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论人身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曾国藩论"人身之气"

作者:徐雷, 章启辉, XU Lei, ZHANG Qi-hui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英文刊名: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年,卷(期):2010,(2)

被引用次数:0次

1.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2000

2.朱熹朱子全书@朱子语类 2002

3.王夫之船山全书·读四书大全说 1991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 1990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 1986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 1985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 1987

8.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批牍 1994

9.程颢.{H}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 1981

10.王夫之船山思问录 2000

11.朱熹四书集注 1987

1.期刊论文武道房.WU Daofang曾国藩对理学的反思、再造及其对晚清社会的影响-中国哲学史2007(4)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复兴的中坚人物,但他的学术观念与传统的程朱理学有很大不同.他在继承理学基本观念的同时,又对清代理学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再造理学.他广泛吸收当时的显学汉学以及百家杂学,甚至是西学,以此增强理学的经世功能,使晚清理学从僵死衰落中重新焕发出生机,并使咸同时期一度出现了理学复兴的局面.然而吊诡的是,由于曾国藩学术体系的博杂,也为晚清理学的终结埋下了伏笔,并对晚清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2.学位论文徐雷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2007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代表人物,服膺程朱,谨严自律,以理学治军。深入研究曾国藩的义理之学,对于曾国藩个案研究和清代理学整体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渊源主要有家学、湘学、京学三方面。曾国藩出生于普通农家,祖父和父亲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言传和身教是影响他的第一个因素;曾国藩生长于湖南这块有“理学之邦”之称的土地上,深受湖湘学派讲性理重践履的学风影响;中进士后,在与唐鉴、倭仁等一批京城师友的密切交往中,他的义理之学逐渐形成。

曾国藩的天理论主要包含理气、性命和致知三方面,并有着比较分明的重气、重势、重命、重行的理论特征。

在理气论上,曾国藩对“天理”二字的理解和运用,大都不是本原之理,而是分殊之理,反映出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和生活化的理论倾向。所论理气关系,虽然主张“理与气相丽”,但更强调理对气的依赖性,有重气而不轻理的理论倾向,并成为他的理学经世思想的本体论凭据;所论理欲关系

,主张礼与理相通,提出“以礼节欲”,把欲的获取与满足纳入礼制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并形成了好道寡欲、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明显秉承朱熹的理欲观和清中叶以来的以礼代理的思想路线;所论理势关系,主张“因势”而行,要求在顺势的前提下寻求理与势之间的平衡和统一,则明显深受王夫之的影响,有重势而不轻理的理论倾向。

在性命论上,曾国藩反对“不知性命”和“空谈性命”,对“尽性”的态度犹为鲜明与坚决,并因此而产生了有别于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天道自然,性与命不是虚空、玄奥之物,而是属于人自己的“可知”力量,是人自己持有最终决定权的“性分”之事;他在多数情况下坚持人事与天命并提,并把“尽性知命”视为毕生追求而探索颇勤,归为份内职责而诉求主观努力。这是曾国藩的性命论的闪光点。但是,由于他所能认识的“命”仍然包含有绝对的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他的性命论逻辑地包含有自相矛盾的天人感应观、天命职能的过分夸大和生死前定的宿命思想。

在致知论上,曾国藩“宗朱子而不取阳明”。他赞同程朱的“格物”说,反对陆王不求诸物,反求诸心;考“格”字为相交之义,较之朱熹所解“极至”的繁琐之至和遥不可及,令人更容易把握和认知;将格物与等级名教联系在一起,认为明仁义才是格物的最终目的。在知行关系上,他注重从实践中探索,有“知之真,靠笃行;行之坚,靠真知”的可贵认识。

曾国藩的工夫论重在践履实行。他理论和遵循的居敬、主静、明诚、慎独工夫,基本上是宋明理学工夫论的核心内容。但是,他主张的居敬、主静、明诚、慎独之渐进次序,修行而修心的工夫路径,以及静由敬出、积诚而慎的修身心得,对于程朱陆王的修心而修行的工夫论,有新的见解。

曾国藩义理之学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且多半来自自己的亲身体验,反映出他治义理之学遵循理性务实的原则,曾国藩抱着“取其长,而溺其偏”,“矫其偏,而成其善”的态度治义理之学,“不谈过高之理”。所以,曾国藩的义理之学思辨性不强,在理论上开新不足,守成有余。不过,他顺应晚清经世思潮,重视经济之学,将常人眼中抽象、玄奥的义理之学改造成简易可行的务实之学,又提倡汉学与宋学,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相统一,从而为晚清理学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目前学术界对于曾国藩义理之学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拟从有关曾国藩的原始资料入手,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对曾国藩义理之学的来源、主要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等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

3.期刊论文李威.LI Wei论曾国藩的理学创新与湘军的军事伦理建设-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9(1)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

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4.期刊论文章启辉.徐雷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理学经世特征-大学教育科学2005(4)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他积极倡导将理学教育与事功教育相结合,经史教育与经济相结合,其教育思想体现了理学经世的鲜明特征.借助于传统经史知识的传授,辅之以理学特色的教育手段,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博通经史,明理守法的经世人才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5.期刊论文徐雷.XU Lei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理"与"势、欲、气"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4(5)

理学在晚清虽已式微,但虔诚信仰者不乏其人.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学博采众长,但以理学为宗.其论理势承袭王夫之,讲究理势合一,明理因势;其论理欲追随程朱,强调存理去欲,循礼治欲;其论理气则兼收程朱、张载、王夫之思想,主张气以理宗,理因气丽.

6.期刊论文贾熟村.JIA Shu-cun曾国藩及其理学宗派-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

曾国藩及其理学宗派,在清政府同治中兴期间,起了重要作用.因功官至大学士者2人,官至军机大臣者1人,官至侍郎者1人,官至巡抚者1人.曾国藩与倭仁、吴廷栋曾有分歧,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团结的、友好的.

7.期刊论文张昭军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就内在学理而言,曾国藩理学思想表现出以下特色.一、以宋学为宗,但不废汉学;二、强化辞章之学为理学服务的功能;三、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四、以"礼"合理,重视阐发理学与礼学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变化.

8.期刊论文徐雷.XU Lei曾国藩的心物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

曾国藩是理学的虔诚信仰者和笃实践履者,一生勤治理学.其对理学的贡献不在学理而在实用.本文重在探讨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的"心"这一核心概念

,通过分析心与理、气、性、物、境、欲等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揭示曾国藩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而这也是前人较少涉猎之处.

9.期刊论文唐晖论曾国藩对理学的贡献-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4)

曾国藩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理学家,他一生躬行理学,实现了理学与经世的完美结合,他极力调和汉宋,高扬"礼"的作用,拯救穷途末路的理学,为衰微的理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其生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10.期刊论文桑大鹏由曾国藩的人格矛盾看理学的困境-中华文化论坛2003(2)

曾国藩是理学修养极深的一代大儒,但他的一生中仍然暴露了许多言行不符的.矛盾,这种矛盾折射了理学学说本身的矛盾,是理学的价值体系践履于人之后在心理、性格与思维方式上违背了人性与历史发展大势的结果.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wxyj201002026.aspx

授权使用:吉林化工学院(jlhgxy),授权号:89d2c113-1d9b-40c1-8924-9ea800d88695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