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实验

合集下载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缺氧_实验报告

缺氧_实验报告

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3.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供氧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导致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25g)。

2. 实验仪器:缺氧实验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恒温水浴箱、氧气分析仪、计时器、手术器械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钠石灰、氯丙嗪、亚硝酸钠、氰化钾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4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只,乙组2只。

2. 缺氧实验:(1)甲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用钠石灰填充,瓶塞密封。

(2)乙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不填充钠石灰,瓶塞密封。

3. 实验观察:(1)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2)观察两组小白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减少、反应迟钝、昏迷等。

(3)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1. 甲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存活时间为90分钟。

2. 乙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呼吸幅度和心率基本稳定,活动减少,但未出现昏迷。

存活时间超过120分钟。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实验结果显示,缺氧对小鼠的生理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

甲组小白鼠由于缺氧,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乙组小白鼠由于瓶口未填充钠石灰,氧气供应相对充足,生理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

2. 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低张性缺氧导致的小鼠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等症状较为明显,而血液性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小鼠各型缺氧实验报告(3篇)

小鼠各型缺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的生理反应,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分为三种缺氧类型: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若干只。

2. 实验仪器: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耗氧量测定装置、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

- 将甲、乙、丙鼠放入缺氧瓶中,每2分钟记录一次死亡情况(记录时间及耗氧量)。

- 观察并记录甲鼠尸体部分肝叶颜色变化。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使其进入人工冬眠状态;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 将两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 开始计时,每3分钟重复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 甲、乙、丙鼠均死亡,耗氧量逐渐减少,肝叶颜色变暗。

- 结果表明,乏氧性缺氧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肝细胞缺氧,导致肝叶颜色变暗。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短,耗氧量迅速下降。

- 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迅速引起缺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长,耗氧量逐渐减少。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缺氧性实验报告结论(3篇)

缺氧性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缺氧环境对生物体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构建缺氧实验模型,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和行为表现,分析缺氧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克,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备:缺氧箱、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运动轨迹记录仪、呼吸频率计、心跳速率计等。

3. 实验方法:(1)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缺氧箱中,保持箱内氧气浓度低于5%;(2)对照组小鼠在正常氧气环境中生活;(3)记录实验过程中小鼠的生理指标,包括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等;(4)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如活动能力、反应速度等;(5)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生理学检查,包括血液指标、组织器官等。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变化:(1)呼吸频率:实验组小鼠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呼吸频率加快,以增加氧气摄入;(2)心跳速率:实验组小鼠的心跳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3)运动轨迹:实验组小鼠的运动轨迹明显不如对照组,说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活动能力下降。

2. 行为表现:(1)活动能力:实验组小鼠的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行走缓慢、步态不稳等;(2)反应速度:实验组小鼠的反应速度变慢,对刺激的反应迟钝。

3. 生理学检查:(1)血液指标: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氧气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缺氧环境下小鼠的血液携氧能力下降;(2)组织器官:实验组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结论1. 缺氧环境对小鼠的生理和行为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呼吸频率、心跳速率、运动轨迹、活动能力和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异常;2. 缺氧环境下,小鼠的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损伤,表明缺氧对小鼠的生理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3. 本实验结果提示,缺氧环境可能对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应引起重视。

缺氧的创新实验报告(3篇)

缺氧的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缺氧是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了解缺氧的类型、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创新性地研究缺氧对小鼠的影响,并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探究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 分析缺氧对不同类型缺氧的耐受性。

3. 探究缺氧对小鼠组织器官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克左右,共40只。

2. 实验设备:缺氧箱、呼吸频率监测仪、心电图仪、血氧饱和度仪、显微镜等。

3. 实验试剂:NaOH、NaCl、Na2CO3、CO2、H2O2等。

四、实验方法1. 将4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氧组、CO中毒组、H2O2中毒组。

2. 对照组:正常饲养,作为正常生理指标参考。

3. 低氧组:将小白鼠置于缺氧箱中,模拟海拔3000米的高原环境,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CO中毒组:将小白鼠置于CO浓度浓度为1000ppm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5. H2O2中毒组:将小白鼠置于H2O2浓度浓度为1000ppm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6. 在实验过程中,定期监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生理指标。

7.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组织器官,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缺氧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低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缺氧时间延长,生理指标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2. CO中毒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

3. H2O2中毒组小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缺氧对小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六、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发现缺氧对小鼠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影响。

缺氧及其解救实验报告

缺氧及其解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的定义、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2. 掌握缺氧解救的方法及原理;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器官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改变。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是指血液中氧分压降低,血液性缺氧是指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组织性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

缺氧解救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氧气的供应、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改善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仪器:缺氧瓶、测氧仪、注射器、手术器械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氰化钾、美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放入缺氧瓶中,瓶内加入适量钠石灰,使氧气被消耗,造成乏氧环境;(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2. 血液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降低血液携氧能力;(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3. 组织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腹腔注射氰化钾,使细胞线粒体受损,降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2)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3)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4. 缺氧解救实验(1)将小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呼吸、心跳、行为等变化;(2)记录小鼠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行为异常,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90min。

2. 血液性缺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亚硝酸钠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黏膜由红润变为樱桃红,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120min。

3. 组织性缺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氰化钾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行为异常,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为100min。

4. 缺氧解救实验:小鼠在缺氧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后,呼吸逐渐平稳,心跳恢复正常,行为恢复正常,最终存活。

缺氧及解救实验报告(3篇)

缺氧及解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小鼠的影响,了解缺氧的表现和生理机制。

2. 掌握缺氧解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动物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的影响,探讨缺氧解救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器材:缺氧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注射器、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10%一氧化碳气体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3. 缺氧解救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4)当小鼠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立即将小鼠取出缺氧瓶,放入装有新鲜空气的容器中,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乏氧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缺氧瓶的密闭性、小鼠个体差异、钠石灰等因素有关。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一氧化碳浓度、小鼠个体差异、缺氧瓶的密闭性等因素有关。

3. 缺氧解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解救组小鼠在取出缺氧瓶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活动状态逐渐好转,大部分小鼠得以存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
带教教师:金会艳
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
缺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
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乏氧性缺氧
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
每2min记录
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
观察记录一般状况* 观察记录如上
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ml 死亡(记录时间,)
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
(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
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
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分组
呼吸频率(次/10秒)存活时
间(分)
中枢神经系统
变化
耗氧率
耗氧量
(A)
体重
(W) 0 1,3,5,7, 9,…
高温───7 兴奋,狂躁,抑制,
嗜睡,死亡
4
.
8
3
%
9
.
6
2
8
.
4
生理盐水25,30,25,15,16,
17,8
11.5
镇静,兴奋,狂躁,
淡漠,嗜睡,死亡4
.
8
%
1
4
.
4
2
6
.
1
咖啡因35,30,38,34,33,
30,22
11.5
极兴奋,抑制,淡
漠,嗜睡,狂躁,死

4
.
8
9
%
1
3
.
5
2
4
.
水合氯醛17,20,25,19,24,
7,8,6,5
16.25
镇静,兴奋,狂躁,
淡漠,嗜睡,死亡
4
.
5
4
%
1
8
2
4
.
4
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六、分析与讨论
1、各种模型所致缺氧的发生机制。

(1)乏氧性缺氧: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大气性缺氧)
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PO2 PaO2 动脉血氧含量下降动静脉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静脉血掺杂)
血氧差值不变或者下降机体缺氧
(2)血液性缺氧指 Hb 量或质的改变,使CaO2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 Hb 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由于 Hb 数量减少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其 Pa O2 正常而CaO2减低,又称等张性缺氧。

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发生改变
血液携带的氧减少,
血氧含量降低,缺氧
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
原因有:
1)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减少,虽然PaO2和氧饱和度正常,但氧容量降低,氧含量随之减少。

2)CO中毒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输入大量碱性液体;某些血红蛋白病。

(3)循环性缺氧,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还可以分为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缺血性缺氧是由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淤血性缺氧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缺氧
原因有:
1)全身性循环障碍:休克,心衰
2)局部性循环障碍:局部缺血、淤血、栓塞
(4)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缺氧类型
动脉血 氧分压 动脉血 氧饱和度 血 氧 容 量 动脉血 氧含量 动-静 脉氧差
乏氧性 缺氧
↓ ↓ N ↓ N 或↓
血液性缺氧
N N ↓- ↓ ↓
循环性缺氧
N N N N ↑
组织性缺氧
N N N N ↓
2、各种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有何影响?血液颜色有无不同,为什么?
缺氧的本质是细胞对低氧状态的一种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当急性严重缺氧时细胞变化以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为主(包括组织中毒性缺氧);慢性轻度缺氧细胞以氧感受器的代偿性调节为主。

(1)呼吸系统
1)代偿性反应
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的最重要代偿反应
PaO2↓(<8kPa)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 PAO2 ↑
2)损伤性反应:
中枢性呼吸衰竭 PaO2<30mmHg 抑制呼吸中枢
高原肺水肿 缺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量增多,加上缺氧性肺血 管收缩反应使肺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不均一→非炎性漏出;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肺水肿→氧弥散障碍→ PaO2↓
(3)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缺氧、慢性缺氧、严重缺氧(PaO2<28mmHg)可以产生严重程度不同的CNS 功能障碍
血液颜色有不同因为形成的血红蛋白不同: 低张性缺氧(紫绀)-----脱氧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樱桃红)-----碳氧血红蛋白
亚硝酸钠中毒(咖啡色)------羟化高铁血红蛋白 氰化物中毒(玫瑰红)------氧合血红蛋白
3、讨论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影响缺氧性耐受的因素及原因:
(1) 环境温度。

温度的升高可使机体内酶的活性增强,加快物质代谢,组织细胞耗氧量
随之增加,降低对缺氧的耐受。

在乏氧性缺氧实验中,丁鼠,放于缺氧瓶中,置于40摄氏度水浴锅中,营造了一个高温环境,小鼠在缺氧瓶中的存活时间为6分钟。

这一组的小鼠在缺氧瓶中存活的时间是最短的。

环境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加,增强了小鼠的基础代谢率,组织细胞的耗氧量增加,减弱了小鼠对缺氧的耐受。

(2) 咖啡因。

咖啡因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小剂量主要兴奋大脑皮层,
提神醒脑;较大剂量可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代谢率增加,组织耗氧量增加,降低机体对缺氧的耐受。

腹腔注射咖啡因的小鼠,注射后表现为兴奋、呼吸加快加深,基础代谢率增加,组织细胞耗氧量增加,对缺氧的耐受降低。

(3) 水合氯醛。

水合氯醛有中枢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和抗惊厥。

水合氯醛对中枢
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随药量增加而产生不同作用,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大剂量麻醉抗惊厥。

水合氯醛的这些作用是通过抑制大脑皮层活动而实现的。

对心脏表现为迷走和非迷走神经效应,非迷走神经效应是对心脏代谢的抑制,而迷走神经效应表现为心动徐缓。

小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后,中枢活动功能受到抑制,小鼠处于安静状态,能量需求减少,组织耗氧量减少,缺氧耐受增强
中枢兴奋
缺氧 (烦躁、激动、判断力↓)
中枢抑制 (疲劳、嗜睡、昏迷)
七、结论
(1)缺氧是由于组织氧供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缺氧是临床各种疾病中极常见的一类病理过程,脑、心脏等生命重要器官缺氧也是导致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

(2)缺氧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重要影响,短时间轻中度缺氧机体会有代偿反应,长时间缺氧或严重缺氧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应尽量避免。

(3)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酶的活性会增强,代谢率会增加,耗氧量会随之增加,机体的缺氧耐受会减弱。

(4)当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时,其代谢率会降低,组织细胞耗氧量减少,而增强机体的缺氧耐受性;相反,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跃兴奋时,组织代谢率会增加,耗氧量也会增加,机体的缺氧耐受减弱。

(5)水合氯醛能够缓解缺氧,使小鼠存活时间更长。

该报告讨论分析思路清晰,全面,书写层次清楚,非常好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