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文学

合集下载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汉师1班韦剑虹 611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

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

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

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

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篇一一、引言蒙古文学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吸收和融合世界各地的文学思潮与理论。

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蒙古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理论在蒙古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理论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无意识心理、性欲冲动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方面。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1. 无意识心理的探索蒙古文学中,许多作品开始关注并探索人物的无意识心理。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冲动和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对无意识心理的探索,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性欲冲动的反映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冲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蒙古文学中,不少作品也开始关注性欲冲动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通过对人物性欲冲动的描写,作品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3. 心理防御机制的揭示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文学中,许多作品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内心冲突和压力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这种揭示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心理。

四、蒙古文学中弗洛伊德影响的具体表现1.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在蒙古文学作品中,许多主题和情节都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关。

例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性欲冲动的反映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揭示等。

这些主题和情节的呈现,使得蒙古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

2. 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技巧和方法。

在蒙古文学中,作家们开始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人物心理、构建情节和塑造形象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的使用,使得蒙古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挖掘了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本质。

五、结论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蒙古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 弗洛伊德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自传及其小说《卡拉马 佐夫兄弟》之间寻找相关对应点,他发现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位创造性的艺术家,神经病患者、道德家和弑父的罪 人。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弗洛伊德对文学的理解 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层面! 于是: 生物学: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 化学:人是碳水化合物 哲学: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学: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计算机:人是由数据组成的 ······
《哈姆雷特》
• 弗洛伊德:“哈姆莱特能够作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掉自己 父亲,并且篡夺自己王位,夺其母亲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 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 现。于是对自己的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 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 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文学院文秘班廖帅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 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 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 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 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 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 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 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 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 次年于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力比多
白日梦
俄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里的人物 特斯、修斯、克斯、普斯、托斯、~斯 傻傻分不清楚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刍议摘要: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去研究作家心理深层次无意识创作动机,将注意力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但其过于强调无意识和性本能的观点,引起了一定争议和批判。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力比多;无意识;白日梦;俄狄浦斯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07-01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内涵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所创的医学学说,用来治疗精神疾病,该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核心内容: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就是以性欲的内驱力,将称为力比多(libido)。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人格: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由性冲动构成的原始的生命本能,不受理性束缚、无条件地依照“快乐原则”而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满足。

自我,拥有理智和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根据外部需求来控制和压抑本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反省和修正自己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①。

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的心理除了显见的意识,还有巨大的潜意识,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无意识(unconscious),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无意识转为意识。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文学创作的动因来源于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作家各种“本能欲望”的驱使——力比多,即性欲。

对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使自己的性欲得到升华,对欣赏者来说,他们通过艺术欣赏达到性欲的满足和宣泄。

(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无意识的表现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核心。

文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

文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

• 揭示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和启示 • 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 为心理学和文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提供理论支持
03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的比较分析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的基本差异
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注重对个体心理活动的 实证分析,采用精神分析方法 • 荣格注重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现象 学和深度分析,采用分析心理学方 法
理论观点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关注潜意识中的性欲和 冲突,强调防御机制的作用 • 荣格关注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强调个性化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应用领域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 治疗和精神分析领域 • 荣格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心理学、 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比较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研 究方法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 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应用领域
• 将文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心 理治疗、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 • 为心理学、文学、教育等学科的交叉 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 为文学作品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 考角度和创作灵感 • 使文学作品欣赏者更能理解作品 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 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 价值
• 揭示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和启示 • 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 为心理学和文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提供理论支持
02
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 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 探讨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张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本文叙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起源、意识流创作流派及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的阐述及影响做出了论述和分析。

主题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起源,意识流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派文艺批评Freudianism and LiteratureW an Lei(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Abstract: This thesis states the basic points of Freudianism and impacts on the origi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genre and on the psychoanalytical literary criticism.Key Words: Freudian theoretical viewpoints, literary creation, stream-o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德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 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①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粗略地划分,弗氏的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与梦相比,梦是睡眠时的意识流,无意识是醒来的意识流。

人的强迫症、遗失口误、语无伦次、呓语,都与梦一样,可分析出真实的动机和症结。

二、弗洛伊德理论与文学艺术的起源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属心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范畴的,但它却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弗氏的理论介入了文学艺术的起源这个由来已久的、复杂的论题的讨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学艺术的作品,是作家、艺术家无意识欲望的升华。

无意识当中遵守“快乐原则”的“原我”总是以意识中恪守的“现实原则”的高尚面目出现的。

弗氏的著作中有一些专门涉及论文学艺术的,如《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诗人与白日梦的关系》、《列奥朗多·达·芬奇:孩提时代回忆的性特征研究》、《陀斯托耶夫斯基与弑父》等。

弗氏将作家、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置于精神分析的视野下,以他们童年的经验、俄底浦斯情结和各种无意识动机来理解创作过程,将传统的一维心理层面创构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立体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由性压抑而蓄集的无意识异常重要,虽看似无边无际,但主宰创作的心理过程。

欲望的压抑,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感情的宣泄。

“美”的概念的根,实际上根植于原我的“利比多”,即性冲动之中,从性欲中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性的冲动是人类心智最高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成就的根本动力。

弗氏还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做了比较,认为创造性作家无疑于一个做白日梦者。

白日梦的本质仍是梦,是清醒时刻的幻想,仍来源于潜意识。

艺术创造中的心理机制与潜意识象征表现的白日梦的心理机制完全一样,但作家创作的故事,是本能的“升华”。

作家的职责和任务,是在模糊的意识中通过创作将受压抑的冲动欲望纳入艺术轨道,得到适当的疏导和发泄,获得精神的满足,以免成为精神病的患者。

“艺术家就如同一个患精神病的人那样,他从一个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

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地把握现实。

”②因此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预防治疗全社会人们精神病患者的工具。

尽管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无意识的象征和表现,因而人们获得的不过是精神方面变相的满足,但它却导致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形成。

三、弗洛伊德的理论与文学的意识流创作意识流的文学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故事的情节安排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并收回,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结构。

弗洛伊德肯定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着力于表现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流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曾把无意识比喻作一口疯狂混乱的大锅,而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杂乱无章和反复多变。

其创作的手法之一也是弗氏理论上提出的“白日梦”,以梦游的形式表现内心独白;另一手法也是弗氏提出的“自由联想”,让人物随时随地进行突然的、跳跃式的联想。

其创作的人物特征,对扭曲的性格、畸形的心理赋予社会意义。

意识流作家据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题。

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流作家便在冰山底层做各种探索,对人内心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也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3——1924)的《尤利西斯》为此代表作之一。

全书十八章,压缩在主人公十八个小时的心理路程,刻画了主人公无所事事,卑微胆怯,猥缩可悲的形象;从更大的意义上,探索了爱尔兰民族意识,揭露其社会危机,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

另一个典型是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全书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康普生家三儿子,一个白痴的自白作叙述:第二部分以其大儿子,一个心理脆弱的大学精神崩溃是的意识流动作叙述;第三部分以其二儿子,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偏执者的自语作叙述;第四部分才写一个心理健康的黑人。

主题揭示了一个南方家族的衰落和南方传统道德的瓦解。

除此以外,美国作家劳伦斯,美国作家弗吉尼娅·伍尔芙也都是以意识流手法创创作的大师。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也用意识流的手法进行过有益的创作。

四、弗罗伊德理论与文学批评弗氏本人就用自己的理论对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进行了解析。

主人公俄狄浦斯不知不觉应驻了神灵的预言,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最后导致命运的悲剧。

弗氏认为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童年时代愿望的实现”。

③另外,他以同样的现实,解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主人公的叔父克劳狄斯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他复仇时延宕及犹豫的态度是因为哈姆雷特知道克劳狄斯“使他看见自己童年时代受到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犯罪的人更好”。

④不少文艺批评家把弗罗伊德的理论直接拿来用于文学分析和批评,亨利·默里(Henry A. Murry)对美国作家《白鲸》分析就是一例。

白鲸是清教道德的象征, 即超我。

驱使船员追捕白鲸而遭覆灭的船长埃哈伯,代表狂暴固执的本我; 虔诚的大副斯达巴克努象征平衡节制的理性, 亦即自我。

另一个例子, 她认为美国诗人爱伦•坡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 都贯穿着俄狄浦斯情结。

④余凤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重要作家也作过“心理分析”。

他认为鲁迅深受弗罗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

《在酒楼上》上的主人公吕纬甫的两种“怀旧”, 一种是反封建和扬新(去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和议论中国改革的反封建经历), 一种是尽忠和守旧(受母亲委托, 手续繁琐地迁葬早已办去世﹑连模样都模糊的弟弟), 如果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小说里所说的吕纬甫的两件事都是著作自己的。

另外,《不周山》里女娲“力”的强大无比, 产生于压抑产生的利比多;《兄弟》则表现梦的潜意识⑤。

除此之外, 他还对郁达夫、施蛰存、许杰、郭沫若等作家的一些作品做出了分析。

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是由作者和作品的分析转向对读者心理的分析。

这些批评者认为,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能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自我能与别人即作者的自我同一, 即突破“每个自我与别人的自我之间的障碍。

”弗氏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动机的理论, 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④弗罗伊德理伦不仅是心理学理论, 而且成为了更为广泛意义的文化哲学, 具有独特的人性观和文化观。

弗罗伊德在对人的心理的分析中发现了无意识, 发现了艺术家的特殊地位;他的梦幻和自由联想的学说, 丰富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他的人格的层次学说、俄狄浦斯理论成为精神分析派的批评武器。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 弗罗伊德主义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①(美) 雷蒙德·保罗, 艾迪斯·W·金(1999).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高扬(1980). 弗罗伊德传. 广州: 南粤出版社.③(奥地利) 弗罗伊德(张燕云译) (1987). 梦的解析.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④张隆溪(1986).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北京: 三联书店.⑤余风高(1987). “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