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综述

【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1 5 — 0 0 9 6— 0 2
2 针 灸 治 疗
中风病是常见病 、多发病 ,其发病率 呈逐年上 升趋势。 中医药疗法是 中风 病 目前 重要 的治疗 手段之 一 ,尤其 在 中 风后遗症康复方面 。本文通过采用查 阅与复习文献 的方法 , 对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 中风病 的临床概况综述如下 。
针灸 治疗 中风病 及相关 并发 症 的疗 效是 肯定 的 ,从 目 前针灸 病 谱研 究 结 果 看 ,在 神 经 系 统针 灸 病 谱 中 占第 一 位 。取穴上 ,多在 传统 取 穴 的基 础上 配合 辨证 选 穴法 , 1 中药 内服 如杨 继 采取普通 针刺 治疗 中风 8 8例 ,气虚 血瘀 重在 补 1 . 1 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是 中医药 防治疾病 的特点与优 势 气活血 ,穴位 主要 选 肩髑 、 曲池 、外 关 、足 三 里 、合 谷 、 所在 。黄月芳等 … 总结发 现 ,目前 临床上 ,中风病 的辨证 环跳等 ;肝阳上亢重在平肝潜 阳 ,穴位 主要选 风池 、大椎 、 以阴虚风动型 、气虚 血瘀型 和痰 浊阻滞 型 3型 出现次数最 曲池 、外关 、合谷等 ;痰 浊阻 窍重 在化痰 开 窍 ,穴 位 主要 多 。阴虚风动型 治予补 益肝 肾 ,镇肝熄 风 ,方选 天麻 钩藤 选哑门、上廉泉、天突 、通 里 、丰 隆等 。石 学敏教 授在 2 0 饮 ,或地黄饮子 ,或 青蒿鳖 甲汤 ,或镇 肝熄 风汤 ;气 虚血 世纪 7 0年代初期创立的 “ 醒脑开窍” 针法 ,目前应用较 为 瘀型治予益气 活血 ,方 多选补 阳还 五汤 ;痰 浊阻滞 型治 予 广泛。其取穴是 以阴经穴 位和 督脉穴 位为 主 ,主要 穴位 为 化痰通络 ,方选半夏 白术天麻 汤 ,或温胆汤 ,或导 痰汤等 。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 泉、尺泽 和 委 中穴。在 针灸 方 法 在治法方 面 J ,中风病 急性 期 的主要 治 法有 活 血化瘀 法 、 上 ,多采用普通 针刺 。但 近年来 ,电针 疗法 应 用较 多 ,它 清热解毒法 、化 痰通腑 法 、醒脑 开窍 法 ,经过 实验 研究 表 是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 电刺激 ,可 以提高疗 效。匡 田 采 明均有较好疗效 ;在 中风恢 复期 运用 和研究 较多 的是 益气 用电针治疗 中风偏瘫总有效率达到 9 4 . 4 4 % 。此外 ,还 有头 活 血法 。 针疗法 。头针疗 法 是 根据 大脑 皮 质 中枢交 叉 支配 的原 理 , 1 . 2 分期论治 中风病有一个 发生进展 的动态过程 ,临床 针刺偏瘫患者对侧 头部运 动 区,具有较 好 的恢 复 肢体 功能 上 不同病期 在治疗 上须 有其侧 重点 』 :中风 先兆 症重 益气 的作用 。传统的针 刺方 法及 电针虽 然 已经 比较 成熟 ,但 还 活血 、熄风化 痰 ;急性 期重通 腑醒 神、化瘀 涤痰 ;恢 复期 不够完 善 ,只有 结 合 头 针 ,中风 偏 瘫 的治 疗 效 果 才 能 更 重健脾 益 肾、活血 通络 ;中风 后遗 症 期痉 挛 重 滋 阴养 血、 好 。穴位 注 射也 是 较为 常 用 的治 疗 方法 。临 床 观察 表 明 ,穴位注射治疗 中风病疗 效优 于普通 针疗法 。报 道显 柔 筋活络。 示 ,灯盏细辛注 射液 穴位注 射血海 穴治 疗缺 血性 中风 ,对 1 . 3 经方治疗 经方 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方 剂。 。穴位 1 . 3 . 1 大承气汤 为 急下存 阴之 良剂 ,用 于 阳明腑实 、内 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 的改 善具 有非 常 良好 的疗效 J 热炽盛之证。然 中风闭证 ,多见 昏不知 人 、壮 热气 粗、 口 埋线疗法是治疗 中风病 的 又一针灸 疗法 ,它是通 过异 体蛋 l 报 道 采用 天 噤不语、二便闭塞 不通 、肢 体强 直、面 色潮红 、脉弦 大有 白的穴位刺激 从 而 起 到治 疗 作 用。杨 贺 一 _ 力 ,此属阴液亏损 、风 阳亢 盛 无 疑 ,此 时 急取 承气 之 意 , 枢 、关元 、气海行穴 位埋 线疗 法 ,治 疗 中风后 便秘 2 2例 , 使腑气得通 ,亢盛 之火 随之 下泄 ,火热 既去 ,则 不再 内耗 疗效满 意。医用 生物 羊肠 线穴位 埋线 治疗 中风病 ,不 但可 真阴 ,不再扰乱 神 明,倾 刻之急 ,庶 可解 除 。有临 床观 以提高 临床疗效 ,而且还 可以有效 地解决针 刺治疗 时间长、 察表 明 j ,大承气汤加减灌 肠配合 西药 治疗缺 血 中风 昏迷 门诊 治 疗 不 方 便 以及 刺 激 量 不 足 、 针 感 得 不 到 有 效 维 持 等 病人临床疗效明显 优于单 纯西 药治疗 ,可缩短 患者 意识 障 问题 。 碍恢复时间 、改 善神经 功能 缺损程 度 、减少 并发 症 、降低 3 推拿治疗 死亡率 。 对 中风病迟缓期 的患 者 ,推拿较 西 医康复 手段具 有更 加 J ,其 原 因 在 于该 期 患 者往 往 肢 体 肌 肉松 1 . 3 . 2 黄芪桂枝五物 汤 此方 功能 通 阳行痹 、调 和 营卫 , 为显著 的优 势。 除可治疗营卫俱虚 的血痹外 ,还可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 。 弛 ,肌 张力 下降 , 自主运动 受 限或丧失 ,不具 备主 动运 动 临床上 ,柳迎春 以此方为基础加味 ,用 于病久气 血亏虚 、 能力 ,西医康 复作 为要求 患者 主动参 与 的治疗方 法 ,就 受 阳气不足 、经脉瘀滞 的偏瘫肢体 痉挛状态 3 0例 ,取得较 满 到很大的限制 ,而 推拿此 时就 可 以发 挥其 治疗作 用 。推 拿 意疗效 。 治疗对 于诱 导卒 中弛缓期 患者 出现 主动运 动 ,改善 上肢 功 1 . 3 . 3 桂枝茯苓丸 本方有化瘀 生新 、调和 气血之功 。如 能具有 较好 的效 果 。在此 基础 上加用 点压 井穴 的手法 ,可
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通用4篇)

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通用4篇)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第1篇(1)气虚血瘀型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2)风中经络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3)腑气不通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4)气虚痰阻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5)邪热壅盛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6)气滞经络型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猜您感兴趣: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第2篇主诉:反复头晕、头昏3年,再发7天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昏,呈反复发作,当时行头颅CT提示“脑梗塞”,遂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平时自行不规则口服“血塞通片”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稍好转,能进行正常日常生活。
7天前,无明显诱因下,上述症状再发,无恶心,无呕吐,视物不旋转,经自服上述药物(具体剂量不详)后无明显好转,未经特殊处理,为求诊治,前来我院,门诊遂拟诊为“脑梗塞、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收住入院。
中医专长中风病综述范文

中医专长中风病综述范文中风病,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病是中医专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专长进行综述。
中风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脑部缺血或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蕴、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注重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脑部功能至关重要。
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状况,从而恢复脑功能。
中医强调祛除痰湿。
中医认为,痰湿的内蕴对脑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
痰湿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脑部功能受阻。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药物,如半夏、茯苓等,来清除体内的痰湿,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还注重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中风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肝郁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来调理肝气,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专长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增加人们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选择中医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医完整病历中风

新建县xxxxx院入院记录姓名:x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年龄:68岁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婚姻:已婚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民族:汉住址:新建县xxxxx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
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
无吸烟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
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
舌淡,苔白腻,脉弦。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
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初步诊断:中医诊断:中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新建县xxxxx院姓名:xxxxx 性别:男年龄:6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八床住院号:2035首次病程记录2012-03-21 09:00Am 患者xxxxx,男,68岁,农民,江西新建人,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2012年03月21日9时由门诊拟“中风”收我科住院治疗。
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

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破裂导致的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
在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呈现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综述脑卒中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引言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简要介绍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强调其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指出目前对于脑卒中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病因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预期的研究结果对于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部分,需要回顾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的方式进行组织。
首先,可以介绍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
其次,可以综述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最后,可以介绍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如基因与脑卒中的关联、干细胞治疗等。
在文献综述中,要注意对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三、研究设计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研究设计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假设和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主要目标,如探究某一特定因素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或评估某一新的治疗方法的疗效。
其次,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即预期的研究结果。
最后,需要描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在研究设计中,要注意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预期结果和意义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预期的结果和对脑卒中防治的意义。
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假设,预测研究结果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指出研究结果对于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以及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一、中风病的定义及分类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风病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 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70%,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血栓形成。
2. 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30%,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中风病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饮酒等。
诱因包括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三、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灶部位、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1.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
2.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刺痛感。
3. 言语障碍:说话不清、表达能力下降。
4. 视觉障碍:视力模糊、偏盲。
5.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易跌倒。
6.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7. 情绪障碍:焦虑、抑郁。
四、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个类型。
1. 中经络:以肢体功能障碍、口眼歪斜为主,无神志改变。
2. 中脏腑:分为昏迷和神志恍惚两大类。
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神志恍惚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五、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训练等。
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用逐瘀通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清热等药物。
常用方剂有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
2. 针灸治疗:选用水沟、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3. 推拿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拿、揉、按、推等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4.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综述论文

中风综述论文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本文旨在对中风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增加人们对中风的认识和了解。
定义中风,亦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液供应中断或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根据中风的原因,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病因中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高血脂、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
流行病学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患上中风,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中风。
临床表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面部肌肉无力、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丧失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中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诊断中风的诊断通常依靠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液检验等。
治疗中风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后续康复治疗两个阶段。
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血流和减少脑损伤。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疗法、语言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结论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中风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中风的机制和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望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进展综述
姓名:陈哲明学号:2010511014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1.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中风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1.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
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
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2.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
方用参附汤。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
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病因方面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
”偏枯,乃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偏瘫之古称,又称半身不遂。
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与受风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
”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
中风病“中风”之病因学说,一直承袭至隋唐宋时代。
目前看来,此中风之“风邪”非单指风邪,
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之邪气对脑中风影响最大。
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中风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从时间分布看,脑血管病(CVD)发病高峰在1 月中上旬。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气候最为寒冷,即在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时最易发生,说明气候异常变化如寒冷之邪气与中风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风邪,非指风邪,时贤赵洪均先生认为当为寒邪。
现代医学认为: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气温低下,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加大,机体抵抗力低下。
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
中医则认为: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寒邪侵犯人体,可导致经络、筋脉凝滞,拘急,挛缩等,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结瘀阻,相应脏器发生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
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
”此系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
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邪气,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风”邪有一定关系。
即,在中风病病因学说中,其“中风”之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辩证论证方面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已作了有意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氧自由基、甲皱微循环、血脂、脑CT 形态学改变与中风证型的联系。
如郑氏等通过对115 例中风患者分析,发现无论出血型中风还是缺血型中风,血液流变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且与证型有关, 中经络组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瘀上扰证及气虚血瘀证3 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中脏腑组以痰浊蒙蔽心神、痰热蒙蔽心窍证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清窍证及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升高不甚明显,并建议对此在活血化瘀治疗上不宜操之过急。
肖氏等通过对43 例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发现中脏腑组
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中经络组显著增高,气血瘀滞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CT 扫描结果发现痰火上逆之阳闭主要出现于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而痰浊上壅之阴闭主要出现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
孙氏对82 例中风患者的CT 进行分析,发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和痰浊蒙闭心窍两型的病灶形状多呈大片状病损改变。
中脏腑患者及中经络组中的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以多发病灶为主,而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型则以单发病灶为主。
这些研究说明现代学者对中风的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进一步分析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究竟如何? 他们只揭示了中风证型与检测指标之间的某种联系,但这些检测指标对证型的临床诊断意义未作深入研究,因而也就最终没有将检测指标纳入或归属到中医证型中来;二是他们所选用的证型表述极不规范、内涵不清(辨证依据未能统一)。
同样是研究血液流变学与中风证型的关系,而选择的中风辨证分型是不统一的,相同含义的证型表述岐义较大,如“风痰”一证,有“风痰阻络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证”、“风痰上扰证”和“痰湿阻络证”的不同表述; 又如涉及“阴虚”一证的, 有“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的不同。
这种证型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严重阻碍了中风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清晰的证型表述,就谈不上中风的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之间进行相互印证与相互联系,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重复性也无从谈起。
这就给临床研究和交流也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 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要规范中风的证型。
若要规范中风证型就必须紧紧抓住中风病的病机实质,按照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即“风、火、痰、瘀、气虚、阴虚”6 个关键的病理要素的孰轻孰重和有无兼挟等情况进行辨证诊断,确立证型。
如果缺乏对中风病深层次内在本质的把握,仅按传统辨证(即从四诊八纲、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六淫等分析病机的质) 确立证型,那么它所得出的证型,往往显得空泛肤浅,看上去象是中风的病机,实际上还是抓不住中风患者固有的深层次病机本质,而且往往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依据的辨证方法侧重点不一,辨证所得出的证型则千差万别。
同样道理,若机械地按某一标准所颁布的几个证型进行生搬硬套,那只会变成脱离临床
实际的条条框框。
例如临床有一个中风中经络患者,既表现有风痰的证候,又见有气虚的征象,如果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或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中的9 个中风证型来辨证,那只能诊断为“风痰阻络证”或“气虚血瘀证”,这恐怕是一种漏诊或误诊。
这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的辨证不但得不出准确的贴近患者的证型诊断,实际上也等于抛弃和扼杀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点。
凡是机械的人为划分的证型,同样是不可能作为深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
我们认为辨证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确定性。
灵活性要求我们继承传统辨证的优点,充分考虑到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什么样的证就辨什么样的证,不能有、也不应该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而确定性则要求我们遵循中风病内在发病规律,在临床辨证诊断中始终不能脱离“风、火、痰、瘀、气虚、阴虚”的中风病机实质,准确地规范地对一个个具体病人作出恰如其分的证型表述。
否则,要实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也将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 今后中风中医辨证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应是,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以“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基本证候要点制订规范进行辨证,并将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纳入到中风病规范的辨证标准中来,使现代检测手段为中风辨证所用,扩大中风辨证的范围,丰富中风辨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郦永平.中风辨证现代化理论探讨[J]江苏中医,2001 ,22(3)
[2]王顺道,司志国,黄宜兴,等.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
[3]吴立欣,金栋.中风病因新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7-218
[5] 赵洪均.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6.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04-312.
[7]金葆铭,宋玉梅.中风病因分型施治之我见[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4)
[8]盖国忠.中风诊疗纵横谈[J],吉林中医药,2007,3,27(3)
[9]连启英.中风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中国杜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年,2009,11,105
[10]李保良,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