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定义
尿有砂石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 膀胱里急石淋即为尿道结石砂石从小便道出而止痛石淋并发热淋时如无水道等紧急病情发生则应以先治热淋后治石淋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 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湿热蕴结证 腰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 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膀胱 刺激征 □
1.观察量□ 2.饮水指导□ 3.其他护理措施: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效果评价量表
症状
无 0分
轻度 2分
中度 4分
重度 6分
实施前评价
实施后评价
日期
分值
日期
分值
血尿

尿红细胞<+
尿红细胞 + ~+ + +
尿红细胞>+ + +
腰部酸痛

偶有发生
经常发生
持续腰痛程度重
上腹或肾区疼痛

偶有发生
经常发生
持续腰痛程度重
排尿困难

排尿无力
点滴而短少
腹肌很用力无法排出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

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

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作者:李丽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14期【摘要】尿石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属中医淋证范畴,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25%。

有研究显示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会有结石复发。

临床上以疼痛、血尿或尿出砂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主要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尿石症;中医;辩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4..02尿石症,中医称之为石淋,属淋证中的一种。

临床以小便滞涩不畅,窘迫难忍,尿流突然中断,尿中有砂石或尿中带血,或尿检大量红细胞,或茎中疼痛为特征。

结石可存在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中。

如砂石的体积较小,则可以通过小便从体内排除,从而使得疼痛感减轻。

如若患者出现尿中带血或者是舌苔薄而黄,脉象弱而沉,则说明砂石已经波及膀胱或患者阴部,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尿中存在大的凝块或者血尿情况严重的状况。

本病好发于四十岁以孝珩的成年人。

我院泌尿外科多年来将其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三型进行辨证施护,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湿热蕴结型1.1 病因多由于患者过于贪食辛辣刺激或肥厚的食物,久而生湿。

再加之江南地区梅雨季节时间颇长,湿热久居于体内,肾水下引,化为尿液。

又因大部分湿热无法及时从体内排解,从而聚为砂石,盘踞于体内。

1.2 症候表现腰部及腹部突发疼痛,尿中带血,小便次数增多。

偶尔伴有发热、舌苔变白黄腻,脉弦细数。

时而伴有小便刺痛和淋漓不尽的症状。

湿热蕴结型尿路结石患者多伴有脾虚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1.3 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可用石苇散加减。

金钱草30 g、海金砂15 g、车前子15 g、石韦12 g、滑石18 g、黄柏9 g、山栀子9 g、枳壳9 g、通草5 g、甘草3 g、扁蓄9 g。

此为基本药房,每日煎煮服用,一日分三次服用。

脾虚者可加炒白术、芡实、茯苓等药物调剂。

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几点体会

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几点体会

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几点体会缘起“尿石病相似于中医的石淋”,这几乎是一种共识,我也长期附和此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中医何绍奇先生(已故)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一书,一反惯例,全部采用西医病名,并命我写“泌尿系结石”一节。

我遍查古今文献,结合自己治尿石病之得失,方确知西医的尿石病不能与中医的石淋画等号。

有人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

又有人说:要弄懂一个问题,就得写一篇文章。

信哉!近年来,运用补肾法治愈尿石病的临床报道,虽非“屡见不鲜”,亦非“凤毛麟角”。

这无疑是在通淋排石和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鉴古察今且另辟蹊径,因而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

然迄未获得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堪称一桩憾事。

逝者如斯,何须“对号入座”近代中医治疗尿石病,首先继承和借鉴的,自然是古代医家治疗石(砂)淋的临床经验。

这本来是顺理成章而无可厚非的。

但若唯事鉴古而疏于察今,则难免于“对号入座”或对不上号也欣然入座之嫌。

补肾法之长期“马放南山”,可能导源于此。

唐代以前的医家便已观察到,石淋作为淋证之一,除了具备淋证的一般性症状——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痛引少腹及脐中之外,尚具有一种特异性症状——尿出砂石。

如汉·张仲景便观察到“小便如粟状”;《中藏经》的作者则不仅观察到“小便中下如砂石”,并将其发病归结为“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积聚而成砂”,且形象地譬喻为“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

至于形成结的“虚”与“热”,隋·巢元方认定为“肾虚而膀胱热”。

至此,石淋之主要病位与基本病机便已“一锤定音”。

千载以来,并无异议。

既然如此,石淋的基本治法就应当是补肾之虚,清膀胱之热。

然而首载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中的治疗石淋的方药,却约皆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之品。

如此遂开石淋之病机同治法及方药互相脱节的先河。

后世宗之者众,亦不太顾念肾虚,而将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奉为治疗石淋的基本法则。

当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其间变化因心,超凡脱俗者亦不乏其人。

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

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泌尿系结石又称尿石症,包括上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结石所致的绞痛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比例为3:1;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以腰痛、血尿为主要表现有时结石可以从尿道排出,故中医有“石淋”、“沙淋”、“血淋”之称;治疗方案很多,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多数结石尚无十分理想的预防方法;一、中医病因病机:基本病因为肾虚和下焦湿热,其中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肾纳气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肾虚气化不利,尿液生成与排泄失常,使水湿邪热蕴结于肾与膀胱;湿热蕴结,煎熬日久,形成沙石;沙石阻塞尿路,不通则痛;热伤血络则出现血尿;肾虚、湿热以及气、血、痰、湿交阻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湿热阻滞气机,气机运行失畅,血脉经络不通,腰腹疼痛即作;热伤血络,血溢脉外,下走阴窍,则出现血尿;湿热蕴结膀胱,则尿频急涩痛;脾肾亏虚,水湿不化,痰瘀交阻,可出现肾积水、肾功能受损;二、疾病诊断1症状、体征诊断:1、尿中夹砂石,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小腹拘急隐痛,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引外阴,尿中带血;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2实验室检查:1、尿常规:以白细胞增多为主,可见红细胞,合并感染时可查到脓细胞,PH对判断结石成分有积极意义,如感染性结石呈强碱性,尿酸结石呈强酸性,草酸钙结石、可在正常范围;2、尿培养:合并感染时,可确定致病菌;3、血、尿生化:测定血与尿中的钙、磷、尿素氮及肌酐清除率等,如有异常时,有助于分析形成的原因,并了解结石对肾功能的影响;4、结石形成分析:将已排出的结石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类型,可为以后的防治提供参考;3影像学检查:1、B型超声波检查BUS:有助于阴性结石的诊断,同时可了解结石的个数、大小及肾脏积水程度;2、腹部平片KUB:显示结石大小、个数、外形、及透光程度,必要时可摄侧位片或断层片,帮助确诊;3、静脉尿路造影IVP:观察肾功能,确定有无梗阻及结石与尿路的关系;与KUB结合检查,绝大部分尿路结石均可确诊;4、CT检查:怀疑阴性结石或肿瘤时,作为BUS的补充;5、逆行性肾盂造影:对于IVP不显影或显影不佳时,可用此检查;有助于了解尿路是否通畅、是否有阴性结石存在,同时也有助于癌病的鉴别;三、中医治疗:结石表面光滑,直径<1cm,双侧肾功能正常,无尿路狭窄、畸形者,可采用本法治疗;1湿热蕴结证证候:腰痛,少腹急满,小便频数短赤,溺时涩痛难忍,淋沥不爽,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八正散加减: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甘草梢、金钱草、海金砂,川楝子、王不留行;2气滞血瘀证证候:腰腹酸胀或隐痛,时而绞痛,局部有压痛或叩击痛;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紧;治法:行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金铃子、玄胡、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鸡内金、王不留行;3肾气不足证证候:腰酸坠胀,疲乏无力,病程日久,时作时止,尿频或小便不利,夜尿多,面色无华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前仁牛膝;四、总攻疗法中西结合时间及方法:7:00 中药头煎200ml,口服 7:30 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8:30 饮水500-1000ml 9:00 饮水500-1000ml9:30 中药二煎200ml,口服10:30 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上端结石;肾俞、水道、关元输尿管下段结石电针初弱后强,共20分钟11:00 起床活动,跳跃;总攻疗法通常隔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休息2周后可进行下一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五、护理1.大量饮水,每天饮水量3000mL 以上,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为了保持夜间尿量,睡前饮水,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饮水;根据结石成分或血、尿有关成分的分析,调整摄入的食物种类;2.肾绞痛时,肌内注射度冷丁和异丙嗪,或阿托品合吗啡;肾区局部热敷可减轻疼痛.心痛定含舌下有明显止痛效果;3.应注意情志调护,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4.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多饮开水;忌辛辣食品,忌烟酒等;石淋患者应少食菠菜、草莓、土豆、蛋类、及动物内脏等钙、磷含量高的食物;5.观察小便的量、色、次数以了解病情的轻重,注意有无异物排出;六、难点分析尿石症的临床病人病情复杂多样,同一患者可发生数种淋证并存,虚实夹杂;辨证时常常难以辨别;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不需手术的绝不手术,能中绝不西,既不增加病人多余负担,也不延误病人病情;七、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痊愈:所属证候完全消失;2、显效:所属证候大部分消失;3、有效:所属证候小部分消失;4、无效:所属证候完全未消失;2评价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小便的量、色,有无刺痛及尿频尿急情况进行比较;。

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石淋)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最新版)

泌尿外科泌尿系结石(石淋)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最新版)

泌尿系结石(石淋)中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概述】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所致。

以疼痛、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

泌尿系结石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分型】1.下焦湿热证:腰腹疼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排尿时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2.下焦瘀滞证:腰部作账、疼痛,少腹刺痛,尿中夹血扶或尿色暗红,排尿不畅,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3.肾气亏虚证: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或颜面虚浮,畏寒肢冷,舌体淡胖,脉沉细无力。

4.肾阴亏虚证:头晕,耳鸣,心颜,咽燥,腰酸膝软,尿短黄而不畅,舌红,苔少,脉细数。

【护理评估】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及有无放射痛。

2.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3.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要点】(一)一般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1一般中医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遵医嘱做跳跃活动以利结石排出。

1.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有无发热、血层,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等情况。

(2)患者面色苍白、汗出、呕恶、辗转呻吟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虚脱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做好抢救准备。

1.3情志护理(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识读,增强治疗信心。

1.4饮食护理(1)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以上。

(2)限制含钙、草酸类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3)尿酸结石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1.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做好记录。

2.体外冲击波碎石护理常规(1)治疗前评估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血常规,凝血功能及是否处于月经期等。

一般应控制感染后再治疗。

(2)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定位,不可移动体位。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脾为配穴,留豆三天左右,每天按压耳豆2-3次,每个穴位2分钟,以耳 廓发红为宜。
1/26/2021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5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四)膀胱刺激征 ❖ 1.观察患者排尿反应,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有
无砂石排除,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 2.遵医嘱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也可以给予金钱草、
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 7.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
解结石疼痛。
1/26/2021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3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二)血尿 ❖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
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
车前草煮水代茶饮,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 3.按摩小腹部,解除肌肉紧张,利于尿液排出,也
可点按肾俞,膀胱俞,阳陵泉等穴位,以酸胀为宜。 ❖ 4.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可选用神门、皮质下、肾、
输尿管等穴位。
1/26/2021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6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 2.中药灌肠(详见附录2) ❖ (二)特色技术 ❖ 1.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 2.艾灸(详见附录2) ❖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 4.中药灌肠(详见附录2)
1/26/2021
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9
四、健康指导
❖ (三)情志调理 ❖ 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
持乐观情绪。 ❖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

石淋(输尿管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石淋(输尿管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石淋(输尿管结石)中医护理常规石淋是以腰腹绞痛、伴血尿或排尿困难为主证的泌尿系统疾病,多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而成。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有排尿中断、尿频、尿急、尿痛等。

(3)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既往有无泌尿系统结石病史Q(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湿热蕴结证。

证候:腰痛或小腹痛,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浑,或血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②气滞血瘀证。

证候: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痛、尿黄浑。

舌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③肾气不足证。

证候:结石日久不去,腰部胀痛不适,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水肿。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

(3)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4)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做好疼痛评分,应用疼痛自评工具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分,记录分值。

②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质、量,有无血尿发生。

③观察患者是否有排尿中断、尿频、尿急、尿痛等Q④发现患者无尿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⑤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⑥观察患者饮食状况、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6)给药护理:排石茶宜温服,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医嘱服用。

(7)饮食护理:①饮食应少食膏梁厚味之品,多进清原饮料。

②戒烟酒,忌辛辣、温燥食物,大量饮水。

(8)情志护理:①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②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③鼓励患者间多沟通,交流经验,以增强治疗的信心。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总结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总结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总结与临床应用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药在结石病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通过全面的护理措施和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结石病。

本文将总结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护理经验,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个体化。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患者,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药治疗可以分为清热利湿、化石软结、通淋泄浊等不同的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结石病,中医药选择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如白苎子、海金沙、胖大海、车前子等药物都是常用的中药治疗结石病的药物。

其次,中医药治疗结石病强调调理整体健康。

中医强调调理人体整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促进病灶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强调“治本”,即从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

临床上,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此外,中医药治疗结石病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可以辅助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在结石病的饮食调理中,应避免高盐、高蛋白、高嘌呤、高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含有较多钙、草酸盐、尿酸盐等成分的食物,如海鲜、内脏、动物骨髓等。

相反,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促进结石的排出和预防结石的形成。

最后,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密切监测病情。

中医药治疗结石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监测。

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尿常规、B超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药治疗结石病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以便调整和优化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治疗结石病是一种有效且综合的治疗方法,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理整体健康、饮食调理和密切监测病情等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结石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
尿石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属中医淋证范畴,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25%。

有研究显示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会有结石复发。

临床上以疼痛、血尿或尿出砂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主要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标签:尿石症;中医;辩证施护
尿石症,中医称之为石淋,属淋证中的一种。

临床以小便滞涩不畅,窘迫难忍,尿流突然中断,尿中有砂石或尿中带血,或尿检大量红细胞,或茎中疼痛为特征。

结石可存在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中。

如砂石的体积较小,则可以通过小便从体内排除,从而使得疼痛感减轻。

如若患者出现尿中带血或者是舌苔薄而黄,脉象弱而沉,则说明砂石已经波及膀胱或患者阴部,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尿中存在大的凝块或者血尿情况严重的状况。

本病好发于四十岁以孝珩的成年人。

我院泌尿外科多年来将其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三型进行辨证施护,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湿热蕴结型
1.1 病因
多由于患者过于贪食辛辣刺激或肥厚的食物,久而生湿。

再加之江南地区梅雨季节时间颇长,湿热久居于体内,肾水下引,化为尿液。

又因大部分湿热无法及时从体内排解,从而聚为砂石,盘踞于体内。

1.2 症候表现
腰部及腹部突发疼痛,尿中带血,小便次数增多。

偶尔伴有发热、舌苔变白黄腻,脉弦细数。

时而伴有小便刺痛和淋漓不尽的症状。

湿热蕴结型尿路结石患者多伴有脾虚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1.3 治疗原则
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可用石苇散加减。

金钱草30 g、海金砂15 g、车前子15 g、石韦12 g、滑石18 g、黄柏9 g、山栀子9 g、枳壳9 g、通草5 g、甘草3 g、扁蓄9 g。

此为基本药房,每日煎煮服用,一日分三次服用。

脾虚者可加炒白术、芡实、茯苓等药物调剂。

肾虚者可加黄芪和赤芍等中药。

对于腹痛和肾绞痛严重的患者可加木香、五味子、延胡索、金铃子、羌活。

尿路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加地骨皮用以清火解毒。

金钱草是治疗尿结石的主要药物,任何中药的配方都要以金钱草为主。

但中药药性要相互配合,不然患者服用过后容易拉肚子。

1.4 辨证施护
患者饮食宜清淡,禁食肥甘厚味,以防滋生湿热。

应多饮水,请勤排尿,保持每日饮水量达2000~2500 ml以上。

可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豆芽、猕猴桃等以清热利湿,也可用鲜玉米根、叶或玉米芯各90 g煎水代茶饮。

保持环境舒适、安静,注意个人卫生。

2 气滞血瘀型
2.1 病因
此类尿结石多因情绪不畅所致。

或大喜大悲,或长期抑郁。

肝火无法通达,气血长期处于凝滞状态,气血凝滞则肾水颇伤,尿液无法正常汇聚,久为砂石。

从而使得气血更为不畅,血脉不通。

肝火过旺,肾水失和。

气血和热长期无法调和,互相干预下,最终砂石越来越大,形成比较严重的尿路结石。

2.2 症候表现
小便淋漓不尽并刺痛,结石偏大者多有尿血症状,面色苍白,腰腹疼痛。

舌头前部存在瘀点,舌苔发白,脉象沉而发涩。

2.3 治疗原则
以行气化瘀,通淋排石为主,宜用沉香散合五淋散加减。

金钱草30 g、石苇15 g、桃仁10 g、红花9 g、当归10 g、牛膝10 g、赤芍10 g、王不留行12 g、炮甲12 g、沉香9 g,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以当归、赤芍、红花、牛膝、王不留行为主,负责活血通络,金钱草和石苇仍为排石通淋的良药,几种药物共同达到活血化瘀的良效。

2.4 辨证施护
应加强患者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宜清淡,可多食萝卜、芹菜、香菇、菊花、荷叶粥等,配以桃仁、红花、油菜、慈姑、黑豆等理气温经活血之品。

3 脾肾亏虚型
3.1 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久卧于床,致使阳气不甚。

或过于喜食冰饮或甜食,致使脾胃无法充分运化水气,五谷精微无法更好地运送于身体各个部位,水汽无法更好地化除,则尿中会集聚更多的浊物,最终形成尿结石。

3.2 临床症候
怕冷、腰膝无力、稍有活动就感觉体力不济,小便淋漓不畅,面色蜡黄,缺乏光泽。

呆板纳言,声音低沉,便溏,舌色淡,前端有齿痕,舌苔薄,脉象无力。

由于脾虚过甚,患者极易喜食甜食。

3.3 治疗原则
以补益脾肾,通淋排石为主。

可用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熟地12可、山茱萸12 g、菟絲子12 g、杜仲12 g、肉桂3 g、车前子15 g、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方以黄芪、白术和党参为主,起到益肾健脾的作用。

杜仲、肉桂和牛膝起到膀胱气化的作用,车前子仍为排石的主要药物。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尿石证病变部位重在肾与膀胱,尿结石多因脾肾亏虚为根本,肾脏无法正常产生尿液,形成砂石。

砂石的存在又会加重体内气滞和血瘀的症状。

而石淋虽多由湿热蕴藉所引起,然若过多使用清热的药物,则又会使得脾肾双虚的症状进一步加重。

临床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

以尿中排出砂石为主要特征。

治疗依证型不同,而采取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补益脾肾等方法,可辅以电针治疗膀胱腧、关元穴、小肠腧、肾腧;穴位贴敷三阴交、阴陵泉、委中、太溪、大巨、冲门;并有肾周围炎者可外敷金黄散一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管玉香,糖尿病病人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干预效应与思考[J].全科护理,2015,13(21):2047.
[2] 黄佑艳,胡珊,董艳其,等.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对策与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4,8(20):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