

主持者从厚厚的一部外文书中随意撕下一页页文章,分别发给每个应试者,当场笔译,译毕即交卷离场,静候通知。

钱歌川自恃中英文功底深厚,译得字字珠玑,颇为自信。

谁知,几个月过去了,钱歌川却一直没等来录用或没录用的通知,去一打听,音讯全无。

后来他在上海街上闲逛时,在一家书肆中偶然看到一册《汉译英名著小说》,他打开此书仔细地翻阅了一会,忽然发现内有几页译文,竟是自己当年的应征之作,连其中一处笔误也完全照印!他大大地吃了一惊。

原来,书商周老板仅花些许广告费,就骗取了众多才子入彀,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把一部数百页的英文小说集体翻译出来了。

气愤不已的钱歌川原想找上门去要个说法,而版权页上却不见出版者的地址,终因交涉无门,只能对之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木 东)
(电子邮箱:huangdong0707@)
民国文人遭遇
的离奇骗术文/继 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