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交场站用地指标研究_刘恒

中小城市公交场站用地指标研究_刘恒
中小城市公交场站用地指标研究_刘恒

公交场站设计要求规范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第1、0、1条 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得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城市公共交通就是城市规划得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得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与出租汽车新建、扩建与改建得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得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得其它有关标准与规范得要求。 第一节 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首末站得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得为大型站;26~50辆得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得为小型站。 第2、1、2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得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得需要与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得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与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得同侧。 第2、1、3条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得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得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得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得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 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得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得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得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技术,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和积累,在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产业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中国智能交通基本处于城际智能交通的科技攻关、国家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和标准的研究等层面,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示范或开工建设的项目不多,主要围绕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展开。 2000~2005年,城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与诱导、视频监控等示范工程逐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及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市场化等方面的发展,由此阶段开始,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进入实质性建设、应用实验阶段。 2005~2010年,智能交通进入高速发展期,交通高清视频检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等多种主流技术在国内得到应用。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国家“863”计划智能交通系统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执行也都推动了产业发展。 2011年以后,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交通产业专业化分工日趋明确,专业性解决方案逐步成熟,增长服务运营成为新的发展目标。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发展趋势 智能公交系统 “公交都市”的提出为全国公交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2 年以来,乌鲁木齐、银川、连云港、兰州、枣庄、宜昌、武汉等十余个城市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BRT工程,继深圳、郑州之后,有20多个城市将“公交都市” 作为激励“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4]。各地大力开展公交都市示范 工程,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预计未来的5年内,智能公交系统每年的市场容量为50亿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GPS运营调度、车载视频 监控、客流统计、电子站牌、公共交通领域的车载终端、通信系统、智能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将会得到全面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公交优先的可实现度。目前,国内涉及智能公交领域的厂家至少超过300家,而随着公交车辆对社会交通分担比例的不断提高,公交智能化需求会愈发旺盛,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行业运作模式进一步成熟的前提下,智能公交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革命。智能交通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集成应用的产物,其系统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与计算。数据采集涉及人、车、路、环境等诸多对象,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基于交通气象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出行环境数据等,数据来源广泛、数据形式多样、数据量十分庞大,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典型的应用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交通数据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都在广泛地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北京市交通iFFF-r-F-FFF…一扌彳-F-FFF-i - F.-F- - - XFFF*FFXF* " ~ '

公共交通场站规划方法研究讲解

第7章公共交通场站规划方法研究 7.1 引言 对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主要包括公共汽车起(终)点站、中途站点、换乘枢纽站和保养修理场等四种,其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计划用地进行,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的要求。其中: ①、公共汽车的起、终点站选址是公交线网规划的重要约束条件,可在公交路线优化后,根据路线及车辆配置情况确定位置及其规模; ②、公交中途站点的规划可以在公交起、终点位置和路线走向确定以后,根据最优站距和车站长度限制等情况确定; ③、换乘枢纽站点一般是在公交路线作为对外交通或大运量交通系统的集散系统时考虑规划设置; ④、车辆保养场一般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 本章主要介绍公交车辆起(终)点的设置原则以及公交路线中途间站点的优化布设、公共交通客运枢纽的选址规划、大容量捷运交通(MRT)—公交接运枢纽规划、公交—自行车换乘枢纽规划的相关模型与方法。 7.2 公共汽车起、终点和中途站点规划 公交汽车的起、终点及中途站点的位置、间距、设计和管理对公交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车站间距,是影响车辆运营速度和调度计划的重要因素。本节重点研究公交起、终点站规划的原则和中途站点间距优化的模型方法。 7.2.1 公交车站起、终点规划原则 公交车辆起、终站点的主要功能是为线路上的公交车辆在开始和结束营运、等候调度以及下班后提供合理的停放场地的必要场所。它既是公交站点的一部分,也可以兼具车辆停放和小规模保养的用途。对起、终站点的规划主要包括起、终点的位置选择、规模的确定以及出入口道路的设置等几方面内容,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公交起、终点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及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ITS 目录 背景及需求4 形势与背景4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4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4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4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4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4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5 规划定位5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5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5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6 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6 规划目标6 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6 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6 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能力7 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7 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理措施7 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形象8 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壮性8 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通管理亮点8 系统总体设计9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9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10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18

背景及需求 形势与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与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智慧交通、低碳出行、感知全程”的公众出行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城市ITS信息服务体系新架构。

公共交通站场枢纽站工程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共交通站场枢纽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公共交通站场枢纽站工程 1.1.2承办单位:******公共交通公司 法人代表: 1.2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资格证书: 1.3承办单位概况 公司成立于**************。 1.4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4.1研究依据 1、委托书(******************2003年5月) 2、《******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2年)》()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7〕87号) 5、《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

[2006]288号) 6、《******人民政府转发市建委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通知》(濮政[2006]49号)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4.2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项目申请报告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该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交通量调查与预测、建设规模与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与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项目招投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5研究的主要结论 1.5.1建设必要性 公交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发展,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状公交网络主要集中在新市区和中原油田基地,难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居住区居民出行的要求;服务于客流集散的公交枢纽和站点是公交的核心,现状公交换乘枢纽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公交服务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需要服务于车辆的停车、保养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用地的保障,目前存在停车场面积不足和用地权属不明的问题,使得公交车辆的停靠和保养得不到保证,难以发挥其实际功能。为

第七章公共交通场站规划方法研究

第7章公共交通场站规划方法研究 7.1引言 对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主要包括公共汽车起(终)点站、中途站点、换乘 枢纽站和保养修理场等四种,其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计划用地进行,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经济合理的要求。其中: ①、公共汽车的起、终点站选址是公交线网规划的重要约束条件,可在公交路线优化后,根据路线及车辆配置情况确定位置及其规模; ②、公交中途站点的规划可以在公交起、终点位置和路线走向确定以后,根据最优站距和车站长度限制等情况确定; ③、换乘枢纽站点一般是在公交路线作为对外交通或大运量交通系统的集散系统时考虑规划设置; ④、车辆保养场一般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 本章主要介绍公交车辆起(终)点的设置原则以及公交路线中途间站点的优化布设、公共交通客运枢纽的选址规划、大容量捷运交通(MRT)—公交接运 枢纽规划、公交一自行车换乘枢纽规划的相关模型与方法。 7.2公共汽车起、终点和中途站点规划 公交汽车的起、终点及中途站点的位置、间距、设计和管理对公交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很大影响。尤其是车站间距,是影响车辆运营速度和调度计划的重要因素。本节重点研究公交起、终点站规划的原则和中途站点间距优化的模型方法。 7.2.1公交车站起、终点规划原则 公交车辆起、终站点的主要功能是为线路上的公交车辆在开始和结束营运、等候调度以及下班后提供合理的停放场地的必要场所。它既是公交站点的一部分, 也可以兼具车辆停放和小规模保养的用途。对起、终站点的规划主要包括起、终点的位置选择、规模的确定以及出入口道路的设置等几方面内容,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公交起、终点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及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②、公交起、终点站的选址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而且周围留有一定空地的位置,如居住区、火车站、码头、公园、文化体育中心等等,使 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50米),最大距离 不超过700~800米; ③、起、终点站的规模应按所服务的公交线路所配营运车辆的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点;26~50辆的为中型站点; 小于26辆的为小型站点; ④、与公交起、终站点相连的出入口道应设置在道路使用面积较为富裕、服务水平良好的道路上,尽量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必要时出入口可设置信号控制,以减少对周边道路交通的干扰。 7.2.2公交车中途站点规划 (1)公交车中途站点规划原则 公交车辆的中途站点规划在公交车辆的起、终点及线路走向确定以后进行,规划的原则为: ①、中途站点应设置在公共交通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 ②、中途站点应沿街布置,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的两项任务的地方; ③、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点时,一般设在过交叉口50米以外处,在大城 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100米以外处; ④、中途站点的站距受到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辆的运营管理、道路系统、 交叉口间距和安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合理选择,平均站距在500~600米之间, 市中心区站距宜选择下限值,城市边缘地区和郊区的站距宜选择上限值;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站距可大于上限值;不同的车辆类型和区域条件下站间距范围如表7—1[1]所示。 表 —典型的车型与站距分类表

公交场站设计要求规范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第条 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条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

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条 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条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条 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

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条 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第条 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条 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第条 首末站必须设有标志明显、严格分隔开的入口和出口,其使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

摘要 本系统由公交车系统和站牌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公交车系统采用高性能的ATmega128和ATmega16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实现自动报站功能、红外避障功能、终点站无线充电功能,并结合红外传感技术实现与站牌系统的通信。站牌系统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用串口总线通信技术实现站牌间的互相通信,并具备LCD汉字显示功能、LED闪亮提醒功能。 关键词: ATmega128 ATmega16 AT89S52 单片机红外避障自动报站无线充电串口总线通信

Abstract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he bus system and bus system has two major components. Which bus system uses high performance ATmega128 and ATmega16 MCU as the control core, realizing automatic function, infrared obstacle avoidance function, the terminal wireless charging fun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frared sensing technology and bus system communication. Stop system using AT89S52 MCU as the control core, using serial bu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stop between each other communication, and with LCD display Chinese characters, a LED shining reminding function. Key word. ATmega128 ATmega16 AT89S52 singlechip infrared obstacle avoidance automatic station wireless charging serial bus communication

公交场站规划设计意见

公交场站规划设计意见 一、基本设计要求 1.根据规模及功能不同应做到配置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用地节约。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具有明显的公交标志特征。 2.平面布局应考虑运营需要,按照人车分流的原则予以合理布设,避免人车冲突,分区明确,流线清晰,通行便捷。 3.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即能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 4.站内公交运营车辆、办公车辆的停放、组织应予以合理考虑配置。 二、功能区域划分及设施分部 1、供公交车辆运营的区域,包括:进出入口、回车道、发车通道、消防通道、停车坪等。 2、供乘客使用的综合性服务区域,包括:候车区或候车站台、候车设施(隔离护栏、座椅等)、IC卡发售室、服务人员问询、智能化信息显示、人行进出站通道、紧急疏散通道等。 3、供站内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管理区域:包括:发车调度室、发车站房、信息化监控室(含广播室)、车队管理用房、会议室、培训室(安全教育)、落胆室(首层)、司机休息室等。 4、运营需要的后勤保障区域,包括:维修车间或维修区、汽车冲洗区、临修工位、橇裝加油设施、充电桩设施等。

5、站内人员后勤保障区域,包括:职工食堂(含操作间)、浴室、卫生间、开水间、保洁工具间、保安室(监控室)、设备管理用房、配电室、自行车存放、办公车停放等。 功能需要与设施配置关系见下表

三、标准及其他要求等 1、站区进、出口一般为6-8米,如采用同一入口,应适当增加宽度至10-12米。 2、站内应设置有围墙,出入口应设置电动门,以便夜间封闭式管理,候车区域应设置景观式乘客候车廊,同时应配置公交场站名称标识。 3、应考虑通讯、网络等接口 4、站内办公楼、门卫、调度室应考虑制冷和采暖系统(并配置空调系统)。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公交站场均采取平面布局方式,场站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变传统的单一功能的交通场站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变粗放型土地利用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功能和资产效益,成为公交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优势主要有: 1、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与土地价值升值 场站采取综合开发、立体开发的模式,可结合现状场站进行改造,在现有用地上按照场站的建设标准建设,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这种开发模式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区作用更为明显,有利于公交系统与城市土地功能高效复合,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公交场站与商业、办公等功能的复合开发可吸引大量客流,产生人流的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场站地区的土地价值。 2、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客流换乘 公交场站通过上盖物业、结合商业等用地综合开发,对商业、公交场站以及轨道交通站点的分层布置,

有利于场站采用立体交通的组织模式,减少客流换乘距离,实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3、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保障客流 公交场站结合大型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停车换乘中心设置,可以保障公交场地的客流,有利于场站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基层设施的运营效率。 规划对龙须门和黄崖子两处公交枢纽站进行综合开发:修建社会公共停车场,作为连接城镇公交线路起始站使用;并开展商业服务。 公交场站开发建设模式可采用BT模式,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公交场站综合体中,综合开发部分需改变项目土地权属与用地性质,即由原来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转变为商业、办公等用地,并进入土地市场运作;政府利用的资金是非政府资金,是通过投资方融资的资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项目开发公司通过投入资金对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一旦建成通过验收后,即移交场站公司,并收取项目建设费用和回报;项目建成后,由场站公司单独或综合其他资产投资公司进行回购,并支付建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摘要本文研究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系统整合,讨论了系统建设战略目标对系统整体性的要求,提出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4层体系结构,以及多元化的组织布局概念,并论述了系统整合中的关键技术——共用信息平台的建立问题。 关键词ITS 认识应用形式信息过程雷达采集 1对ITS整体性的认识 对于智能交通系统(以下简称ITS)的含盖范围具有不同的理解,确定为广义的概念——具有“数字化神经网络”的交通运输系统。 ITS的系统整合是建立在对整个系统功能特点的认识、系统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由此确定的系统设计概念的基础之上。 ITS通过采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对传统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过交通发展战略决策支持系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对政府宏观层面科学决策的有效支持,使得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通过先进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事故信息分析系统、交通仿真实验系统、交通紧急状态应急管制系统等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 ●通过营运车辆管理系统、公交调度管理系统、出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等提高运输管理水平。 ●通过公众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诱导系统、营运车辆管理系统等实现对交通行为的合理引导,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潜力。 ●通过信息化公共交通系统、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向合理的交通运输模式转变。分析国外ITS系统建设经验,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将系统总体战略目标确定为:提高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效率;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提高服务水平等的方法引导合理的交通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 行业发展目标可以确定为:建立共享信息环境目标——依靠法治保障,依托适用技术,建立跨越行政体制制约的良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和增值服务环境;促进管理革命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种管理职能要素灵活有效协调的柔性体系;增强系统综合性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为加强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协调提供技术保障。 产业化目标将指导相关的产业政策方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多元化参与等方法形成具有内在强烈创新机制,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据此确定的系统设计概念为:建立一个基于分布式管理和分散选择行为的开放式系统,以承担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组织、知识提炼等任务的“系统神经网络”为核心,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用户行为提供全面的支持。 针对这样一种系统概念,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各分系统具有高的运行效率,而且更加需要关注分系统之间有效协调所产生的总体效率提高。

新版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新版.pdf

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 1 术语和定义 1.1 公交首末站指常规公交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站,承担客流集散服务,公交车辆的始发终到服务,司乘人员的后勤服务,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服务等。 1.2 公共交通标准车(以下简称标准车)是为准确衡量各类型公交车 辆占用设施资源的大小关系而选取的基准车型。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车长7-10m的公交车辆换算系数为 1.0,其它类别车辆按车长折算。 1.3 回车道指场站内供车辆进出、移位、回转方向使用的道路。 1.4 场站停车能力指公交首末站所能停放的最大公交车辆数,以标准 车计。 2 建设规模 2.1 公交首末站应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每处首末站最小用 地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最大用地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停放线路不超过5条。

2.2 按照公交首末站影响区域内服务人口不小于10标台/万人的公交车辆配置标准确定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2.3 公交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 定。可分为小型站(10-20 标准车)、中型站(21-40 标准车)和大型站(41-50 标准车)三类。 2.4 本指引以21-4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为研究重点。对于10-20 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在21-40标准车规模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乘以0.8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对于41-50 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乘以 1.1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 3 建设内容 3.1 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场站管理、车辆停放、调度管理、 车辆清洗、车辆检修和后勤保障等。 3.2 为实现功能要求,公交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回车道、上下车区 和候车廊、调度管理用房、场站管理用房、休息用房等设施。 3.3 对于位置较为偏远的公交首末站,为方便工作人员值 晚班和发早班车,可根据需要设置夜间休息室。

公交场站建设经验做法

先进城市公交场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效率,促进“公交都市”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汇编了成都、昆明、深圳等城市就公交场站建设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供领导参考。 一、先进城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公交场站建设规划。一是组织编制近期公交场站建设规划。昆明市、深圳市在公交场站建设中,不仅编制长期规划,还明确了短期内和“十二五”期间的建设规划、建设地点和完成数量。二是在编制各片区规划和城中村改造控规中,统一规划公交场站。昆明市在编制各片区规划、城中村改造控规中规划设置公交场站,并在城市规划中优先预留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杭州市重点保护商贸中心、市场、居住小区、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划确定凡属于公交场站用地未经规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三是交通主管部门参与商业、住宅等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深圳市在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时,向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交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将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转交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审查,保证公交场站建设落实。 (二)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公交场站建设“绿色通道”。成都市、昆明市规定新增场站用地按商业用地办理出让手续,土地审批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土地规划按公交场站兼容商

业功能给出用地规划条件。天津市在土地政策上实行政府划拨和新建小区开发配套;杭州市支持市公交集团把公交场站建设征地拆迁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列出一张清单,由市委、市政府交办给相关城区党委和政府,请相关城区党委、政府牵头抓好征地拆迁工作,防止由于征地拆迁受阻而影响公交场站建设。深圳市建立市区两级分工机制,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业主单位开展场站立项的前期工作,再委托各区相关部门进行场站的征地拆迁等具体工作,推动了场站建设。 (三)拓宽筹措渠道,加大公交场站建设资金投入。一是采用BT、BOT等方式引入资本。昆明市规定对具有开发价值的场站要改变用地方式,采用BT、BOT等招商方式,引入投资建设主体,解决场站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政府对公交场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合肥市2008年起由市政府纳入城市大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每年公交集团上报建设计划,市大项目建设办公室批准后,由市财政出资,企业不再承担建设费用。杭州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政策,每年市委、市政府从本级相关主体的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5%设立城管专项资金,明确其中50%用于“公交优先”,将公交场站盘活后的土地出让收益金额返还公交公司,用于支持公交集团的发展。 (四)完善机制,提高公交场站建设用地综合开发利用率。一是成立专门公交场站建设公司。成都市、昆明市专门在公交集团组建了公交场站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公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公交场站建设工作及公交场站周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在保证公交场站功能的前提下,充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标准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第1.0.1条 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第1.0.3条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 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2.1.1条 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

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 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 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 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第2.1.6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前端系统设计

前端系统设计

目录 第一章背景及需求 (6) 1.1形势与背景 (6) 1.1.1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 (6) 1.1.2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6) 1.1.3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 (6) 1.1.4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6) 1.1.5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6) 1.1.6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 (7) 1.2规划定位 (7) 1.2.1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 (7) 1.2.2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 网格 (7) 1.2.3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 (8) 1.2.4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 (8) 1.3规划目标 (8) 1.3.1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 (8) 1.3.2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 (9) 1.3.3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 能力 (9) 1.3.4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 (9) 1.3.5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 理措施 (9) 1.3.6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 市交通形象 (10) 1.3.7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

壮性 (10) 1.3.8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 通管理亮点 (10) 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11) 2.1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 (11) 2.2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 (12) 2.3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21) 第三章前端系统设计 (24) 3.1高清路面固定点监控系统建设 (24) 3.1.1点位部署 (24) 3.1.2系统功能 (24) 3.1.3系统性能 (26) 3.1.4核心设备技术规格 (27) 3.2高清制高点监控系统建设 (33) 3.2.1点位部署 (33) 3.2.2系统功能 (33) 3.2.3核心设备技术规格 (35) 3.3交通违法手动抓拍系统建设 (39) 3.3.1点位部署 (39) 3.3.2系统功能 (39) 3.3.3核心设备技术规格 (40) 3.4综合高清人脸取证型电子警察系统建设 (46) 3.4.1点位部署 (46) 3.4.2系统功能 (47) 3.4.3系统性能 (52) 3.4.4核心设备技术规格 (53) 3.5违法占用公交车道监测记录系统建设 (70) 3.5.1点位部署 (70)

公交站场可研报告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公共交通站场枢纽站工程 1.1.2承办单位:******公共交通公司 法人代表: 1.2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资格证书: 1.3承办单位概况 公司成立于**************。 1.4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4.1研究依据 1、委托书(******************2003年5月) 2、《******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2年)》()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 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7〕87号) 5、《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288号) 6、《******人民政府转发市建委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通知》(濮政[2006]49号)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4.2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项目申请报告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对该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交通量调查与预测、建设规模与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与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项目招投标、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5研究的主要结论 1.5.1建设必要性 公交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发展,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现状公交网络主要集中在新市区和中原油田基地,难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居住区居民出行的要求;服务于客流集散的公交枢纽和站点是公交的核心,现状公交换乘枢纽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公交服务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需要服务于车辆的停车、保养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用地的保障,目前存在停车场面积不足和用地权属不明的问题,使得公交车辆的停靠和保养得不到保证,难以发挥其实际功能。为此,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公交站场建设是必要的。 1.5.2 城市公共交通量预测

城市公交场站设计规范

CJJ15-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15-87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车站和渡轮站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二节城市公共电、汽车中途站 第三节出租汽车营业站 第四节渡轮站 第三章停车场 第一节停车场的功能和选址 第二节停车场的用地和布置 第三节停车场的进出口 第四节低级保养 第五节工间 第六节油料管理 第七节清扫机械 第八节办公及生活性建筑 第九节绿化 第十节多层与地下停车库 第十一节出租汽车停车场 第四章保养场 第一节功能与场址 第二节平面布置和用地 第三节生产与生活性建筑 第四节油库 第五节出租汽车保养场 第六节保养中心 第五章修理厂 第一节建厂与用地 第二节库房、道路、其它 第三节渡轮修理厂 第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

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 第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第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第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第首末站必须设有标志明显、严格分隔开的入口和出口,其使用宽度应不小于标准车宽的3~4倍。若站外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于14m时,进出口宽度应增加20~25%。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范围内能清楚地看到站内或站外的车辆和行人。第首末站非铰接车的出入口宽度应不小于7.5m。候车廊的建设规模,按廊宽3m规划。廊边应设置明显的站牌标志和发车显示装置,夜间廊内应有灯光照明。候车廊的建筑式样、材料、颜色等各城市应根据本地的建筑特点统一设计建设,宜实用与外形美相结合。第首末站周围宜安排绿化用地(包括死角及发展预留用地),其面积宜不小于该站总用地的15%。 第首末站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每条营运线路所配营运车辆的数量确定。规划部门作城区的新建、改建、扩建规划时,应配套安排首末站的规划用地。对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的首末站宜结合用地条件适当放宽用地标准。 第首末站的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m2计算。若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者所划用地属于不够方正或地貌高低错落等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之一时,宜乘以1.5以上的用地系数。首末站安排在建筑物内时,用房面积

城市智能公交监控管理系统

第一章 公司介绍 厦门蓝斯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心致力于工业领域的无线数据传输通信产品(GPRS/CDMA /3G)和GPS车载终端、交通智能化系统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数字化整体方案专业提供商,座落于国家级火炬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园内。 蓝斯通信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加强技术创新力量,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经过近多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开发“城市交通智能化”车辆定位调度管理系统,与无线数据传输GPRS/CDMA/3G、无线视频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环保、油田、煤矿、水利、气象、电力、市政、公安、交通等行业;自主研发的GPS车载终端及城市智能交通监控调度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厦门,上海、重庆、大连、东莞、泉州等各大城市,深受用户好评,我司GPS智能车载终端研发生产达到了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 本着“客户至上、服务市场”的宗旨,凭借强大的研发队伍、一流的品质,丰富的应用经验和优质的服务,公司业务遍布全国,远销海外,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衷心支持和信赖。蓝斯通信助力GPS行业应用,效率大于想象!我们将根据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坚持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蓝斯通信愿与您携手共创智通交通事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第二章 系统概述 该城市交通控制系统能将实现区域或整个城市交通监控系统的统一控制、协调和管理,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通信和系统集成技术,具有稳

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GPRS/CDMA/3G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网络架构如下图所示,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公交管理监控中心、GPRS/CDMA/3G网络、GPRS/CDMA/3G数据传输终端。监控中心主要完成人机交互工作;GPRS/CDMA/3G无线数据传输终端完成信息的上送与下发;现场设备主要完成现场交通信息的采集和控制等。 2.1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对公交车辆营运管理需求分析,结合现在比较成熟的GPS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公交车辆量身定制的管理系统——城市公交车辆GPS监控管理系统,将对公交客运企业安全生产发挥积极影响。系统以以下设计目标; (1) 系统采用GPRS/CDMA/3G通讯业务、GPS卫星定位技术、GIS技术、图像采集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个以公交总公司为总控中心、以其他二级分公司为分控中心、可通过互联网接入总控中心的用户终端工作站的综合公交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2) 系统由控制中心系统、无线通信平台(GPRS/CDMA/3G)、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车载设备四部分组成一个全天候、全范围的驾驶员管理和车辆跟踪的综合平台; (3) 系统软件设计容量10000辆,可扩展至20000辆,入网车辆不仅可以是公交车辆,也可以是客运车、租赁车、物流车、油品车等社会车辆。系统采用分组管理,不同类型的车辆归入不同分组,便于管理; (4) 系统可对注册车辆实施动态跟踪、监控、拍照、行车记录、管理等功能,对于监控车辆,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保存车辆运行轨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