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食用菌是一种被广泛食用和栽培的真菌,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然而,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安全生产和高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这些措施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病虫害的种类食用菌的病虫害包括真菌病、细菌病以及各种虫害。

真菌病主要是由霉菌、褐腐病菌和青霉菌等引起的,如霉变、褐变等。

细菌病则由细菌引发,主要有软腐病、菌核病等。

虫害包括蚜虫、蚜蚁、蚜蝇等。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2.1、土壤和介质处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土壤和介质环境。

因此,在栽培食用菌之前,需要对土壤和介质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

其次,选择适宜的介质用于菌丝生长。

常见的介质包括木屑、稻草等。

这些介质应经过蒸煮和晾晒处理,以确保杀灭病原菌和虫卵。

2.2、育苗时的措施在育苗阶段,需要注意加强灌溉和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同时,对于育苗培养皿和育苗基质,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环境,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2.3、合理的施肥和水肥管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环境。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水肥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和水分过多,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用菌的栽培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尽量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的杂草清除,定期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理害虫和病虫的死亡体,以避免它们滋生和繁殖。

2.5、合理的栽培管理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的栽培管理。

例如,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菌丝的生长情况,及时对病菌和虫卵进行鉴别和处理。

此外,要注意适宜的温湿度控制,避免高温和湿度过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对抗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生物对生物的嫁接方式,将抗病虫性强的品种与优质食用菌品种进行嫁接,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性。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一、病虫害的概述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防虫害是至关重要的。

二、病虫害的分类及特点1、病害分类1.1 真菌病害1.2 细菌病害1.3 病害1.4 线虫病害1.5 昆虫病害2、病害特点分析2.1 真菌病害的特点2.2 细菌病害的特点2.3 病害的特点2.4 线虫病害的特点2.5 昆虫病害的特点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环境调控1.1 温度控制1.2 湿度控制1.3 光照控制2、土壤消毒2.1 热水消毒2.2 化学消毒2.3 生物消毒3、病虫害防治剂的选择和使用3.1 杀菌剂的选择和使用3.2 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3.3 杀线虫剂的选择和使用4、病虫害疫苗的研制和使用4.1 疫苗的研制4.2 疫苗的使用技巧四、病虫害的预防措施1、种植材料的选择和处理1.1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种植材料1.2 种植材料的处理方法2、消毒工具和容器2.1 消毒工具的选择和使用2.2 容器的消毒和清洗3、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控3.1 定期巡视和勘察3.2 监测设施的建设和使用3.3 采取防控措施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2、监测设施建设方案3、种植材料处理示意图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植物检疫法:指对进出口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的法律规定。

2、农药管理法:指对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管理的法律规定。

3、生物防治法:指利用生物制剂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法律规定。

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4-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ppt课件

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4-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ppt课件
是链孢霉初侵染的主要途径。 • 发病条件:链孢霉在25-36℃生长最快,孢子在15-30℃萌发率最高。
培养料含水量在53-67%链孢霉生长迅速,特别是棉塞受潮时,能透 过棉塞迅速伸入瓶内,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粉红色的霉层。链孢霉在 pH5-7.5生长最快。
一、食用菌病害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7、酵母霉
渣状。
二、食用菌虫害
(三)瘿蚊
• 瘿蚊成虫可直接飞入防范不严的培养室,其卵、蛹、幼虫及其 休眠体主要通过培养料带入。成虫不直接危害,但能成为病原 菌、螨类等病虫的传播媒介。
• 瘿蚊以幼虫危害为主,其个体小,肉眼较难看清,当幼虫大量 繁殖群聚抱成球状,或成团成堆,呈橘红色番茄酱样出现在培 养料上时,才很明显。幼龄幼虫主要取食菌丝,取食时先用头 部去捣烂菌丝,再食其汁液,受害菌丝断裂衰退后,变色或腐 烂。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9、放线菌 1 为害情况及症状
放线菌发生时在瓶壁上出现白色粉状斑点,有的会大量吐水;有的 会形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有的会交织产生类似子实体的结构, 多数种会产生土腥味。 2 形态特征
(3)发病规律 放线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尤其是在中性、碱 性或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最多。此外,在稻草、粪肥等也都有分 布。初次侵染是通过空气传播孢子,再次侵染是用于做培养料的原 材料。
二、食用菌虫害
(二)菇蚊
• 菇蚊的卵、幼虫、蛹主要随培养料侵入,成虫则直接飞入培养 场所产卵繁殖。
• 成虫对菌种不直接造成危害,但能携带病原菌。幼虫若较早地 随培养料侵入,则以取食培养料和菌丝为主,从而影响菌种定 植蔓延,造成发菌困难。轻度危害时,因虫体小,隐蔽性较大, 往往不易发现。严重时菌丝被吃尽,培养料变松、下陷,呈碎
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尤其是高温潮湿条件下,再次侵染更为频繁。 • 发生条件:制作菌种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棉籽壳等,如灭菌不彻底极易受木霉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全套课件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全套课件
某食用菌种植基地由于防治措施不当,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不仅影响了食用 菌的产量和品质,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
某食用菌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食 用菌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经验教训总结
01
02
03
04
经验一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障 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需
防治意义与重要性
防治意义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和危害,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重要性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食用菌生 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 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虫害识别
蠓虫
蛞蝓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螨虫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诊断方法与技巧
观察症状
注意观察食用菌的生长 情况,包括菌丝体、子
实体等部位的变化。
显微镜检查
使用显微镜检查菌体表 面或培养基中的病原微
政策法规对行业影响分析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 保障。
法规监管
加强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管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 健康。
市场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推动食用 菌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整体竞争力和附加值。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1.1黑霉病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产的常见病害。

黑霉病是好湿性真菌,比较容易发生在平菇以及银耳等食用菌制种过程中。

堆肥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气生菌丝,其分解淀粉的能力较强,能迅速占领料面形成交织稠密菌丝垫。

黑霉病的菌丝体在基物内或是在其上迅速蔓延,而发生这一病害的条件多是在土壤以及空气和粪便中,这一病害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生长速度较快。

1.2木霉病木霉病对食用菌产生的危害也较大,其包含多种类型,有绿色木霉以及康氏木霉等,出现原因主要是制种时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或是培养的条件不适。

木霉病主要是在高温25~30℃,高湿环境下发生,初期菌丝呈现出白色,纤细致密,并形成没有固定形状的菌落,高温下几天就能满布料面。

1.3褐腐病褐腐病主要对香菇以及草菇和双孢菇的危害较大。

病菌只侵染子实体,双孢菇发育期,感染这一病害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在土中形成菌索时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白色绒状物,直接达到15cm以上,产生后垣孢子时会变成黄褐色。

在其子实体分化时被侵染,会形成不规则硬团块,上覆白色棉絮状菌丝,到后期时就变成暗褐色。

子实体生长末期时受到侵染,菌柄会加粗从而形成大脚菇,并有恶臭。

2.食用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实施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充分注重方法的针对性应用,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能准确判别病虫害的前兆较为关键,下面就食用菌常见病虫害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2.1加强对黑霉病的防治防治食用菌黑霉病,要妥善打理好环境卫生,清理以及隔离污染物和采菇后的残留物等,并保持培养室以及栽培室和周边的卫生环境,这是避免侵染最有效的方法,对堆肥彻底消毒,菌种瓶的棉花塞避免出现受潮积水的问题。

还可通过药物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占干料重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能有效防治黑霉病。

2.2加強木霉病的防治防治木霉病主要是培养室以及栽培室要保持低温环境,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右,做好清洁卫生以及通风的工作。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xx年xx月xx日•食用菌病虫害概述•食用菌病虫害的诱因•食用菌病虫害的预防措施•食用菌病虫害的化学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目录01食用菌病虫害概述食用菌病虫害是指在食用菌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由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对食用菌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定义根据病因,食用菌病虫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其中,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则包括环境不适、营养失调、药害等因素引起的病害。

分类定义与分类1危害与影响23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产量大幅度下降,影响生产效益。

产量下降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品质下降,影响销售价格和市场需求。

品质下降部分病虫害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需要引起重视。

安全隐患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保障食用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防治意义目前,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其中,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易产生药害和耐药性等问题;物理防治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但效果不稳定;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但效果慢且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现状防治意义与现状02食用菌病虫害的诱因品种退化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导致食用菌品种退化,抗病性下降。

种质资源匮乏缺乏高质量的种质资源,无法满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求。

品种与种质问题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食用菌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设施老化栽培设施老化,缺乏维护,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环境与设施因素栽培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的栽培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管理不当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

栽培与管理方面交叉感染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食用菌之间的交叉感染,导致病原菌与害虫的传播。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食用菌类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活动,它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保证菌类的健康生长和产量,选择合适的病虫害防治药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如何选择适合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一、常见的食用菌类病虫害及其危害在食用菌类的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以及病毒性病害。

这些病害会导致菌类的生长异常、产量下降,甚至全部丧失。

1.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食用菌类栽培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菌核菌病、菌核腐烂病等,这些病害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会导致菌核的变形、发霉,严重影响菌类的质量。

2.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对于食用菌类的栽培同样具有较大的危害。

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软腐病、炭疽病等,这些病害会引起菌类的叶片发黄、变软、腐烂等,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3.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一类常见且难以控制的病害。

病毒性病害会导致菌类的叶片变黄、呈现迹象性纹理,并严重影响菌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的原则在选择病虫害防治药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原则: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2. 高效性原则: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应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3. 持久性原则: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应具有较长的持久性,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防治效果。

4. 环境友好原则: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应符合环保要求,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三、常用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药剂主要有化学合成农药和生物农药两种类型。

1. 化学合成农药:化学合成农药是一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常用的化学合成农药有氯氰菊酯、三唑磷、吡虫啉等。

这些农药具有防治效果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剂量,以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相对环境友好的病虫害防治药剂。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很受人们喜爱,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虫害。

防治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无害化生产。

1、竞争性杂菌的防治1.1发生特点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绿霉、青霉、链孢霉等,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的菌棚,在培养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而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1.2防治方法选用成熟培养料并调至弱碱性,配料时加0.1%~0.2%多菌灵或克霉灵,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增加菌棚通风量。

出菇时,防止高温高湿不透气。

发现病症后,及时去掉霉点,用石灰水覆盖住发病部位,并在四周涂抹0.2%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2.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软腐病。

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

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2.2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分钟,加强通风透气。

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3.1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

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3.2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湖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链霉素或含150mg/L的漂白粉水溶液。

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

4、虫害4.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的害中主要有菇蝇、菇蚊,均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影响菌丝体定植和发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真菌性病害-双孢蘑菇褐斑病(干泡病)
病原:轮枝霉
病症:菌盖上许多不规则的针头大小的褐色斑,斑点逐渐扩 大并凹陷呈灰色,菇体不腐烂、无臭味,干裂枯死。
防治措施 基本同褐腐病的防治。
39
真菌性病害-软腐病
病原:树状轮枝霉
病症:培养料上有一层灰白色棉毛状菌丝,后成水红色。子 实体成淡褐色水渍状软腐,手触即倒,但不成畸形。
鬼伞类(Coprinus)
25
木霉病害
银耳木霉病
27
木霉病害
蘑菇木霉病
28
木霉病害
香菇木霉
29
木霉病害
毛木耳木霉病
30
红色脉孢菌
31
黏菌病害
32
黏菌病害
毛木耳黏菌病害
33
竞争性杂菌发生的原因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菌种不纯 接种过程消毒不规范 培养环境不洁杂菌污染机会高
34
竞争性杂菌防治措施
8
生理性病害常见症状及成因
菌丝徒长
菌种扩繁挑取过多的气生菌丝 高温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培养基含氮量过高
菌丝萎缩
培养基养料不足 氧气不足
培养料湿度过大 高温
9
生理性病害常见症状及成因
子实体畸形
通风不良 机械损伤
死菇
水分缺乏 通风不良
温度偏高 农药危害
湿度过大 机械损伤
10
正常平菇
畸形平菇
11
香菇菌褶、菌柄不分化
36
真菌性病害-双孢蘑菇褐腐病(湿泡病)
病原:疣孢霉
病症: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子实体受到感染时,
表面出现一层白色棉毛状病原菌菌丝,菌柄肿大成水泡状
畸形,进而褐腐死亡。
37
褐腐病的防治措施
⑴ 出菇室彻底杀灭病菌及害虫。 ⑵ 覆土消毒。 ⑶ 培养料后发酵处理或进行消毒。 ⑷ 栽培季节要选好。 (5)栽培过程中发病,加强通风,降温降湿。 (6)发病严重,应及时销毁病菇,并清理料面或覆土。
12
正常猴头菇
畸形猴头菇
13
生理病害
空气干燥引起的食用菌干裂
14
生理病害
生理病害
生理病害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湿度过高,形成 的菌丝在菇床表面的棉絮状积层。
17
生理病害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菌盖发育迟缓, 形成大量棉絮状菌丝和小菌盖。
18
生理病害
湿度过低菌盖皱裂 正常菌盖
19
生理病害
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偏高,引起菌 丝徒长,仅形成少量的原基。
蛀食菌丝体、子实体和培养料,常使 菌块发生水渍状腐烂,耳片被蛀食 后常引起烂耳或萎缩,导致大量细 菌感染继而腐烂。
黑腹果蝇 1. 成虫 2. 卵 3. 幼虫
成虫携带杂菌和线虫,传播病虫害。
55
虫害及其防治-昆虫
防治方法 (1)防止成虫飞入;清除废料,减少下季虫源;
(2)出菇室用前每100 m3空间可用敌敌畏1.5 kg,或用 硫磺(5 g/m3)多点烟熏,密闭2d后再用。
菌种制作和栽培场所的严格选择 培养料的处理 培养基质彻底灭菌 保证菌种质量 接种场所彻底消毒,无菌操作接种 培养室和出菇室的环境卫生 定期检查污染菌并及时处理
35
三、非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食用菌受 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寄生而发生病害,叫侵 染性病害。
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细 菌和病毒。
23
竞争性杂菌
细菌 酵母菌
芽孢杆菌(Bacillus sp.) 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 欧文氏杆菌(Erwinia sp.)
红酵母(Rhodotorula rubra) 橙色红酵母(R. aurantica) 黑酵母(Aureobasidium pullulans)
24
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病原菌:假单胞杆菌。 病症:发病初期,菌盖或 菌柄上有淡黄色水渍状病 斑,并散发恶臭气味,高 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 子实体腐烂。
防治措施 参照褐斑病 43
细菌性病害-褐腐病
金针菇褐腐病
44
细菌性病害-黑腐病
鸡腿菇黑腐病
45
细菌性病害-黄腐病
杏鲍菇黄腐病
46
病毒性病害
双孢蘑菇菌丝退化、变褐、柔软,无菌丝束,不能形 成子实体,严重时形成无菇区。
子前及时采收,防止病毒通过孢子传播。
50
第二节 虫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生产及食用菌干品贮藏期间都会发生虫害 严重影响产量和子实体品质 食用菌害虫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等
51
虫害及其防治-眼菌蚊
幼虫蛀食培养料、菌丝体和子 实体,造成菌丝萎缩,影响发 菌,使菇蕾、幼菇枯萎死亡。
眼菌蚊
成虫不直接为害子实体。
52
虫害及其防治-嗜菇瘿蚊
幼虫为害
蛀食菌丝,菌丝衰退,菇蕾枯死;
蛀食菌柄、菌盖和菌褶;
嗜菇瘿蚊 1. 雌成虫 2. 卵 3. 幼虫 4. 蛹
排出粪便,污染蘑菇,影响品质。
53
虫害及其防治-蚤蝇
幼虫的危害同眼菌蚊。
蚤蝇的成虫和幼虫
成虫携带大量的病原孢子、 线虫和螨类,是病害的传播 媒介。
54
虫害及其防治-黑腹果蝇
20
生理病害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食用菌 形成短粗的菌柄和小菌盖
21
生理病害-防治方法
1、详细分析出现生理性病害的各种原因 2、综合各种因素确定病因 3、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22
二、竞争性杂菌 :并非直接侵入菌体的内 部,而是通过在食用菌的培养料上生长, 与其争夺养分并产生毒素为害的杂菌。
防治措施 参照褐腐病
40
细菌性病害-褐斑病
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 病症: 菌盖上出现小的黄色或黄
褐色的变色斑点。
主要为害双孢蘑菇和平菇
41
防治措施: ⑴ 菇棚、床架、用具等彻底消毒。 ⑵ 培养料和覆土按要求发酵或消毒。 ⑶使用清洁水,通风降温降湿。 ⑷及时摘除病菇,可喷洒500倍漂白粉溶液。
细菌性病害-腐烂病
放线菌
白色链霉菌(S. albus) 湿链霉菌(S. humidus)
粉末链霉菌(S. farinosus) 诺卡氏菌(Nocardia )
霉菌
青霉 )
曲霉(Aspergillus )
脉孢菌(Neurospora)
毛霉(Mucor )
根霉(Rhizopus )
47
病毒性病害-香菇
48
病毒性病害-平菇
菌丝生长减慢; 菌柄肿胀呈畸形; 菌盖开裂或菌盖很小或无; 菌盖与菌柄有水浸状条斑。
49
病毒性病害防治措施
1. 选用耐(抗)病毒优良品种。 2. 减少害虫,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 出菇室、床架、器具等用前进行消毒。 4. 培养料进行后发酵处理或巴氏消毒。 5. 发现感染病毒的菇棚,必须在子实体散发孢
61
(3)培养料堆积发酵,彻底杀死其中的虫卵和幼虫。
56
虫害及其防治-昆虫
(4)人工捕捉和灯光。 (5)药剂防治 800倍敌敌畏药液熏蒸。 (6)黑腹果蝇可用糖醋液诱杀。
57
虫害及其防治-螨类
1.培养室卫生 2.培养料处理 3.出菇室消毒 4.菌种检查 5.药剂防治 6.诱杀法防治
螨成虫及若螨
58
虫害及其防治-线虫
第五章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
2
食用菌病虫害: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由微生物引起的称病害。 虫害:由昆虫引起的称虫害。
7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生理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由不良环境 条件所造成的病害称生理性病害。
1.菇室卫生 2.培养料处理 3.覆土材料处理 4.使用洁净水源 5.药剂防治
59
虫害及其防治-软体动物
1.菇房卫生 2.菇床保护 3.人工捕捉 4.毒饵诱杀
60
第三节 防治原则
食用菌多种病虫害又多发生于出菇期,出菇 期短,此外,菇体的吸水力极强,一旦出菇期药 物防治菇体将留有大量农药,因此,食用菌病虫 害的防治原则是防重于治,以预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