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024年北京四中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一)

2024年北京四中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一)第一讲物质的分类分类的作用(1)分类给生活带来便捷;(2)分类是认识世界的基础(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比如:树状分类法物质的分类【思考题】给以下物质分类稀盐酸CO2 生石灰NH4Cl泥水金刚石HNO3 Cu2(OH)2CO3Ba(OH)2 H2SO4 水银冰醋酸HCl 苛性碱熟石灰Cu(OH)2白金BaCl2 CaCO3 一水合氨1:氧化物的分类(1)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2)按性质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思考题】1.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2.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3.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4.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的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2:酸的分类(1)按组成分含氧酸和无氧酸(2)按性质分①沸点高沸点酸(难挥发酸)低沸点酸(易挥发酸)②酸性强酸弱酸③稳定性稳定性酸不稳定性酸(3)按变化分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3:碱的分类(1)按性质分①溶解性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②碱性强碱和弱碱(2)按变化分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4:盐的分类(1)按组成分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2)按变化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交叉分类法【实践活动】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以图示的形式画出C和Ca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
5:混合物分类溶液溶质粒子直径< 1 nm混合物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100 nm【思考题】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光照到宏观物体表面,如镜面反射、漫反射?光照到微观物体上,光散射?第二讲离子反应电解质【讨论】1. NaCl溶液和金属在固态时可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2. CaO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其水溶液也能导电。
3.SO2和CO2溶于水得到的分散系可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1)电解质完全电离成离子是。
包括强酸、强碱、多数盐。
第二讲离子反应电解质【讨论】1. NaCl溶液和金属在固态时可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2. CaO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其水溶液也能导电。
高一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高一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复习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是指在初中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展,从而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所介绍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以及本章初步建立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角一—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是元素化合物、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对系。
对于超过1亿种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規律性,就必领运用分类的方法。
这既反映了化学的发展規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观察能辩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現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行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因此,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是本章教材编写的一条基本线索,如下图所示。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真情境、真问题、真解决、真研究,在问题中建立思维模型、在任务中运用思维模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对系以日常生活生产中同学们熟知事物为真实情景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为基本线索建立认知模型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新物质。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认识认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制备制备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

编号
A B C D E F G H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O
CaO+H2O = Ca(OH)2 2Al2O3==4Al+3O2 CaCO3==CaO+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Fe+CuSO4==FeSO4+Cu 2+ 2+ Fe+Cu =Fe +Cu HCl+NaOH=NaCl+H2O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系类别 分 散 质 粒子直径
溶液
〈1nm
胶体
1~100nm
浊液
>100nm
粒子组成
外观特征 稳定性
分子或离子
均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的分子集合体
均一、透明 稳定(介稳体系) 能 不能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氨水、碘酒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1、强弱律: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总是由“强” 成“弱”的。(判定强弱) 2、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低)价,只有氧化 (还原)性,中间价则两性都有。 3、转化律:邻价态间的转化最易。只靠拢不交 叉规律——归中反应 全程导学38页 4、先后律:谁强谁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CuO+H2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 升 失 氧
0 0 点燃 +3 -2 (1)4Al + 3O2 == 2Al2O3
得 降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 还
升失氧 还
降得还氧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电子得失(或 元素化合价升 降)总数相等
高一必修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例1: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①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 = 2Fe3++3H2↑ ②铝与稀盐酸反应 Al+3H+ = Al3++H2↑ ③FeCl3溶液中加入铁屑 Fe3++Fe = 2Fe2+ ④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 CO32-+2H+ = H2O+CO2↑ BaCO3+2H+ = Ba2++H2O+CO2↑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氧化物的分类
1.定义:元素与氧化合生成的化合物。 1.定义:元素与氧化合生成的化合物。有且只有两种元素 定义 组成 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CuO MgO CaO 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 氧 化 物
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碱性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Na2O、CaO、Fe2O3、CrO、MnO 、 、 、 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能跟碱起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酸性氧化物 能跟碱起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SO3、P2O5、Mn2O7、CrO3
胶体(介于 胶体 介于1-100nm) 介于
浊液(> 浊液 >100nm)
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 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三、胶体
1.定义: 1.定义: 定义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叫 胶体 。 2.胶体的分类 2.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 微粒的构成 粒子胶体: 胶体、AgI胶体 粒子胶体:Fe(OH)3胶体、AgI胶体 分子胶体:淀粉溶液、 分子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气溶胶: 气溶胶:烟、云、雾 根据分散剂 液溶胶:AgI胶体、Fe(OH) 胶体 液溶胶:AgI胶体 胶体、 3 的状态 固溶胶:有色玻璃、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在高一化学课上,物质和变化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的是个宝藏话题。
说到化学,大家是不是脑海里首先浮现出那些五颜六色的试剂瓶和那些在实验室里搞得一团糟的场景?哈哈,没错,化学实验就像是魔法秀,化学家们用各种物质创造出惊人的变化,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比如说,想象一下把食盐和水混在一起,哦,盐溶解得那叫一个干脆利落,真是看得人心里舒坦。
你知道吗?这就是物质的变化,盐水的诞生真的是太奇妙了。
我们再来聊聊气体变化。
打开一瓶汽水,咕咚一声,气泡冒出来,那气体的逃逸就像小精灵一样欢快。
这个现象就是气体的物理变化。
气体的产生、消失,仿佛在和我们捉迷藏。
更有趣的是,当气体和液体结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呢?举个例子,咱们做个简易实验,把醋和小苏打混合。
哇,立马就有泡沫冒出来,像小火山爆发一样。
这种化学变化可厉害了,醋和小苏打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真是太惊喜了。
然后说说固体,咱们平常见到的冰块,冷冰冰的,夏天的时候冰镇饮料可好了。
可你知道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哦。
可当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那就不一样了,水的形态变了。
它的分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真是变化多端。
大自然真是个奇妙的舞台,各种物质在这里演绎着不同的角色。
说到物质变化,咱们不能不提到那些经典的化学反应。
想想火焰,燃烧的火焰是多么热烈啊!当木材燃烧时,木头化作灰烬,释放出热量和光亮,这就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反应中变得面目全非。
生活中,每次烧饭的时候,锅里的食材经过加热,变成了香喷喷的美食,谁能不喜欢呢?这是物质变化带来的美味,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咱们也得注意一些环境中的物质变化。
比如说,雨水落到地面上,土壤被冲刷,植物吸收养分。
这个过程可有趣了,化学物质在土壤中交换,植物长得更茁壮,真是一举两得。
光合作用是植物最牛的化学反应之一,太阳能转化成养分,感觉就像大自然的能量工厂,真的是厉害得不行。
物质变化不止发生在大自然里,咱们的身体里也是个化学反应的热锅。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有其变化

2. 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 D )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 止血 ④ 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全部。
分析:①盐卤的主要成份是MgCl2等电解质,豆浆的主要成分 是由蛋白质形成的液溶胶。用盐卤点豆腐是利用电解质使液溶 胶发生聚沉。 ②明矾的水溶液中含Al3+,Al3+与水作用产生Al(OH)3, Al(OH)3以胶体形式存在。Al(OH)3胶粒吸附作用很强,能吸附 水中的杂质和其它胶粒,例如粘土形成的胶粒,聚沉成较大的 微粒而沉淀,使水得到净化。 ③血液是一种液溶胶,三氯化铁是电解质,用三氯化铁止血就 是利用电解质促使血液胶体聚沉。 ④江河中含有大量泥砂,也含有大量土壤胶体,海洋中含有大 量NaCl等电解质。电解质促使胶体聚沉,与泥沙一起形成三 角洲。
NaCl溶液
能 不能
豆浆、墨水、 血浆
泥浆水
科学探究2
3.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 CuSO4溶液,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 察。
(3)丁达尔效应
--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思考与交流
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 样?请与周围的同学交流。
(4)胶体的聚沉
a.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互相排斥。 b.胶体的聚沉:其原理是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增 加胶粒的结合机会以使胶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大颗 粒而沉淀。 思考与交流
Chater 2 化学物质 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 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思考与交流 请试着举出几种分散系的实例, 并与周围的同学交流。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每日一练)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四个推理中正确的是()A.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B.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C.含碳元素的物质在O2中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在O2中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D.盐的组成中含有金属阳离子与酸根离子,所以盐中一定不含氢元素答案:C解析:A、有机物都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属于无机物,选项A错误;B、由置换反应的概念可知,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氯酸钾分解、同素异形体的互变等,选项B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都能产生CO2,在O2中燃烧生成CO2的物质都含碳元素,选项C正确;D、盐可能含有氢元素,如碳酸氢钠含有氢元素,选项D错误;答案选C。
2、下列物质中可能不含氧元素的是()A.硫酸盐B.酸C.碱D.氧化物答案:B解析:A.硫酸钾、硫酸钠等硫酸盐均含硫酸根离子,则一定含有氧元素,故A不选;B.硫酸、硝酸、碳酸等均含有氧元素,属于含氧酸;盐酸、氢硫酸等属于无氧酸,不含有氧元素,故B选;C.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均含有氢氧根离子,一定含有氧元素,故C不选;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必为氧元素,故D不选;故答案为B。
3、下列物质不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NOB.SO2C.SO3D.SiO2答案:A解析:酸性氧化物是指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水反应只生成酸的氧化物。
A.NO既不能和酸反应也不能和碱反应,是不成盐氧化物,选项A符合题意;B .SO2会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B不符合题意;C .SO3会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D. SiO2会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 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质 汽 液 固 汽 液 固 汽 液 固
分散剂 汽 汽 汽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实
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牛奶、酒水的碳酸钙)
有色玻璃、合金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质粒子大小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液体时
分类的方法:
交叉分类法
H2SO4 HCl HNO3 H2SO3
含氧酸 无氧酸 一元酸 二元酸
交叉分类法
对事物认识较全面,弥补单一 分类方法的不足。
树状分类法
H2SO4 NaOH Na2SO4 HCl Ca(OH)2 CaCO3
CO2 CaO
把事物认识得更加深刻,促进科 学发展
液化石油汽
汽油
汽车发动机燃料
【实验2-2】 验证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是否发 生丁达尔效应
现象: 可见到Fe(OH)3胶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而CuSO4溶液看不到此现象
结论: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丁达尔 效应是区别溶液与胶体常用的物理方法
【实验2-3】 过滤Fe(OH)3胶体和泥水
现象: Fe(OH)3胶体全透过滤纸,没得到滤渣,过 滤后的液体还是红褐色;泥水过滤后在滤纸 上得到泥沙,而过滤后的液体是澄清、透明 的。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实验2-1】 Fe(OH)3胶体的制备及胶体、溶液、浊液 外观特征的比较
现象: 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都是均一、稳定、 透明的,而泥水浑浊,不透明,有泥沙沉淀
结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胶体和溶液都属于稳定的分散系,而浊 液属于不稳定的分散系
石 油
煤油
飞机、煤油炉燃料
产 品
柴油
柴油发动机燃料
及 其
润滑油
机油
应 用
石蜡
各种化工原料
沥青
铺路
树状分类法
1、下列物质按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可选出 与其他三项不属同类的物质?
(1)选_D__. 标准是_其__它_三__种__都__是_溶__液___. (2)选_D__. 标准是__其__它__三_种__都__是__酸___. A. 盐酸 B. 浓硫酸 C. 硝酸溶液 D. 纯碱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图1、图书馆陈列的图书
图2、商场摆放的商品
对于多达千万的化学物质和更多的化学反
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
分类的方法,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
类。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化学物质
纯净物 化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混合物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化学反应
按反应前后种类、 类别分类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B+C 复分解反应AB+CD=AD+BC
按得氧,失氧 分类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例如:
高温
2CuO+C===2Cu+CO2
分类的意义:
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使人们更 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等。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系
分散质粒 子大小
溶液 < 1 nm
胶体
1 ~ 100 nm
主要特征 稳定、均一 较稳定、均一
举例
饱和NaCl 溶液
豆浆
浊液 > 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 泥浆水
小结:
三种分散系对比,溶液是最稳定的,而浊液 是很不稳定,胶体则介于两者中间,在一定条件 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B、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
气溶胶
胶体
液溶胶 固溶胶
思考 1、空气中如果没有气溶胶会怎么样?
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
光线
透过树叶间
的缝隙射入
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 密林中
?空气也是胶体吗? 是的。叫气溶胶
思考 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
原因一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相互排 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 胶粒所带电荷
原因二 胶体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运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课时一
前提测评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 物类别及种类划分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根据是否有
化 学
电子转移
反
应 根据是否有
离子参加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
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 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
区别溶液和胶体。
退出
分散系
分散质 粒子的大 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 滤纸
是否有丁 达尔现象
事例
溶液
胶体
悬,乳浊 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 子的大小
<1nm
1~100nm >100nm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化学》
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 2、进一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 •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
概念。 • 教学重点: • 1、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 •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稳定
均匀,有的 不均匀,不
透明,较稳 透明,不稳
定
定
能否通过 滤纸
能
能
不能
是否有丁 达尔现象
无
有
无
事例
NaCl溶液,蔗 Fe(OH)3胶
糖溶液
体
泥水
分散系的分类:
A、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
分散系
溶液 小于1nm 胶体 1~100nm 浊液 大于100nm
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 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 合适的物质类别上.
O2 Cu 硫酸溶液 Ba(OH)2 KNO3 CO2 空气
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 多种)物质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 属于被分散物质,称做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 散质的作用,称做分散剂
结论: 胶体粒子可以通过滤纸空隙,浊液分散质 粒子则不行
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丁达尔效应: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 可观察到明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 达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