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及答案

2011学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卷B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自由人2.异化3. 实践4. 市民社会5.价值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和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 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中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4.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依次更替的主要形式,分别是、、和。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和。

6.列宁认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认识辩证法和的统一。

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各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代表着,代表着。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异化劳动?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5.简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14分)1. 试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自由人自由人,是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的一个小团体(1分)。

所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的抽象的批判一切(1分),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1分),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分)。

2.异化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2分),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2分)。

3.实践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感性活动(2分),体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1分)、物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1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c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c及答案

2011学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卷C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_一、解释题(要求内容要全面、准确。

每题4分,共16分。

)l、市民社会2、“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主观辩证法4、马赫主义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

每题6分,共24分。

)I、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私有制。

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3、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4、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异化劳动?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四、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每题18分,共36分。

)l、试论毛泽东《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2、试论邓小平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曲折前进、波浪式发展规律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C参考答案要点:一、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1.马克思、恩格斯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分),并沿袭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社会的经济基础(2分)。

2.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2分),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2分)。

4.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2分)。

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1分)。

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1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发展史常考论述题目

马克思发展史常考论述题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第一讲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这是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

(2)这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

(3)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需要。

(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学习的。

二、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把握思想史和真正历史的关系;2、把握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观点思想的内在演绎过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人物思想);3、非马克思主义者、仿马克思主义的人写的著作思想观点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门怎么样的科学?1、这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2、这是一门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的科学;3、这是揭示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科学;第二讲一、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是什么?1.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

(3)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2.自然科学基础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3.思想条件:(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利叶、圣西门);(3)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等);(4)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梯里叶,基佐)二、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的?两个转变: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1)1835—1841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时期,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这是开始转变期;(3)1843—1845年,《德法年鉴》时期,这是实现转变时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A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A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8 分)1. 异化劳动2. 相对剩余价值3. 三个代表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 市民社会6. 沙文主义二、填空题(20 分)1.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出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和上。

2. 和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 列宁根据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经济关系的特点,探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主要的具体形式,分别是、、、。

4. 列宁认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三者的统一。

5. 恩格斯指出,是艺术创作的最基本的原则,这种创作原则的实质是就是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从现实出发,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是、、。

7. 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殊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8. 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9. 资本的使命就是创造和攫取。

三、简答题(42 分)1 .简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简述列宁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垄断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4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

5.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6. 简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意义。

7 .简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对马赫主义哲学的批评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阐述。

四、论述题(20 分)1. 试论毛泽东《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8 分)1. 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1 分)。

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0.5 分);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0.5 分);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0.5 分);第四,人与人相异化(0.5 分)。

2. 相对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1 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1 分),在相对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1 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1.马克思不是教条的原因:1)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2)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3)教条主义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是方法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方法之中包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比如观点有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阐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基本矛盾,方法有唯物主义批判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历史分析方法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历史就是完整的人的诞生过程,去除异化是所有人自由全面的条件。

二、以时间顺序列举马克思恩格斯的五部著作,并说明其主要内容。

(一)1843年10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述了马克思如何实现社会解放和运用什么力量来实现,第一次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完全转为共产主义的一个标志,1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社会根源,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的任务。

对天国的批判变为城市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为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为对政治的批判。

2马克思批判了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

3马克思分析了德国革命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阐述了无产阶级由于历史地位而具有了世界历史使命,(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

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

恩格斯还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伪善的。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名词解释(4*5=20)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2、论述题(25*2=50)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3、论证题(30*1=30)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2003年1、名词解释(5*5=25)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验批判主义2、简述题(15*5=7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3、论述题(25*2=50)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2004年1、名词解释(5*5=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2、理论综述题(15*5=7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3、综合分析题(25*2=50)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5年1、名词解释(4*5=20)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2、原著理解(10*3=30)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价值(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又抛弃了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名词解释(4*5=20)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2、论述题(25*2=50)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3、论证题(30*1=30)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2003年1、名词解释(5*5=25)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验批判主义2、简述题(15*5=7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3、论述题(25*2=50)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2004年1、名词解释(5*5=2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2、理论综述题(15*5=7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3、综合分析题(25*2=50)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5年1、名词解释(4*5=20)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2、原著理解(10*3=30)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价值(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又抛弃了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谁不是按照直线进行的)。

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变成(被片面的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请说明:其一,这三段各式哪两位经典作家在阐述什么理论时讲的其二,各用最精炼的一句话对上面三段分别作出概括其三,分别指出这三段话的现实意义3、基本知识题(10*8=80)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列宁归纳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卢森堡在世纪之交对伯恩斯坦理论的批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普鲁东主义的批判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基本内容4、归纳论述题(20*1=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006年1、名词解释(4*5=20)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米勒兰入阁事件《文学和生活》实践哲学《劳动与垄断资本》2、原著理解(6*5=30)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因而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

法国人和英国人虽然对历史历史联系得出了片面认识,毕竟提供了对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为什么说德国人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过世俗基础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怎样理解“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矛盾”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跋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它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工作还没做呢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为什么说“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做”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代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回答(1)这段文字的出处(2)自由买卖的言论为什么对中世纪的市民有意义3、知识点考察(10*7=7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历史背景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斯大林的经济规律理论4、综合概括(30*1=30)写出马恩《共产党宣言》的结构体系的较详尽框架2007年1、名词解释(4*5=20)《哲学的贫困》主观社会学《法德农民问题》《辨证理论批判》普鲁东主义2、原著理解(10*4=40)(1)说出这段原著的作者、原著的名称(2)指出文字中注出下划线的部位在整个段落中表达的含义(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本段内容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科学开始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只是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

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二、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质的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想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人的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三、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

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

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诚然”——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

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的。

”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

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四、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一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

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一花及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人这个存在物必须被归结为这种绝对的贫困,这样他才能从自身产生出他的内在的丰富性。

因此,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变成人的。

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

我们知道,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

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说来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

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

3、知识点考察(10*7=70)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的提出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尔施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结构的批判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柯亨对唯物史观的解读4、综合概括(20*1=20)抽绎马恩著作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观2008年1、名词解释(5*6=30)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致《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欧洲社会主义《进一步,退两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原著阐述(15*4=60)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怎样论述“认识是一串圆圈”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背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唯心主义观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3、知识论述(20*2=40)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4、综合理解(20*1=20)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2009年1、名词解释(6*5=30)《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经济学》伯恩斯坦卡夫丁峡谷《“论问过社会问题”跋》2.原著阐述(10*6=60)《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共产党先进性思想试述《提纲》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劳分配思想《矛盾论》写作思想,内容,历史背景《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卡·马克思(1848至1850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作背景及内容3、知识论述(20*2=40)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并对其进行分析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给我们怎样的启迪4、综合理解(20*1=20)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