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年优化城市布局延续历史文脉
看这就是上海的地图。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34人,占8.63%;15-64岁的人口为18703674人,占 8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10.1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 人口的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 折叠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854752人,占51.50%;女性人口为11164396人,占48.50%。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地区 106.18。 数量 地区 数量 105.68上升为
折叠地区分布
人口 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相 比2014年末减少10.41万人 统计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相比 2014年末,外来常住人口减少14.77万人,同比降幅为1.5%。 至2012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为1426.93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12.11万人,户籍人 口死亡11.74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8.51‰,户籍人口死亡率为8.25‰,户籍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0.26‰。上海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1岁。
中心大厦 与绝大多数现代超高层摩天楼一样。上海中心大厦不只是一座办公楼。上海中心大厦的9 个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空中大厅和中庭,夹在内外玻璃墙之间。1号区将是零售区,2号区 到6号区将为办公区,酒店和观景台座落于7号区到9号区。空中大厅的每一层都将建有自 己的零售店和餐馆,成为一个垂直商业区。[2] 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玻璃正面,一内一外,主体形状为内圆外三角。形象地说,就是一个 管子外面套着另一个管子。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3英尺到33英尺之间(约合90厘米到10 米),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 冷气需求。降低摩天楼的能耗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让这种大型建筑项目更具有经 济可行性。折叠地基上海浦东处在一个冲积层,上海中心的建造地点位于一个河流三角洲, 土质松软,含有大量粘土。在竖起钢梁前,工程师打了980个基桩,深度达到282英尺(约 合86米),而后浇筑215万立方英尺(约合60881立方米)混凝土进行加固,形成一个20 英尺(约合6米)厚的基础底板。折叠顶部折叠外观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 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城市天际线。折叠编辑本段
黄浦江

上海母亲河的再生——浅谈黄浦江沿岸改造与规划曹骏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09-3 02090794摘要:介绍了黄浦江的历史与地位以及对于上海的意义,滨江建筑及工业遗产的概况,阐述了城市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诉求。
之后结合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提出“共生”的保护策略,并探讨了其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遗产本体三个层面的实现方式。
关键字:黄浦江外滩滨江工业改造世界上不少城市都依傍着江河,形影相随,这些江河也因这些城市而闻名于世,如泰晤士与伦敦、塞纳河与巴黎、哈得逊河与纽约。
在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也有这样一条母亲河,这就是著名的黄浦江。
从一条被称为“黄浦”的普通河流,到冠之以“大黄浦”、“黄浦江”,这不仅关联到一条河流的壮大,更维系着一座城市的发展。
依循着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简要分几个阶段予以论述。
一黄浦江简介1 浦江历史黄浦江(Huangpu River) 上海市境主要河流。
古名东江。
上源为拦路港,主源来自淀山湖,过松江后始称黄浦江。
公元 3 世纪以前,黄浦江江流很短,向南于杭州湾入海。
后几经改道,流向折向东北,流程随之延长,至公元15 世纪前后渐趋稳定,方形成现今黄浦江。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仅次于长江的最大的河流。
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11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
长113.4公里。
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
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
我与浦东开发之缘

我与浦东开发之缘作者:王纲怀严爱云严亚南郭莹严亚南郭莹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23年第05期[口述前记]王纲怀,1941年9月生于上海,高级工程师。
曾任九三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现为清华大学顾问教授。
自1984年起牵头执笔《上海的曼哈顿在哪里?》《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等产生广泛影响的文章;1986年6月,任上海市政府主持的《浦东新区建设方略》课题的总负责人。
曾先后担任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会务组组长;在任上海联合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期间,先后负责了《上海环境功能区划》《上海轮渡发展战略》《高桥石化发展战略》《七五期间上海筹措外资决策分析》等10余個重大课题,参与、见证了上海浦东开发早期研究。
谈及我和浦东开发的缘份,那得从小时候说起。
我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就住在黄浦江边的南市杨家渡地区。
在江边渡口的原木上跳来跳去、抓黄浦江边岸护坡上的小螃蟹……这些都是我童年的快乐记忆。
1955年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刚成立的东昌中学。
学校在浦东,从此每天除了需要步行近3公里外,还必须从杨家渡或东昌路渡江往返。
整整3年,每天摆渡往返,让我对浦江两岸发展的巨大差异有着深刻感受。
一、缘起:由浦江治污引发的思考1958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工作。
1979年,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而调回上海,到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水质管理处工作。
离开上海20多年,再回到这座城市,感觉上海比以前更拥挤,居住条件也更困难,生煤球炉、倒马桶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南京路附近的很多豪华大楼都办了街道工厂,烟囱管从窗户中伸出来,时不时冒着黑烟。
我到环保局第一年的主要工作是每天向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斯大品同志递交前一天“黄浦江(含主要支流)黑臭指数”。
当时,市政府每天都会通过报纸、电台向社会公布母亲河的污染情况。
有几次,我登上延安东路外滩附近的联谊大厦,每当从高处看浦江,都会被两岸巨大的发展差距以及当时的环境污染程度所震撼。
上海世博园区白莲泾河地区多视角规划设计

WORLD EXPO ARCHITECTURE3 规划设计总平面本高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对河道治理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从瑞士、德国乃至日本对驳岸硬化的反对,提出“自然型护岸”的概念,其次是防洪观念的改变,由原来的“裁弯取直”转而采取“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2]。
后工业时代的白莲泾滨水绿地必须处理好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由此,我们从3个不同视角提出“绿波”构想:第一,宏观视角—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结构下的“城市・绿波”;第二,中观视角—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下的“浦江・绿波”;第三,微观视角—世博园区功能结构下的“世博・绿波”。
“波”预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传递与“后浪推前浪”般的功能更迭。
我们希望通过黄浦江的“波”的创意理念,来说明今天的黄浦江在水与城之间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在具体设计中,通过老防洪墙改造利用、设立自然生态驳岸等方法,构筑不同层次的多样亲水空间,让人重新回到浦江边,感受潮汐变化,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力量与美感。
针对世博白莲泾河地区的黄浦江和将作为内河的白莲泾这两种不同类型滨江滨河带,设计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2.1.1 黄浦江护岸空间处理黄浦江是中等强度的感潮河流,每天有2个高低潮位的潮汐现象。
现有的浦西外滩防洪墙和浦东陆家嘴防洪堤,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亲水问题。
人只能感受浦江之宽,无法体会潮汐的水位之变。
当然黄浦江的亲水问题,不仅是个景观美学问题,更是一个技术问题。
场地中造成亲水困难的最大“矛盾体”是黄浦江沿线2.5m多高的直立式L型钢筋混凝土防汛挡墙,总长约1.7km,它们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投资额较大。
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防汛墙能否可被改造利用以节省投资,体现“勤俭办博”原则?通过结构稳定复核计算,现状防汛墙能满足要求,可充分利用其墙体和基础结构,将路面标高4.70m以上的老防汛墙上段截除(图4)。
但上部防汛墙截除后,如何保证千年一遇洪水的城市防洪安全?设计采用“小挡墙结合防洪堤”方法,在4.70m-5.30m高程处用硬质小挡墙,而5.30m以上高程则是土筑防洪堤。
站在新起点

在浦西仅有的几段 情人墙 ,给居住十分困难的上海市 年 1 月底 ,一届 成 功 、精 彩 、难忘 的世 博 会 已 落 下 帷幕 , 0
民 .留下 了浪漫 而 又苦 涩 的记忆 。 滨江 各 区通 过 多年 的改造 ,充分 发挥 两 岸土 地 的综合 效
益 .逐 步 形 成 了 以金 融 、航 运 、商 务 、 文化 、旅 游 、休 闲 开 发 的重 点 地 区 。世 博 会 的举 办 ,使 浦 江 面 貌 焕 然 一新 .
2借鉴世博理念 , 打造世纪精品
上 海世博 会 以 “ 市 ,让 生活 更美 好 ”为 主题 .荟 萃 了 城
各 种 先 进 理 念 和 智 慧 创 意 ,多元 文 化 在 此 交 流 、融合 。去 而 创新 与 科技 将为 我们城 市 的 发展提 供不 竭 的动 力。 上 海世博 园区选 址于 黄 浦江两 岸 ,也 是近 年来 两岸 综合
13 _ 改善市政、交通条件 , 营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
通过 黄 浦江 两岸 的规 划和 建设 ,相关各 区进一 步完 善 了 21 . 诠释创新理念 , 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滨 水 区域 的 综合 交 通 体 系 ,合 理 进 行 交 通 组 织 ,注 重对 各 在 建设 国际大 都市 的过 程 中 .上海要 努 力汲 取世 博会 所 设 案 例 既 要提 升原 创 能 力 .也 要 提 高 二次 创新 和 集 成 创 个 交 通节 点 的衔 接 、处 理 ,重 视 滨 江 步 行通 道和 人 性 化 设 展 示 的 创 新 理念 ,并 借 鉴 国际 上 成 功 的 滨 水地 区开 发 与 建
厂等。
的 历 史 文化 底 蕴 ,继 承 和 延 续 城市 文 脉 .把 不 同时 代 的 建
黄浦江滨江码头遗产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南码头区域贯通

南码头的地名自码头建起伊始就沿用至今,反映出历史变 迁中码头场所对于日常生活视野下交流的积极意义。作为上 海公众集体记忆的载体,地名的延续体现出一种具化的文化 认同。
本次建设是基于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的一次 规划探索与实践。“南码头遗产”是更新改造的对象,“黄浦江 滨江”限定了规划设计的范围。通过规划区域级交通体系、码 头节点、公共活动场地、生态环境、景观小品、夜景灯光等,力图 将其打造成为兼具历史记忆及使用功能的滨江亮点。希望以 此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为相关滨江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码头遗产 更新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码头遗产作为群体记忆中的历史记忆场所,对其开展保护 与更新改造符合当前世界遗产保护趋势。从城市历史发展层 面而言,黄浦江两岸的码头作为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地域文化 与上海都市生活图景的独特语言,保护与更新改造价值较高。
收稿日期:2019-10-31 ;修改日期:2019-12-06 作者简介:沈 雨(1983-),男,浙江绍兴人,工程师.
计,黄浦江沿岸现遗存码头26处。随着时代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多数分布在黄浦江两岸的码头无法产生较高的经济利 益,功能减退逐渐成为码头遗产。在黄浦江两岸贯通景观工程中,合理规划码头遗产,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将其打造成为滨江景
观亮点,并融于滨江整体景观规划中,是需整体考虑、解决的重点。本文以黄浦江东岸浦东新区南码头为例,基于上位规划、码
沈 雨:黄浦江滨江码头遗产景观M厠设计<索与实 一以南码头区域贯通及景观财放造工<为例
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周年总结报告

浦江涅槃·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周年综述(2012年04月26日)/newsdata/news19102.htm图为东大名路358号北外滩滨江绿地——上港花园。
小巧玲珑的绿地平台紧挨着北外滩的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人们可在此休闲散步欣赏浦江两岸风光弹指一挥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这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也是上海践行科学发展观、变革城市发展模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尝试。
十年来,黄浦江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凤凰涅槃。
上海港则从黄浦江走出去,面向大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只是一个伟大历程的开始。
“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四个中心”的重要核心功能区,综合开发规划岸线总长度将由原来的85公里延至119公里,总规划控制面积由原74平方公里增至约144平方公里。
进退之间滔滔黄浦江,曾经商贾云集,见证了中国近代商业的繁华;也曾千帆竞过,将上海带入世界重要港口城市之列;还曾工厂林立,书写下新中国工业发展新篇章。
时光的车轮转入新世纪,由于航运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转移,黄浦江在产业经济方面的原有优势逐步弱化,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和内港外迁进程加速,两岸功能转换已成必然趋势。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开发范围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原卢湾和徐汇7个行政区。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核心任务是将两岸功能由传统工业型转换为现代服务型。
通过生活、工作、休闲、旅游等多元化融合,激发滨水区的活力。
”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力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开发重点集中在老企业的搬迁、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滨江公共环境建设。
上海水泥厂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带与对岸的耀华地块,曾是上海市最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集中了玻璃厂、水泥厂等八家建材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从2003年起到2009年,包括近1万名员工在内的这八家企业相继搬离了黄浦江畔。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同济大学)上

旧工厂改建的旅游点.旧金山
新华码头仓库
上海船厂船台 东昌码头仓库 利用船坞改建旅游设施
利用仓库改建的假日市场
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内容 对一般历史建筑进行更新、利用
民生路码头仓库
东昌港务公司仓库
滨水景观
滨水景观组织构架 利用黄浦江蜿蜒开阔的水体,创造反 映上海城市风貌特征的,具有强烈视觉效 应的滨水景观,并提供多视角观赏滨水景 观的机会。
旧金山
视线走廊 视野 城市标志 重要节点 历史风貌保护区
芝加哥中心区
滨水景观
建筑高度分布和沿江轮廓
标志性建筑400m
第一高度区≤200m
第二高度区≤150m 第三高度区80~100m 第四高度区30~50m 第五高度区≤ 24m 建筑高度梯度
滨水景观
视线和景观
抬高视点.旧金山
开阔滨江视野.华盛顿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1.7
优化方案
SOM方案
Cox方案 Sasaki-Baso方案
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
现状概况
规划范围
总用地: 20.81km2
重点地区总用地: 6.74km2
现状概况
现状土地使用分析
现状土地使用分析
用地类别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突出江边景点.悉尼
比例 100.00% 18.17% 11.14% 4.31% 7.52% 58.89%
存在问题: •功能定位单一雷同 •公共活动空间分布零散 •缺乏对景观环境的整体考虑 •过分追求开发容量就地平衡
总体规划构思
规划背景
三十年代外滩
十六铺
陆家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浦江两岸开发十年:优化城市布局延续历史文脉
东方网记者蒋泽4月26日报道: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今年整整十年。
十年来,黄浦江两岸逐渐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取而代之的是滨江绿地和创意园区,而2010年的世博会,更成为两岸发展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据了解,十年间的黄浦江两岸开发范围为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原卢湾和徐汇7个行政区。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成为上海“四个中心”的重要核心功能区,综合开发规划将包括吴淞口到沪闵路—沪杭路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新增闵行区和奉贤区,岸线总长度将由原来的85公里延至119公里,总规划控制面积由原74平方公里增至约144平方公里。
绿地进入工厂撤出市民企业获双赢
南码头体育休闲园,过去是水果市场、水产市场,也是曾经的危棚简屋集聚的地方。
吴淞口炮台湾湿地公园,过去是钢铁厂填埋钢渣的堆场。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年来,对原有工厂、仓库、码头进行搬迁改造,腾出了约14平方公里的滨江空间,建成了682万平方米的商办楼;动拆迁企业数3400户,动拆迁居民数52358户。
共完成土地收储1451公顷,出让土地205公顷。
黄浦江沿线的货运功能逐步弱化,中心段货运码头全部退出;工业岸线得到改造,以十六铺、北外滩、吴淞为代表的旅游功能初步形成。
仅2011年,就接待浦江游览游客数约320万人次;接待邮轮近200船次,到访海外游客约19万人次。
上海水泥厂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带与对岸的耀华地块,曾是上海市最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集中了玻璃厂、水泥厂等八家建材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其中的“耀皮玻璃”离开了黄浦江边,在常熟重生。
其生产线由原来的两条扩充到了四条,产品升级换代,现在占据了中国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船集团完成上海船厂(浦东)、江南造船厂的搬迁,转到长兴岛拓展;宝钢集团完成浦钢公司的搬迁,集中到宝山发展。
徐汇滨江,曾经灰尘满天飞的地方。
今天,3.6公里的岸线,14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1.4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家园。
黄浦江两岸开发之前,沿岸仅有老外滩和小陆家嘴两处滨江公共岸线。
但十年之后,滨江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面积596.8万平方米,亲水岸线长度23公里,对公众开放的亲水岸线长度20.5公里。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老码头”变身海派时尚聚集地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凝聚着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从明清时期的老城厢、十六铺到近代的外滩,从工业时代虹口杨浦一带连绵的产业港口到代表后工业时代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世博园区,黄浦江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上海城市功能、空间格局的演变。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年,共完成现有主要文物保护项目数96处,完成修复保护修缮利用的文物项目数及保留建筑改造利用项目数33处。
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俗称大洋房,被保留下来,向南移动了34米,整整四个月才移动到现在的位置。
曾经的万人纺织厂,如今变身国际时尚中心;曾经“72家房客”的外滩源,如今成为各类世界“大牌”竞相入驻的商业商务高地。
外滩公共服务中心,曾经集居民住宅、单位办公、商铺、车库的一座小楼。
为改造它,用了六年时间进行规划、竞标、推敲和打磨,终于以朴素、典雅的姿态和谐地融入外滩的天际线。
位于十六铺地区的“老码头”,曾经的上海油脂公司。
如今,老厂房犹在,内部焕然一新,一家家别具风格的餐馆、酒吧在这里集聚,俨然又成一处海派时尚集聚地。
未来十年:征集国际方案结合本地实际
外滩金融聚集带、陆家嘴金融城、北外滩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徐汇滨江高端商务区……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如庆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将由基础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
而到2020年,黄浦江边的世博园区及周边地区,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区域,前滩和徐汇滨江区域,将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带,成为上海“四个中心”重要核心功能区。
此外,杨浦大桥周边地区和吴淞口地区也各有规划设想。
许如庆告诉记者:“在对黄浦江两岸开发时,政府将继续依据规划先行、科学控制、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等原则,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的方式,结合上海本地实际不断修整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