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
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
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
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
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
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
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
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摘要: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关键词: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75-02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汉唐初期和亲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外交政策中的两种不同方法。
在汉唐时期,和亲政策分别被汉武帝和唐太宗采用,并对两个朝代的政治发展和外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对汉唐初期的和亲政策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政治角度来看,汉代采取的和亲政策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扩大中央政权的统治。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面临着诸侯割据和地方势力强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选用和亲政策来遏制和减弱诸侯国的势力。
他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将一些有实力和野心的诸侯国子女嫁予皇族,通过这种方式将诸侯国纳入国家的统治之下,实现了对地方势力的有效控制和限制。
而唐太宗时期,由于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较好的巩固,和亲政策更多地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推进国内统一的过程中。
唐太宗通过和亲政策,使得一些边疆民族与唐朝建立了亲戚关系,加强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控制,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政权。
在文化方面,汉代的和亲政策也对两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汉代时期,由于和亲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和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匈奴、西域王国等地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
而唐太宗时期,通过和亲政策,唐朝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了亲戚关系,这也促进了唐代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代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上逐渐繁荣起来,出现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汉唐初期的和亲政策在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代的和亲政策主要是为了巩固和统一国家权力,实现民族统一和边疆稳定。
而唐代的和亲政策则更多地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推进国内统一的过程中。
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和亲政策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汉唐时期的文化发展。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

浅析中国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作者:张俊霞江艳中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和亲政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外交”政策,其主要是通过与别的政治体建立“血缘”和“准血缘”关系,从而达到国家自身的稳定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和平相处。
这种外交手段以历时长久以及与强烈的政治目的为主要特点,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正视。
关键词:和亲政策;血缘关系;和平外交“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为与弥漫着硝烟的战争相比,“和亲政策”能够达到与周边地区的和平相处以及获得国家自身的整体稳定和安全的目的。
本文中的“和平外交”是相对于战争状态来说的,这种政策是在特殊时期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实行的一种暂时政策,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和平外交”在这里是从广义的民族之间的交往的角度来使用的。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的传统紧密相关。
“和亲政策”是统治者把在国内进行统治的方式扩展至周边的地区,即通过和周边地区建立血缘关系或者准血缘关系(人为建立起来的血缘关系,笔者的观点),以达到稳定边陲以及国内安定的目的。
这种“和平外交”政策,遂成为历朝历代奉行的对外政策之一。
文中主要是就和亲政策的几个特点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延续时间之长是“和亲政策”的突出特点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作为历代王朝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突出的特点是延续时间之长,具有“中国特色”。
从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该政策从先秦时候起历经西汉、东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明以及清等各个朝代。
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中已经出现了“和亲”一词,指的是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家庭联合对付栾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
[1]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秦时期的“和亲”并不等于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奉行的“和亲政策”,其侧重于贵族与贵族、诸侯与诸侯之间表示修好的一种方式,而“和亲政策”应该是以姻亲关系来确保政治主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为目的。
唐朝前后期和亲政策述论

唐朝前后期和亲政策述论摘要:和亲政策作为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处理同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清。
唐朝时期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已由汉代的权宜之计发展为统治者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下降,在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唐政府将公主下嫁到各藩镇,构成了唐后期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
由于和亲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唐前、后期的和亲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唐朝;和亲;少数民族;藩镇早在先秦时期,“和亲”一词就出现在史书中。
1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和亲政策始于西汉,盛行于唐代,终于清代。
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可见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对于和亲许多人认为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事实上,和亲在不用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
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在当时都曾建立过政权。
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唐政府十分重视利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
然而,唐代中晚期政局动荡、内外交困,唐政府在不断对外同少数民族和亲的同时,更多的是频繁将公主下嫁到各藩镇,以求国家的表面和平。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的实力不断壮大,唐王朝无力镇压,不得不加以笼络,将天子亲女一再嫁入强藩。
这种政治婚姻构成了唐后期“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2。
一、唐前后期和亲的原因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中,从总体上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但是由于唐朝前后期政治局势差别很大,所以和亲政策在前后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目的性。
前期和亲的目的1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
这里的和亲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栾氏所进行的和好行动,并没有姻亲关系。
2王剑.另一种和亲——也谈中唐以后公主下嫁藩镇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2006,29(3).主要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手段和历程

中国古代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手段和历程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国家统一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
在各个朝代,不同的王朝都采用了不同的政治手段,来完成国家的统一。
这些手段包括了多种方法,比如战争、婚姻政策、文化融合等方面,它们都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统一早在周朝时期,中国便开始了对国家统一的探索。
周朝最初由周武王建立,他通过对商朝人的反抗,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周武王制定了不少制度和政策,使得整个社会和政治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和正常化。
然而,周朝后期因为不断的内部问题和外来侵略的打击,国家已经面临了分裂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国家统一的动荡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各国频繁地发生战争,使得国家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楚国、齐国等地相继开始了取得领土的战争。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战争就是“楚灭吴”的战争,这场战争恰恰是由于吴国的内部问题而导致的。
此外,楚国的文化和婚姻政策也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了一些契机。
这些措施使得楚国逐渐强大,成为了当时华夏地区的强国之一。
二、秦朝的王朝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后期,秦国逐渐崛起。
秦始皇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通过攻打北方的六国,先后征服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等地,并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这也标志着秦朝的建立。
秦国的王朝统一,主要依靠了大规模的战争和体制建设。
秦国军事占有优势,而且将兵种之间分工明确,这保证了各兵种的专业性,从而大大提升了战争的胜算。
在秦朝的统一过程中,秦始皇先后进行了屯田政策、人民平分土地、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
这些制度建设清除了旧王朝的残骸,便于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
三、汉朝的王朝统一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
汉朝统一的政治手段相较于秦朝而言,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汉朝统一的基础是焦裕禄的“皇化”政策。
这种政策深入人心,还采取多种手段以确保其成功。
例如婚姻政策,通过婚姻关系来降服各国,以达成国家的统一。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

汉唐初期和亲政策差异分析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个朝代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唐朝则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
在这两个朝代中,都曾出现了和亲政策,但在实施方式和效果上却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本文将对汉唐初期和亲政策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汉朝。
汉朝的和亲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族的结亲和交易上。
汉朝始皇帝时期,统一了六国,开启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在赢得了内地的统一之后,汉朝开始向外扩张,并与匈奴等外族展开了一系列的交往。
在对外族的征战中,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通过联姻、贿赂等方式来维持边疆的稳定。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了边疆和平稳定,并寻求了些许的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又表现为通过贸易来和外族建立友好关系。
汉朝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与西域和天山之西的大夏国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史书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也正是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让这些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而且,在政策上也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既可以加强对外族的控制,也可以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
汉朝的和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朝代的边疆稳定,实现了对外族的控制,同时也为汉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这种贸易和亲的政策使得外族的势力在中国境内逐渐得到扩展,另一方面也未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接下来我们来看唐朝的和亲政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体现了对周边异族的和亲政策,也就是通过亲族联姻的方式来维持周边的稳定态势。
唐朝的和亲政策对周边异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唐朝时期,唐朝皇帝主要通过和亲政策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稳定。
唐朝与吐蕃、回纥等国家达成一系列和亲联姻协议,并且通过将公主和王子嫁娶给对方的方式来保持了周边地区的稳定。
通过这种和亲政策,唐朝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实现了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
与汉朝的和亲政策不同的是,唐朝在对外族的控制上更为严格。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作者:王红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拟就汉朝、唐朝、清朝的和亲政策,选取典型事例展开论述,并就其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价。
关键词:和亲;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满蒙和亲;作用;影响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04-02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需要相依互补。
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利于民族的发展,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族人民,因此,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就成为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选择而经常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很多,而和亲政策几乎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一、西汉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
西汉初年,国力衰微,力不足以抗击匈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成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失败。
此后汉高祖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同匈奴和亲。
但由于双方在力量对比上西汉处于劣势,因而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在当时条件下,和亲事实上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是一种变相的纳贡。
汉代同匈奴的和亲,最成功的是昭君出塞。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防御性战争。
经过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最终击溃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和亲政策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标签:和亲政策;古代民族政策;联姻和亲,又可称和蕃,是指封建统治者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藩属国或地位较低的“番邦”君主以示两国友好。
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姻亲并非单纯的婚姻关系,更多则体现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羁縻政策。
和亲目的主要是双方中实力较强一方以和亲敷衍外族,使其不为害边疆;再则就是借以笼络外族,使其为我助力。
如此,一来可争取对方兵力,以壮自身实力翦灭外敌。
二则可以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而对于实力较弱一方,则视大国册封为正统,希望以和亲取得大国的扶植和册封,以此彰显对本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并通过丰厚的赏赐及和亲公主的陪嫁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和亲之策始于汉代。
一、汉朝时期汉朝时期,汉高祖亲征匈奴,败于平城,匈奴势盛,“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1]。
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和亲”的建议,“和亲”之策由此产生。
西汉和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嫁公主于匈奴单于为阏氏;第二,年奉絮、缯、酒、米等物;第三,汉匈约为兄弟,长城为界,以北“引弓”之民属单于管辖,南面“冠带之室”归汉帝统治;第四,遣善辩之士于匈奴讲礼,以宣汉人观念风俗习惯;第五,开“关市”,准汉匈往来经贸。
西汉王朝的和亲与匈奴5次,乌孙3次,鄯善、龟兹各1次。
汉匈和亲多是在汉弱匈奴强的形势下,汉为避战的权宜之计;汉武帝时期与乌孙和亲,则是为了与强大的政权联合,以断匈奴右臂;西汉末年汉元帝嫁王昭君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是为了处理分化、归附的民族,属于安抚性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共历362年。
此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动荡时期,涉及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中民族大融合时期。
在南方,有山越、蛮、僚、俚等族;在北方,有匈奴、羯、氐、羌、乌丸、鲜卑等族。
这一时期政治斗争剧烈、战争异常频繁、社会一直动乱、王朝不断更迭,各中央政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多以羁縻、怀柔的政策为主,征抚并用,恩威并举,并无和亲。
三、隋唐时期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使边地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统治稳固,遂以和亲之策与少数民族互通友好。
隋朝对边疆政权和亲共九次:为离间和削弱突厥势力,与之和亲七次;为缓和与吐谷浑的矛盾,与之和亲一次;为了拉拢高昌以影响西域诸族,与之和亲一次。
唐朝的和亲政策较之前朝已有了很大发展。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①故唐历代皇帝皆鉴太宗以弃民族偏见,从而使周边民族对唐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使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因此对于唐来说,和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族政策。
故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皆远超前代:共与边疆八个少数民族和亲二十八次;和亲对象和范围包括吐蕃、突厥、回纥、奚、契丹、南诏、拔汗那等;贯穿于整个唐王朝始末,几乎与唐朝相始终。
可见唐朝的和亲已由汉代的权宜之计发展为一种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
唐和亲政策较之前朝,其和亲目的则更加突出了多样性的特点,表现为:1.寻求武力支持。
李渊起兵太原,曾以和亲借兵突厥,以增军事势力。
至安史之乱,仅唐军无力快速剿灭叛军,势必借兵实力最强的回纥。
唐肃宗遣仆固怀恩、石定番和李承■出使回纥欲以和亲“修好征兵”。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为酬回纥出兵助剿叛,乃“以幼女宁国公主下嫁”[2]6115,并册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毗加可汗”。
至长庆元年(821年),唐先后嫁回纥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及太和公主,以得兵力支持及北地安宁。
2.削弱少数民族政权。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以新兴公主嫁薛延陀首领夷男,后以契芯何力之计使和亲未成,夷男“果不敢迎,郁邑不得志,恚而死,少子拔酌杀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国中乱,如其策云”[2]4118。
北方的一大势力由此遭到削弱。
3.利用和亲公王左右少数民族首领。
唐代和亲公主的身份并不相同,但嫁后多为可敦,有较高地位。
唐正是以和亲公主左右各族可汗,使其不为中原王朝所扰。
会昌二年(842年),武宗责太和公主诏书中确言此意:“先朝割爱降婚,义宁家国,谓回纥必能御侮;安静塞垣。
今回鹃所为,甚不循理,每马首南向,姑得不畏高祖、太宗之威灵!欲侵扰边疆,岂不思太皇太后慈爱为其国母,足得指挥;若回鹃不能享命,则是弃绝姻好,今日之后,不得以姑为词!”①4.建立军事同盟。
唐历代皆扰于夷狄之患,皇帝多采用“以夷攻夷”和“以夷制夷”的手段,如回纥骨咄禄可汗“得唐许婚,甚喜”,主动向唐德宗表示“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因詈辱吐蕃使者以绝之。
”[2]6122总之,唐朝对突厥、吐谷浑、吐蕃、奚、契丹、宁远国、回纥、南诏等八国(族)推行的和亲政策,主观意图是争取结盟,以消灭敌对势力,安定边疆,稳固统治。
四、宋朝时期与各朝的历史背景相较,两宋显然具备了和亲的条件:第一,辽、西夏、金、蒙(元)都曾与宋对峙并构成严重威胁;第二,宋与辽、西夏、金、蒙(元)曾互通友好,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相对“和平”。
可是,宋对于和亲的讨论不少,却从无和亲实例;并且宋不但未主动对外和亲,而且还拒绝了辽和西夏的求亲。
对宋人来说:可以增币,但拒绝和亲;可以纳贡,但不愿纳女;可以称臣、称侄甚至称孙,但绝不肯以老岳父自居[3]。
宋人反对和亲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强烈的民族偏见、文化上的优越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守内虚外”的既定国策是宋拒和亲主要原因。
五、元朝时期元统治者行联姻之策,初是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亦乞列思、汪古、斡亦剌等部约为世婚,建立军事联盟,壮大势力,从而征服蒙古诸部,控制大漠南北。
定鼎中原后,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贵族成为元朝统治阶级,遂以联姻之策,与新疆畏兀儿、乌斯藏萨迦、大理段氏等贵族联姻,以君臣翁婿关系安定边疆、巩固统治。
可见,蒙统治者施行的联姻之策,在草原上,以联姻结为军事同盟,形成强大的武装力量。
当成为统治阶级后,元朝上层贵族与边疆地区势力大的民族上层人物进行联姻,以笼络少数民族为其统治服务。
虽元之联姻在主观上是为了封建王朝的利益而实行的怀柔之策,但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改善民族关系与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
六、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所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回、萨尼维吾尔(裕固)、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最终形成;东南、华南、西南的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诸民族在其族体及分布上趋于稳定,为近现代民族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
明代的空前强盛使其形成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思想,因而并无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的现象。
七、清朝时期清朝的和亲多表现为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始见太祖皇帝时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闻蒙古贝勒明安女“甚贤,遣使往聘,明安许焉,送女至”[5]。
其子代善、莽古尔泰、得格垒,多尔衮均娶蒙古王公女为妃。
“努尔哈赤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39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11次;皇太极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41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18次[6]。
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有19人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后、妃子。
”[6]起于太祖皇帝的满蒙联姻的政策,较大地影响后代边疆民族政策。
皇太极继位后,与科尔沁部联姻更为紧密,使相沿承袭的“以壤地相接,结为婚姻”[7]的关系更为牢固。
至康熙中叶,由于准噶尔部的强大和东扩,清既以武力镇压准噶尔叛乱,又与蒙古其他各部联姻以示拉拢。
及至清末,由于清的衰落,联姻只局限于漠南蒙古,双方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可见,满蒙联姻政策的调整是伴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及清朝势力的强弱。
八、小结和亲作为一种羁縻政策,乃是历代王朝为解决民族矛盾,缓解民族武力冲突而较多使用的方法。
相较于战争,它虽无法立竿见影但仍可见其自身独特之处。
和亲使中央与周边从血缘上、心理上产生亲近之感,使两方政权福祸与共,使双方有意愿维持当前政权。
和亲时除和亲公主,往往还连同中央政权的经济收买和文化融合,尽量使周边政权服从中央。
但无论初衷如何,和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其效果远远超出了政治的界限,其积极影响和进步作用显著。
和亲在客观上使中原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人口交流往来得到了促进,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民族间的交流往来,则促进了民族人口的融合,为今天我国统一的对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当前社会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而全球仍然存在国家争端和地区冲突,显然和亲无法在当前政治舞台发挥作用,但在其政策中所体现出的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冲突的精神,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1]史记·刘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19.[2]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姜春晖.宋人拒绝和亲之原因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2).[4]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6.[5]清实录: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6:52.[6]金元山,戴鸿义.试论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1).[7]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