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汇编
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及防治

农
垦
医
学
Fe 2 09 b. 0 V0 . No 1 1 31 .
第3 l卷
第 1期
Ju n l fN n k n Me ii e o r a o g e dcn o
2 0 5 1 : 1— 2 0 6, ( 0) 5 5
配合各 种 治疗措 施 , 量避 免 加 重 病 情 、 盖 病 情 、 尽 掩
死组 织 呈黑 色 粒 状 沉 积 物 稍 突 出 表 皮 。3 8例 中一 般 炎性 改变 3 2例 ; 出现 水疱 和 皮 肤 发 黑 5例 ; 1例 发生 渗漏 时 , 由于 未采取 有效 的 治疗措 施 , 以致造成 皮下 组织 坏死 留下 疤 痕 。其 中 3 5例 经早 期 发 现 及
背静 脉 1 8例 , 背静 脉 1 手 3例 , 头皮 静脉 7例 。 12 临床症 状 和体征 . 一 般轻 度 炎性 改变 : 局部 组 织 出现 大 片红肿 , 沿血 管 出现条 索状 的红线 。重度 : 局部皮 肤苍 白继 而 出 现水 疱 , 更严 重 者 皮 肤 直 接 由
时处 理均恢 复 正 常 , 未发 生后 遗症 。
科 对 20 07年 1 一 0 8年 1月发 生 的 3 月 20 8例新 生儿
药物渗 漏性 损伤 的原 因进 行 分 析 , 采 取 及 时 的 治 并 疗, 取得 了满 意效 果 , 报告 如下 。 现
l 临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料 . 本组 3 8例 , 渗性 2 外 1例 , 漏 性 外
[ 4] 朱晓琳. 伤性脾破 裂非 手术治疗 的护理 3 外 6例 [ ] 中外 健康 J. 文摘 ,0 7 1 ( ):6_9 2 0 ,0 4 9 7
静脉输液注射过程中渗漏损伤的防治

静脉输液注射过程中渗漏损伤的防治小标题目录:一、基本问题1、什么是渗出及外渗?2、什么是腐蚀性的注射剂?(常见注射剂的酸碱度、渗透液数据表)二、基本原因三、临床表现四、渗出及外渗的预防五、渗出及外渗的治疗(一)评估(二)测量外渗范围(三)渗出的治疗处理(非腐蚀性药物)(四)外渗的治疗处理(腐蚀性药物)(常见药物外渗使用的解毒剂及处理方法)附:案例分析一、基本问题静脉输液治疗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由于药物性质不一样,对血管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腐蚀性药物一旦渗漏在血管外,将会给患者造成局部皮下组织炎性改变、坏死,甚至功能障碍,尤其是婴幼儿、老年及危重患者。
严重的将可能造成三至四级医疗事故。
1、什么是渗出及外渗?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物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见图1。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物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见图2。
图1 非腐蚀性药物渗出导致的局部水肿图2 腐蚀性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腐蚀伤(发炎、变性、渗出或水泡、坏死等)2、什么是腐蚀性的注射剂?主要指临床常用的强酸性、强碱性或具有高渗透压的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皮下组织变性、水疱、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钙剂等。
具有腐蚀性的注射剂的一些性质:pH值: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值<7.0为酸性,pH值<5.0为强酸性;pH值>9.0为强碱性。
注射液的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值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能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渗透压危险程度:高度危险:渗透压>600mOsm/L中度危险:渗透压400—600mOsm/L低度危险:渗透压<400mOsm/L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第一篇: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
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
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
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
药物渗漏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
[1]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2药物渗漏的原因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
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
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上,在儿科静脉输液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现象。
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皮肤瘀血,甚至发生静脉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
为了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本文分析了100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患儿100例,男孩67例,女孩33例。
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1岁。
其中头部静脉输液11例,四肢输液89例。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皮肤破溃2例,皮肤肿痛16例;静脉输入20%甘露醇外渗引起皮肤肿痛5例;静脉输入10%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肿痛8例;静脉输入碳酸氢钠致皮肤肿痛3例;静脉输入一般药物外渗引起皮肤肿痛66例。
2.原因分析2.1 患儿因素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2.2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可造成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
2.3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温度、速度及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对血管壁的损害[2]。
2.4 血管因素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血量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静脉输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外渗。
2.5 护理人员因素静脉穿刺时选择较细、不易固定的血管。
静脉穿刺技术差,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没能及时巡视病房及穿刺部位,液体渗漏后未能及时发现。
输液渗漏对机体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输液渗漏对机体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因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损害,尤其是长期静脉输液致浅静脉永久性损害及再输液困难以致不能再输液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
众所周知静脉注射药物渗漏是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治疗工作。
为此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临床治疗中所得经验教训对渗漏防治情况进行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1.1 血管损伤体液及细胞漏出,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通过实验表明20%甘露醇更容易导致血管损害且不易恢复。
1.2 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
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
1.3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高。
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增高,造成了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2 引起输液渗漏的原因2.1 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人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
2.2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舒缩状态是否相符。
针对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等。
2.3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
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瘀血。
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却无此改变。
浅谈静脉注射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护

1.1.5操作中力度不均,如松止血带、松拳、松开关时动作幅度过大而带动针头刺破血管壁引起药液外渗。
1.1.6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滴速过快和加压输液压力突增,由于静脉管壁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而致药液外渗。
1.1.7推药时针头固定不牢而使针尖从血管内滑出到血管外使药液外渗。
1原因分析
1.1机械性因素: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熟练。
1.1.1选择血管不慎即随便选择了细小、弯曲或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进行穿刺,以致穿刺失败后引起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的发生。
1.1.2由于穿刺使进针的深度掌握不好,致穿刺针头斜面未弯曲进入血管使药液顺着刺破的血管壁向外渗漏至皮下组织。
1.1.3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进退,探索性的寻找血管而损伤血管壁引起渗漏发生。
浅谈静脉注射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护
作者:陈玉琴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静脉输液主要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给药用途径。将药物快速输送到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是护理人员主要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针对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生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如何建立规范的护理防护体系,避免在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皮下组织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可致红斑、水疱,静脉炎及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2.2血管硬化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以及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均是造成渗漏性血管损伤的原因。
1.2.3输液中患者不能配合如昏迷、谵妄、神志不清、幼小儿童、躁动不安者使针头脱出或移动致药液外渗。
1.3药源性因素
静脉输液渗漏后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探讨

2014.02临床经验95静脉输液是临床上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技术保障,同时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护理操作项目。
但实践中因各种因素(包括人工因素、疾病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护理工作中出现静脉输液渗漏的现象屡见不鲜,且静脉输液渗漏后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增加患者痛苦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静脉输液渗漏后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7例,女33例。
年龄2个月~74岁,平均(35.5±4.3)岁。
静脉输液输入药物为甘露醇、头孢类抗生素、氨茶碱、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昔洛韦、克林霉素、氯化钾、青霉素钠盐、替硝唑注射液、葡萄糖酸钙、化疗药和静脉营养液。
1.2 方法观察并统计本组80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2 结果2.1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类型本组80例患者中,共3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25%(33/80)。
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如下:皮肤烧灼30例(90.91%)、皮肤刺痛29例(87.88%)、局部皮肤红肿15例(45.45%)、骨筋膜间隔综合症4例(12.12%)。
2.2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渗漏后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探讨黄 琼重庆市长寿区葛兰镇卫生院 重庆市 401231【摘 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渗漏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生类型及处理措施。
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统计本组80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2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皮肤烧灼、皮肤刺痛、局部皮肤红肿、骨筋膜间隔综合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报告与护理_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 2 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1.合理选择血管 原则: ❖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 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弹性好的血管。
--充分的血液稀释才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留置效 果的最佳方法。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 2. 正确选择穿刺工具 ❖ 头皮针—疗程一天以内,液体量不,无刺激,毒性药物 ❖ 套管针―输液量大,疗程2-14天 ❖ 深静脉导管―里疗程14-30天(首选) ❖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疗程30天以上或输注
4.保持静脉通畅 ❖ 室温22-24℃ ❖ 液体加热 ❖ 硝酸甘油贴剂 ❖ 海普林软膏 ❖ 酒精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5.正确拔针、按压方法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 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棉签或敷贴顺血管 走向纵行按压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直至无血液渗出,一般 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适中。
刺激、毒性药物(首选) ❖ 中心静脉导管―疗程2天以上,需要快速输注者或输注
刺激、毒性药物(首选)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3.最佳药物浓度、速度、容量 ❖ 给药浓度:碳酸氢钠成人一般选用5%,新生儿选用
1.25%;氯化钾一般为0.3%以下。
❖ 化疗药物:适当限制药物长时间输入,尽量采用静脉 注射,静脉推注时,边推边抽回血,最好采用微量泵 。
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 过敏反应。
化疗药物刺激程度分类
腐蚀性
放线霉素D酶 柔红霉素 多柔比星 表柔比星 吡柔比星 伊达比星 去甲柔红霉素 氮芥 丝裂霉素
刺激性
卡莫司汀(BCNU) 替泥泊苷(VM26) 紫杉醇 多柔比星脂质体 链佐星(STZ) 左旋苯丙氨酸氮芥
非刺激性
L—门冬酰氨 阿扎胞苷 卡铂(CBP) 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氟尿嘧啶 氟尿苷
❖ 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来自物理因素❖ 不溶性的微粒(玻璃碎、胶塞、药物结晶、尘埃等) ❖ 低温环境、低温液体 ❖ 输液量>1500ml/日 ❖ 静脉管径(套管针管) ❖ 输液速度 血流流速
传统理论 层流原理
物理因素
当输液速度大于血流流速时,血管壁侧压力增加,血 液回流受阻,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从而对血管 内膜产生不良刺激。
❖酸碱度 ❖渗透压 ❖刺激性 ❖药物毒性作用 ❖I型变态反应
药物因素
❖ 部分药物的PH值
PH<7.0为酸性
药名
PH<4.1为强酸性 环丙沙星
PH>9.0为强碱性 万古霉素
PH
3.3-4.6 2.5
血液PH值为 7.35-7.45,超过正 常范围的药物均会 损伤血管内膜。
药物因素
血液渗透压:280-320mosm/L 药物的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渗透压越 高,血管刺激越大。
机械因素
机械因素致输液渗漏较多见 ❖ 止血带结扎过紧或时间过长 ❖ 反复穿刺 ❖ 针头固定不牢 ❖ 推注药物速度及压力不均衡 ❖ 拔针及针眼按压手法不当 ❖ 病人不合作…
血管因素
❖ 药物在血管滞留时间相对较长
--血管细、短、有弯曲或动静脉吻合
❖ 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
--静脉痉挛、静脉炎、加压输液、输液量大
研究证明若渗透压>600mosm/L,24小时即可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部分超高渗溶液的渗透压
药名
PH
引起输液渗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
❖ 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阿拉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垂 体后叶素
❖ 高渗性溶液:50%葡萄糖、20%甘露醇、肠外营养(TNP ) ❖ 阳离子药物: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 ❖ 化疗药物:柔红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丝裂霉
或仅有轻度肿胀,但在第二次输入同样药物后,原部 位出现严重的合并症。
※神经损伤 ※骨筋膜综合症 ※关节痉挛 ※肌腱粘连
预防措施
❖ 运用护理程序,执行输液流程 ❖ 准确掌握标准,及时早期判断 ❖ 适时健康教育,取得患者配合
预防措施
输液流程中5个关键点 1.合理选择血管 2.正确选择穿刺工具 3.最佳药物浓度、速度、容量 4.保持静脉通畅 5.正确拔针、按压方法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
主要内容
❖概念 ❖原因分析 ❖临床表现 ❖预防措施 ❖处理方法
概念
❖静脉输液过程中,若发生静脉药物渗 漏到血管周围组织中,导致局部肿胀 、疼痛及周围组织坏死和神经、肌 腱与关节的损害,临床上常称之为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
原因
❖药物因素 ❖机械因素 ❖血管因素 ❖物理因素
药物因素
溶液快速进入血液后形成与血液平衡且独立分层的液 体流,只有当两者流速接近时,溶液才与血液发生混 合并开始接触血管内皮细胞,此时,静脉内血液不能 进一步中和溶液,则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
临床表现
❖ 局部表现:局部皮肤冰冷,疼痛,肿胀,输液速度变慢 ❖ 高渗性药物渗漏:局部皮肤及组织边界不清,鸡皮样,
素、氮芥等 ❖ 碱性溶液:碳酸氢钠,20%磺胺嘧啶钠、硫责妥钠 ❖ 抗生素:以红霉素多见,其次头孢菌素、苯唑青霉素 ❖ 其他:复方中药制剂、血液、造影剂、安定、海洛因
化疗药的分类
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 1 .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 2.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3.最佳药物浓度、速度、容量
❖ 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 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引路 注射和注射后冲洗)
❖ 多巴胺、间羟胺(持续输入):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 静脉通道,每隔2-3小时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 坏死。
❖ 适宜输入量:超过1000ml/天,外周静脉损伤程度显 著增高。
红、紫、肿胀或小水疱形成 。 ❖ 碱性液渗漏: 损伤范围不大,常累及深部。 ❖ 细胞毒药物外渗:局部无苍白,红斑或水疱,4-5天后
损伤边缘逐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坏死。有时可 出现迟发效应。(如长春新碱渗漏后7天方可出现疼痛 性红肿)
临床表现
记忆现象: 有些病人在第一次发生渗漏后,局部并无损伤表现
预防措施
--5个关键点
❖ 正确按压方法
❖ 拇指按压法,但拇指按压的范围小,不容易压迫血管 ,有时造成血管未按到引起出血,损伤血管给下次治 疗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