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易中天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
易中天:我们为什么爱请客吃饭

易中天:我们为什么爱请客吃饭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7期一般来说,中国人是不喜欢独食的。
独食难肥,共食才能吸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
显然,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理由和机会很多。
比如公司开张、会议闭幕、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都免不了请吃一顿。
这是为何?著名作家易中天对此有过解释。
餐桌上特有的人情味在中国人看来,食物是生命之源。
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情谊,而接受他人的请吃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
通常情况下,这种回报无非是你请我一顿,我还你一席。
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通过共食有了关系。
事实上,请客吃饭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所以,无论你我是否同宗、是否相识,只要在一起吃过饭就算是哥们儿了。
餐桌上答应的事就得努力去办,否则就叫食言。
所以,中国人一旦要求人帮忙,多半是要请客吃饭的。
当然,请客吃饭也不一定就是有求于人,更多的是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
关系好一些的,还要把自己的菜夹给对方,或从别人碗里夹菜吃。
这里就有了和气以及用筷子把对方紧紧夹住、以防脱落的意思。
显然,对中国人来说,饮食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必须包括餐桌上特有的人情味。
独食难肥,闷酒伤身请客吃饭的过程中,中式菜肴更能体现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
中国菜,无论煎、炒、蒸、煮、烧、烤、炸、拌,都是將主料和作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绝对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主料和作料各自独立、一清二楚。
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等,更是多种主料混在一起,味道早已不分彼此。
而且,按照中国的烹调学、营养学和食疗学的说法,它有利于阴阳调和,是一种极为科学的做法。
以火锅为例,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蔬、豆腐、粉条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1)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1)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演讲实录: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的“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什么叫中华的位置呢?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是什么呢?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在哪里?第一世界。
此话怎讲?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第一世界呢?我们先得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明?第二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有文明?第三个问题,文明有什么特点。
我先讲一个故事,民国初年,大概在1912—1913年之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因为当时有一条交通枢纽,一个重要的交通干道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
这是商旅非常多非常繁忙的一条大道。
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土匪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感到生命和财产没有安全,惹不起,咱们躲得起。
商旅们开始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
于是从来互补往来的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议,会议做出了一个决定,组成土匪联盟,分段承包川陕大道广汉段,广汉的土匪张麻子承包一段,李麻子承包一段,王麻子承包一段,赵麻子承包一段,分段承包,统一收费,比如一条盐收五毛,背包袱的收一块,如果赶车的可以计价。
无论这个行人和商旅从哪个路段进入川陕大道广汉段,那么收了过路费的土匪要开一张收据,凭这张收据,商旅可以在广汉段任何土匪的路段畅行无阻。
其他土匪第一不得重复收费,第二不得改变收费价格,第三必须提供保护。
如果做不到这三条,商旅可以向土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投诉。
然后由其他的土匪来整治这个不守规矩的土匪。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方案,我们知道民国初年兵荒马乱,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你交五毛钱,你雇了保镖了。
而土匪们第一不用担风险,第二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皆大欢喜。
川陕公路修复了往日的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文明来自野蛮。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套装共6册)

魏晋的风度
禅宗的境界
周易的启示
金字塔和昆仑山 《易经》与《易传》 周与易 《周易》的方法 《周易》的系统 《周易》与忧患意识 《周易》与理性态度 《周易》与变革精神 《周易》与中庸原则
中庸的原则
中庸不是什么 什么是“中” 什么是“庸” 关于“中庸”的三个结论 中庸与权宜 权宜之法 中庸与和谐 再说几句
1
城市与人
2
北京城
3
上海滩
4
广州市
5
厦门岛
成都府
武汉三镇
城市与人
中国的城市 城市的魅力 男性的和女性的 我们到底要读什么
北京城
北京的门 城与市 有容乃大 霸气与和气 平民与市民 两种世故 北京人与上海人 官气与痞气 我爱北京
上海滩
外地人与上海人 上海人与上海滩 上海滩与北京城 “城市部落人”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上海的男人和女人 新上海人
1
第一章饮食
2
第二章服饰
3
第三章面子
4
第四章人情
5
第五章单位
第六章家庭 第七章婚恋
第八章友谊 第九章闲话
第一章饮食
一民以食为天 二生命与血缘 三请客吃饭之谜 四烟、酒、茶
第二章服饰
一文明与野蛮 二道德与礼仪 三非凡意义 四时尚问题
第三章面子
一命之所系 二面子丢失之后 三吃得开与玩得转 四面具、角色、戏剧性
死去活来
德律风与BBS 上海口头禅 北京流行语 从头到尾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新与旧
张冠李戴
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禁忌种种 说一不二 倒霉的蛋 蜜与屉 口彩
指桑骂槐
麻烦与趣味 吃不了兜着走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活法与说法 雅与俗 再说雅俗
易中天:文明与信仰

易中天:文明与信仰新朋友点标题下方“博古论今”轻松关注!来源:易中天在厦门大学的演讲一、真正的中国情人节上巳是什么节?中国情人节。
不对吧?中国情人节不是七月七吗?错!这是没文化的人在误导群众。
其实牛郎织女的故事,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
因此在这天要进行劳动技能的竞赛,叫乞巧节。
再说了,七月七,热死人,哪有心思谈恋爱?三月三就不一样。
暮春时节,植物发芽,动物发情。
所以周代规定,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到河边踏青,合法地自由恋爱,私定终身。
读一读《诗经》中的《溱洧》就知道,女孩子看中哪个男孩,就会邀请他一起到河边去玩。
如果两人情投意合,还会相互赠送芍药花。
这可真是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
显然,三月三是情人节,七月七是劳动节。
现在言归正传,进入今天的话题:文明与信仰。
二、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首先还是要正名。
这里说的文明,不是文明礼貌的意思,而是一个历史概念。
人类诞生之后,先经过了漫长的野蛮时代,然后才进入文明时代。
这两个历史阶段,分别叫做史前史和文明史:史前史:有文化无文明;文明史:有文化也有文明。
那么,文明史与史前史的分界点在哪里呢?国家。
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只要建立了国家,就进入了文明史。
这又必须再追问:建立国家的标准是什么?城市。
城市之前的居住区叫什么呢?聚落。
比如我们福建的土楼。
聚落—城市—国家—文明。
这就是路线图。
因此,人类文明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的,叫第一代文明,也叫古代文明。
第一代文明有六种:在第一代文明基础上建立的叫第二代文明,也叫古典文明,它们是:以上五个都建立在公元前。
公元后主要有四个:另外,西方学术界认为还有第三代:西方现代文明。
这个观点,仅供参考。
当然,文明可以有三代,只不过现代文明不该只有西方一家。
纵观三代文明,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三个唯一:1、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2、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3、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对于上述结论的证明是: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克里特、奥尔梅克五种古代文明都湮灭了;玛雅、希腊、波斯、罗马等古典文明也湮灭了;印度、日本和俄罗斯文明延续至今,但没有世界性;阿拉伯文明发展为伊斯兰文明,有世界性,也有信仰。
易中天关于中华文明观点

易中天:中华民族是3700年历史5000年文明不能再讲《易中天中华史》昨日上午10点39分,学者易中天在新浪博客发布博文,宣布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5月16日,该书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将在北京首发(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易中天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即将面世的两卷中,我有很多新的结论和说法。
”目的用全球视野看清中华文明易中天坦露了自己重写“中华史”的初衷。
他认为,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
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
因此,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易中天称,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目的,看清楚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
我这个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国际背景和全球视野;第二,强调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第三,找到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
和其他通史不一样的是,我不追求面面俱到,把关键点讲清楚就行了。
”方法论从史出,《尚书》《国语》不可靠此前,易中天与学者秋风产生过争论,而秋风也出版了好几本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对此,易中天强调自己和秋风的不同,“我认为,他是先入为主,先有了结论,再去找材料支撑。
他的结论就是,中国古代就有共和、民主、宪政,然后,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材料他就用,不能证明的材料他就不用。
不客气地说,这是治学不严谨。
”易中天称,“我跟秋风真的不一样。
我是老老实实先把历史是怎么回事先描述出来,然后有多少是多少,不能以论代史。
但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提出来,中华文明是非常独特的一种文明,但是中国古代没有共和、民主、宪政。
而且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中,汉民族是没有信仰的。
这都是根据大量的材料得出的结论,我的根据是大量的文物、文字和文献。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利大于弊苏格拉底曾说:我宁可不说话也不说没有逻辑的话,而对方辩友今天的表现是我明知没有逻辑还要不停地说话。
但是,我们仍要感谢对方辩友,因为对方更使我们大家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外来观点,哪怕是像对方辩友那样针锋相对的反面观点,对于我方观点的进一步完善和阐述也是利大于弊的。
从而是我方更坚信: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在今天的辩论中的几点偏颇之处:第一,对方辩友一味将文化的正常交流融合与文化侵略等同起来,将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同于对民族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对于对方辩友忧国忧民的情绪我们表示十二万分的钦佩。
但对方辩友的忧虑背后时理性思考的欠缺,是对民族文化强盛生命力的无视,是对民族文化命运的过分悲观。
第二,对方辩友一直说不反对外来开放、不反对吸收外来文化。
但对方辩友一直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要主动去吸收弊大于利的东西,那无异于是服毒自杀啊对方辩友〜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总结我方观点:第一,文化发展具有历史性。
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亦是如此。
求同存异,文化的发展本身即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世界上有古希腊学习亚洲文明而强大,文艺复兴吸收罗马文化而繁盛,而中国有汉唐开放而盛,也有明清因闭关锁国而衰。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只有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民族文化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对于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地吸收时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走向。
我们追问,在新世纪的地球村里,开放的中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呢,联合国文化政策大会上我们这样回答世界: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时发展。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外来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时必须的,其弊大于利的结果也是注定的。
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
”外来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文化健康成长的有利促进。
易中天:看不懂的中国人

看不懂的中国人易中天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
文化没有形状,无法描述;没有范围,难以界定。
文化就像是空气,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它当中,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出手去¨把握"它时,却又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唯独不在我们手里。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随意的、偶然的。
毫无道理的。
文化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并说清这些道理。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比方说,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
一向外,一向内,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一个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一个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
这就十分有趣了,一个是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个是交际方式(握手、作揖),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
这就说明,在种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在种种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方式,一个统帅一切的"总方式"。
如果说文化是人的一种活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那么,这个"总方式"就是"活法的活法"。
"方式的方式"。
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的思想内核"。
文化内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思想核心,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总纲。
纲举才能目张。
只有把握了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们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文化机制、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才可能有一个较为深刻和透彻的了解。
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我们才有可能看懂、看透、看清中国人。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
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
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
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
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
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
“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
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
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
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
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
《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
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
“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
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
《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易中天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晓泓婕伊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道理很简单。
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
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
一、什么是文化那么我们马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者说,什么是中国文化。
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
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
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
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
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啊,还想发展?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精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
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
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
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美国人有事找律师。
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
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
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
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
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
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
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
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呢!这个笑话说明美国人不喜欢律师,但是又离不开律师。
因为他们是法治国家,讲究任何事情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但是咖啡里有一个苍蝇的事情实在不值得去找一个律师来,那么就调侃两句服务员也就算了。
这说明咖啡里有苍蝇这件事任何人都要愤怒的,但是表达愤怒,提出抗议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就发现,文化和方式是有关系的,或者准确地说,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包括交际方式、包括各种方式,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说西方人见面hello,你好,握手,如果关系亲密的可以拥抱。
中国人见面会寒暄,久仰久违了,这就是不同的方式。
又比方说,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也是不同的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方式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方式背后有些共同的东西。
比方说,这两种方式就体现出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性格,西方人性格外向,中国人性格内向,所以,西方人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中国人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西方人用刀用叉,都是进攻型的,中国人用筷子是向内用力的。
一个是交际方式,一个是进餐方式,在这两个不搭界的方式中,我们发现了其共同的东西。
这说明了在许多具体的文化方式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一个方式的方式,一个总的方式,这个我们就称之为文化的思想内核。
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什么?我还是来讲故事,有一位先生在台湾一家公司做公关经理,负责接待各国各方来的客户。
有一天,来了两个美国人,老板就对这位公关经理说:小吴啊,请两位美国客人吃个饭吧。
中国人的习惯是客人来了要接风,客人走了要饯行。
老板没有时间,就安排公关经理去请一下,可小吴想,三个人怎么吃呢,点菜也不方便。
于是,他就再叫了五个同事,八个人正好一桌。
到了餐厅,服务员把菜单递上来了,公关经理马上把菜单传给美国人,请他们点菜。
其中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唐人街吃过中餐的,很内行,他打开菜单一看。
哎,芙蓉鸡片,OK,点了。
然后,再传给另一个美国人,而那个人从来没有吃过中餐,看都看不懂。
于是,小吴接过菜单,让同事们一人点一个。
最后,菜单又传到那个美国人手里,他还是不会点,于是,小吴说:还缺个汤,要不你就点个榨菜肉丝汤吧。
OK!这美国人欣然应允。
第一个上来的是芙蓉鸡片,那个点菜的美国人认识的,就把这道菜端在自己面前,说了声sorry,就开吃了。
主人傻眼了,思忖道:要不我们也像他一样,谁点的菜谁吃。
结果,大家吃了自己点的菜。
最后上来了一大盆榨菜肉丝汤,主人这时候也说不清楚了,不知该如何解释,这位美国人硬着头皮喝下了榨菜肉丝汤。
我觉得,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不同的不同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怎么讲?点菜吃饭在西方人看来是个人的事,所以,每个人是自己点,自己吃。
甚至他们在约会时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吃各的饭,各买各的单。
而在中国人这里,一旦聚在一起吃饭就是大家的事情,是群体的事情,个人点的菜是给大家点的,上菜以后也是大家吃的,当然,最后谁请客谁买单,但如果是哥几个聚会,大家就会抢着买单,不分你我,不分彼此才显得亲热,要不就不聚在一起吃饭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种文化思想内核的不同。
但是我们得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个体意识,什么叫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这样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每个独立的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一个不可再分割的单位。
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所以每个人的行为都由自己来决定和选择,并由自己负责。
比方说,刚才的芙蓉鸡片,自己选择自己吃,即使刚才的榨菜肉丝汤是在误导下做的选择,但他还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每个人都有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不可侵犯的,因此,西方人不让菜,每个人吃自己的菜,这与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是相反的。
在中国,主人会把菜先夹给最尊贵的客人,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简直是强暴,凭什么规定我要吃这个东西,而我们把这认为是善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
会发生文化的冲突,产生文化的误会。
而在中国,个人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群体,是要向群体负责的。
所以,在我国,请客吃饭时,会不会点菜就是一门艺术。
尤其是办公室主任这样的角色,一定要掌握这门艺术,要保证所点出来的菜皆大欢喜,还要品种齐全,五颜六色,丰富多彩,同时,不能超过规定的预算,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比如说,美国人写信时,一定是先写名字,家庭地址,再是城市、省份、国家、越是群体的,越放在后面;而中国人是倒过来的,越是群体的,越放在前面。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这是我们得出的又一个结论。
三、中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如何形成(一)西方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同时,再引出了一个问题。
这两种文化的思想内核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就要说得比较长远一点了。
今天我们所讲的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有一支北方来的阿卡亚人来到了希腊半岛,阿卡亚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雅利安人是来自北方的人种,其特点是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黄头发、蓝眼睛,是标准的白种人。
不知何故,雅利安人从北方南下,一支来到印度,一支来到希腊。
阿卡亚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到希腊后,发现这里既不适合畜牧业的发展,也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因为这里的土壤十分贫瘠,但倒可以种橄榄树,橄榄可以榨油。
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发展手工业,生产橄榄油和盛放橄榄油的陶罐。
另外,他们还发现一个问题,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当顺风顺水的时候,只需一天就可以到达彼岸,因此,也适合发展航海业。
手工业加航海业的结果就是工商业,于是希腊人就把自己变成了工商业的民族,工商业民族的特点就是产权必须明晰,产权必须明晰要明确到个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用来交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些个人都必须流动,因为商品和货币要流通,商业的从业人员就要流动,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希腊民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炸毁了氏族血缘关系,使之变成了一群独立的、分散的、相互之间没有依附关系的个人。
好了,马上问题又出来了,我们知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他既作为个人而存在,又作为社会的存在物而存在。
一方面,每个人都是单个的,独立的,另一方面,我们这些独立的人只有组成社会才能生存。
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都自行其事,但是如果我们一人一个想法,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必须有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件东西来维系我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希腊民族是一个工商业民族,他们首先想到的手段是契约,商业社会的经济关系是靠契约来维系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合同。
商业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守合同,而且在合同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西方人于是就想到用合同关系来处理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就是契约关系。
比方说婚姻关系,结婚在西方人看来就是签约,他们的婚礼有一个牧师来主持,牧师会问双方是否相爱,是否愿意和对方长相厮守,当双方都给予肯定的回答后,牧师要求双方相互交换戒指,然后双方可以接吻了。
这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回答问题其实代表了本合同表示当事人真实愿望,因为我们知道,合同必须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愿望。
至于真实愿望的内容,法律是不管的,比如西方人可以在遗嘱中表示把他的全部财产留给他的狗。
戴上戒指表示在合同文本上签字,接吻表示交换合同文本。
所以,西方人的婚礼完全是一个签约仪式,由于双方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他们有一个节日叫结婚纪念日,每到这天,夫妻俩总要庆祝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呢?重申合同有效。
这个结婚是这样解决了,但是人与人之间也不光是结婚,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婚姻关系,还有别的问题要处理,于是,西方人想到,我们应该签一个大家的合同,一个大家的契约,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个契约就叫做法律。
法律是什么?法律就是全体公民签署的规范社会行为的契约,简称社会契约或全民公约。
所以,法律就是契约,但它不是甲方和乙方的契约,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契约,这个契约一旦签订,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源于契约面前,人人平等。
在商业契约上,甲乙双方是平等的,那么在社会契约面前,所有的人也是平等的,一旦违约,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方说,法律就不能解决道德问题。
举个例子,法律可以禁止公民纵火,但是法律不可以规定公民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