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阅读教学点滴谈

对话式阅读教学点滴谈
对话式阅读教学点滴谈

对话式阅读教学点滴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的“对话”是以语言(或其他方式)为中介的一种沟通,使学生、老师、文本达成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性和活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对话内涵,用好对话策略,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呢?

一、情境中对话,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生处在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对话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了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铺设了这样的话题——

师:“更尽”是什么意思呢?

生:再饮完。

师:诗人王维和好友元二即将离别,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两位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出示:王维举起一杯醇香的美酒对好友元二说:“。”元二也举起酒杯对王维说:“。”)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

浅谈对话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处

浅谈对话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增长人的见解,可以增长人的智慧。而现在的语文阅读,大多还是延续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分解式阅读教学法。教师在台上将课文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把各部分的意思记在笔记本上,学生也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好一点的教师就是提出若干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展示答案,教师最后点评归纳,貌似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了,实则还是在老师预设的授课思路下学习,学生还是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些都违背了阅读的精神,阅读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能受到感染,从而在思想上有所感悟、升华。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而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仅仅是老师所讲的内容,或从书上划下的一些内容,自己没有什么可贵的见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有一种让学生觉得亲切和亲

近的教学方式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那就是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在我们学过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谈论自己的理想。在??话中,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也体现出来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氛围,然后慢慢诱导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谈各自的理想,自己坐在旁边,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或哂之,或与之,或叹息,或惋惜,他们之间不曾有等级上下关系,而是一种极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也正需要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和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这种开放式、讨论式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对话式阅读教学。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好处 1.建构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学生在下面听写,至于学生能否理解是很少有人关心的。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总能听

阅读教学点滴谈

阅读教学点滴谈 发表时间:2013-01-22T11:45:25.14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6月供稿作者:王月梅[导读]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河北省武安市富强小学王月梅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切入口,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 个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必将产生好的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策略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如果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智力活动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语文教学活动就难以进行。为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一、结合学生实际,教给质疑途径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已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刻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就应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我针对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质疑方法:1.对课题质疑,强调并不是停留在向我们介绍的课文内容上的质疑。2.对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质疑。3.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表达作用质疑。4.在理解全文主要内容时质疑。5.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上质疑。 二、巧妙点拨,明确质疑方法 要让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必须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太阳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就提了“太阳有多大?有多热?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中已有所知道,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提的问题你们现在能回答吗?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能!”“既然能回答,那为什么还要把它当作问题呢?”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我就马上接着说,那你们能不能提一些自己真的非常想知道的问题呢?经我一点拨,学生们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有的问:“书中说太阳很大,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这么大,它到底有多重呀?”有的问:“太阳的温度这么高,我们人类是怎么测出来的?”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一个神话故事来开头?”等,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预习之后,进行一番思考过的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的智慧之花。学生经老师一点拨,也明白了看课题提问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供质疑的机会,营造释疑的空间。 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才能明白读书的目的。我在讲读课文时要求师生互动,允许学生随时提问,以便及时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使学生的参与向深层次推进。如我在教《晏子使楚》这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晏子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反驳楚王,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还要故意笑了笑呢?”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没有急于做出回答,而是顺着他的问题发问:“是呀,晏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们能自己来读懂吗?”于是学生兴趣大增,参与热情高。通过自读、四人小组讨论,终于满意地找到了答案。学生们通过长期的训练,在质疑水平上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深刻性、独创性。 四、结合教材,创造条件,开启学生思维。 抓住中心词,精心设计练习,开启学生思维。中心词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贯穿于全文。抓住中心词,精心设计练习,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我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词,熟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下面练习,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1.假如鲁肃不肯“帮忙”,——。2.假如第三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3.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还可能——。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5.诸葛亮预见到这些“假如”都不会出现,所以说他——。这五个练习中,前四题要求学生设想一旦这些“假如”出现后会发生的不同的情况,第五题则要求学生分析诸葛亮怎样预见到这些“假如”不会出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了诸葛亮,又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模拟情境,渲染情感气氛,开启学生思维。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地域差异等都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好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体,创设“场效应”,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事,临其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开启创造性的思维。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出示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样以图示境,以声传情后,我指着江面小舟说:“现在你就在其中一条船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关闭画面,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描绘美丽的画面正是心中所求,学生们富有创意的描绘就从口中诞生了。 理解内容,延伸情节,开启学生思维。延伸情节,就是对叙事类课文,依据其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有些文章在高潮处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不仅可以深化中心,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教《月光曲》一课时,文中讲到等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飞奔回客店记录《月光曲》,而没有提到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来后,会发生些什么事?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说说盲姑娘兄妹俩苏醒过来后发生的事。学生们一经提醒,他们就根据对人物已有的认识,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感人的情节。 综上,通过几种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思维也明显地活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切入口,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必将产生好的效果。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这儿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自然、社会进行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广义的对话,既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言语交谈,也指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而展开的精神活动,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应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是

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对话教学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中心小学韦尔余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由于其能够很好地链 接教师、学生和课本,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结合平时教学实践 ,从对话教学的意义、作用、表现形式和实施策略去探讨小学语 文对话教学. 【论文创新点】语文阅读教学是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 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敏锐地把握了“对话 教学”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话题,沉寂的课堂气氛热闹了起来,对话教学成了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对话教学的意义 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探讨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 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 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

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 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二、对话教学的作用 1、与文本对话,发现意义 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典型的语言符号表达系统,它浓缩了人类历史中各种生活经验的精华.在它背后有许多潜伏的可以对话的对象,即 课程设计者和文章的作者.课程是他们精心组织后的世界,是一个独 立的他人表达世界,揭示了他们价值观、洞见与情感的世界.师生可 以在与语文课程对话的过程中,理解生活,开阔眼界.教师不仅自己要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对话,而且要注意在课前布置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理解课文.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 课前布置一些有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超越教 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和咨询师长等方式来扩大 视野;引导学生批判地进行思维,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包括想知道但 教材上没说的、教材上已经有的但不解的等等,这便于课堂对话时言之有物. 2、师生对话,激发感悟 对话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先学后教,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等方式 来掌握.先思后问,是让学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做出思考,和小组合作思考后没有结果再向别人发问.先问后讲,就是教师先通 过问题摸底或问题启发,了解学生的现状,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时 候才去讲解. 对话教学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凝炼问题和表述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发问的质量.教师要鼓 励学生善于生疑、问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材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来.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和争论,不要武断判定是非,轻易否定学生,而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 3、生生对话,交流互补

阅读教学点滴收获

课堂教学自我反思 ——阅读教学点滴收获 第九小学蔡向前 这学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笔者不断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尝试寻找突破点,引导一年级学生走到书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读书,喜爱读书的习惯。 一、读书交流会,初步感知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应抓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理解文章中心意思和写作特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不但是为了读,而且是为了应用,但读是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怎样让学生能初步感知阅读就成为一个课题。众所周知,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而又天真烂漫的。但是,作为成年人或许有时候们苦心经营试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结果却有徒劳之感。然而,有时候他们无意中的一句话、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偶尔的一次活动却会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

发而无心插柳柳成荫”。 课间笔者与学生们闲聊时,发现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真是煞费苦心力求完美与卓越。家长们也都在教育学生读书,给学生们买了各种各样的读物,有著名儿童文学家杨红樱老师的作品,有享誉世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看到这些,笔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学生那里借来仔细翻看了几本。看过之后感触很大,同时引发思考:学生们读完这些之后会理解多少?他们的内心世界又会因为读书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几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小书虫”的积极倡议下,第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召开了。在交流中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积极谈论自己的读书心得,虽然他们的表达不够顺畅流利,没法像高年级的大学生那样去详实地描述自己真切的读书感受,但是每个上台发言的学生眼神里都流露出兴奋的光芒。那种求知的渴望,那种想与大家分享的愿望一直深深地印在笔者的脑海里。 随后举行的几次读书交流同样让人满载而归,学生们的收获日渐增多。就这样,班级读书交流会一直延续到了二年级。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们交流自己读书体会时表达更加清晰准确有条理,甚至声情并茂,不时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火花。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同读一本书。 领略阅读的魅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读书、讨论、研究、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阅读是一种理解活动,它使阅读者和文本之间发生意义关联,而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文本阅读的情况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活动。伽达默尔说:任何真正的理解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处于主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个“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最终创设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用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自已构建知识体系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真正成为一个“隐藏者”,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特别是要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构建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二是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或问题时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思考的余地,从而扩大他们与文本的对话空间。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情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得以形成的关键。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要围绕“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天成。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教师要随机给予解决,或是对学生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要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他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同时,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情境表演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1: 5月23日,全县语文教学研讨会主题阅读教学现场会在七中拉开帷幕。刘宪华老师做了《新语文主题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的报告,她指出: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读、读、读,背、背、背,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增加积累,进而达到真情实感地写这一目的。 一、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 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为主,两翼:即《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为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语文主题阅读》所选内容均是中外现代经典散文,这些散文描写的景物、记录的事情,和现在的儿童生活比较接近,孩子们可以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进行自读、自学。《主题式经典诵读》,一是题材以诗歌、韵文为主,洗炼明快、琅琅上口,更具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二是在内容选取上更加经典,注重了教育与文化的共生。

二、采用单元主题式阅读方法---------主题式批注阅读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主题式批注阅读,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一阅读过程,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 刘老师开创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确确实实是语文教学的革命。一堂课上孩子们就能背下五首左右的诗词,一周、一年下来,那将是多么大的积累量啊 !茫茫书海,让儿童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让儿童有主题的积淀。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探索。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2: 很有幸,11月份我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主题阅读教学研讨会。之后又在课题组的精心安排下参观了两所实验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其中教师与文本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反映出来。但对话的中心人必须是每一个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对话”。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同作者、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无声语言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作者身上,在作品中人物身上吸取一些精神营养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或文字的方式,在文中的空白处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评价。这样做既改变了教师繁琐分析的教学方式,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回归生本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

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例如,教学《尊严》一课,在深入阅读时,教师抓住“尊严”一词,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思考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进行品味。给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来到了哈默的身边,发自肺腑的对文本进行了个性话解读,哈默苍白的脸色、骨瘦如柴的身材和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让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学生神游在文本之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使“尊严”一词的含义在学生内心得到了升华。 二、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对话,又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展开交流。因为阅读教学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是彼此接受文本的意义,而且是通过“对话”,升华情感,真情表达的过程。 三、促进生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一般方式是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合作学习是促进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汇报交流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补充、评价、质疑的机会,这也有利于进行生生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小编为你精选的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1)

简述“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需要引入对话理念。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对话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与自由开放性,要求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积重难返的阅读教学重获生机与魅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论、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进行阐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把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行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当中去加深理解并亲身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们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所带来的乐趣。”[1]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灌输式”和“习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却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一种尴尬的境遇。教师以“教”代“读”。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中“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学生阅读量少。除课本外,学生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更为明显的是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第一的功利性,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教学的八股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难以和文本对话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和审美情趣。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走出这种误区呢? 二、对话理论是什么 对话理论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3] 传统的教育过程里,学生只被要求去记忆教师所讲的东西时,其结果是认识行为被降低为只是传递现存的知识,教师只是传递知识的专家。这种知识是僵死的知识体,缺乏与学生的现实活生生的联系。长期以往,学习将成为一件灌输式的令人疲倦的杂务。而在对话式教育中,知识不是一种给定的或完成的东西,它始终要求人类变革性活动的动态的认识过程。对话需要沟通与交流,引用弗莱雷的话语,“认识的对象放在认识主体之间的桌子上面,他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然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整体课文搞的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密密麻麻的在黑板上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去,而潜心读书的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运用书面语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语文教本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 首先,低段的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差。而在低年级的课文中经常又会出现一些较长的句子,学生很难把握。在长句中怎样停顿,这十分重要,如果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句。例如:在《绿》这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句:“所有的绿就整齐的按照节拍飘动在一起”。这样的长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所有绿怎么样?整齐的按着节拍在干什么?(飘动在一起)。然后根据句子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线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所有绿 /就整齐的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个孩子读课文时随意停顿,反复指导都无济于事,这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课外的笑话:有个人出去旅游,路过武汉大桥时,看见上面写着“武汉市长江大桥欢迎你”,这个人就说:这个江大桥---真够意思,作为一名市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亲自欢迎大家。刚开始学生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我把这些字断开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再读,武汉—市长—江大桥—欢迎你。学生轰然大笑起来。通过这些笑话我让学生明白加减字,读破句会使句子的意思完全发生变化的道理。就让他们在以后的朗读中引起注意。不要随意断句。 其次,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各种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可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到识字,识词。尤其是低段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7953129.html,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对话式”教学 作者:温陆琼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习惯相当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巧设对话的话题;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无 疑是让我们语文教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往往受旧观念和旧思维方 式的支配,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致使许多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培养的学生是有创新 意识、能主动学习、有合作精神的人。因此,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的习惯就显得相当重要。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角色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目标。当然,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转变角色。 笔者认为,在对话前,老师应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应做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什么是话题,设置怎样的话题,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话题,学生是否有话可说,设置这个话题可 能会出现什么状况,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教师能把这些问题了然于胸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倡导的“总设计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3篇 百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带完一届高中毕业班,蓦然回首,发现其中有对有错,这包括在教学上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相处,特别是教学上曾经走过许多误区,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 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在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的教学和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计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才是我们的唯一途径。 教学和复习都因该注重实效,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高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我就阅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谈谈自己的体会。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包括扩大词汇量,并学会猜测词义和语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运用整体阅读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工作总结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积极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积极主动地从作者的书面材料去寻求理解的线索,它是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能力的

重要途径。 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所谓策略,是一种最有效的达到目标的人类活动,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它比较灵活,科学的策略可以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推断出整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应用各种策略,不断得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正确了解之目的。 掌握正确的科学的策略,往往会事半功倍,迅速而准确的抓住要点,策略不正确,则常常如坠入云里雾里,对所读的东西不知所云,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 一、扩大词汇量,并学会猜测词义和语义。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摸索和总结,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容易记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如:根据单词的形、音、义构造、用法的纵横联系去掌握词汇。 如利用构词法:———,—,———,——,——通过这几组词的排列,范文写作让学生发现共同点,了解词根的概念,借助构词法记忆单词。 掌握词汇的多少可以决定能看懂什么程度的文章。 如果词汇量极有限,那么就只能读简单的阅读材料;反之,词汇量越多,读文章的速度就越快,阅读能力也越强。 所以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熟记《大纲》中的词汇,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一定情景一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扩大词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