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发展
1.民族精神时代性含义: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 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特别提示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
联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②中华 系 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必
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 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 发展、繁荣的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渗透 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 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 的一个具体体现。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含义
形成
作用
指一个民
族为了实现
共同的理想
团 结 统 一
和目标,凝 聚全民族的 意志、智慧 和力量,同 心同德、维
护统一、顾
全大局的互
作用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 、合作的旗帜,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始终不渝走和 平发展道路,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赢得了世界 人民的广泛赞誉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文化生活》-10课

课题:必修三《文化常识》复习提纲一(6—10课)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各具特色。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包容性。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了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个 性 笔记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1)重要作用、意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基石。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3部分 第3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
【构建体系】
重要标志 重要见证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区域特征
民族特性 求同存异
与其他民族文化 自身文化
中华文化 其他民族文化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5
把握 1 个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原因 牢记 2 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掌握 3 个特性 独特性、区域性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
1.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易错辨析】
[矫正]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矫正] 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3.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矫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但不能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01
课前自查夯基固本
02
课堂互动命题探究
03
时政链接热点研练
04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
[重点内容]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 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3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单元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选C。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B错误;D表述与题意无关,不选。
2.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解析:选D。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D入选;A、B、C与题意不符。
3.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材料体现了( )①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③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 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010·安徽高考)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博览、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 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 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 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 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 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 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 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 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
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征: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1)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 不同的具体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 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特征。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 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特征。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 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 包容性”)。
文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化 中华之瑰宝
凝聚力。
民族之骄傲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民族性)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如: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与佛教文化汇同交融; *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 世界的伊斯兰教、景教及至马球运动,从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 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 界性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 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
爱国主义
与民族精 神
文化与人 的关系
①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并使爱国主义这种先进文化呈现出潜移默化和深 远持久的特点。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 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 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净化社会文化 环境
博 大
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 特点、作用、地位 独领风骚 科学技术: 地位、特点、意义
精 (独特性、先进性)
意义:它们都体现了
深 的 中 华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区域性)
成因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
具体表现
同感和归属感,显示 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
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 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 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脊梁和精髓。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
文化与社会 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突出表现: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源远流长
古代辉煌的历程
汉字 见证 史学典籍
源远——纵向追述 流长——纵向发展
中 华 文 化
基本 特征
(发展历程)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原
因
包容性
含义、意义
博大——丰富宽广 精深——精高深厚
原
集
因
独特性、先进性
中 表
博大精深
区域性
现 (成就魅力) 民族性
中
是什么:基本内涵
华 民
必要性 为什么
族
重要性
博大精深
侧重于纵向,从动态
侧重点 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
区 不同 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
别
化的特点
侧重于横向,从静态上 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 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 范围广阔
见证 不同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 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 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的见证
联系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
• 中华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如: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 为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 注入新鲜血液;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拓展深化: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 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自强不 息的精神支柱。
精
怎么办:途径
神
1.为什么中华文化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
汉字是重要见证和基本载体 对史书典籍编撰、印刷、保管的重视是重要见证和载体
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重要原因
2.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参考思路: (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