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控与生物防治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控与生物防治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日益重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然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病虫害的防控与生物防治成为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一、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病虫害是指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由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引起的病害和虫害。
常见的病虫害有灰腐病、炭疽病、炭疽病、蝇蛆、蚜虫等。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菌丝变色、退化、腐烂,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菌棒不发芽、产量减少甚至绝收。
二、病虫害防控的方法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常用的防控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排除、清除、剪除等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例如,在菌棒生产环节,可以使用高温蒸汽对菌房和器具进行消毒,杀灭病虫害的卵、幼虫等。
另外,在菌棒发芽过程中,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措施,提高发芽的成功率。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
然而,由于食用菌属于特殊的食品,对化学残留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化学防治的使用需要慎重。
在选择化学药剂时,要注重选择低毒、低残留的产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并且在采收前进行充分的冲洗和通风,以确保食用菌的安全性。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益生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
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效果稳定等优点。
例如,可以利用家蝇蜂来控制食用菌产业中的苍蝇蛆,利用壮观多孔菌等拮抗细菌来抑制霉菌的生长。
同时,通过优化生长环境,提高食用菌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生物防治的应用案例生物防治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例如,在绿色食用菌栽培试验基地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家蝇蜂来控制菌棒上的苍蝇蛆,通过释放家蝇蜂,可以有效地控制苍蝇蛆的繁殖,减少菌棒的感染率,提高菌棒的发芽率和产量。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食用菌是一种被广泛食用和栽培的真菌,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然而,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安全生产和高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这些措施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病虫害的种类食用菌的病虫害包括真菌病、细菌病以及各种虫害。
真菌病主要是由霉菌、褐腐病菌和青霉菌等引起的,如霉变、褐变等。
细菌病则由细菌引发,主要有软腐病、菌核病等。
虫害包括蚜虫、蚜蚁、蚜蝇等。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2.1、土壤和介质处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土壤和介质环境。
因此,在栽培食用菌之前,需要对土壤和介质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
其次,选择适宜的介质用于菌丝生长。
常见的介质包括木屑、稻草等。
这些介质应经过蒸煮和晾晒处理,以确保杀灭病原菌和虫卵。
2.2、育苗时的措施在育苗阶段,需要注意加强灌溉和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同时,对于育苗培养皿和育苗基质,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环境,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2.3、合理的施肥和水肥管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环境。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水肥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和水分过多,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用菌的栽培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尽量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的杂草清除,定期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理害虫和病虫的死亡体,以避免它们滋生和繁殖。
2.5、合理的栽培管理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的栽培管理。
例如,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菌丝的生长情况,及时对病菌和虫卵进行鉴别和处理。
此外,要注意适宜的温湿度控制,避免高温和湿度过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对抗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生物对生物的嫁接方式,将抗病虫性强的品种与优质食用菌品种进行嫁接,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性。
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分析

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分析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加强和对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由于菌种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生长过程的复杂性,常常会受到各种虫害的侵扰,如病虫害等,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虫害防治是目前解决虫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对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进行分析。
一、食用菌虫害特点食用菌中主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蚜虫、螨虫、各种菌类病虫害等。
这些虫害一般侵扰在食用菌的枝干、叶片、菌盖、根部等部位,导致菌体表面变黑、色泽不良、菌柄变腐病等,最终影响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食用菌生长过程中,由于其生长环境与温湿度的变化,容易滋生出各种细菌和真菌,同时也为食用菌的病虫害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
1. 杀虫剂防治: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较小的虫害,如蚜虫等。
常用的杀虫剂有丙环保、氧习旦等,具有效果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
但是,此类杀虫剂过多使用,容易对土壤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慎用。
2. 生物防治: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具有环境友好、无毒害等特性,并且对菌体的影响也较为轻微,因此现在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虫害防治方法。
利用好拆草蝗、狼蛛等多种或单一菌类对虫害进行生物防治,具有效果显著的特点。
3. 粘虫板防治:利用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吸引害虫,使其粘到板子上,然后抹杀,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一般仅适用于虫害较少的情况下。
4. 土壤处理:这是一种更加基础的防治方法,可通过提高菌床培育知识和方法的水平,保持菌床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及时清理死亡的菌株组织等手段,提高菌床的生长环境,减少虫害发生,并有效保障菌的产量与品质。
三、小结食用菌虫害的防治是种植食用菌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生物防治的方法逐渐成为食用菌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而灭虫剂使用以及菌床的碳水平调整技术等基础防治方法,仍是防治虫害不可或缺的手段。
无论使用何种虫害防治方法,把控虫害防治的正确方法以及加强国际流通技术的掌握、实践与发展,能更好的保护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人们带来更多健康、美味、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治疗方法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治疗方法食用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式,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十分关键。
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灰斑病等。
病原菌通过空气、土壤、种子和施肥工具等途径传播,侵染食用菌的孢子或菌丝,导致菌体发生变质和死亡。
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猝倒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菌体发生软化、变色,严重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在食用菌的病害防治中,首先要充分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规律。
了解病原菌的生活史和侵染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产管理,保持菌床的清洁和通风。
菌床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及时除去病变的菌体,减少病菌的传播。
同时,保持菌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增强食用菌的抵抗力。
此外,合理施用农药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真菌性病害,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
比如,利用一些对真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
例如,利用对褐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利用对灰斑病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进行防治。
同时,可以采用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如辛菌素、葡萄糖苷酵解酶等,进行喷洒处理。
对于细菌性病害,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广谱杀菌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用药方法和用药时机,避免对食用菌的毒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
如在菌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适当使用紫外线杀菌灯对菌床进行照射,杀灭菌床上的病菌。
还可以使用热水消毒,将热水浇灌在菌床上,提高菌床的温度,杀死病菌。
总之,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施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今后的生产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1.1黑霉病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产的常见病害。
黑霉病是好湿性真菌,比较容易发生在平菇以及银耳等食用菌制种过程中。
堆肥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气生菌丝,其分解淀粉的能力较强,能迅速占领料面形成交织稠密菌丝垫。
黑霉病的菌丝体在基物内或是在其上迅速蔓延,而发生这一病害的条件多是在土壤以及空气和粪便中,这一病害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生长速度较快。
1.2木霉病木霉病对食用菌产生的危害也较大,其包含多种类型,有绿色木霉以及康氏木霉等,出现原因主要是制种时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或是培养的条件不适。
木霉病主要是在高温25~30℃,高湿环境下发生,初期菌丝呈现出白色,纤细致密,并形成没有固定形状的菌落,高温下几天就能满布料面。
1.3褐腐病褐腐病主要对香菇以及草菇和双孢菇的危害较大。
病菌只侵染子实体,双孢菇发育期,感染这一病害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在土中形成菌索时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白色绒状物,直接达到15cm以上,产生后垣孢子时会变成黄褐色。
在其子实体分化时被侵染,会形成不规则硬团块,上覆白色棉絮状菌丝,到后期时就变成暗褐色。
子实体生长末期时受到侵染,菌柄会加粗从而形成大脚菇,并有恶臭。
2.食用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实施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充分注重方法的针对性应用,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能准确判别病虫害的前兆较为关键,下面就食用菌常见病虫害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2.1加强对黑霉病的防治防治食用菌黑霉病,要妥善打理好环境卫生,清理以及隔离污染物和采菇后的残留物等,并保持培养室以及栽培室和周边的卫生环境,这是避免侵染最有效的方法,对堆肥彻底消毒,菌种瓶的棉花塞避免出现受潮积水的问题。
还可通过药物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占干料重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能有效防治黑霉病。
2.2加強木霉病的防治防治木霉病主要是培养室以及栽培室要保持低温环境,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右,做好清洁卫生以及通风的工作。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的食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由于种植环境和食用菌的特性,食用菌种植产业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困扰。
这些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食用菌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病虫害的常见类型食用菌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病害1. 菌核病:菌核病是食用菌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表现为菌丝颜色改变、菌盖变形和菌柄腐烂等症状。
2. 丝核病:丝核病是另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特征为丝核发黑,菌丝褪色,菌盖发病等。
3. 叶枯病:叶枯病会导致菌丝受损、菌盖变色、菌柄软化等症状。
4. 粉状菌核病:粉状菌核病主要表现为菌丝长粉或菌组织变成粉状。
5. 炭疽病:炭疽病会导致菌盖和菌褶出现黑斑,最终导致菌盖形态变形,品质下降。
虫害1. 珠斑蠹虫:珠斑蠹虫主要危害食用菌的菌盖,在菌盖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严重时可导致菌盖破裂。
2. 黑星病:黑星病的虫害主要表现为菌盖上呈现出黑斑,会降低食用菌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种植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良好的种植环境管理确保食用菌种植环境干净整洁,保持空气流通,控制湿度和温度。
及时清理病虫害源,防止病菌或虫害的传播。
2. 种植优质菌种选择高质量的食用菌菌种进行种植,这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食用菌植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植户应根据菌种的需求,通过施加适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
4. 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种植户可以使用具有杀菌和驱虫作用的生物制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 定期巡查和监测种植户应定期巡查食用菌植株,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很受人们喜爱,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虫害。
防治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无害化生产。
1、竞争性杂菌的防治1.1发生特点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绿霉、青霉、链孢霉等,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的菌棚,在培养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而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1.2防治方法选用成熟培养料并调至弱碱性,配料时加0.1%~0.2%多菌灵或克霉灵,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增加菌棚通风量。
出菇时,防止高温高湿不透气。
发现病症后,及时去掉霉点,用石灰水覆盖住发病部位,并在四周涂抹0.2%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2.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软腐病。
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
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2.2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分钟,加强通风透气。
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3.1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
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3.2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湖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链霉素或含150mg/L的漂白粉水溶液。
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
4、虫害4.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的害中主要有菇蝇、菇蚊,均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影响菌丝体定植和发菌。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学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学方法食用菌类栽培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而在这个过程中,病虫害却是制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势在必行。
综合运用生物学方法,在食用菌类的栽培中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利用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蛞蝓等。
可以引入益虫如瓢虫、捕蝇草等,通过它们捕食病虫害以达到防治效果。
同时,还可以利用佛手瓜来吸引蛞蝓,通过手动收集或使用陷阱来控制其数量。
2. 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杀虫杀菌能力的微生物进行防治,如白僵菌、绿僵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喷洒或施加在土壤中,与病虫害接触后起到控制的作用。
二、生态调控1. 种植环境调控合理调控种植环境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适当的通风,及时排除湿气,可以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2. 种植结构调控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食用菌类栽培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避免连作和单一种植,有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三、化学控制虽然我们提倡使用生物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适量的运用化学控制手段。
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该遵循安全、环保、低剂量的原则,尽量减少在食用菌类栽培中使用农药的数量和频率,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利用生物学方法、生态调控和适度的化学控制,是食用菌类栽培中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措施,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们能够不断提高防治水平,促进食用菌类栽培产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论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
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1侵染性病害与防治1.1真菌性病害1.1.1蘑菇湿泡病。
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
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暴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
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
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
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
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1.3鱼籽菌。
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
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
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1.2细菌性病害1.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
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
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1.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
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
防治方法:控制出菇温度不大于15℃,发生时可用1%的漂白粉液喷雾。
2生理性病害与防治1菌丝生长阶段 1.1菌丝徒长。
当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大量进行营养生长,不扭结出菇的现象。
主要预防方法是配好培养料,加强通风换气,产生菌皮时用器具挑去菌皮。
1.2菌丝萎缩。
主要原因一是料害,料中氮量偏高,产生氨中毒;二是水害,喷水过多,造成缺氧;三是温度过高烧菌。
2子实体阶段子实体阶段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地雷菇、空心菇、硬开伞、死菇等,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
3食用菌害虫及防治1闽菇迟眼蕈蚊闽菇迟眼蕈蚊又名尖眼菌蚊、菇蚊、菌蛆、菇蝇,主要发生于双孢蘑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
主要危害是幼虫取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幼虫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造成窟窿,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不直接危害子实体。
防治方法:①搞好卫生,减少虫源,门窗安装60目纱门、纱窗;②灯光诱杀,可在菇房装1盏黑光灯或白炽灯,在灯下放1盆水,滴上几滴农药,白天开灯诱杀,晚上关灯;③药剂防治:可用25%澳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喷洒,在一批食用菌采收后施用,采前7d 禁用。
2嗜菇瘿蚊嗜菇瘿蚊又名瘿蝇、小红蛆、菇蝇。
所有食用菌都可受其为害,主要是取食菌丝,钻蛀子实体,引起烂菇,严重时颗粒无收。
防治方法:同菌蚊;也可对培养料停止喷水,使幼虫停止生殖和缺水死亡。
3蚤蝇蚤蝇又名厩蝇、粪蝇、菇蛆、菇蝇。
主要为害双孢蘑菇、风尾菇、平菇、银耳、木耳、杯蕈等。
防治方法:同菌蚊;接种后关好门窗,以防成虫飞入菇房内繁殖为害。
4食菌大果蝇主要发生于蘑菇、平菇、银耳、木耳等,幼虫取食菌丝体和子实体,当为害木耳类时可造成流耳。
防治方法:同菌蚊;也可在菇房悬挂敌敌畏药液布条,击到果蝇;还可用酒∶糖∶醋∶水按1∶2∶3∶4的比例配制,并加几滴敌敌畏进行诱杀。
5星狄夜蛾主要是幼虫取食菌丝和子实体,并排出大量粪便,影响菌丝生长扭结,污染菇体,降低品质。
防治方法:安装纱门纱窗,可用20%速灭杀丁或菊酯类5 000~8 000倍液喷杀。
6跳虫主要取食菌丝,有时也钻蛀子实体,降低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可用0.1%的鱼藤精或1∶150~200除虫菊喷洒。
7螨类螨类主要有菌虱、红蜘蛛,能为害所有食用菌。
主要咬断菌丝,咬食小菇蕾,也可直接为害子实体,并能使人全身奇痒难忍,产生过敏反应。
防治方法:①菇房彻底消毒,杜绝虫源;②停止出菇管理,用敌敌畏密闭熏蒸菇房;③可用1500倍菊乐合酯喷杀。
8线虫主要咬食菌丝体,为其他病虫害的入侵创造条件,诱发各种病虫害交叉感染。
防治方法:①可用蒸汽、培养料堆温、热水浸泡来杀灭线虫;②使用清洁水源,可在水中加入适量明矾净化水质;③药剂可用1∶500倍马拉松乳液喷杀。
4参考文献[1] 李晓明,郭新荣,杨祥.食用菌生理病害及防治[J].西北农业学报,2004(3):182-186.胡开辉,陈体强,黄志龙.食用菌细菌性病害[J].福建农业科技,2000(3):15-18.柴全喜.食用菌常见生理性病害的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05(11):30-31论文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论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
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1侵染性病害与防治1.1真菌性病害1.1.1蘑菇湿泡病。
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
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暴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
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
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
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
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1.3鱼籽菌。
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
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
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1.2细菌性病害1.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
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
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1.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
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
防治方法:控制出菇温度不大于15℃,发生时可用1%的漂白粉液喷雾。
2生理性病害与防治2.1菌丝生长阶段2.1.1菌丝徒长。
当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大量进行营养生长,不扭结出菇的现象。
主要预防方法是配好培养料,加强通风换气,产生菌皮时用器具挑去菌皮。
2.1.2菌丝萎缩。
主要原因一是料害,料中氮量偏高,产生氨中毒;二是水害,喷水过多,造成缺氧;三是温度过高烧菌。
2.2子实体阶段子实体阶段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地雷菇、空心菇、硬开伞、死菇等,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
3食用菌害虫及防治3.1闽菇迟眼蕈蚊闽菇迟眼蕈蚊又名尖眼菌蚊、菇蚊、菌蛆、菇蝇,主要发生于双孢蘑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
主要危害是幼虫取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幼虫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造成窟窿,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不直接危害子实体。
防治方法:①搞好卫生,减少虫源,门窗安装60目纱门、纱窗;②灯光诱杀,可在菇房装1盏黑光灯或白炽灯,在灯下放1盆水,滴上几滴农药,白天开灯诱杀,晚上关灯;③药剂防治:可用25%澳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喷洒,在一批食用菌采收后施用,采前7d 禁用。
3.2嗜菇瘿蚊嗜菇瘿蚊又名瘿蝇、小红蛆、菇蝇。
所有食用菌都可受其为害,主要是取食菌丝,钻蛀子实体,引起烂菇,严重时颗粒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