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概述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科学与技
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探讨当前和未来的趋势,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科学的发展历程
科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重大突破,无不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宝贵贡献。

技术的发展历程
技术是人类利用知识和工具改造自然、满足需求的能力。

从最早的简单工具开始,人类逐渐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工业革命等多个阶段,并在20世纪迎来
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

当前科技领域中值得关注的趋势
1.人工智能(AI):AI正在快速发展,并在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如自动
驾驶、机器人等。

2.生物技术: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将促进医药、农业和环境
领域的创新。

3.太空技术:私营企业对太空探索兴趣的增加,预示着一系列新的商业机会。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展望
1.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稀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下,科技的未来将更加注重
可持续解决方案。

2.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工作方
式变革。

3.跨学科合作: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结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

当前和未来科技领域中的趋势则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景。

我们应积极关注这些趋势,并参与其中,为人类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创新。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发明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发明
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兹沃雷金曾经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迁居美国,进入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进行电子电视的研究。1924年兹沃雷金的研究成果——电子电视模型出现。
兹沃雷金(1889-1982)美国发明家。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1931年研究成功电视显像管。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的盒式磁带,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方法。这种盒带看起来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时至今日,录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种型号和功能的录像机争奇斗艳,画面、声音、清晰度也越来越好。
卫星传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将一颗用于通信的卫星送入了广袤的太空。尽管这颗卫星只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只能用于反射无线电信号,但是,它开创了卫星通讯的先河。随着“信使者”及“电星” 1号卫星成功升入太空,进入地球轨道,卫星通讯进入实用阶段。
电子电视
189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这种管子做电视的接收管,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电视图像接受机。
1906年,布劳恩的两位执著的助手真的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不过,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俄国著名的发明家罗辛也曾尝试把布劳恩管应用在电视中。他提出一种用尼普可夫圆盘进行远距离扫描,用阴极射线管进行接收的远距离电视系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坎贝尔·温斯顿,在1911年就任伦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设想,他提出了一种现在所谓的摄像管的改进装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讲演中几乎完美无缺地描述了今天的电视技术。可是在当时,由于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术限制,这个完美的设想没有实现。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彭静201206020228核自学院指导老师:***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

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

医疗科技的进步与未来展望

医疗科技的进步与未来展望

医疗科技的进步与未来展望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医疗科技发展历程时,可以发现医疗科技在不断前进,创新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是人类对健康的呵护日益加强。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很多疾病在过去曾无法治愈,在现在已经成为可以有效治疗的常见病,比如心脏病、各种癌症、脑卒中等等。

当然,医疗科技的创新还不止于此,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革命性医疗科技的诞生,对于人类健康的保障也会更加强大。

一、医疗科技的前进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疗科技走过了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过去的脑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人类医学领域里的大型手术,到现在常见于社会的小细胞治疗、手术机器人、仿生学技术等现代医疗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成为了改变世界和推动人类前进的科技力量。

医疗技术的发展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相互呼应。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医学领域的不断出现,医疗科技在治疗、诊断、预防和康复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比如基因诊断技术、输液泵、磁共振成像技术等。

这些科技的出现不仅有效提高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为人类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二、医疗科技之未来未来的医疗科技会朝着更为高效、便捷、精准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治疗方面,医疗技术将继续创新进行探究,视觉诊断、分子诊断、互联互通、大数据等多样性的诊疗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医疗的核心,为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病患数据、更细致的病情分析和更为细致的治疗计划。

在预防方面,未来医疗科技将继续探索更为创新的方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基因信息,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的筛查,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科技支撑。

而人工智能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精准预测疾病的发生率和治疗方案的参考意见。

在康复方面,医疗科技也将逐步发展出更为优秀的康复方法和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康复设备,帮助病人进行更为精准的康复,恢复被伤害的机能。

三、核心技术的研发随着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核心科学的发展都将会成为推进未来医疗技术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研究一种能够在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网络系统。

1969年,ARPA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互联网网络,称为ARPANET。

这个网络连接了四个大学的计算机,实现了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互联网逐渐发展壮大。

1971年,电子邮件诞生,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个应用程序。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正式采用,这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

此后,互联网开始向全球扩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接入互联网。

1990年代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

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诞生,由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

万维网是一种基于超文本的信息系统,通过链接将各种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

这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普及了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经济也开始崛起。

1995年,亚马逊和eBay等电子商务公司成立,开启了电子商务的时代。

此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如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

二、互联网的未来展望1.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工具,未来还将出现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应用。

2. 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和对象,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物联网应用的普及。

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实用版

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实用版

YF-ED-J9478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实用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罗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实用版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在20世纪即逝,新世纪曙光即现之际,站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门槛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代百年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对21世纪未来的安全科学技术充满期待和畅想。

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人们期盼着安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在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方面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

在20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低效手段,创造了全新的安全科学理念、思想、观点和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范技术与手段,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

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法及管理。

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人类文明史将要揭开一个新的千年。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引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进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回顾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展望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背景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后。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这对中国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冲击。

西方列强在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而中国则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追赶西方的紧迫性,于是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过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的晚清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科学人才。

同时,许多外国教育机构和传教士也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这一阶段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中国的民国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不仅在一些重要的科学领域建立了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还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

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和合作,提高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影响近代科学的进入对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近代科学的进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其次,近代科学的进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科学技术革命。

最后,近代科学的进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近年来,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可期,但也需要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的科学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科学合作,提高中国的科学影响力。

科学与技术史专业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科学与技术史专业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科学与技术史专业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科学与技术史专业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科技进步的研究,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中国科技创新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中国古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技成就。

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到印刷术的发明,这些伟大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特点在于强调实用主义和集体智慧。

例如,在农业方面,栽培技术、农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昌盛打下了基础。

二、现代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起伏和曲折的道路。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和设备,努力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展缓慢。

直到20世纪后期,中国才开始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鼓励创新和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影响力。

三、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在一些科技创新指标上全球领先。

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科技创新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应用。

另一方面,中国将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中国还将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共同繁荣。

总结起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回顾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揭示了科技发展中的挑战和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安全管理科学园地,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 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 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我国安全管理的起步是建国以后的事,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管理体系。 50 年代至 60 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 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 了事故管理系统;到了 80 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进 入 90 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 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安全理论指导下, 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在安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我国原劳动部于 1987 年首次颁发"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 步奖"(1999 年转入国家经贸委颁发国家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进步奖);1989 年国家 颁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列入了安全生产专题,国家“八五”、“九五” 科技攻关计划中分别列入了《劳动安全关键技术》、《重大工业事故和建筑火灾预防 与控制技术》攻关项目;1997 年 11 月 19 日人事部和劳动部联合颁发了《安全工程 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等等,这些对于推进中国的安全科学技术
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 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人类唯一的出路就 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
回顾 20 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历程,展望 21 世纪安全科学技术趋势,将有益于我们推 进其科学进步与发展。
安全立法-20 世纪百年不钝的利器
在工业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安全立法是个别的、分散的,是事后而为之, 就事论事的。只到进入了二十世纪,人类的劳动安全法规才从个别走向整体,从分 散走向体系,特别是 70 年代以来,安全立法重在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系统性。
二十世纪的百年之间,人类的劳动安全立法,建立了如下的结构体系:
1.立法的目标体系:劳动安全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死伤,还包括避免 劳动过程的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的损失。
在 20 世纪,我们看到了人类冲破“亡羊补牢”的陈旧观念和改变了仅凭经验应付的 低效手段,创造了全新的安全科学理念、思想、观点和方法,给予人类安全生产与 安全生活的知识、策略、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及生产与生活事故的防范技术与手段, 通过把人类“事故忧患”的颓废情绪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社会的“生存危机” 的自扰认知变为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 界。这一切靠的是科学的安全理论与策略、高超的安全工程和技术、有效的安全立 法及管理。
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人类文明史将要揭开一个新的 千年。但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放松警惕,21 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 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还强调的是,现实社会以极大的势力维护着诸多与之不协调 的音符和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 不平衡;不顾代价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段时期将仍是人们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 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 21 世纪人
2.立法的行业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特点,世界各国建立了自己不同行业的安 全法规。
3.立法的层次体系:本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已建立了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安全 法规(ISO 标准、ILO 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 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
阶段
时代
生产技术特征
管理认识论
管理方法论
Ⅰ 工业革命前 农牧业及手工业 听天由命 无能为力,被动无意识 Ⅱ 17 世纪至本世纪初 蒸汽机时代 局部安全
就事论事,亡羊补牢,事后型管理 Ⅲ 本世纪初至 50 年代 电气化时代 系统安全 综合对策及管理系统工程 Ⅳ 50 年代以来
宇航、核能等新技术
安全系统
80 年代以来,现代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 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 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 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 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 全管理程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 业)。从方法技术上,在实践证明有效的全面安全管理、检查表技术、安全监察、三 同时管理、五同时管理、三不放过原则、安全认证制、班组安全建设等传统安全管
理的基础上,发展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 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
20 世纪的很长一段早期,劳动安全、劳动保护是作为事业、工作、常识的概念出现 的。这样的时代,安全学问在学术上层次较低,在学科上没有地位。进入世纪的中 后期,有了安全技术和安全工程的认识,这使劳动安全的科技含量有了进一步的提 高。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人类科学技术大家庭中成为独立的一员,这是 20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才 出 现 的 事 。 世 界 第 一 本 《 安 全 科 学 导 论 》 (IntroductiontoSafetyScience)专着的出版,这是德国着名工业安全科学学者库 赫曼(Kuhlmann)所着,1985 年在欧州发行了原文的德文版本,1993 年在我国出版了 中文版本。在此之前,1974 年美国出版了《安全科学文摘》,1979 年英国 W.J.哈克 顿和 G.P.罗滨斯发表了《技术人员的安全科学》也为安全科学概念的确立提供了重 要基础;1990 年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与以往的劳动安全国 际性专业会议不同,这是用科学学的概念,站在科学的高度来诠释劳动安全的理论 和方法的大会;在中国,1992 年国家颁布的国标 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安全科学技术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被列为交叉科学一类。安全科学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对于劳动安全命题的认识发展到了较高的层次,这是人类劳动安全活动推 进的结果。在百年回顾之时,让我们想起本世纪以来人类不同时期为此努力的重要 事件。
在专业学历教育方面:英国 20 年代在大学设立职业安全专业;美国 30 年代开始培 养工业安全专门工程师,1956 年在世界上设立第一个消防工程系;日本 1957 年在大 学开办安全工学专业;我国在 60 年代开办劳动保护专业,1985 年在本科目录中列出 安全工程专业,1999 年最新修订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目录中均设有安全技术与 工程学历教育专业。
20 世纪安全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
在 20 世纪即逝,新世纪曙光即现之际,站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门槛上,我们深 切地感受到了当代百年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对 21 世纪未来的 安全科学技术充满期待和畅想。从安全立法到安全管理,从安全技术到安全工程, 从安全科学到安全文化......,人们期盼着安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在 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方面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
在学术推进组织方面:1876 年德国以锅炉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 者协会"成立;1917年英国成立“安全第一协会”;1923年美国帅先成立 “国家安全协会”;1947 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劳工组织(ILO);1947 年在美国成立" 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1957 年日本成立“全国安全协会”;1991 年在德国成立" 世界安全联合会"。在我国,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根据大会决 议,成立了"劳动组合书记处";1983 年 9 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在天津成 立。
4.立法的功能体系:有建议性法规,如 ISO 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 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 规、管理规章等。
安全管理-20 世纪不断深化的主题
最早的安全管理是为落实法规而产生。有了法规,就要落实,要落实需要进行监督, 监督就是基本的管理手段。本世纪以来,人类的安全管理为了适应工业技术、生产 方式和经济体制,走过了漫长之路。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的轨迹。从 历史学的角度,下表给出了安全管理哲学的发展进程。
本质安全化,预防超前型管理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 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 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 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 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
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 世纪安全生产拾萃
世纪百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是 20 世纪的百年,对于人类的 安全科学技术则是巨大的一步。用世界的眼光来回溯百年安全技术的方方面面,一 件件成功的历史事件,象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
*人类"劳动保护"意识的产生。最早是恩格斯 1850 年在《十小时工作制问题》的 论着中首次提出。进入 20 世纪,1918 年俄共《党章草案草稿》中把劳动保护列为党 纲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从早期的事故后管理,进展到 60 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 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 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 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 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 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 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 20 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 是 1919 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 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 1922 年 5 月 1 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 动大会,提出了《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 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 20 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1915 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