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反思(五篇材料)第一篇: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反思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反思黄赟梦这篇课文记叙了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
这篇文章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间接描写是有难度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提前渗透一下。
而且充分理解了暴风雨有多猛烈之后,能帮助学生体会牛顿的勇敢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
但是在这一板块,我花的时间有点稍微多了些,我想下次可以在观看视频上节约些时间。
而且间接描写的句子找不到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提醒一下,然后讲节约下的一些时间花在对句子的朗读上,通过朗读,让他们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牛顿的勇敢、执着。
这篇文章的理解难点在学生不理解牛顿为什么要这样跳,这样跳有什么用。
所以我用一些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向着风向上跳”、“背着风向上跳”等,让他们明白牛顿这样做是为了了解风力。
在重点学习牛顿测量风力的这一节(第7节)时,我还让学生找牛顿的动作,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牛顿是怎样测量风力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班的孩子遇到了一个问题:“起跳”这个动词,我们班的孩子没找出来。
但是在其他班级试教的时候,其他班的孩子都找了出来。
对于在合格问题,我课上是直接出示了答案,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应该和学生解释一下“起跳”的意思,因为他们肯定是不理解,所以才找不出来。
而且,我想我在以后备课的时候后还要关注到自己班孩子的语文水平,备课的时候要预设的更加周到。
在文章最后,我问学生:“你觉得牛顿真怎么样?”目的就是让学生感悟牛顿的品质,“勇敢”他们是一下就说出来了,但是之后的“执着、爱研究”只有少数几个人体会到。
我想把这个感悟人物品质的环节,分散到之前的学习中去,学完相关的小节,就让他们来说说觉得牛顿怎么样,这样难度可能会降低。
课上完了,可是课后练习我却一个也没有帮助孩子解决掉。
我想这个我以后肯定要改进,争取课后练习能再课堂上解决掉,或者是课堂上能做适当的辅导,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牛顿在暴风雨中》原文

《牛顿在暴风雨中》原文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
“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等着,千万别出去。
”妈妈说。
这个时候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
不过,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
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
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19_牛顿在暴风雨中

特大暴风雨
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 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 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 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罕见
袭击
泛滥
牛顿出生于英国北
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 学家、天文学家。牛顿在 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 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 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 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 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如 此痴迷。
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狂风把牛顿的头发_________________, 雨水把牛顿浑身都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 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 里十分害怕.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
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 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 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 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语言直播厅
想象一下,牛顿的妈 妈回到家,牛顿的弟弟妹 妹会问些什么,他们之间 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
dǒu peng
撑开 空旷
kuàng
biān fú
斗篷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 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 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 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 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 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 “直线”划出牛顿在暴风雨中 是怎么做的句子,用“ 浪线 ” 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hǎn
x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9个词语。
能
区别“像、向”。
2、学习预习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提问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这件事,体会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边读边思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这件事,体会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19牛顿在暴风雨中1

牛顿是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 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
hǎn
xí
fàn làn
罕见 袭击
fēng jiàn
péng
泛滥
rǎo chēng
心甘情愿 疯子 打扰 条件 蝙蝠 乱蓬蓬
dǒu peng
撑开 空旷
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 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我找橡皮。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 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 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 怎么回事。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 儿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 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 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语言直播厅
想象一下,牛顿的妈 妈回到家,牛顿的弟弟妹 妹回问些什么,他们之间 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 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 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 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 了解风力。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 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 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阵一阵地刮,牛顿 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 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 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 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 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 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 些。
kuàng
biān fú
斗篷
再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 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 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 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 佛要倒下来。
读课文,思考:
1、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中, 牛顿是怎么做的?用“——”划出 句子。
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掌握“暴”的字形。
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请你先来看段录像,待会儿,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这场暴风雨。
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2.交流随机解释“泛滥”:泛滥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
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3.引说:出示:罕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理解:“罕见”的意思就是“少见”。
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给出的词自己来连贯地说说这场暴风雨吗。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板书:罕见1)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自己读读,注意读出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来势汹汹?(指名读)6.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7.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并理解1.反馈预习(1)自由读课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词的读音。
出示:词语(2)开火车读词。
字形辨析、分析结构:蓬(蓬松)、篷(3)指名分节读课文,2.引读第1—3节,感受弟弟、妹妹们的惊慌。
19-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

(三)学习9-10小节,了解妈妈的心意。
1.此时,妈妈找来了。自读9-10节,学习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妈妈寻找牛顿,为什么找到牛顿却不把他带回去?
说明:在第5小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根据句中的矛盾之处质疑”这一方法,在第9-10小节的学习中继续指导学生采用这一方法提问,对达成“边读边思考,学习提问”这一目标起到巩固的作用。
二、整体把握,了解文本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什么时候),牛顿为了(什么),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他的妈妈看了后决定(干什么)。
2.交流。
说明: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较弱,教师根据这一实际,通过设计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抓住叙事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说完整,说简洁。这既为后文学习作铺垫,又渗透了叙事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19-牛顿在暴风雨中(邱详)
课题: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课时: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0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罕见、泛滥、心甘情愿”等词语,区别同音、形近字 “蓬”和“篷”。
2.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尝试根据句中矛盾之处提出疑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模仿文中连动句式,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过程,感受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引读理解第10小节,解决疑问“妈妈为什么找到牛顿却不把他带回去”,感受妈妈的良苦用心。(看来妈妈也是一个很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她很支持牛顿,既没有打扰他研究风力,而且还要送他去好的学校。)
6.师根据板书,小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①想象一下,牛顿的妈妈回到家,他的弟弟妹妹会问些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请至少选用两种对话形式来写。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班级()姓名()【课前预习】1.自学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2、看拼音写词语:hǎn jiàn fàn làn jīng huāng xīn ɡān qíng yuàn ()()()()yán jiū bào fēng yǔ kuáng fēng dǎ rǎo dǒu péng()()()()3、圈出正确的读音称赞(cēng chēng) 惊喜(jīng jīn) 扎实(zhā zā) 喝彩(hè hē) 4、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硬是( ) 过硬( ) ①能力强②勉强2、毕生( ) 毕业( ) ①完结②全,完全3、甘甜( ) 心甘情愿( ) ①跟“苦”相对②自愿,乐意4、服气( ) 水土不服( ) ①习惯,适应②信服,顺从5.理解词语:泛滥:罕见:6.思考: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课堂练习】1.把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写具体。
这真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2.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牛顿了解风力的过程:在跳之前,他先要(),在跳完之后,他又要(),接着,(),最后,()。
【课后作业】1.比一比,再组词。
泛()勃()旷()扰()篷()刮()眨()脖()扩()拢()蓬()乱()2.课内阅读:牛顿在暴风雨中(节选)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篷篷)的,(浑混)身都被雨水淋湿了。
他(像向)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像)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蓬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独立学习“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等10个生字;在阅读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抓词素理解词语等方法理解并积累“罕见、暴风雨、袭击、泛滥打扰、乱蓬蓬”等词语;在老师指导正确书空“泛、滥、暴”字的笔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第9、10小节句子中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3、初步学习承接关系的自然段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牛顿的测量风力的实验过程展开合理想象,并背诵这一小节。
4、通过理解关键语句,了解这场特大暴风雨的罕见,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和勇敢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初步学习承接关系的自然段式,背诵第7节。
2、能根据句子中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能在老师指导下对牛顿的测量风力的实验过程展开合理想象
2、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和勇敢坚毅的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牛顿)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牛顿吗?(简单交流积累资料)
2、揭题:(板书课题:牛顿在暴风雨中)指导“暴”的写法。
3、齐读课题,课题质疑。
过渡:课题没有交代清楚牛顿到底做了什么,却强调了“在暴风雨中”。
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场()的暴风雨。
三、抓住关键,深入学习
(一)了解“暴风雨”
1、初读课文,学生交流,师随机板书:特大罕见(理解词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文中哪些关键词句能看出暴风雨的罕见?
学生交流,师归纳板书:河水泛滥
连根拔起
……
3、指导朗读
4、再读课文,文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也让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1)人物语言
出示第2、3、4节
①抓“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千万别出去。
”来理解。
②联系第一节,理解对话的场景,抓神态“担心、惊慌”来理解。
③分角色朗读
(2)人物动作
出示句子: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①读句子(媒体凸现关键词):你们发现了什么?妈妈的行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齐读句子,读出辛苦、艰难。
(3)人物样子
出示句子: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①抓描写牛顿样子的关键词来理解:头发——乱蓬蓬浑身——淋透了
②齐读句子
5、小结:
课文除了第一节直接描写了特大暴风雨的罕见,还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以及样子的描写,从侧面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说明:暴风雨的描写作为教学的第一条主线。
要把一件事物写具体,可以清晰
明了地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
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语句朗读理解,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直接描写,什么是间接描写。
(二)研读“牛顿了解风力”
1、在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中,牛顿到底在干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边读课文边用“——”划出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句子。
2、学生交流,出示第7节
(1)齐读,把表示动作的词找出来。
学生交流,板书:跳测量刻
(2)牛顿像个疯子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他跳的方式可不止一种,你能读明白吗?
交流出示:向着风背着风撑开斗篷(学习:篷;指导生书空)
①设想一下,不同跳法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②出示填空,说说牛顿是怎么做的。
(媒体出示)牛顿先站在做好标记的起点上,然后,身子向着风(背着风)向上跳起,等双脚落地,再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接着用石块刻在地上。
③学生交流
④选择一种跳的方式,根据句式,与同桌交流。
(3)齐读第7节
说明:“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是教学重点。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相应的句子,圈相关动词,用上承接关系的句式将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说清楚,说具体,帮助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学习第8节:
(1)在这样的暴风雨中,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板书:了解风力
(2)出示第8节,指名填上标点
(3)指导读句
说明:使学生明确标点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抓句中设问句,自问自答的标点,突出牛顿不疯,钻研精神的可贵。
指导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小结:在这么危险的暴风雨中,牛顿这么做不是疯了,而是——心甘情愿。
4、读到这里,你认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板书:热爱科学、执着勇敢
5、学习第9、10节
(1)引读第九节
(2)读读第10节,再看看第九节,对妈妈的行为,你有什么问题吗?
(3)出示问题,读第10节,找到答案解答问题。
说明: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把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质疑,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从妈妈前后行为的矛盾之处提出质疑,训练学生思维;再激励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自己解答疑问,提高解疑的能力。
这样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师用牛顿的名言总结课文
2、学生齐读。
附:
(板书设计)
跳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了解风力
特大罕见刻
河水泛滥
连根拔起
……
热爱科学执着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