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及答案

2011学年春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卷B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 分数: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自由人2.异化3. 实践4. 市民社会5.价值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和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 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中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4.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依次更替的主要形式,分别是、、和。

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和。

6.列宁认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同一,是指唯物辩证法是、认识辩证法和的统一。

7.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各个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代表着,代表着。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异化劳动?3.简述剩余价值理论伟大发现的意义。

4.简述交换的四种形式。

5.简述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14分)1. 试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B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自由人自由人,是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于1842年在柏林成立的一个小团体(1分)。

所谓自由人的典型特征是不加区别的抽象的批判一切(1分),鼓吹彻底的否定,在毫不相干的场合高喊共产主义和无神论的极端激进的词句(1分),提不出任何积极的纲领和办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分)。

2.异化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2分),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2分)。

3.实践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感性活动(2分),体现了客观性与主体性(1分)、物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1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绪论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里的学问,而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武器,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

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是不断地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普遍的原理,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情况千差万别,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必须结合各自的国情。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对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错误理论和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的批判精神,为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阻力,面临过不少的挑战,正是在客服阻力和迎接挑战中,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与前进。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各章简答题.doc

马克思主义提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其后继者所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观点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运用、发展、创新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一一客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运用、丰富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1.时代和实践2.具体实际3.吸收斗争4.曲折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依据?C1)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C2)无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C3)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C4)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1.马克思主义创立2.列宁3.苏东剧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人资本主义人无产阶级人三大发现@思想理论条件人德国:奠基者,集大成,画上句号.黑格尔哲学遗产: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过程论思想(发展思想)和总体性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方法和人本主义历史观。

人英国:奠基者,完成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剩余价值,地租,利润,利息人英法: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构想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实验贡献:1.抨击2.方案缺陷:1.动因2.本质3.途径4力量5.幻想*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思想历程?1.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

内容: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来肯定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试重点、试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什么说《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两个转变的基本完成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的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和政治解放等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揭示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并批判了鮑威尔等人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的错误。

2.马克思指出,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马克思对宗教的上述观点表明他已开始建立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他用社会的客观现实说明宗教的作用及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表明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表明他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3.马克思明确的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他指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在批判宗教时抽象的谈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政治解放。

实际上,他们讲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它并不谋求消灭私有制,因而也不可能消灭宗教。

可见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才能够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在实现政治解放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鲍威尔等人认为通过哲学的批判就能实现对国家的革命改造,就能实现政治解放。

马克思指出这种用批判的武器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做法,只是脱离社会实际的唯心主义幻想。

武器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变革社会现实的革命实践,进行武器的批判的社会力量也不是鲍威尔之类的所谓批判者,而是被他们所蔑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题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1.马克思不是教条的原因:1)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2)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3)教条主义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2.马克思主义是方法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方法之中包括立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比如观点有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阐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基本矛盾,方法有唯物主义批判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历史分析方法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历史就是完整的人的诞生过程,去除异化是所有人自由全面的条件。

二、以时间顺序列举马克思恩格斯的五部著作,并说明其主要内容。

(一)1843年10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述了马克思如何实现社会解放和运用什么力量来实现,第一次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完全转为共产主义的一个标志,1马克思揭示了宗教社会根源,把宗教批判发展为政治批判的任务。

对天国的批判变为城市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为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为对政治的批判。

2马克思批判了割裂理论与实践的理论派和实践派,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

3马克思分析了德国革命可能性在于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阐述了无产阶级由于历史地位而具有了世界历史使命,(二)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尝试和第一篇文献,马克思称其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地研究“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

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及其不合理和非人道性,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各种现象如竞争、自由贸易、价值、地租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结果。

竞争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

恩格斯还批判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认为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都是私有制关系的理论表现,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和伪善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马克思主义:由马恩两位天才的科学巨匠兼伟大的革命导师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产生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革命化,摆脱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诞生:(1)产生历史条件:时代产物—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创造了巨大财富,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大工人运动)(2)思想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唯物主义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b阐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揭示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E 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观点及其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历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劳动价值观。

剩余学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手稿’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变。

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内容》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1.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是()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答案:C2.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初步探索的著作是()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D:《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答案:A3.以()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

A:科学社会主义B:剩余价值论C:唯物史观D:劳动价值论答案:C4.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说,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解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A:个人智慧B:集体智慧C:历史智慧D:群体智慧答案:B5.恩格斯说:“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这个人指()。

A:谢林B:康德C:费尔巴哈D:黑格尔答案:D6.《神圣家族》的主要内容包括()。

A: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C: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关系概念答案:ABC7.《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其主要内容包括()。

A: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B: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C: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D: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E: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答案:ABCDE8.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包括:()。

扬州大学8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A)2023年考研真题

扬州大学8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A)2023年考研真题

扬州大学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A卷)
科目代码811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满分150
注意:
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简述题(共5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简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大意义。

2.简述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3.简述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进一步阐发的基本内容。

4.简述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观点。

5.简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二、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2.试述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

《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

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

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

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

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4)埋葬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5)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道路。

(6)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7)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简述《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答:(1)写作背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拉萨尔派的合并虽然扩大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影响,但也造成了党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不纯,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为了维护工人队伍的团结,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这就使党内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全面进攻。

杜林的著作形成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即所谓“杜林主义”。

杜林主义的出现,更进一步严重损害了德国党。

为了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当不致分裂,也为了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保证德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发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应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决定公开回击杜林的进攻。

当时,由于马克思正集中完成《资本论》的著述,恩格斯便毅然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担负起了批判杜林主义的责任。

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这一穿世名著,在科学上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2)主要内容: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是如何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答:《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伯恩斯坦系统、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战书。

(1)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论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2)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挑战,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攻击,对马克思经济危机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修正”,构成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主要方面。

(3)伯恩斯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责难,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任务的曲解,以及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等方面。

4、如何评价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答:(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去当年有很多新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

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

三、论述题(二选一)1、试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答: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有:(1)垄断是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的一定阶段就自然而引起垄断。

(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的实质,是垄断组织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来攫取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3)帝国主义有五大经济特征。

第一,生产和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第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第三,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4)帝国主义经济的基本现象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但是,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

(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主要表现有:首先,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的趋势,这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

其次,食利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和食利国的出现是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的另一表现。

再次,国民经济军事化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加深的主要表现之一。

最后,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是帝国主义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

帝国主义的垂死性的表现有: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采取日益社会化的形式。

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意义有:(1)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的观点得到了验证。

(2)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得到了验证。

(3)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争议较大,但是帮助我们认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2、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建设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全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整体社会也开始了全面转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从1982年党中央提出制定“六五”计划的建议开始,就把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