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体系内容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教学重点:1.中国化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指导意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教学方法:讲述、举例教学方式:授新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首先,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次,以洪秀全、洪仁秆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维新派的革命领袖康有为将经济领域的学习转向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有,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

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因何在?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先进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由于当时主要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没有与中国实际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这样一步步地结合的?它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呢?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又有何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3)1938年,《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源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正面: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反面:由于结合的不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4)延安整风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的共识。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

第一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问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选择)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92年的十四大确立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鲜明地肯定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

在党章的修改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做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了我们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

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

维新变法的改良派采用改良的办法。

孙中山早年上书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道路。

但都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

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

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最先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2、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含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3,、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4、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三节:邓小平理论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第一次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广东考察工作时2,、基础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3、主要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为什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和实践经 验的总结和概括 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内在要求
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感觉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不太能觉察周围的事 物与自己,对不周的
26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 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
27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提问: 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 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 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16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13邓小平1978年十二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flv
3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3.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 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 轮廓。 4.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 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问题 做了重要阐释。

毛概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第一章总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过程(三阶段)第一阶段:党的早期领导人大钊等都曾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

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第二阶段:会议前后党的领导认识到重要性。

1938年10月14日,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9月29日—11月6日)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整风以后全党认识到了重要性。

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全党公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第一,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

第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发挥指导作用,不仅是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在要求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预期目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92年的十四大确立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鲜明地肯定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

在党章的修改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做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了我们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后,又多次从不同角度作了充分的论述,全面界定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辩证分析了‚三个代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说明了‚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和指导地位。

特别是2001年的‚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最重要、最完整、最全面的论述。

2002年的‚5〃31‛讲话又进一步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