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考专项复习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
【统编版初中语文备课指南】穿越古今对话,体悟诗情志趣——八下第三单元整体活动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备课指南】穿越古今对话,体悟诗情志趣——八下第三单元整体活动设计【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一组文章,或记事,或记游,或状物,或抒情。
单元导读明确指出:“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其中,《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理想生活蓝图;《小石潭记》抒发了诗人在面临清幽深远的石潭美景时的所思所感;《核舟记》赞叹了古代艺人精妙绝伦的技艺;《〈诗经〉二首》歌咏了个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储备量,也掌握了较为常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实词虚词的含义,但是并未涉及深层次的词法句法知识,缺乏独立鉴赏诗文的能力,对于文言诗词的兴趣不大。
因此,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仍然需要给学生提供注释和工具书,帮助理解诗文大意。
与此同时,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尽可能给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心理体验。
【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语言之美。
2.通过朗诵、绘画、写作等沉浸式单元学习活动,感受并分析、归纳语言风格、事物的整体特征、写作顺序,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感受作者传达的思想和志趣,从而陶冶自身的情感和胸怀,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民族自信心。
【单元核心目标】为迎接一年一度的“国学文化周”,“英才书院”开展“国学比武大会”,广发请帖,邀请各路英才豪杰前来参加。
本次比武大会由文辞阁、美语堂、画意廊和翰墨轩四关组成,分别考察文、音、画、写四项技能。
其中,本单元活动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根据诗文的主旨、情感以及意境为其配乐、配图、吟诵、作诗,并录制成一段朗读音频,培养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能力。
【课段安排】第一课段:赛诗词文采,通文辞大意第二课段:读经典诗文,品语言之美第三课段:绘奇物胜景,入绝美意境第四课段:抒己之心怀,连古今情思第一课段赛诗词文采,通文辞大意一、活动目标本课段落实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原文,读懂文章大意。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语文积累与运用专题一默写

沙 “(7) 角声满天秋色里 ,(8) 塞上燕脂凝夜紫 ”
(李贺《雁门太守行》),激战又起,号角催征,响彻云霄;
场 之 “(9)
马作的卢飞快 ,(10)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
声 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战马奔腾,箭矢如雨,
震天动地。
1
2
3
4
5
6
7
8
7. (2023·青海)小华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制作了一张诗文积累卡,
1
2
3
4
5
6
7
8
“怒而飞,(6)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庄子对大鹏的瑰丽想 象;“芳草鲜美,(7) 落英缤纷 ”,是陶渊明对心中桃源的真切 描画。“(8) 长风破浪会有时 ,(9)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畅想沧海扬帆的美好前程;“(10)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 雳弦惊”,辛弃疾回想沙场驰骋的壮阔场景。
1
2
3
4
5
6
7
8
2. (2023·辽宁营口)默写古诗文。 一山一水皆有意。“何当共剪西窗烛,(1) 却话巴山夜雨
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流露出羁旅的孤独;“商女不知亡国 恨,(2)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引发了历史兴衰 之感;“(3)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 下 》 ) 暗 含 了 旅 途 奔 波 之 苦 ; “ ( 4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5)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道出了仕途艰 难、前路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优美春景,“(2) 树树皆秋 色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的恬静秋光;赞一赞, “(3) 会当凌绝顶 ,(4)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的凌云壮志,“乘风好去,(5)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辛弃 疾 《 太 常 引 ·建 康 中 秋 夜 为 吕 叔 潜 赋 》 ) 的 济 世 豪 情 ; 学 一 学 , 王 维 “独坐幽篁里,(6)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的淡定,李白 “(7) 长风破浪会有时 ,(8)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其一)》]的自信。静一静,坐看云起。
中考古诗词复习专题之——咏史怀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考古诗词复习专题之——咏史怀古诗复习目标1.了解有关咏史怀古诗的常识;2.理解诗意,熟练掌握诗词的主旨与写法;3.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初中教材中必考的五首咏史怀古诗。
二、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 长于精辟议论。
怀古诗是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长于情景交融。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为咏史怀古诗。
三、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特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2)意象:古地:咸阳、长安、赤壁、秦淮、潼关等;古人:周瑜、曹操、孙权等古事:赤壁之战、后庭花等(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名地——昔盛今衰统治者——荒淫奢侈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1.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古朝代兴亡变化。
(国家)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穷兵黩武,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统治者)3.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人)(同病相怜型)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人)(对比失落型)5.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6.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等。
八下期末复习《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附答案)

复习专题四: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某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辑古诗]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请根据它们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______》古诗名称作者《次北固山下》王湾《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黄鹤楼》崔颢(2)[品诗句]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
以下诗句中描写春天景色的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写寄语] 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明媚秀美,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______________。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______________,有的灿烂盛开。
2.八年级(1)班举行“走近古诗,与诗人对话”综合性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 班级要选编一套专题诗集,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请你编辑其中一个专题,你自己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专题,并举出一首可以编入这个专题的古诗。
(写出题目和作者)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 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按照示例,用第二人称与他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融入了我的心灵,给予我许多的温暖。
[精选]初中语文作文《穿越时空 与古人对话》教学设计
![[精选]初中语文作文《穿越时空 与古人对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d34f4ab8f67c1cfad6b8de.png)
[精选]初中语文作文《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古人为题材写片段小练笔【教学过程】一、导入:练笔题材广泛,凡是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有不断思考的习惯。
其实除了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新鲜事,还有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语文书,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文化。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毕竟所掌握的古文化知识有限,但大家仔细思考还是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二、方法一:穿越再现1、出示ppt:花前月下,良辰美景是虚设,美酒佳肴,清风明月是乌有.没有知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时的你,父母已离去,妻子去世已十年,唯一弟弟也已七年未见,只有那一轮明月成了你倾诉的对象.此情此景,有谁不是潸然泪下,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端着酒杯,不由自主问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世事真如一场大梦,人生又有几度新凉,虽遭被贬,虽家人分离,但你却告诉我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的豁达令人景仰。
2、教师点评:读古人的作品,会让我们从片言只语中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世界,他的内心全都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走进古人的作品,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把古人邀请到我们的作文中来。
我们读过的诗词曲,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练笔的素材,对诗词进行想象,当时的环境,诗人的举动,表情,心理,相关的事件,我们进行一次穿越,进入诗人创作的现场,再现全方位的情景,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诗的内涵。
或者对诗词、诗人进行点评,抒发我们读诗的感受。
进行这样的小练笔,既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何乐而不为呢?3、小练习李煜《相见欢》三、方法二探寻足迹1、出示ppt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
古今穿越诗词对话

古今穿越诗词对话
哎呀,你能想象吗?假如古代的诗人们能穿越时空,和咱们来一场诗词的对话,那该是多么奇妙的事儿啊!
就说李白吧,这位“诗仙”要是来到现代,看到那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不得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感叹道:“此景何似在人间,莫非吾入仙宫境?”他也许会拉着我们的手,急切地询问:“这等奇景,吾当如
何入诗?”
再想想李清照,她那细腻温婉的心思,要是看到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会不会感慨万分,轻吟道:“旧时女子多幽怨,今时巾帼展风华。
”说不定还会和现代的女孩子们坐在一起,交流彼此的心事呢。
还有杜甫,他心系苍生,如果看到如今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高呼:“吾生未见此盛景,天下再无寒士忧!”
古代的诗人们带着他们的才情和诗意穿越而来,我们带着对他们的敬仰和好奇迎上去,这难道不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交汇吗?这难道
不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文化碰撞吗?我觉得啊,这样的穿越对话,
一定会让我们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对历史有更真切的感受!。
穿越时空与杜甫对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

穿越时空与杜甫对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嘿,你能想象吗?有一天,我竟然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杜甫,还和他聊起了那首让人感慨万千的。
那天,我就像往常一样,迷迷糊糊地在路上走着。
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吹得我眼睛都睁不开。
等我好不容易能看清周围的时候,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
眼前是一间破旧的茅屋,屋顶的茅草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我正纳闷这是哪儿呢,就听到茅屋里传来一阵叹息声。
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推开门,只见一位老者坐在屋里,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无尽的忧愁。
“请问,您是?”我试探着问道。
老者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缓缓说道:“吾乃杜甫。
”我一听,惊得差点叫出声来。
这,这竟然是杜甫!“杜甫先生,我,我读过您的。
”我结结巴巴地说道。
杜甫微微一愣,苦笑道:“没想到,吾之诗作,竟能流传至此。
”我看着这破旧的茅屋,说道:“先生,这茅屋如此破旧,这风一吹,可怎么住人啊?”杜甫长叹一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风,实在是凶猛啊。
”我想象着那茅草被风吹走的场景,说道:“那您去把茅草捡回来呗。
”杜甫摇摇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听他这么一说,我气愤地说:“这些孩子怎么能这样!”杜甫无奈地说:“他们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或许只是觉得好玩罢了。
”我看着杜甫,心里一阵酸楚:“先生,您这日子过得也太苦了。
”杜甫却神色坚定地说:“吾虽穷苦,但心中所想,乃是天下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问道:“先生,那您觉得,怎样才能实现您的愿望呢?”杜甫沉思片刻,说道:“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有战乱,不再有饥荒,或许便能实现。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的愿望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这句话,让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1)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1.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明月”在诗中扮演什么角色?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①明卿:作者的好友。
②楚:楚地。
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2.【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3.【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
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5.《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
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古筝唢呐编钟二胡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愁绪,语言苍劲,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
诗人“怆然涕下”,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生命无限。
7.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考专项复习: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精华。
近年来,古诗词的考查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出题者的青睐,考生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复习古诗词,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那一篇篇绝唱佳作,像一杯杯千年佳酿,绵香醇厚。
既能有助于我们备考此类试题,也能滋补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古代诗词(20首)1.《关雎》(关关雎鸠)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纤毫毕现地表现了出来。
全诗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
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的朴实清新的风格。
比兴是《诗经》突出的艺术特点,也是本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
这种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2.《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从写作角度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曹操与之相应的诗句在《龟虽寿》中也有表现,是哪一句,你为此如何评价他?析:此句反映了曹操宽广、博大的胸襟,胸怀大志。
这句诗运用了想象手法。
《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表达了博大的胸襟,但更体现了他有雄心壮志,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老骥”原意是老马,这里是作者的自喻。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有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但他为人多疑,其中“草船借箭”“魏武将见匈奴使”都能体现这一点。
3.《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饮酒》: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天街小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
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
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
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
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本诗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
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
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壮士雄姿英发。
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
“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
接着写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相对色彩鲜明中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