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讲课教案

最新整理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讲课教案
最新整理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讲课教案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

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

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如严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

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

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

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

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

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

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家庭训练计划: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

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

应是主要目标。通常包括:对患儿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针对性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的牵伸治疗;功能性主动活动的强化训练;辅助用具如矫形器、椅子、站立架及轮椅的使用等等。

?特殊教育:小儿康复治疗还应包含针对不同智力水平的特殊教育,因此,建立融医

疗、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机构,是为患儿提供全面的连续性服务的很好模式。

?手术治疗:当肌肉严重挛缩和关节畸形时,可选择矫形手术,且应尽量在一次手术

中完成所有需要矫形的部位,以便术后更好地改善功能。对于下肢肌肉广泛痉挛且肌力基本正常的患儿,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无论何种手术,在手术实施的前后,应有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与之相配。

脑瘫儿童康复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有:

?(1)加强营养,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

?(2)注意安全,防止各种意外的发生。

?(3)加强体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大龄儿童进行职业前培训。

?(4)矫治情绪、纠正行为异常,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社交能力。

?(5)防止关节挛缩畸形的发生。

?(6)给予心理护理,用爱心、耐心平等的对待每名脑瘫儿童,增强其安全感。

脑瘫儿童康复护理要点:

一、脑瘫儿童要保持营养、水及电解质的平衡

?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合并症,维持健康,提高预防疾病和

残障的能力。脑瘫儿童由于活动少,咀嚼困难,肠道吸收障碍,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要注意饮食成分的均衡。饮食原则要遵循常吃五谷杂粮,动植物蛋白互补,食鱼虾与蔬菜。一些脑瘫儿童易发生骨折等现象,这是由于肌张力高,四肢僵直、剪刀步,尤其是身体中钙的流失造成骨质密度和总量降低导致骨质。所以应注意补充钙、维生素AD、维生素C以及铁等。

二、加强护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脑瘫儿童受疾病本身影响,自我保护能力及平衡能力较差,有些患儿患有癫痫等并

发症,可能会发生坠床、外伤、突然癫痫发作等意外情况。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以儿童为本,加强责任心,事事为儿童着想,在工作中认真、细致,做好儿童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易坠床的儿童要加强巡视,睡床设床栏,儿童在床上时要及时提上护栏。卧床儿童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磕碰和骨折,洗澡换尿布时动作要轻柔,床周可围一圈泡膜等软垫,并随时观察儿童有无异常反应。做被动牵伸的儿童要掌握原则和注意事项,避免快速、跳跃及突然用力,力度过大会造成肌肉拉伤、骨折。

力度以有牵伸感为宜,感觉疼痛时说明已牵伸过度,因此要善于观察儿童的面部表情。对于有癫痫并发症的脑瘫患儿,在护理上要勤查房,按时服药,做到看着儿童将药物吞咽下去。避免儿童受凉及暴饮暴食,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避免过多依赖别人的帮助,树立自立、自强的性格

?通过生活自理训练可增强脑瘫儿童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形象,还可使他们

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过上独立的生活,减轻依赖心理。

1 协助脑瘫儿童进食进饮:

?正常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逐渐掌握自己进食进饮这种基本能力。然而脑瘫儿

童这方面的发展却因不正常的肌张力、原始反射和身体控制等问题的影响而受到阻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白晓doc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践报告 标题: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类型: 指 导 教 师:罗治安、廖元贵 系 别:康复医学系 班 级:康复1031班、康复1033班 学 号:1026043106 、1026043312 姓 名:吴丹 白晓 2013年5月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毕业专题 √

目录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方法 (4) 四、研究过程 (4) (一)训练前情况 (4) (1)外在表现 (4) (2)构音动作技能的检查 (5) (二)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 (1)训练计划的制订 (5) (2)训练的实施 (6) 五、结果 (7) 六、讨论 (8) 参考文献 (8)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作者:吴丹(康复1031班)、白晓(康复1033班) 指导老师:罗治安、廖元贵 摘要文目的:以一例脑瘫儿童为个案,对其进行以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索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主要在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有效。 关键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儿童会诱发智力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异常等症状{2}。这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发育成长,使儿童无法独立生活。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和特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良机,损失将无法弥补。但是目前,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倾向于重视肢体康复训练,相对轻视语言和认知训练{3}。 脑瘫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一)出生前:1 怀孕早期的母体感染 2 母亲乱用药物 3 受孕前或妊娠早期碘缺乏 4 多胎妊娠 5 宫内生长迟缓 6 早产 7 基因缺陷(二)出生时:1 难产、严重窒息(大脑缺氧) 2 产伤,颅骨创伤造成闹组织受压 (三)出生后:1 核黄疸 2 婴儿期颅内感染,如脑膜炎 3 脑瘤 4 脑出血脑外伤 5 由于气道阻塞或心跳骤停造成的缺氧 1、研究对象 李某某,男孩,2011年3月出生,足月顺产,出生时有短暂缺氧窒息现象。2011年春季常规检查时发现其脑间隙增宽,故家长带其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所详查。结果显示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正常,但脑CT的结果显示脑细胞容量不足。DDsT的检查结果也表明其智力发展可疑,四肢运动发展水平低于实际年龄6个月。其随后走访多家医院在不同医院就诊,有的医生认为是发育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小儿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时期形成的一种脑性病变,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脑组织受到损伤,或分娩时及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一种器质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其不仅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会对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小儿脑瘫患儿的及时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而精心的康复护理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针对32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护理,与同期32例常规护理的患儿相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在3个月~6岁;6个月以下者4例,7~12个月者14例,1~2岁者22例,2~3岁者22例,余者3~6岁2例。其中重度58例,轻度6例。临床分型可知,4例为共济失调型、1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14例为不随意运动型、18例为单纯痉挛型、16例为混合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具有均衡性,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以执行医嘱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勤剪指甲、定期沐浴,使患儿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患儿的保暖防寒工作,避免风寒、感冒;注意根据天气及患儿运动量适当添加衣服,患儿运动时不可穿戴过多,以免运动出汗感冒。天气条件允许可带患儿到户外进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练,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体质,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此外,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后要注意补充体液,日常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增强患儿的身体抵抗力[2]。②不良姿势指导:小儿脑瘫患儿的不良姿势包括W型坐姿、圆背坐姿、盘腿坐姿等。其中W型坐姿是患儿两腿过度屈曲,臀部坐于屈曲、内旋的两小腿之间,以获得更好的身体稳定性,但是W型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docx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I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 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 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 是巨细胞,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1/11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 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 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 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症 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家庭训练计划: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应是主要目标。 通常包括:对患儿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针对性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 使用说明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是《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中残联编制的《脑瘫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康复评估与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细化了评估内容,以提高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脑瘫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

估”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分A、B两份,A表评估内容共11个项目,供医疗康复机构使用,B表评估内容共7个项目,共非医疗康复训练机构使用(详见“评估量表”)。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确定长期与近期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阶段评估、末期评估与总结。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转介其他机构或其他原因结束训练时进行默契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阶段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何莉娟 魏慧敏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何莉娟魏慧敏 发表时间:2015-08-14T16:52:24.560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何莉娟魏慧敏 [导读] 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小儿脑瘫是妊娠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何莉娟魏慧敏(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三台621100)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30-01【摘要】目的是使小儿脑瘫患儿的各项生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或者代偿,重建部分肢体功能,降低其残障程度,改善生存质量,以解除或减少家人及社会负担。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是妊娠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细心的康复护理可以发现脑瘫患儿的病情有否进展,肢体畸形可形成不,可判断受损伤的脑组织残余功能能否重新建立运动和姿势异常的改善与否是对前一阶段康复护理方案的判定与修改的依据。1.康复护理1.1首先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训练,集体培训以理论讲课[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1.2理念及原则由于患儿的疾病是伴随终生的,应教会患儿“怎么学习,如何帮助自己”整个训练过程,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性格也缺乏正常发展,这需要家长根据所处环境和经验用有节的歌曲、童谣、数字等活动来正确引导多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1.3心理指导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需让他们认识疾病多一点关爱和信心,介绍预后知识,提高康复意识,配合治疗。2头部训练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肌张力低下,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痉挛性将两手放在头的两侧,把颈尽力向上拉,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手抬高向外转拉直坐起来,将抬高头部且保持正位徐动型患儿的肩关节外转。一两手挛缩有曲,应将手臂拉直转而下压。3四肢训练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要控制膝关节让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可作一伸一屈的运动,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几脚趾拉直。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利用手臂伸直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吃[将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即腕、肘、手一起伸直。4语言训练患儿时有合并语言发育迟缓,自我表达意识常因养育者(家长)的介入成二次性障碍,需家长帮助患儿根据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实施治疗训练方法。对小的患儿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并在游戏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语言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5日常活动训练脑瘫患儿的基本生活必备5.1需备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对能自食者要耐心等待预留时间,不应急于催促使其心情放松。对不能自食者,喂食宜选用特殊餐具,不要硬拽餐具等待自行张口,少量喂食并保持环境明亮、宽敞,给予适当的诱导。5.2患儿初学穿脱衣服时可选宽松的做出标记,也可训练上肢的伸展和手肘的伸直功能。5.3入厕训练包括定时坐便穿脱裤子给充足的时间来完成。6结论脑瘫儿童的康复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树立信心。对儿童福利机构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是重点。人文关怀不能缺,让他们增强治疗的信心,孤而不残,残而不废,是社会上最弱小的群体需要不断的呵护关爱,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参与社会走入社会活动。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修订版)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 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 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如严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 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 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 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 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 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 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家庭训练计划: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 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

0-6岁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0-6岁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要涉及诸如注意力的语前康复,以及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还有包括精细动作在内的操作性练习。系统学习过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教师可以将训练方法熟练的运用到儿童语言康复中,但作为儿童的第一康复师—家长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懂方法不会训练的情况出现,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语言康复进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河北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语言康复应该如何做。 一.行为意识的练习 行为意识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及配合能力。注意力是前语言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注意力的提升对儿童获取信息有着很大的帮助。注意力语言障碍儿童共通的弱项,除了在个训室40分钟的练习,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项目的练习。从儿童睁眼起床时注意力的练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他说:“宝贝,起床啦”。若孩子没有反应,家长应轻轻将其头转向自己并说:“啊,你看到我啦”,或者家长主动移动到孩子面前,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重复后加以强化。家庭康复中注意力的练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详细可参与本周的家长课堂。 二.模仿能力的练习 模仿能力锻炼了儿童的视觉听觉的理解能力,并且随着模仿长度的增加记忆力也随之增长。在家庭练习过程中,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起床后我们需要整理床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来叠被子。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将被子对折好然后辅助孩子抓住被子的一角将其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还锻炼的孩子的粗大动作及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感知认知的练习 感知认知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初次接触语言康复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项。感知觉以及认知的练习同样也充斥的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用品,感受物品的性状等等,而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段给孩子练习这一项目。譬如吃水果时进行水果的认识,让孩子拿到所要求的水果并作为奖励。能力较高的孩子还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水果配对的练习。若没有水果这一练习也可以进行下去,吃饭时使用到的餐具,同样能做到这一点。家长也可以自己想一想除了物品识别配对,感知觉的练习以及抽象词的练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23T11:48:02.64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导读]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43-02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1]。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病变,是脑在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或脑本身的发育不健全而形成的以运动障碍、身体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因此,脑瘫患儿常易误诊、漏诊而延迟康复治疗时机,根据其特点,康复护理目标应定位于几个方面,具体体会如下。首先对脑瘫患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在早诊断的基础上,为家长做好良好的心理护理,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纠正其存在的异常姿势,减少肌肉的紧张或松弛程度,以利于患儿日常生活活动(ADL)的指导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康复护理内容及方法 1.1 观察要点: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体态、姿势、颜面表情以及感觉障碍的程度、语言能力等。 1.2 护理内容:包括营养指导、床边训练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3不正确姿势的纠正:①正确的抱姿:正确抱脑瘫患儿能够纠正其异常姿势或体位,能够刺激患儿对头颅的控制能力,又可给家长省力不少,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方法,既让患儿扩大视野,也可达到增强患儿双手自主活动目的,同时也提高其躯干的控制能力。②适宜的卧姿:侧卧有力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紧张性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悬吊式软床也可促进对称性姿势的发展,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训练和手支撑能力的提高。 2康复护理基本要求 2.1环境要求强调无障碍训练,周围设施要安全配套,轮椅、坡道、电梯专用残疾通道要完善。 2.2社会环境要求社会资源、社会服务、公共交通工具、商场服务设施等。 3 康复护理基本方法 ⑴在日常生活中将替代护理变为自我护理模式,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给予一定的援助。⑵功能训练的常规指导、随时指导、床边指导要抓住重点,不能盲目训练,否则事倍功半。⑶康复评定贯穿护理过程始终,配合治疗在康复初期、中期和末期三阶段进行数次评价,以制订新的目标。⑷营养与饮食的护理:①指导家长注意饮食的环境、食品种类,给予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入。②必要的护理援助: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要给予一定帮助。③手和头位置的调整:避免进食时情绪刺激,不要分散注意力和精力,软瘫者应抱起喂食,避免呛咳。 4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①医务人员对脑瘫患儿家长应耐心讲道理,积极宣传讲解疾病知识,真诚鼓励,调动全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康复治疗中出现的疗效缓慢现象,要鼓励他们按计划训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②提供真诚的关怀,让患儿家长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治疗、对待生活十分重要,给予其真诚的关心及生活上的照顾,增强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尽量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制订好每日计划,配合康复治疗,将康复目标分为几个阶段以减轻心理紧迫感,逐渐适应,勇敢地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当诊断患儿有脑性瘫痪危险时,一般家长所受的打击非常大,理想的康复护理方式是鼓励家长和患儿建立良好交流,使孩子处于安全、依赖状态,对今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影响,避免一些不良刺激,多给孩子提供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使其在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逐步正常。 参考文献 [1]杨亚丽,马堃.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重症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6746546.html, 重症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 作者:吕改玲师红玲刘媛媛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综合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干预等综合措施对重症脑瘫患儿运 动康复及智力提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综合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干预等综合措施对不同年龄组小儿脑瘫的疗效影响。结果:各年龄组之间比较,疗效随年龄增长依次降低。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干预等结合措施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脑瘫;患儿;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88-02 重症脑瘫可称为重症残疾儿童或重症身心障碍儿。主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所致,表现为身体的、精神的运动障碍和智能障碍,而且皆为重度[1]。临床特点:患儿在生后 数周乃至数月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与强直,并发症多,最常见的是癫痫,另外常合并有小头畸形和智力低下、视觉障碍、弱视、听力欠缺或听力障碍等,早期出现角弓反张,下肢可见内收肌痉挛和过度的伸展。俯卧位上不能抬起头部,脊柱与髋关节不能伸展,不能独坐,摄食、呼吸困难、挛缩与变形迅速进展。我们针对其病情特点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取材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诊治的重症脑瘫患儿, 男孩20例,女孩10例;按年龄分组:6~12个月为18例,>12个月组9例。 1.2 方法我科对30例重症脑瘫患儿进行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药薰蒸、水疗、引导式教育、针灸、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护理目的: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重症脑瘫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降低过高的肌肉张力,恢复肌力平衡,不断加强运动学习和技能获得,努力减弱痉挛状态,对伴有严重智能障碍、癫痫等并发损害的患儿,以促进主动运动锻炼为主,改善步态,提高生活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日常护理措施(1)抱姿抱重症脑瘫患儿时,由于患儿不能以手臂搂住抱者的肩部,抱者抱患儿时必须使其有安全感,要一边和患儿交流,一边慢慢抱起。对头部控制差的患儿要从头部以手臂围绕两肩,以防止其头部落向后方。对重症角弓反张患儿侧卧位抱起,使其头部、肩部、髋关节及膝关节呈屈曲姿势。(2)卧位根据重症脑瘫患儿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卧位。仰卧位能使全身的伸展倾向增强,姿势稳定,但持续时间长也会发生新问题,易成非对称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患儿常会出现视、听功能障碍,动作节律及协调异常等,因此要尽快进行康复训练。而具体的康复训练手段也应根据脑瘫不同的分型有所区别。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 训练目的: ①放松僵硬的肌肉。②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③预防畸形。 训练手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 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 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 ④抱球姿势。 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 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 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 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⑥胭绳肌牵张训练。 ⑦髂腰肌牵张训练, 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 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 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 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 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 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 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 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 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 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重庆最好的妇科医院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 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①先进行坐位的保持训练。

脑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哪些

脑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有哪些 脑瘫主要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损伤而造成的,一旦患病带给患者只会是身心上巨大的伤害,不仅仅影响患者肢体发展,更是对大脑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不要因此对脑瘫治疗丧失信心,只要在平时注重饮食与护理,治愈脑瘫是早晚的事情。 脑瘫造成四肢瘫患应该如何护理? 1、常见的脑瘫四肢瘫的护理措施是温度刺激按摩法,用冷(15℃±)热(38℃±)水皮肤交替刺激,以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发育完善,起到了促通的作用。在用该方法初期,脑瘫四肢瘫患儿家长用盛有凉、热水的两个盆,各放入两条毛巾。 2、最有效的家庭生活中的脑瘫四肢瘫的护理措施是四肢皮肤触觉刺激按摩法,脑瘫四肢瘫患儿家长及护理人员用手轻轻摩擦脑瘫四肢瘫患儿双手掌、双足掌及双上肢、下肢的皮肤。重点摩擦脑瘫四肢瘫患儿的大小腿内侧皮肤。主要通过刺激脊髓丘脑系,强化感觉传入通道的刺激,来促进大脑某些功能神经细胞的发育。这些都是较为有效的对于脑瘫四肢瘫的护理措施。 3、脑瘫任何治疗都是要由医患双方共同完成的,尤其是像脑瘫这样的残疾,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父母甚至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所提的建议要考虑到患儿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及客观环境,要有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 强直型脑瘫应该如何护理? 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1、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 2、降低肌张力的常用药物。使用时要掌握一定的适应症,并根据患儿的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近年来,有部分病人接受肉毒毒素A肌肉注射,对降低局部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教学教材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 或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 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 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 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 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 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 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 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 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 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 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 等。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 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 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 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 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 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 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 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 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脑瘫孩子语言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语言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以下训练应每日进行2-3次,每次1-2分钟。 训练方法如下: 一:呼吸训练 正确控制呼吸之间的气流,是发音的基础,发声和构音必须靠呼吸做动力,当形成一定的气流压力时,才可以发声。患儿取仰卧位,两上臂在胸前交叉,康复师以适当的速度和力度压迫患儿胸部,以改变呼吸速度、节律异常。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因其不配全,治疗师可从患儿背面用两手以一定的速度压迫肋骨。 在胸部肋弯处用腹带系住,限制胸部运动,从而促进腹部的运动。可以配合的患儿,让其将头尽量竖直,深吸一口气,闭嘴,然后吹气。 让患儿练习吹喇叭,吹哨子,用吸水管在水中吹所等活动来进行训练。 堵住患儿鼻孔,让其用口呼吸,然后堵住患儿口部,让其用鼻呼吸,反复训练。 二:口部的运动训练

运动性构音障碍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腔、下颌、舌、口唇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下颌运动障碍的患儿,口唇难以正常开闭,影响构音功能,治疗师可一手放在患儿关头部,一手放在下颌,帮助患儿做上颌上举、下拉的动作,使双唇逐步闭合。 对智力较好的患儿,治疗师可用语言指示患儿做尽可能张口使下颌下降、然后闭口的动作。 让患儿面对镜子,利用撅嘴、咧嘴、鼓腮、微笑等动作,使患儿做唇的张开、闭合、前突、缩回以及舌的前伸、后缩、上举等运动练习,反复进行,直到熟练为止。 三:构音训练 构音训练要按照语言发育的规律,并与视觉、触觉等功能密切配合,从易到难训练。 训练时让患儿用眼睛看着治疗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先从容易的构音开始,逐渐过渡到较难的发音训练,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的练习。 四:语言发育的迟缓患儿训练 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可将手势语作为表达训练的导入方式,通过手势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逐步过渡到用幼儿语、口语进行表达的阶段。 五:控制全身的异常动作 脑瘫儿童因肌张力异常所以身体动作姿势很难控制自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患者需要家长细心周到的呵护才有可能完全康复,由于脑瘫大发作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思维、认知和智力发展受到巨大的困扰,因此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脑瘫的发作就需要做好相应的保健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1、语言训练:家长应多鼓励脑瘫患儿说话,给与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帮助其做好自我思想的表述。 2、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肩关节向上、向后柔和运动,力度以患儿能承受为度,肩关节局部可涂搽红花油或活络油。每天50次左右,分3次进行。对上肢屈肌张力高者,采取柔缓按摩,同时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每天3~5次,每次20~60分钟。 3、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练习翻身、坐起、站立、平衡、步行,作业治疗训练。内容以患儿能接受、配合为限,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连续进行,可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增减强度。 4、功能锻炼:家长应帮助患者加强足尖、足背的功能锻炼。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做相同动作。患儿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也可练习上、下台阶走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协调步态。 5、饮食营养要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 小儿脑瘫的饮食要点: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06岁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0-6岁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要涉及诸如注意力的语前康复,以及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还有包括精细动作在内的操作性练习。系统学习过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教师可以将训练方法熟练的运用到儿童语言康复中,但作为儿童的第一康复师—家长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懂方法不会训练的情况出现,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语言康复进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河北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语言康复应该如何做。 一.行为意识的练习 行为意识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及配合能力。注意力是前语言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注意力的提升对儿童获取信息有着很大的帮助。注意力语言障碍儿童共通的弱项,除了在个训室40分钟的练习,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项目的练习。从儿童睁眼起床时注意力的练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他说:“宝贝,起床啦”。若孩子没有反应,家长应轻轻将其头转向自己并说:“啊,你看到我啦”,或者家长主动移动到孩子面前,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重复后加以强化。家庭康复中注意力的练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详细可参与本周的家长课堂。 二.模仿能力的练习 模仿能力锻炼了儿童的视觉听觉的理解能力,并且随着模仿长度的增加记忆力也随之增长。在家庭练习过程中,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起床后我们需要整理床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来叠被子。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将被子对折好然后辅助孩子抓住被子的一角将其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还锻炼的孩子的粗大动作及生活自理的能力。三.感知认知的练习 感知认知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初次接触语言康复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项。感知觉以及认知的练习同样也充斥的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用品,感受物品的性状等等,而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段给孩子练习这一项目。譬如吃水果时进行水果的认识,让孩子拿到所要求的水果并作为奖励。能力较高的孩子还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水果配对的练习。若没有水果这一练习也可以进行下去,吃饭时使用到的餐具,同样能做到这一点。家长也可以自己想一想除了物品识别配对,感知觉的练习以及抽象词的练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