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_尹国有

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_尹国有

满族研究2004年 第2期长白山满族剪纸论析尹国有(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 134001)摘要:一张剪纸往往藏着一段优美的口传故事,一个动人的传说能够引发了无数张剪纸作品的产生,剪纸是口传文化的形象化,剪纸是口传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同根系、孪生姐妹、并蒂莲,是构成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有机体。

关键词:民间剪纸;口传文化;满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4)02-0071-07 一、剪纸是口传文化的形象化80多岁的陕西旬县王村的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老婆婆,她不识字却能唱近百首民谣,她一边剪纸一边唱歌谣,甚至不自主地舞蹈着,她的剪纸象太阳般热烈、富丽堂皇、如画似锦并象生活中的她那样淳朴、纯真、她一边吟唱着:“一树梨花开粉墙,娘在绣房教贤良”、“开窗窗,闭窗窗,里面坐个绣姑娘”,手中的剪刀一边在创造着她心里美好的世界。

陕北安塞枣台村已故的剪纸大师曹佃祥老婆婆,一生唱着“信天游”剪花样,“一对狮子,一对莲,二十四岁儿女全”,“男枕石榴女枕莲,荣华富贵万万年”。

手中的剪纸与口中的歌谣,不离不弃,是一对孪生姐妹。

产生在长白山地域的满族民间剪纸以其扑拙、自然、大气、有讲头儿闻名于世,这些剪纸题材与长白山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一脉相承,是生息在钟灵毓秀、崔巍磅礴的长白山区的满族妇女一边剪着花样,一边讲诉着长白山神话、叙说着这块神秘富饶的黑土地的远古民族的起源,民族图腾、长白山的创世神话、长白山的万物化生神话、山崇拜、树崇拜、动物崇拜、人参故事等等。

满族剪纸与长白山民间口传文化互为营养共同造就了丰富的满族非物质文化,形成为长白山文化中一个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成为长白山文化重要基因,满族剪纸与口传文化密不可分,世代传承,是满族人民心目中的一条河,是一条承载满人的兴衰,喜怒哀乐,神秘与悠然的历史长河,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剪纸与口传文化是孪生姐妹,是复合体。

满族剪纸文化发展历程

满族剪纸文化发展历程

满族剪纸文化发展历程
满族剪纸是满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剪纸技法为主,通过剪纸、折纸、粘贴等手工制作方法,将满族文化和传统题材展现出来。

满族剪纸起源于古代满族的生活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

在清朝时期,满族的剪纸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据史书记载,清朝皇宫中的皇家妃子和贵族们经常以剪纸为娱乐方式,而满族剪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满族剪纸以红色纸张为主要材料,并以剪纸刀为工具。

剪纸刀精细锋利,可以轻松地切割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满族剪纸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花卉、人物、建筑等各种图案。

其中,龙、鹤、蝴蝶等动物形象被广泛使用,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在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剪刀的技巧和手眼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熟练的剪纸工艺师可以根据纸张的不同质地和厚度,以及剪刀的力度和速度,创作出不同层次和效果的作品。

这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小培养起,满族家庭会将这门手艺代代相传。

如今,满族剪纸文化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它不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还被应用到纺织品、服装、饰品等方面。

同时,满族剪纸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常常出现在满族传统节日、婚礼和庆典等活动中。

满族剪纸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它凝结了满族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满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传递给后代,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

满族剪纸文化的未来将继续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艺术作品。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
批 国家 级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 录 。20 0 7年 6月 5
日, 国家文 化部 确 定 , 宁省 锦 州市 的汪秀 霞 经 辽 和赵 志国为该 文化遗 产项 目代表 性传 承人 , 被 并
列入第 一批 国家 级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项 目 2 6名 2
诉求 , 吉祥 的寓意成为其 图案纹饰 的主要特征。
不 管是反 映原 始文 化 阶 段 的 图腾 剪 纸与 萨 满 剪
纸, 还是在 农耕 文 明下 的生 产劳作 、 婚丧 嫁娶 、 教 育 娱乐都 可 以看 到 吉 祥 文化 观 念 的 出现 。 即便
代表性 传承 人名 单 。我 们 认 为 医巫 闾 山民 间剪 纸作为 一种 文化形态 , 不仅 反 映 了其哲 学上 的世
族共 同生活 的地ຫໍສະໝຸດ 区。 医巫 间山地 区 的 民间剪 纸
定意义上为同义词 , 为福与善 。吉为福善之事, 祥 为兆 , 于 征象 , 兆 由此 吉 祥 就是 好 的征 兆 。追 求吉祥 , 趋吉避害, 皆有此心。吉祥文化就是 人 人 们对未 来美 好 的企 盼 并 由此 而 形 成 的一 种 文 化 观念 。吉祥 语 、 吉祥 物 、 祥 图 案 就是 这 一 文 吉
2 0 第 2期 09年
青 海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a o Q nhi om lU ie i ( hl o h n oi cecs orl f iga N r a nvrt P i sp yadSca Sine) n sy o l
NO. 2 09 2, 0
重从 医巫 闾山满族 民间剪 纸文化 观 出发 , 这一 对
文化形 态进行 研究 。


吉祥 文化观

东北民俗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

东北民俗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


L_
关 键词 :
满 族剪纸 艺术特点 民间艺术
以, 满族剪纸题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 十二生 肖” 剪纸 、 “ 吉祥” 剪纸 、“ 萨满 ” 剪纸 。 1“ 十二生肖” 剪纸 , 其 中以动物纪年 、 记时的生肖历法 。 而在十二生 肖中牛、 马、 羊、 鸡、 狗、 猪, 这 六种动物 被驯化为 “ 六 畜” 。“ 六畜” 在传 统观念中寓意家族儿孙满堂、 吉祥美好, 寄托了人们衷心 的祝福 。 鼠、 虎、
兔、蛇、 猴, 这五种野生动物 是人们 熟悉的, 这里有被 人敬畏的虎 、 蛇: 被
中图分类号 : J 5 2 8 . 1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3 - 0 0 6 9( 2 0 1 5 ) 0 2 — 0 0 8 4 — 0 2
人避忌 却依 附人类存活的鼠 ; 被 人们喜欢 的兔、 猴, 这些动物都是 与人类 密不可分的。 龙, 却不同于其他动物 , 它是 “ 灵物”, 是人们幻想出来的, 它
寓意富贵吉祥 , 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 。 人类赋予了十二 生肖深刻 的寓 意, 这也是为什么在剪纸艺术 中十二生 肖剪纸能独具一格的原因。
2 “ 吉 祥” 剪纸 , 是 人民把 向往 美好 的故事 、 人物 、 动物 、 植物有 机 地结 合在一起 , 作为一 个创造性 的材料 剪刻成 图样 。 一般 是送与他 人作 为祝福 , 或是在 自家 显眼的地 方张贴, 希望 生活富贵美满 、 仕途 顺畅、 夫 妻和 睦 、 多子多 福、 健 康长寿 、 万 事如意等 , 包含了人们 对生 活的所 有美
东北 民俗满 族剪纸 的艺术特色
沈阳建 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刘 健 李 艾 刘宇鹤
THE NO R THE AS T F OL K P APE R — CUT OF MANZHU CHAR ACTE Rl S Tl CS

从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特点看其装饰形式

从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特点看其装饰形式

从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特点看其装饰形式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以剪纸为媒介,以满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表达满族人民的生活、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

以下是从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特点看其装饰形式:
1. 勾线成型,形象逼真。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勾线成型为主要特征,不仅线条清晰,而且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 切割纹饰精细,构图布局严谨。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纹饰精细,构图严谨,有细节处理、布局有序的特点。

3. 颜色鲜艳,富于浓郁的民族调性。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作品色彩鲜艳,富于浓郁的民族调性,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体现出了满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4. 意境深远,主题多样。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意境深远,主题多样,不仅表现了生活中的点滴,还表达了满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世界。

5. 寓意深刻,反映历史传统。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寓意深刻,反映了满族人民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

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

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摘要:满族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具有极大的挖掘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和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地了解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满族剪纸;发展历史;地域文化;特点一、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满族剪纸艺术是满族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十分悠久。

据研究,满族剪纸最早在明代开始流行,因为当时女真人的造纸技术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保证。

清代是满族剪纸艺术的辉煌时期,在流传的广泛度和形式数量的丰富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民间技艺的重视和宣传,满族剪纸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逐渐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瑰丽奇葩。

剪纸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面刻画出一些图文式样,具有装饰效果,是民俗风情的一种呈现。

剪纸艺术有南北派之分,一般南派线条柔美、玲珑剔透,北派线条粗犷、特征鲜明,都是各自地域文化特色的表现。

满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北方的东北和华北一带,满族剪纸艺术也多呈现出北派的风格特点。

但具体而论,不同地域剪纸的艺术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别。

例如河北北部坝上一带的剪纸,既有粗犷之轮廓,又有细腻之线条,兼具北派和南派的风格特点。

而长白山地区的剪纸内容以反映民族祭祀和满族风情为主,北派风格尤其明显。

此外,从内容、表现形式和具体用途上也可以对满族剪纸做一些划分。

从内容上看,满族剪纸可以分为人物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动物剪纸、吉祥剪纸和瓜果盆篮剪纸等多种不同类型。

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复色剪纸和点染剪纸等。

在具体用途上,剪纸具有用来装饰室内、祭祀祖先、欢庆节日等不同的用途。

在众多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满族剪纸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满族剪纸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风情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满族人民心理意识和审美追求的具体表现。

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融合发展研究

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融合发展研究

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融合发展研究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两者均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的融合发展备受关注。

这种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对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一、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的概述满族剪纸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

它以纸为材料,以剪刻为技法,通过剪纸的方式表现出各种图案、花纹和形象,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传统图案,还有吉祥寓意、民间故事等内容,深受人们喜爱。

而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同样源远流长。

它以粘土为材料,经过成型、烧制和装饰等工艺过程,制成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陶瓷制品。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陶瓷制品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被誉为“东方瓷器的艺术”。

满族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

它们的融合发展,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碰撞和创新,是东方传统艺术的结合和传承。

融合后的满族剪纸陶瓷作品,不仅具有剪纸的轻盈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特点,还具备了陶瓷的坚硬和光泽的表现力,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满族剪纸图案被运用到陶瓷制品中,通过陶瓷的装饰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剪纸陶瓷图案。

这些图案既可以是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是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故事情节,还有些是具有现代审美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创作。

而陶瓷制品的材质和工艺特点,为满族剪纸图案的呈现提供了更加立体和精美的表现方式,实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

满族剪纸艺术.doc

满族剪纸艺术.doc

满族剪纸艺术说起满族剪纸,可以追溯到远古。

早在16世纪,女真人已有了剪纸,那时是用树皮、鱼皮、皮革、麻布等剪刻而成的粗犷图案。

剪纸是满族古老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满族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艺术沉淀,是反映满族习俗的珍贵艺术品。

满族剪纸充满乡村味道,民族特点鲜明。

从古老的剪纸中可以看到满族人民在长白山丛林狩猎,在黑水间捕鱼,婚祭嫁娶,生活和生产都跃然于纸上,长辫子的男人、大头翅的女人、长袍、马褂等等,不仅如此,它又是家居装饰,好多的枕头、鞋帽和服饰都是以剪纸做复制版本的。

据资料记载,满族剪纸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带入关内登上大雅之堂是在**的坤宁宫建筑上。

坤宁宫是皇帝的洞房,墙壁用剪纸装裱,四角贴喜字顶棚有龙凤双飞,这一剪纸装饰的模式,一直在坤宁宫保留着。

可见满族剪纸由寻常百姓飞入了帝王之家,这对日后满族剪纸影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民国后,满族剪纸沉淀在**的民间,许多作品表现满族所生活的长白山自然面貌风物特产,如《选人参》、《娶媳妇》等。

解放后,**的满族人民依然喜爱用剪纸表达对喜庆生活的热爱。

他们在窗户上张贴喜字,在房屋的顶棚剪贴团花,象征阖家团圆,在栋梁上粘贴以示吉祥丰收、四季平安的希冀。

文革期间,满族剪纸曾一度为“封建的东西”而几乎流失,失传。

可喜的是近年来,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整理,许多喜爱满族剪纸艺术的满族同胞将剪纸艺术不断开掘,使剪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赋予了很多符合时代的内容。

那些标有满族特征长辫子的男人和戴头饰的妇女,旗袍,马褂的服饰和表现生活自然的剪纸作品又重现在各地艺术展览和全国艺术刊物上,这些充满**满族乡土**息的民间剪纸艺术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朵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葩必然开得更加灿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摘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出满族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浅析了满族剪纸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特征。

根据满族人的生活习俗而选择的剪纸创作题材丰富多彩,以及多样的创作手法。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剪纸艺术研究满族民间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满族地区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满族先民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对美的追求。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满足了满族人民的心理需要,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企盼。

第一章绪论剪纸,又叫“刻纸”,是以纸为主要加工材料,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

满族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

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

满族是一个善骑射、喜渔猎、勤劳勇敢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中,满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留于民间的民族遗产,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资料,但这种植根于白山黑水间,通过口传心授,缘物寄情,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代代相传。

第二章满族民间剪纸流源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其基本观念是信鬼神的存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满族先民在白山黑水间骑射渔猎,在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绿野山川孕育了勇悍旷达的天赋,抑制了忧愁悲哀,然而,因为他们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难以理解,加之大自然对他们的无情威胁,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这就是“萨满教”。

他们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物体现象都看作是神,反之,则把一切对人类有害的东西都看成是人间的“胡图”(鬼)或“巴拉尊”(妖)。

满族的萨满教有崇奉神灵的习俗,如天神、地神、祖先神、动物神等17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嬷嬷神,意即老太太。

这些嬷嬷神各有分工,有管子孙繁衍的,管儿女婚姻的,管进山不迷路等。

满族的剪纸就是从这种对嬷嬷神的崇敬开始的,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形象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萨满也需要造成舆论以扩大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巫术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恶,和汉俗迥异。

这就是满族的“色尚白”。

这一色彩观的形成与满族的习俗是有关的:满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丛林峻岭中,这里冬季漫长,到处是皑皑白雪。

出猎时,白色是最好掩护,狩猎时身上有红色,就容易被野兽发现而招来祸害。

天长日久,产生了对白色的崇尚。

满族民间剪纸的创作是满人发挥才智、表达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精神生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臵。

满族姑娘出嫁时,新媳妇必须剪些纸花粘帖在居室或窗户上,作为洞房点缀之用。

谁家的媳妇或闺女窗花剪得巧,不但能在村前村后博得夸赞,同时也能受到婆家的宠爱。

第三章满族民间剪纸与民俗民俗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由特定的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任何一个民俗文化元素,一旦被民俗主体的人所认定、接纳并取得共识,就会成为约定俗成。

当这个民俗文化元素被民俗主体的人们广泛运用到物质与精神的重要层次时,就会渗透到民俗领域并产生有效的文化功能。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密切相连,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象载体,它与民俗相辅相承,彼此促进。

民俗为剪纸的提供了存在的土壤环境,民俗事项是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剪纸具有依附性,既伴随着满族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又成为民俗发展的动力,丰富了民俗的内容。

满族民间剪纸活动是一种民俗文化,是满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民俗的内容。

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巨大的民俗文化价值,它不仅再现了满族民间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图景,而且影射出满族民间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素质。

满族民间剪纸服务于南传上座佛教,伴随佛教贯穿于满族民间人民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相生相依。

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举凡岁时节令、居住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如剪纸作品《东北三大怪》就是例证。

第四章满族剪纸的艺术特征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古朴、粗犷、浑厚、是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集中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审美观念和哲学观念,释放着特有艺术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在扎根乡土的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若干独有的艺术特点。

1、结构万剪不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

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

这是满族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2、简洁生动。

满族民间剪纸产生和流传大部分在农村、由于受到制作工具、制作材料和本身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刻画物象、从而形成了简洁概括的艺术特点。

简洁概括表现民间剪纸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注重求简舍繁,概括提炼出最能体现本质和情感的特定的外在形态,通过剪刻外轮廓的办法,对物象进行神似地刻画。

剪制作品时,往往从抓特征入手,无关的东西尽可去掉,需要强调的就尽力表现。

他们剪人像,有时只剪出人的两只夸大了的眼睛;有时又只剪出人的一张美满全脸的大嘴。

这样做,是因为作者要在不同的作品中强调不同的东西。

优秀的剪纸作品都充分地体现了概括与简洁的特点。

满族剪纸大都剪技粗犷,形象简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他们剪制的《娃娃拉手》和《卖花格格》是一幅高度概括,高度简洁的好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作任何的局部描绘,只选择了娃娃拉手的典型形体动作,运用对折只剪外轮廓的手法,就极其生动地塑造娃娃和格格拉手时可爱形象。

3、形象优美。

剪纸的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美术品种,造型与构成方式不受物象的影响,按照作者主观意象去进行作品形象与构成的设计。

在构成上,满族民间剪纸喜欢表现的物象一个不漏的平铺在画面上,并让其互不遮挡。

构图时,作者不受任何物象间真实存在关系地约束,自由随意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象进行安排。

剪纸作品《东北三大怪》。

可以把媳妇和小孩同时剪出来,还可以把窗的每一个面都平铺于画上,甚至可以把四合院上下左右的房子都正面平面的摆出来,以二度空间代替自然视觉的三度空间,不考虑什么物象在自然形态下的透视关系,大胆采取主观意象的多点透视,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一切。

4、豪放粗犷。

满族民间剪纸在视觉上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剪技独特,明显区别中原民间剪纸,其剪痕粗拙、简约、豁达,红白对比强烈,这在整体上能给人豪放、粗犷的视觉美感。

这些剪技特点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与这块黑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自然造就了生命及生命的性格,那么白山黑水不仅养育了这个民族(满族)的生命,也铸就了他们豪放、粗犷的性格。

这种性格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惧怕见风霜雨雪、酷暑严寒,自由吞吐自然界给它们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致使他们的各种行为与些性格相吻合。

正因为如此,满族劳动人民才给我们创造出剪技独特繁纷的民间剪纸的作品。

比如《嬷嬷人》、《龟与蛙》、《三仙姑》、《双双鱼》等这些鲜活的剪纸作品,无论其内容繁复还是简约,在剪技方面都能给人以粗拙、豁达的视觉感受。

就是《嬷嬷人》的剪纸作品而言,剪技就十分独特,作者运用极为概括、粗拙的剪技,形象地剪出了嬷嬷人象征与特征。

嬷嬷人形象原本起源于满族巫术信仰中的保护人们可以子孙平安,驱邪免灾的“老太太神”,剪纸即人化的嬷嬷神带着满族母系社会习俗的印记,嬷嬷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

作者能够以心去感悟生活,感悟人性的本真状态,并将自己感悟凝练出独特的剪技语言,以不变为可变,将不能成为可能。

充分地表现出人们的愿望与祈盼。

作品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给观者以极大的视觉美感享受与心灵满足。

5、夸张变形。

满族民间剪纸的夸张与变形是大胆而随意的,但又是夸张之有理,变之有据的,并且有较强的承传规范性。

作者依照表现对象的特征和使用意图,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表现手法,对表现物进行从形体结构到存在方式的异变处理,创造非自然真实的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形变中,作者一般只追求传神,不刻意强调逼真,物象的形变方式视需要而定。

需要大就剪成大,不需要就剪成小的,需要圆的就剪成圆的,需要方的就剪成方的,一切不受物象自然形态的影响。

如满族剪纸作品《祭天》、《乌鸦救驾》就是例证。

6、博采众长。

满族入主中原,因特殊的历史原因,满族风俗习惯受汉族的影响较其他民族要深得多,因此,满族的各种礼仪习俗的剪纸中,表现的内容和采取的形式,也自然有很多与汉族相似的,这是文化融合的痕迹,我们还可以以满族祭俗中的花盆式“供花”,婚俗中以“龙凤呈祥”“喜鹊登梅”为内容的喜花,丧俗中的“金楼银阁”纹样等中寻找到。

但融合并没有同化,满族古老的文化烙印深深地刻在每张作品中。

如剪纸作品《满汉娶亲》就是一例证。

第五章、满族剪纸的题材选择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

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的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大众百姓的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题材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生活题材。

因为剪纸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村,所以她们的作品题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劳动生活,有的直接表现自己饲养的家禽家畜,也有的表现生活中常常见到的植物瓜果、蔬菜等。

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的题材,使满族剪纸作品表现出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满族剪纸中,很多以马、牛、羊、鸡、犬、豕等十二生肖动物家畜为题材的,但民间最普遍和最常见的还是以花卉、瓜果、花鸟为多数,并在剪纸中具体生动的反映出来。

具有代表性的四季花卉与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花鸟在形象上是美观富有表现性的,色彩上也是丰富多变的,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如较普遍以鱼、莲为主形象的剪纸作品,就是“鱼戏莲”、“鱼吻莲”、等,其目的不只是为自然界花草虫的写照,而是以鱼代表男、莲代表女、莲代表生来歌颂人类生命繁衍的重大主题。

2、传说故事题材。

从题材方面说,不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参果、樵夫、牧人与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装马靴的“嬷嬷人”,正是满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

“嬷嬷人”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显露着人的完善,替代着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娱乐神明的使命。

“嬷嬷人”是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民间巧手运用折叠与剪镂结合的纸的语言特征,使薄片的材料具有一种体积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