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食用菌病害及其综合控制PPT课件

第33页/共94页
金针菇斑点病,又称细菌性褐斑病,子实体染 病后,轻者菇盖上产生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 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 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 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 以至腐烂。
第34页/共94页
退菌症状
退菌
第35页/共94页
腐烂病症状
第58页/共94页
褐斑病
→
第59页/共94页
平菇褐斑病:发生严重,影响品质
第60页/共94页
• 病斑近圆形稍凹,浅黄色至铁锈色。多发生在菌盖表面的下凹处或其周围,以 及菌柄的中下部,通常只侵染表皮细胞,不深入菌肉危害。初期仅针尖大小, 色泽浅,数量少;病害加重后,病斑增多增大,色泽加深,表面有时可见薄粘 液,单个菌盖上可出现几十个到上百个斑点,斑点之间能相互交合,形成不规 则的大型病斑,严重受害时全体焦黄,导致浅色菇变成黄色菇,深色菇变为酱 色菇。
• (1 )杂严格菌进污行染无菌控操制作的关键技术
• (2)培养料彻底灭菌 • (3)培养料配方合理,酸碱度、水分适宜,不含杀菌剂、针叶
树锯木屑和劣质辅料 • (4)菌袋质量符合要求 • (5)环境消毒彻底,清洁卫生良好 • (6)生产场所无菌区与有菌区隔离
第31页/共94页
4.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控
•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 病发生。
•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 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 变形、开裂。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杏鲍菇上。
• 金针菇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杏鲍菇在通风不良情况下易发 生,而平菇在发酵料或生料栽培条件下极易发生
淡褐色病斑,看不到明显的病原菌。若带病菌柄残留于菇床上,会长出一团白色的菌丝,最后变成暗褐色。
金针菇斑点病,又称细菌性褐斑病,子实体染 病后,轻者菇盖上产生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 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 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 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 以至腐烂。
第34页/共94页
退菌症状
退菌
第35页/共94页
腐烂病症状
第58页/共94页
褐斑病
→
第59页/共94页
平菇褐斑病:发生严重,影响品质
第60页/共94页
• 病斑近圆形稍凹,浅黄色至铁锈色。多发生在菌盖表面的下凹处或其周围,以 及菌柄的中下部,通常只侵染表皮细胞,不深入菌肉危害。初期仅针尖大小, 色泽浅,数量少;病害加重后,病斑增多增大,色泽加深,表面有时可见薄粘 液,单个菌盖上可出现几十个到上百个斑点,斑点之间能相互交合,形成不规 则的大型病斑,严重受害时全体焦黄,导致浅色菇变成黄色菇,深色菇变为酱 色菇。
• (1 )杂严格菌进污行染无菌控操制作的关键技术
• (2)培养料彻底灭菌 • (3)培养料配方合理,酸碱度、水分适宜,不含杀菌剂、针叶
树锯木屑和劣质辅料 • (4)菌袋质量符合要求 • (5)环境消毒彻底,清洁卫生良好 • (6)生产场所无菌区与有菌区隔离
第31页/共94页
4.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及其防控
•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 病发生。
•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 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 变形、开裂。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杏鲍菇上。
• 金针菇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杏鲍菇在通风不良情况下易发 生,而平菇在发酵料或生料栽培条件下极易发生
淡褐色病斑,看不到明显的病原菌。若带病菌柄残留于菇床上,会长出一团白色的菌丝,最后变成暗褐色。
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4-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ppt课件

是链孢霉初侵染的主要途径。 • 发病条件:链孢霉在25-36℃生长最快,孢子在15-30℃萌发率最高。
培养料含水量在53-67%链孢霉生长迅速,特别是棉塞受潮时,能透 过棉塞迅速伸入瓶内,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粉红色的霉层。链孢霉在 pH5-7.5生长最快。
一、食用菌病害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7、酵母霉
渣状。
二、食用菌虫害
(三)瘿蚊
• 瘿蚊成虫可直接飞入防范不严的培养室,其卵、蛹、幼虫及其 休眠体主要通过培养料带入。成虫不直接危害,但能成为病原 菌、螨类等病虫的传播媒介。
• 瘿蚊以幼虫危害为主,其个体小,肉眼较难看清,当幼虫大量 繁殖群聚抱成球状,或成团成堆,呈橘红色番茄酱样出现在培 养料上时,才很明显。幼龄幼虫主要取食菌丝,取食时先用头 部去捣烂菌丝,再食其汁液,受害菌丝断裂衰退后,变色或腐 烂。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9、放线菌 1 为害情况及症状
放线菌发生时在瓶壁上出现白色粉状斑点,有的会大量吐水;有的 会形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有的会交织产生类似子实体的结构, 多数种会产生土腥味。 2 形态特征
(3)发病规律 放线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尤其是在中性、碱 性或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最多。此外,在稻草、粪肥等也都有分 布。初次侵染是通过空气传播孢子,再次侵染是用于做培养料的原 材料。
二、食用菌虫害
(二)菇蚊
• 菇蚊的卵、幼虫、蛹主要随培养料侵入,成虫则直接飞入培养 场所产卵繁殖。
• 成虫对菌种不直接造成危害,但能携带病原菌。幼虫若较早地 随培养料侵入,则以取食培养料和菌丝为主,从而影响菌种定 植蔓延,造成发菌困难。轻度危害时,因虫体小,隐蔽性较大, 往往不易发现。严重时菌丝被吃尽,培养料变松、下陷,呈碎
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尤其是高温潮湿条件下,再次侵染更为频繁。 • 发生条件:制作菌种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棉籽壳等,如灭菌不彻底极易受木霉
培养料含水量在53-67%链孢霉生长迅速,特别是棉塞受潮时,能透 过棉塞迅速伸入瓶内,并在棉塞上形成厚厚粉红色的霉层。链孢霉在 pH5-7.5生长最快。
一、食用菌病害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7、酵母霉
渣状。
二、食用菌虫害
(三)瘿蚊
• 瘿蚊成虫可直接飞入防范不严的培养室,其卵、蛹、幼虫及其 休眠体主要通过培养料带入。成虫不直接危害,但能成为病原 菌、螨类等病虫的传播媒介。
• 瘿蚊以幼虫危害为主,其个体小,肉眼较难看清,当幼虫大量 繁殖群聚抱成球状,或成团成堆,呈橘红色番茄酱样出现在培 养料上时,才很明显。幼龄幼虫主要取食菌丝,取食时先用头 部去捣烂菌丝,再食其汁液,受害菌丝断裂衰退后,变色或腐 烂。
(二)食用菌常见病害 9、放线菌 1 为害情况及症状
放线菌发生时在瓶壁上出现白色粉状斑点,有的会大量吐水;有的 会形成干燥发亮的膜状组织;有的会交织产生类似子实体的结构, 多数种会产生土腥味。 2 形态特征
(3)发病规律 放线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尤其是在中性、碱 性或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最多。此外,在稻草、粪肥等也都有分 布。初次侵染是通过空气传播孢子,再次侵染是用于做培养料的原 材料。
二、食用菌虫害
(二)菇蚊
• 菇蚊的卵、幼虫、蛹主要随培养料侵入,成虫则直接飞入培养 场所产卵繁殖。
• 成虫对菌种不直接造成危害,但能携带病原菌。幼虫若较早地 随培养料侵入,则以取食培养料和菌丝为主,从而影响菌种定 植蔓延,造成发菌困难。轻度危害时,因虫体小,隐蔽性较大, 往往不易发现。严重时菌丝被吃尽,培养料变松、下陷,呈碎
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尤其是高温潮湿条件下,再次侵染更为频繁。 • 发生条件:制作菌种的培养料主要是木屑、棉籽壳等,如灭菌不彻底极易受木霉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全套课件

13
星河生物是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4个生产基地:东莞市塘厦基地、韶关 市曲江基地、东莞市清溪一基地、东莞清溪二基地(正在建设中2011年 1月试投产),目前日产鲜品食用菌40吨(截止2010年6月30日),是国内 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之一。
31
二、引起病虫害的生物因子
竞争性杂菌
这类杂菌中的许多真菌定殖下来的原因是堆制 发酵不良的培养料物理和化学性状适于它们的繁殖 所致。一些霉菌和蘑菇菌丝一起生长,争夺养分, 其他杂菌则是拮抗菌,会阻碍蘑菇菌丝长到被侵染 的培养料里。结果均是蘑菇减产。一些霉菌还可能 会产生一些可挥发的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发育中 的蘑菇畸形。
菇蚊侵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因品种和防治措施而异,如茶树 菇受害率达85%,产量损失10%~30%;双孢蘑菇、黑木耳和毛 木耳受害率50%,产量损失10%~15%。2005年全国双孢蘑菇螨 虫危害率达60%以上,产量损失10%~20%以上,江苏局部地区 的金针菇、草菇、茶树菇在菌种生产期受到螨虫侵害而报废。线 虫在蘑菇等草腐性品种中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较高。全国各区域 的蘑菇普遍受害,产量损失10%~30%,甚至绝收。
罗信昌等,食用菌病草杂菌及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黄年来,食用菌病虫诊治手册.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J.T.弗莱彻,蘑菇病虫害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2
“三色农业”是指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新资源)、蓝色农 业(海洋生物新资源)和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
“白色农业”就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 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应用而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主要包括 以下6个产业:
3.下游部分
包括产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配送、品牌宣传推广和终端连 锁销售。这些最能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环节对整个食用菌行业的 稳步健康发展攸关重要,但却被投资者所忽略。
星河生物是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4个生产基地:东莞市塘厦基地、韶关 市曲江基地、东莞市清溪一基地、东莞清溪二基地(正在建设中2011年 1月试投产),目前日产鲜品食用菌40吨(截止2010年6月30日),是国内 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之一。
31
二、引起病虫害的生物因子
竞争性杂菌
这类杂菌中的许多真菌定殖下来的原因是堆制 发酵不良的培养料物理和化学性状适于它们的繁殖 所致。一些霉菌和蘑菇菌丝一起生长,争夺养分, 其他杂菌则是拮抗菌,会阻碍蘑菇菌丝长到被侵染 的培养料里。结果均是蘑菇减产。一些霉菌还可能 会产生一些可挥发的毒素,这些毒素会引起发育中 的蘑菇畸形。
菇蚊侵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因品种和防治措施而异,如茶树 菇受害率达85%,产量损失10%~30%;双孢蘑菇、黑木耳和毛 木耳受害率50%,产量损失10%~15%。2005年全国双孢蘑菇螨 虫危害率达60%以上,产量损失10%~20%以上,江苏局部地区 的金针菇、草菇、茶树菇在菌种生产期受到螨虫侵害而报废。线 虫在蘑菇等草腐性品种中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较高。全国各区域 的蘑菇普遍受害,产量损失10%~30%,甚至绝收。
罗信昌等,食用菌病草杂菌及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黄年来,食用菌病虫诊治手册.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J.T.弗莱彻,蘑菇病虫害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2
“三色农业”是指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新资源)、蓝色农 业(海洋生物新资源)和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
“白色农业”就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 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应用而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主要包括 以下6个产业:
3.下游部分
包括产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配送、品牌宣传推广和终端连 锁销售。这些最能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环节对整个食用菌行业的 稳步健康发展攸关重要,但却被投资者所忽略。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全套课件

某食用菌种植基地由于防治措施不当,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不仅影响了食用 菌的产量和品质,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
某食用菌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食 用菌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经验教训总结
01
02
03
04
经验一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障 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需
防治意义与重要性
防治意义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和危害,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重要性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食用菌生 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 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虫害识别
蠓虫
蛞蝓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螨虫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诊断方法与技巧
观察症状
注意观察食用菌的生长 情况,包括菌丝体、子
实体等部位的变化。
显微镜检查
使用显微镜检查菌体表 面或培养基中的病原微
政策法规对行业影响分析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 保障。
法规监管
加强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管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 健康。
市场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推动食用 菌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整体竞争力和附加值。
案例二
某食用菌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影响了食 用菌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经验教训总结
01
02
03
04
经验一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保障 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需
防治意义与重要性
防治意义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和危害,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重要性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食用菌生 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可以提 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虫害识别
蠓虫
蛞蝓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螨虫
以藻类、真菌等为食,对食用菌生长 有较大影响。
诊断方法与技巧
观察症状
注意观察食用菌的生长 情况,包括菌丝体、子
实体等部位的变化。
显微镜检查
使用显微镜检查菌体表 面或培养基中的病原微
政策法规对行业影响分析
1 2 3
政策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技术 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力 保障。
法规监管
加强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管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 健康。
市场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推动食用 菌产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提高产 业整体竞争力和附加值。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返回本节
幼虫头尖尾钝, • 蝇类 成虫比菇蚊健壮,似苍蝇
特性与菇蚊相近 黑腹果蝇
返回本节
杂腹菇果蝇
返回本节
• 螨类(菌虱) 种类多,常见有粉螨与蒲螨
爬行慢,体小 特 分散时看不见 点 聚集时常呈白粉或六六六粉状
趋温暖潮湿环境及肉香味
返回本节
• 跳虫(烟灰虫) 无翅低等小昆虫
能爬善跳,似跳蚤 特点 聚集时似烟灰
思考题、讨论题
1.在发菌阶段出现了局部的根霉污染,是什么原因 导致的?怎样处理? 2.出菇期间的培养料中出现了螨虫,是什么原因导 致的?怎样处理?
返回本节
种类 植物制剂 如鱼藤精、烟草浸出液等 防治多种食用菌害虫
抗生素类
如链霉素、金霉素等 主要防治细菌性病害
返回本节
• 化学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选择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
⑴常用杀虫剂 杀菇蝇类成虫、幼虫和跳虫
有特效
敌
敌 畏
喷或熏
平菇对敌敌畏很敏感 改用敌百虫或辛硫磷
蘑菇对敌百虫敏感 最好改用敌敌畏
返回本节
辛硫磷和 杀螨剂混配
返回本节
主要内容
一、竞争性杂菌及病害 1.竞争性杂菌(特点、主要种类) 2.病害主要种类及危害症状
二、害虫主要种类及危害症状
三、防治 1.防治原则 2.防治措施(农业法、物理法、生物法、 化学法)
返回本节
作业题
1.竞争性杂菌对食用菌的危害有哪些? 2.褐腐与褐斑病有什么区别? 3.杂菌初期的菌丝与食用菌的菌丝有什么区别? 4.诱发病虫害的条件有哪些? 5.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软腐病
先出现白色珠网状菌丝 很快变成水红色
从菌柄开始侵染至菌盖 先呈水浸状→变褐变软→腐烂 由枝孢霉引起
第八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曲霉
污染原因:菌种瓶 (袋)填料后没有马 上清洗或清洗不干净; 棉塞制作松散、受潮; 菌种扩接时,瓶口未 认真检查及消毒,致 使杂菌孢子侵入培养 基内,造成污染。
(2)青霉属
发生在培养料表面,菌丝初 期白色,可形成圆形菌落。 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产生, 由白色转变成绿色或蓝色, 有1-2mm宽的白色边缘。扩 展较慢。可分泌毒素使食用 菌菌丝体死亡。镜检分生孢 子梗呈扫帚状分枝。
2、金孢霉
一般在播种后15-20天开始发生。金黄色 粉状物密布于培养料上,其代谢产物抑制 食用菌菌丝生长,减产严重。
防治:正确进行二次发酵,防止顶层培养 料过湿。无特效药品,只能预防。
3、白色石膏霉
在覆土层表面初期为白色病斑,菌斑边缘绒毛 状,近中心渐成粉状,后期转成深黄色。类似 涂过石灰。菌丝自溶后使培养料发黑、变粘, 产生恶臭。严重时可导致绝产。
(3)木霉属
菌落生长迅速,几天内可布满全部料面。 初期菌丝白色、纤细、致密,菌落无固定 形状。从菌落中心到边缘逐渐产生分生孢 子,使菌落由浅绿色变成深绿色霉层。镜 检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 或互生分枝,一般有2-3次分枝,着生分 生孢子的小梗瓶状或锥状,常见的有绿色 木霉或康氏木霉。
(4)毛霉属:在培养料 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 落,后变为褐灰色或 黄灰色。扩展迅速, 气生菌丝顶部长孢子 囊,初为黄白色后转 为黑色。
(5)根霉属:菌丝呈 灰白色的絮状菌落。 生长迅速。菌丝在基 质内形成假根,假根 上长出孢囊梗,顶端 膨大形成孢子囊。
(6)酵母菌:培养料发粘变质,有酒酸气 味,食用菌菌丝不能生长。在母种斜面上, 则出现乳白色、红色、黄色、橙色粘稠状 菌落。常见的有酵母菌、红酵母等。
污染原因:灭菌不彻底(排放过紧、假 压现象、时间短)
第十五章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PPT课件

如有污染即刻弃除;
• 控制菌种试管棉塞受潮,菌瓶、菌袋搬运过程中
避免破损,严防污染;
• 生长期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通风,避免高
温高湿
• 要及时清除污染的培养料,用0.2%多菌灵或克霉
灵、3-5%石灰水喷施被感染部位,也可以在患处撒
石灰粉覆盖,要把污染的料运往远离菇房处深层埋
掉。
.
11
曲霉类:病害称为黄霉病、黑霉病
污染原因:雨季,接种室接种箱内黑根霉孢子密度 增加,消毒不彻底所致。
防治:严格无菌操作,生料栽培必须采用无霉 变的料,环境要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
17
毛霉:又叫黑霉、长毛菌,病害称为黑霉病、黑面包 霉病
广泛分布在土壤、空气、粪便、陈旧稻草及 堆 肥上,孢子通过空气和水滴传播。
菌丝白色,生长迅速,呈现散生小黑点。
.
4
一、竞争性杂菌
特点 ➢ 主要是侵染培养料,不直接 侵染菌丝体及子实体,间接破坏。 ➢ 外部形态和药物反应上与食 用菌类似,防治难。
危害
➢ 与食用菌争夺水分、养料、氧气 ➢ 改变培养料pH,分泌毒素 ➢ 导致烂料、菌丝萎缩、子实体变 色、畸形、甚至腐烂。
主要种类
非丝状杂菌 酸等
丝状杂菌
细菌
使培养料变粘、臭、
.
21
酵母菌
• 为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菌落表面润湿、粘滑, 多呈乳白色,少数为红色。常见种有酵母菌, 红酵母菌,橙色红酵母菌等。
• 多发生于培养料水分大、高温情况下,引起培 养料发酵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
• 污染原因:灭菌不彻底。
• 防治:保证菌种纯正、无污染,培养料进行堆 积发酵处理,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出现症状时 喷洒2%石灰水,并保持菇房通风干燥。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PPT

病虫害的类型
根据致病原因,食用菌病虫害可分为真菌性病虫害、细菌性 病虫害、病毒性病虫害和线虫性病虫害。
病虫害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1 2
产量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的菌丝体生长受阻,出菇 量减少,从而降低产量。
品质降低
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的形状、色泽、口感等品 质下降,影响市场价值。
3
传播速度快
病虫害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多种途径传 播,一旦发生,难以控制。
发展新型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
物理防治
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物理方法如色诱、光诱等来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 点。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农业措施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 的发生。
虫害症状
菌蚊
螨虫
菌蚊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幼虫在培养 料中孵化并啃食菌丝,成虫则吸食菌菇的汁 液。
螨虫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大量繁殖在 菌菇表面,吸取菌菇的汁液。
蛞蝓
线虫
蛞蝓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爬行在菌菇 表面,啃食菌菇的肉质部分。
线虫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寄生在菌菇 内部,吸取菌菇的汁液。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保障食用安全
01
病虫害的防治是保障食用菌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食
品污染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提高产量和质量
02
通过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增加
种植效益。
维护生态平衡
03
病虫害的防治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及其症状
根据致病原因,食用菌病虫害可分为真菌性病虫害、细菌性 病虫害、病毒性病虫害和线虫性病虫害。
病虫害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1 2
产量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的菌丝体生长受阻,出菇 量减少,从而降低产量。
品质降低
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的形状、色泽、口感等品 质下降,影响市场价值。
3
传播速度快
病虫害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多种途径传 播,一旦发生,难以控制。
发展新型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
物理防治
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物理方法如色诱、光诱等来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 点。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农业措施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 的发生。
虫害症状
菌蚊
螨虫
菌蚊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幼虫在培养 料中孵化并啃食菌丝,成虫则吸食菌菇的汁 液。
螨虫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大量繁殖在 菌菇表面,吸取菌菇的汁液。
蛞蝓
线虫
蛞蝓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爬行在菌菇 表面,啃食菌菇的肉质部分。
线虫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虫害,寄生在菌菇 内部,吸取菌菇的汁液。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保障食用安全
01
病虫害的防治是保障食用菌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食
品污染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提高产量和质量
02
通过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增加
种植效益。
维护生态平衡
03
病虫害的防治可以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及其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信昌等,食用菌病草杂菌及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黄年来,食用菌病虫诊治手册.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J.T.弗莱彻,蘑菇病虫害防治.1992年,农业出版社。
2
“三色农业”是指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新资源)、蓝色农 业(海洋生物新资源)和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
“白色农业”就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 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应用而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主要包括 以下6个产业:
9
食用菌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保鲜技术 食用菌深加工技术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特色菇业 生态菇业 休闲菇业 保健菇业
10
食用菌产业链
1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⑴工厂化生产发展较快; ⑵珍稀菇种发展前景好; ⑶标准化栽培不可逆转; ⑷品牌意识已逐渐提高; ⑸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2
食用菌工厂化进程
有的以地区行政区划形成了更大的产业群,如 福建的漳州、宁德, 浙江的丽水, 黑龙江的牡丹江、伊春。
7
食用菌工业化之路
• 当前国际上食用菌制种行业已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工厂
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液体菌种有利于食用菌规模化、周年化 、工厂化生产,已成为食用菌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2011年中 国工厂化食用菌产量为58.8万吨,到2016年增长至323.6万吨 。
13
星河生物是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4个生产基地:东莞市塘厦基地、韶关 市曲江基地、东莞市清溪一基地、东莞清溪二基地(正在建设中2011年 1月试投产),目前日产鲜品食用菌40吨(截止2010年6月30日),是国内 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之一。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Edible Mushroom Diseases and Insect Control
designed by Chengjiao XU Email:cjx0101@
1
参考书目
吴菊芳等,新编食用菌病虫螨害防治技术.2003年,中国农 业出版社。
张柏松等,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2005年,化学工业出 版社。
世界菌菇产业的领跑者——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5年, 迄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7家子公司具有全国性、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总部 座落于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现有员工1000多名,年销售额7亿元 人民币。
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以食药用菌及多种天然植物 为原料,研究、开发健康产品和美容护肤品的专业公司,是国家高新技 术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用菌行业享有盛誉。
平均利润率 10%-50%
市场层面 供求关系
15
产业链三个大的环节主要问题
1.综合研发
优良菌种繁育、栽培工艺研究、栽培设备研究、人才培训建 设、产品开发研究、营销网络研究,极其薄弱的环节,商业化 企业和实体却还没能显现。
8
有机食用菌发展
据有关统计,截止2007年,中国共有23家食用菌 企业通过了有机认证,福建有6家,国内销售额约1.2亿 人民币,出口创汇达到1400万美元 首先,食用菌栽培不是以土壤为生产介质的,因而它不 需要经历从非有机生产到有机生产的转化过程。 其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栽培有机食用菌的培养料必 须绝对来自有机原料。
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了788家,同比增 长21%,而2006年企业数仅为46家;工厂化企业主要集中在
上海、广东、北京和河南 等地。我国工厂化食用菌产
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却不足5%。保守估计,10年之内工厂 化食用菌比例可达总产量的30%。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日 产量达到了5080吨,比2011年的3188吨增长了将近60%,特 别是金针菇产量,2012年日产量2719吨,较2011年的1348吨 增长了一倍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依托中国西部丰富的 食用菌产业资源,以振兴西部食用菌产业为己任,用现代经营理念,整 合资源,搭建中国西部食用菌核心平台。
14
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标准建设滞后 2.生产规模小且加工技术落后 3.市场竞争无序且开拓力度不足 4.产业缺乏有效管理与调控
消耗性原料和材料;能耗;运输; 过程;人工费;管理; 固定设施折旧。
5
中国食用菌产量统计表
我国食用菌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总产量由2000 年的664 万 吨增长至2014 年的3532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12.7%,总产值由2000 年的227 亿元增长至2014 年的2356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但发 展不平衡。
(1)微生物饲料;(2)微生物肥料; (3)微生物食品;(4)微生物农药; (5)微生物能源;(6)微生物环境保护剂。 食用菌产业是白色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白色农业是将微生物 资源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绿色农业。
4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产量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统计,全国已查明真菌种类有1500种 以上,其中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 还不足10万t,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0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 1682万t,在不足30年的时间内扩大大约170倍,占全世界总产量 的70%以上,总产值突破60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 第六大种植业,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为我国种植业的一项 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江苏、四川、 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
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 辽宁、吉林、安徽等9省。以上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
产业亿元县(区)和十亿元县(区),如古田、庆元、磐安、龙 泉、邹城、萃县、平泉、灵寿、唐县、冀州、遵化、汪清、东宁、 西峡、泌阳等;
表 2000-200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及增长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产量/万t 664 872 876 1039 1160 1334 1474 1682
增幅/%
-
17.79 12.10 18.55 11.67 15.02 10.45 14.12
2
“三色农业”是指白色农业(微生物农业新资源)、蓝色农 业(海洋生物新资源)和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
“白色农业”就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 以基因工程全面综合应用而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主要包括 以下6个产业:
9
食用菌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保鲜技术 食用菌深加工技术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特色菇业 生态菇业 休闲菇业 保健菇业
10
食用菌产业链
1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⑴工厂化生产发展较快; ⑵珍稀菇种发展前景好; ⑶标准化栽培不可逆转; ⑷品牌意识已逐渐提高; ⑸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2
食用菌工厂化进程
有的以地区行政区划形成了更大的产业群,如 福建的漳州、宁德, 浙江的丽水, 黑龙江的牡丹江、伊春。
7
食用菌工业化之路
• 当前国际上食用菌制种行业已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工厂
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液体菌种有利于食用菌规模化、周年化 、工厂化生产,已成为食用菌制种产业的发展趋势。2011年中 国工厂化食用菌产量为58.8万吨,到2016年增长至323.6万吨 。
13
星河生物是专业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现拥有4个生产基地:东莞市塘厦基地、韶关 市曲江基地、东莞市清溪一基地、东莞清溪二基地(正在建设中2011年 1月试投产),目前日产鲜品食用菌40吨(截止2010年6月30日),是国内 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之一。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Edible Mushroom Diseases and Insect Control
designed by Chengjiao XU Email:cjx0101@
1
参考书目
吴菊芳等,新编食用菌病虫螨害防治技术.2003年,中国农 业出版社。
张柏松等,食用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2005年,化学工业出 版社。
世界菌菇产业的领跑者——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5年, 迄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7家子公司具有全国性、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总部 座落于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现有员工1000多名,年销售额7亿元 人民币。
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以食药用菌及多种天然植物 为原料,研究、开发健康产品和美容护肤品的专业公司,是国家高新技 术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用菌行业享有盛誉。
平均利润率 10%-50%
市场层面 供求关系
15
产业链三个大的环节主要问题
1.综合研发
优良菌种繁育、栽培工艺研究、栽培设备研究、人才培训建 设、产品开发研究、营销网络研究,极其薄弱的环节,商业化 企业和实体却还没能显现。
8
有机食用菌发展
据有关统计,截止2007年,中国共有23家食用菌 企业通过了有机认证,福建有6家,国内销售额约1.2亿 人民币,出口创汇达到1400万美元 首先,食用菌栽培不是以土壤为生产介质的,因而它不 需要经历从非有机生产到有机生产的转化过程。 其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栽培有机食用菌的培养料必 须绝对来自有机原料。
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了788家,同比增 长21%,而2006年企业数仅为46家;工厂化企业主要集中在
上海、广东、北京和河南 等地。我国工厂化食用菌产
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却不足5%。保守估计,10年之内工厂 化食用菌比例可达总产量的30%。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日 产量达到了5080吨,比2011年的3188吨增长了将近60%,特 别是金针菇产量,2012年日产量2719吨,较2011年的1348吨 增长了一倍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成都榕珍菌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依托中国西部丰富的 食用菌产业资源,以振兴西部食用菌产业为己任,用现代经营理念,整 合资源,搭建中国西部食用菌核心平台。
14
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标准建设滞后 2.生产规模小且加工技术落后 3.市场竞争无序且开拓力度不足 4.产业缺乏有效管理与调控
消耗性原料和材料;能耗;运输; 过程;人工费;管理; 固定设施折旧。
5
中国食用菌产量统计表
我国食用菌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总产量由2000 年的664 万 吨增长至2014 年的3532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12.7%,总产值由2000 年的227 亿元增长至2014 年的2356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及大江南北,从南到北,但发 展不平衡。
(1)微生物饲料;(2)微生物肥料; (3)微生物食品;(4)微生物农药; (5)微生物能源;(6)微生物环境保护剂。 食用菌产业是白色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白色农业是将微生物 资源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绿色农业。
4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产量
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统计,全国已查明真菌种类有1500种 以上,其中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有60多种。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 还不足10万t,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0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 1682万t,在不足30年的时间内扩大大约170倍,占全世界总产量 的70%以上,总产值突破600亿元。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 第六大种植业,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为我国种植业的一项 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量超百万吨的省有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江苏、四川、 黑龙江等7省,占全国总产的63%;
50-100万吨的有广东、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西、 辽宁、吉林、安徽等9省。以上16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3.8%。
产业亿元县(区)和十亿元县(区),如古田、庆元、磐安、龙 泉、邹城、萃县、平泉、灵寿、唐县、冀州、遵化、汪清、东宁、 西峡、泌阳等;
表 2000-200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及增长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产量/万t 664 872 876 1039 1160 1334 1474 1682
增幅/%
-
17.79 12.10 18.55 11.67 15.02 10.45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