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电影《嘉年华》是由法国导演勒庞执导的一部作品,上映于1996年。

这部电影以一个以嘉年华为背景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孤独、欲望和梦想,通过一系列个
人故事的交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电影《嘉年华》采用了多条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

故事以嘉年华为中心,展现了一系
列平行的个人故事。

每个故事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人物展示了城市中的孤独、欲望和梦想。

这样的叙事结构使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增加了观影的乐趣
和深度。

电影运用了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在电影《嘉年华》中,勒庞将焦点放在了城
市中不同的个体上,通过不同的视角来透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女主角玛丽安娜是一
个妓女,她的故事揭示了现代城市中性别和欲望的复杂关系;男主角皮埃尔是一个无业游民,他的故事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孤独和迷茫的状态。

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不仅拉近了观
众与角色的距离,也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共鸣故事中的主题。

电影采用了镜头运动和剪辑手法来展示故事中的情感和节奏。

《嘉年华》中使用了大
量的跟踪镜头和手持镜头,通过镜头的晃动和扭曲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焦虑。

勒庞运
用了快速剪辑和交叉剪辑的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而有力,加强了故事情节的冲突和张力。

电影还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来增加观众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故事并不是按照时
间顺序展开的,而是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来逐渐揭示人物的过去和内心。

这样的叙事方
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乐趣,也使得观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解读电影《嘉年华》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电影《嘉年华》中的女性形象

电影《嘉年华》从女性视角审视某商会的刘会长性侵两个少女小文和小新这一事件,从而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内容。

电影《嘉年华》中包含了非常典型的女性特征,我们主要对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女性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主要迫害。

一、被侮辱和伤害的少女们在电影中,被刘会长伤害的小新和小文都是受害者,但她们的家庭情况存在着一定差距。

小文是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与自己的母亲共同生活,家庭较为贫寒,父母也没有给予小文一定的关心。

而小新的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富足,且家庭完整。

较为贫寒的家庭条件使小文比较独立和有主见,而小新却较为软弱和被动。

在电影中,小文具有一定的弱势身份,所以她属于生活当中相对弱势的女性,会遭到同学的欺负,在家庭中,由于是女孩子,又常常被母亲冷落。

母亲心情不好时,常常将她作为发泄的对象。

由于小文的性格孤僻,成绩不太好,学校老师认为小文是坏学生,影响了小文的学业,这种不公平的对待给小文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电影当中还有一名女性服务员小米,她是宾馆的服务员,但没有身份证,她在13岁的时候远离了老家,在城市里打黑工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所以在小米的生活中,父母不再给她一丝温暖,在这座城市中,她所获得的工资相对较低,打扫着每晚700元的房间,但她每个月却只有600元的工资,因此,小米在工作中非常冷漠。

她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为了筹到办身份证的钱,选择了敲诈凶手。

小米生活在社会底层,她非常希望能够获得完美的人生,在她心中,梦露是她渴望成为的形象。

在生存的压力下,小米在失去工作后只能通过出卖肉体来筹办身份证的钱,她穿上像梦露一样的白色连衣裙和高跟鞋。

小米没有选择的余地,反映了小米这类女性面临的伤害和压迫,而最终,小米选择了逃离。

二、青年女性:固化了的他者在影片中,莉莉虽然是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年轻女性,在出场时打扮得光鲜亮丽,她利用自己的外表和柔弱的举动来获得男性的关爱和保护,把自己固化为男性的附属品。

但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受到了来自男性的侮辱和伤害。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电影《嘉年华》是由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黄百鸣担任制片,于2002年上映的一部爱情剧情片。

该片以香港作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独特,透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繁杂。

本文将对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进行浅析。

电影《嘉年华》采用了镜头语言丰富的手法,通过镜头的运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有许多以细腻镜头表达情感的镜头,例如对人物的微笑、眼神、手势等进行特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微妙感情的表达,表现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这种细腻的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电影《嘉年华》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多个角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电影使用了回忆、闪回等手法,将不同时间点的故事交错展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加深了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这种叙事方式也凸显了时间的压迫感和情感的深厚度,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体验到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的张力和压力。

电影《嘉年华》中的叙事手法注重细节的描写和暗示,通过一些细小的线索和暗示来补充和丰富故事情节。

在电影的开头,男主角程子豪一直在寻找一个女人,而观众并不知道他在寻找谁,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才揭示出他寻找的人是女主角詹淑娴,这样的叙事方式既增加了观众的好奇心,又进一步解释了男女主角之间的纠葛和感情。

电影还通过一些小细节的插入和展示,增加了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和回味。

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还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影片中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对不同角色之间的交错叙事和情感纠葛的展示,电影传达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电影也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群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在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纠结,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关怀。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者:毛亚楠来源方圆 2017年第23期无论现实有多糟糕,孩童的世界自有一片净土,就像小文虽被母亲唾弃离家出走,却也不忘带上比自己更弱小的金鱼保护。

在文晏看来,越是懵懂,越是无辜,这种平实如常地去展现女孩们的心境,要比歇斯底里地悲哭更富有张力在刚刚落幕的第5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文晏凭《嘉年华》摘得了“最佳导演”奖。

在此之前,《嘉年华》入围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并入围本届金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提名,还在刚落幕的首届平遥国际影展斩获“费穆荣誉单元最佳影片奖”。

这部国内首次以女性视角反映幼女性侵题材的电影,“俨然已成为今年华语电影的最大口碑”。

《嘉年华》如此受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涉及的是社会一直以来不敢触碰的议题,更在于它虽讲述的是性侵,却远远不止于性侵。

对于纯洁的理解因为同是未成年人被性侵题材,有看过电影的观众称《嘉年华》是“中国版的《熔炉》”,也有人将其与韩国的《素媛》相提并论。

但《嘉年华》与前面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它有着更加自然的节奏和更加克制的情感。

《嘉年华》只用了不过15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一场性侵事件的讲述:黑户身份的小米在滨海市一家海边旅馆里打工,一天夜里,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孩开了两间房。

通过监控视频,小米亲眼看到醉酒男人后来强行进入了两个女孩的房间,她用手机拍下了那段画面。

第二天,学校的老师发现前来上课的两个女学生身上有伤,就联系了家长,少女被性侵的事情曝光,施害者的身份同时被揭露,是当地商会的刘会长。

面对警察的盘问,目击者小米为保饭碗选择了沉默。

自此,围绕这件性侵案,旁观者们纷纷登场。

事情发生后,受侵害的孟小文和张新新二人的状态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痛苦压抑。

文晏当时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调研,心理医生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在受到这种一次性伤害后,会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中”。

未来尚远,伤痛并未真正显形。

家长们带她们去医院做检查,检查后的小新坐到小文身边轻问:“小文,什么是处女膜呀?”小文比小新性格敏感些,她下意识抚了下裙子,把手放在了两腿之间。

《嘉年华》的隐喻反差与社会学哲思

《嘉年华》的隐喻反差与社会学哲思

电影《嘉年华》的导演文晏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该片以女童被性侵为题材,讲述两名女童遭性侵之后的处境,她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遭受二次伤害。

《嘉年华》的导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而选择这一冷门题材拍摄,希望能获得大众关注,促进这类社会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除此之外,《嘉年华》还有一类弱势群体不可被忽视,那就是“黑户儿童”小米,她无父无母,独自在异地他乡漂泊流浪。

导演未对其悲惨遭遇作详细介绍,但小米是破获性侵案的关键人物,她的成长和选择是导演的希望所在。

一、被压抑的受害者《嘉年华》讲述了一个女童被性侵的故事,但导演关注的不是性侵本身,而是女孩被伤害后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

电影中存在立场对立的两大阵营,一方是被压抑的受害者以及站在受害者一方的人;另一方是加害者以及与加害者为伍的为虎作伥之人。

影片中,实施性侵的刘会长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而且人脉甚广,可谓树大根深,以他为中心的警察、医生等人物组成了加害者群体,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伤害,但他们包庇、纵容加害者,妨碍司法公正,破坏社会秩序,让受害者难以维权,亦是社会的蛀虫。

而观众跟随王队长(被刘会长收买)的调查轨迹,可以发现此类事件屡见不鲜,相关人员的遮掩手法更是轻车熟路:宾馆经理事先将与案件相关的监控视频删除,宾馆服务员对此事缄口不提,甚至作伪证说从未在宾馆见过刘会长。

电影的表现手法非常简洁,需要观众将诸多细节联系起来才能察觉其中的恐怖之处,可谓“微言大义”。

宾馆工作人员的圆滑表明他们非常清楚案件嫌疑人的社会地位,而他们能做的只是忍气吞声,力求自保,甚至不需要有人来威胁他们,他们便自动站在加害者一边,明哲保身。

这种冰冷的现实令人绝望,但更令人愤怒的是当受害者方的郝律师向王队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可以逮捕刘会长时,加害者使出了更恶劣的招数,他们买通医生让其作假证,在媒体面前宣布小文和新新并未被伤害。

这一招釜底抽薪抹杀了事实,将受害者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她们不仅得不到公正,还会被诬蔑为栽赃社会名人,刘会长不仅在法律方面断了被害者的维权之路,还在社会舆论上打压她们,让她们难以翻身。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电影《嘉年华》是由中国著名导演娄烨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

影片讲述了在中国新时代的一个夜晚,一个横跨数十年的家族,在西方的嘉年华和东方的街头巷尾中穿梭,经历爱恨情仇和沧海桑田的故事。

影片的叙事风格独特,让观众在丰富的象征手法和复杂的时间轴下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的深度和内涵。

一、主线回溯影片通过采用主线回溯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段进行叙述。

影片开头的画面就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聆听着音乐,他总是在回忆过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影片在一开始就将叙事的主线明确了起来,而导演则通过过去和现在的交替表述,勾勒出了家族历史,揭示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纠葛和秘密。

二、交叉叙事影片通过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将不同的时间点和场景相互穿插,交错叙述,使剧情更加紧凑。

比如,影片开头的老人就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这样一来,新故事的讲述就变成了老故事的补充,增强了影片的层次感。

三、隐喻符号电影《嘉年华》还采用了众多的隐喻符号,如钟表、盒子和汽车等,这些符号意味深长,反映了家族成员情感的变迁。

比如,影片中钟表的指针总是处于缓缓转动的状态,这象征着时间的无常和抓住时间的重要性;影片中的盒子,是婚嫁仪式中的必备之物,也隐喻着一个人心理上的保有和含蓄;汽车象征着家族成员之间情感的起伏和变迁,而影片中汽车的颜色和品牌也有其隐喻意义,如红色汽车象征着激情和热烈,而黑色汽车则暗示着阴郁和忧愁。

四、跨越时空影片中的跨越时空也是一大特点。

家族成员们穿梭于不同的场景和时代,他们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不断奔波,在不同的时代和时空中又经历了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跨越时空的叙述方式使影片呈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性不变的本质。

五、静感情绪影片采用的叙事风格注重内在情感的描绘,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影片中很少通过对白的形式进行交流,而是通过流露出的情感细节和眼神交流来表现。

这种叙事方式给人一种静感情绪的特殊体验,让观众在观影中感受到了更加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丰富的隐喻与克制的表达——解读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丰富的隐喻与克制的表达——解读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RADIO &TV JOURNAL 2018.09二、阿尔莫多瓦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他影片的一大特色。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刻意安排,红色就是他的女性电影的主色调。

因为对于色彩的偏爱,他的影片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

红色与女性的关系自然是不必多说的,红色与热情,红色与鲜血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他的电影中红色就是每一个画面的最重要的表达。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母亲的红色大衣、艾斯德班卧室的红色窗帘、剧院外红色的宣传画、嫣迷的一头红发,种种红色贯穿于电影之中。

红色对于女性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是爱,有时是恨。

而《回归》中红色的汽车、红色土壤、红色的血液都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这两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两个红色镜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一袭红衣站在漆黑又下着大雨的夜晚的道路上望着儿子。

那种极为亮眼的红色让气氛变得凝固。

而在《回归》中,丈夫被女儿杀死后莱梦达用纸巾擦血液时,白色的纸巾渗透过来的血液,那种冰凝的感觉让人觉得冷酷。

红色在两部电影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了表现女性的那种精神,颜色特别是红色对于情绪的表达是非常必要的。

也许对于单个画面来说,红色的出现是突兀的,但是结合情节,红色就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介质。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于颜色的喜爱与运用成为了他讲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擅长用高饱和度的色块来区分画面区域,又或是用点和线的色彩来烘托气氛。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开头就是用输液器与仪器的按钮颜色来表现死亡的冰冷。

所以颜色对于阿尔莫多瓦的电影的情绪表达是有重要的影响的。

三、对于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争论与困惑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根据之前罗列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被划分到“女性电影”中去,但在有些人的眼中,他表现的不光是女性主义,而是彻头彻尾的“反女性主义”。

因为我们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女性都被强加上苦难的背景,还承受着杀人与不道德的压力,这些压力统统被置于女性身上,并没有男性角色来承担或是分担压力。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浅析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
电影《嘉年华》是由中国导演娄烨执导于1997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通过展现一个嘉年华舞台上发生的多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展现了社会角色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进行浅析。

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由六个互不相关的故事构成。

这些故事有的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如“悲剧”、“喜剧”、“爱情”等进行分类,有的则以不同的电影风格呈现,如喜剧、悬疑、浪漫等。

这种多线叙事的结构使得电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还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入。

电影采用了跳跃式的叙事方式,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通过在不同的时间点切换不同的故事线,导演在叙事中刻意制造了一个模糊的时间维度,使得观众无法准确把握故事的先后关系。

这种叙事手法为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电影还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在电影中,许多细节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观众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来梳理故事的逻辑。

导演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创造了一种不确定性的感觉,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到电影中,与角色共同体验情感与心理的起伏。

电影《嘉年华》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多样化,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和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角色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关系。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让观众领略到电影的艺术魅力,还引发了观众对于生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电影《嘉年华》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影视美学一、引言电影《嘉年华》,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一部独立类型电影。

导演是文晏,职业制片人,导演。

其代表作是《水印街》。

“嘉年华”(Carnival)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再后来成为欧洲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嘉年华”的定义渐渐由一个传统节日,转化为在大型游乐设施里辅佐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汉语“嘉年华”是欧美国家“狂欢节”的英文音译,意思如同中国的“庙会”。

电影《嘉年华》中文片名中的“嘉年华”可以理解为“嘉,年华”,意为美好的年华,如同是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都处于最好的年华,天真,快乐,轻松,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只是青春的烦恼忧愁罢了。

但同时另外一个层面,“嘉年华”也是一场狂欢,一场关于社会、关于家庭、关于人的狂欢,每个人都在这场狂欢里身披光鲜的外衣,同时也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秘密。

不谙世事的“主人公”们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必然会受到诱惑或伤害。

“嘉年华”这个片名是带着对这场狂欢讽刺的意味的,也是带着对这个社会或深或浅的反思的。

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带着一种指向明确却包含广泛的意义,整体意义可以理解为纯洁。

但“Angels Wear White”的意思除了想表达白色代表的“纯洁”以外,更多的是想表达现在社会对于女性“纯洁”的定义过于狭隘,仿佛结婚以前,以及当穿上婚纱的时候才是是纯洁的,婚后或者经历了“性”的过程后就不纯洁了,对于纯洁一词带有了某种特定性,而这种特定性却只针对女性。

这种词汇的某种固化的思维特定性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种无意识的构造,电影中主人公小米和孟小文都是纯洁的,所有女性也不应该被社会评判纯洁与否。

而文晏导演也在采访中提到英文名为什么不用直译的原因是因为Carnival并不能完全地概括电影的含义,尽管嘉年华其实是把Carnival音译成中文,但嘉年华三个字表意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美好的、像花样年华的意思。

但是这层意思在Carnival英文词里面其实是没有的,Carnival只是一种狂乱、狂欢的意思,所以当时文晏导演觉得如果直译成Carnival其实不够,Carnival这个词其实是少了一个层面,所以放弃了这种直译,于是开始单独去想英文片名。

当后来文晏导演想到“Angels Wear White”的时候,她觉得有双重的意义,就是说一方面是指纯洁,另一方面这个纯洁在当今社会又不仅仅只是纯洁这个意义了。

所以,就是这个英文片名也达到了导演文晏所希望达到的那种双重的效果,既映题又应景。

影片《嘉年华》基本故事情节是围绕一场“性侵”案件展开,以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分别担任构成整部电影两条叙事线索的两个视角——“当事人”和“旁观者”,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女性的意识觉醒的故事。

故事整体以小见大,以女孩的青春成长的烦恼为出发点,去探讨了女性意识和良性社会的应有的基本机制。

贯穿整部影片的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观——“梦露”,而在影片中对于“梦露”的物化标志有三个:第一个是巨大的“梦露”塑像,第二个是“金色发套”,第三个是“白裙子”。

二、玛丽莲·梦露的标志性意义玛丽莲·梦露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好莱坞五十年代的性感女神,一生出演过三十余部电影,电影角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文/陈良慧摘 要: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

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

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关键词:独立电影,《嘉年华》,女性,意识形态觉醒,“梦露”112(下)2018.07色多半以迟钝、天真的“金发无脑”的性感银幕形象出现。

尽管梦露在60年代尝试过转型,但20世纪福克斯公司却以时代潮流导致梦露在她为期36年短暂的一生里都没有逃离“梦露式性感”的定义:金发、天真、愚蠢、美丽、红唇、白皮肤,这些成为梦露的代名词,提到玛丽莲·梦露就会想起她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站在人行道上,被地下通风口喷上来的冷气掀起裙摆露出双腿,她伸手压住裙摆这一经典造型,这个造型被称为“梦露式性感”,来自比利·怀德执导的电影《七年之痒》中的这一造型,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成为玛丽莲·梦露的招牌形象。

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批评中,梦露的银幕形象常常被视为男性文化贬低女性身体的一种方式。

美国明星研究的重要学者理查德·戴尔在 1987年所著的《梦幻身体》里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对于“什么是性”这个课题,有了新的阐释,并且影响深远。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将性压抑视为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成为反抗清教主义的理论依据。

1953年8月梦露走红,同年12月,梦露成为《花花公子》首位登上封面的女星。

“性”的话语在公共领域得以正常化和公开化。

女性主义运动也同样对此产生了影响。

戴尔在梦露的性感中首先解读出一种“性快感的纯真”,他认为,梦露的形象体现了性感与天性的联系,这使得其性感显示出天真纯洁、具有喜剧感和邻家女孩之感、易接近等特点,因而成为当时文化中理想的性伴侣。

但戴尔也指出,这种形象是针对异性恋男性而言的,“通过具化为理想性伴侣,‘梦露’成为排解男性对性自由不安的媒介”。

其次,戴尔注意到了梦露形象中的种族问题。

要成为可欲望的对象,梦露必须是一位白人女性,而金发碧眼又暗示了种族的纯正。

这是因为:“白人女性被认为是白人男性拥有的最高价值的财产,这种拥有将受到其他种族的羡慕”。

最后,梦露的性感也和脆弱、无害相联系,因为脆弱能够唤起男性的保护欲或虐待狂的情感,无害强调了梦露只能是一个性的客体。

这些因素造成了“梦露”形象的固化,“梦露”成为了一个形容愚钝却美丽性感的形象的标志性词汇。

影片中的“梦露”也是“梦露式性感”的造型,塑像高达10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梦露”塑像。

文晏导演在剧本创作中关于“梦露”的灵感来源于她在2014年6月寻找拍摄地点时看到的一则新闻,在广西贵港,有一樽8.18米的玛丽莲·梦露雕像,在构建之初就打出了“全世界最高梦露”的旗号,期待成为贵港的一道风景线。

但在雕像落成之后,由于人们争先恐后地簇拥在她的裙摆下,小心窥探议论着,被认为裙子飞得太高而“有伤风化”,仅仅在商业中心街头矗立了6个月,就被有关部门勒令拆除,“金发性感女神”最后的结局却是如同巨大的垃圾一般躺在了郊外的废品处。

这则新闻给文晏导演很大的触动,同时又觉得,这个“梦露”标志跟她的故事特别契合,她认为“梦露”这个形象在西方社会的注视下已经是非常物化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小女孩眼里,“梦露”是一个非常单纯、美丽的女人,是一个小女孩长大以后也许会成为那样的女人。

在文晏导演镜头下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小女孩,希望长大后像“梦露”一样美,穿着“梦露”这样的白裙子,所以片中主人公对“梦露”的注视是向往而又特别无辜的,这种与社会传统中对于梦露女性形象的认知的反差就是文晏导演想要表达的电影主题。

三、玛丽莲·梦露与“巨型塑像”第一次“梦露巨像”出现在电影一开始,巨大的“梦露”形象随着女主人公小米一起出现,主人公小米绕着巨大的梦露塑像走了一圈,“梦露”塑像相对于小米而言实在太大,以至于镜头只能拍到“梦露”那穿着白色细高跟的凉鞋,涂着113影视美学红色指甲油的踮起来的双脚,小米弯腰摸了摸“梦露”的红色指甲油,可以看出来小米对“梦露”的新奇和喜欢,这是一种单纯的无辜的喜欢,在小米摸“梦露”指甲油的时候,两个小女生撞了一下正看得入神的小米,开心地比着剪刀手、喊着“茄子”准备拍照。

小米被撞开后,皱了皱眉头,向后退了两步,抬头看了看“梦露”,慢镜头随着小米的视角顺着梦露白净的腿摇到由于飞起来的裙摆而露出的白色裙底,最后小米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拍了一张图片,向后退了两步又拍了一张,图片里只拍到了梦露露出来的双腿和飞起来的裙摆,随后小米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开。

对于异性恋男性的观众而言,这两个镜头是一种带有“性”暗示的,并且由于“梦露”塑像的成倍放大,使得“梦露”特定的物化含义也成十倍甚至百倍地放大在观众面前,但对于单纯的15岁的女主人公小米而言,这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勇敢展示自己的美的形象。

此时的梦露很新,受到大家的争先恐后追捧,也预示着小米的生活充满着希望。

第二次“梦露巨像”出现在孟小文被其妈妈强行剪去长发后离家出走,去找她的爸爸孟涛时,发现孟涛并没有回应她,于是离开孟涛的家,来到“梦露”塑像的底下。

相对于小米而言,塑像对于小文更加巨大,戴着帽子将自己裹住的小文在塑像下显得格外娇小,小文看向“梦露”的眼神是惊叹的。

小文走到“梦露”脚边,放下鱼缸和书包,枕在书包上躺了下来,然后把鱼缸抱在怀里。

此时“梦露”的塑像,已经不再是塑像,不是标志,而是一个可以为小文遮风挡雨的建筑物。

巨大的飞起来的裙摆在小文眼里更像是一把伞,“梦露”给了孟小文安全感和勇气,象征着一种坚强、强大、独立和勇气。

同时黑暗中的梦露安静而孤独,就如同现在的孟小文的境遇,但是正是这一晚的离家出走,让小文摆脱了母权的掌控。

第三次“梦露巨像”出现是在小米被辞退后,莉莉和小米两个人在沙滩边上聊天,当小米说完“我是黑户,永远都当不上前台”后,此时梦露塑像上贴满了广告,小米去一张张地撕开贴在“梦露”身上的广告,可以看出小米对于梦露是珍视的。

后来手机里刘会长来的信息打断了这一过程。

同时梦露身上出现广告和涂鸦也预示着“梦露”的巨型塑像不再是一个标志性的风景了,随时可能被社会所抛弃,映衬了小米被炒鱿鱼的境地。

第四次“梦露巨像”出现,是塑像正在被切开运走的过程,几十名工人,从梦露的脚开始切割,最终将矗立在沙滩上的巨大塑像运走,预示了接下来的剧情,当天在小米得到刘会长那一万元,同天晚上又被健哥抢走,并且受了重伤,获得的希望再次破灭,境遇更差了。

梦露的切割预示着阉割威胁,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注定被定义、被侮辱、被伤害、被剥夺权利,在男性面前永远处于弱势躯体的一方,没有还手之力。

第五次“梦露巨像”出现在在小米逃走之后的路上,小米穿着白裙子,逃出了健哥的控制,此时的她自由、无所拘束,在她身边,被切割的梦露被绳子捆绑着正要被运走,越走越远,而小米也骑着电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

此时的梦露和小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梦露在被绑架被毁灭的路上,而小米却向着一条光明的路走去,虽然前途未知,但是小米却有了反抗的力量,预示着整个社会的女性群体将会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