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对比分析
剖宫产手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现 阶段 ,临床 必须 不 断 改进 麻 醉技 术 ,确保 刮 宫产 手术顺 利 实施 。研 究显 示 , 由于剖 宫产 手术 与新 生儿 密切相 关 ,麻醉 药 品 的中枢 抑制 作用 可对 新生 儿造 成一 定影 响 ,易引 起窒 息 ,故 手术 麻 醉要 求较 高 ,需加 强深 入研 究【 】 】 . 选择 适 当、合 理 的麻 醉方 式 , 有利 于 获得较 好 镇静 、镇 痛效 果 ,保证 产妇 顺利 分娩 ,提高 安全 性。与其他手术相 比,剖富产麻醉时需注意:( 1 ) 妊娠期妇女易伴 有病 毒 性肝 炎心脏 病和 糖 尿病 等 ,或伴 有妊 娠子 痈及病 理妊娠 , 分娩 时病情 易恶 化 ,对母 子 安全构 成较 大威 胁 ,增加麻 醉 困难 ; ( 2 ) 妊 娠期妇 女器 官功 能及 生理 发生 变化 ,麻醉 处理 时需考虑 相关 改变 ,在 符合手 术 要求 的情 况下 保证产 妇及 新生 儿安全 ;( 3 ) 实施 麻醉 时,应 充分考 虑 剖 宫产术 前用 药及 麻醉 药物 对母 子造成 的影 响,力 求安全 、简 单和 有效 ;( 4 ) 做 好术 前各项 准备 及急救预 案 , 预 防产 妇因 呕吐 误吸造 成 死亡 。 常用 的麻醉 方式 如全麻 、硬 膜外 麻醉 、 腰硬 联 合麻 醉等 。硬膜 外麻 醉可起 到一 定肌松 和镇痛 作用 , 对 交感 神经 节进 行 阻滞 ,扩 张下 肢血 管 ,使 回心 血量 明显减 少 , 且 对胎 儿 影响较 小,麻 醉 平面 易 控制 【 2 】 。腰硬 联合 麻醉 既有 腰麻 肌 松完 善及 镇痛 优 点,起 效快 ,又便 于麻醉 平面 调节 ,预 防平面 过 高 。联合 麻醉 方式 可有 效解 除 宫缩 痛 ,且对胎 儿 的呼吸循 环 不 良反应 较小 ,安全 l 生 较高 。在本 文研 究 中,实验 组( 腰硬联 合麻 醉】 麻醉 满意 率是 9 4 . 8 7 %, 起 效 时间是 ( 5 5 . 6 7 +1 - 2 . 2 3 ) s ; 对 照组( 硬 膜 外麻 舀卒) 麻 醉满 意率 是 7 9 . 4 9 %, 起效 时间是 ( 2 1 0 . 3 8 +3 - 6 . 5 6 ) s , 实验组 麻醉 效果优 于对 照组 , 表 明腰 硬联 合麻 醉 的应 用效 果较好 。 综 上认 为 ,剖 宫产手 术 中腰 硬联 合麻 醉效 果显著 ,具有 较 大 推广价 值 。 参 考文 献
不同全麻诱导方法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

不同全麻诱导方法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全麻)诱导方法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
方法6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
实验组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
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
结果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开始时、胎儿娩出后,实验组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5 min内的Apgar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新生儿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及出生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剖宫产术中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较小,临床可积极推广使用。
关键词七氟烷吸入;丙泊酚静脉诱导;剖宫产剖宫产逐渐应用于产妇分娩中,对于一些胎儿过大、产妇骨盆过小、胎位不正及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妇,一般都会选择剖宮产。
在剖宫产过程中麻醉方法的选择很关键[1],不当的麻醉处理不仅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产妇的后期健康生活。
本文主要对本院接收的6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使用不同麻醉处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收的6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因胎儿过大、产妇骨盆过小、胎位不正及不愿承受顺产的疼痛而选择剖宫产。
排除过度肥胖、多胎、早产、严重脏器功能损害、精神异常及有传染性疾病者。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2例、凝血功能障碍24例、皮肤炎症19例、脊柱畸形13例。
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9岁,孕周35~42周。
随机将产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产妇均有腰硬联合麻醉禁忌证,需行全身麻醉。
产妇入室后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BIS监测麻醉深度。
预充氧3 min。
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

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用于处理出现胎儿窒息、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紧急情况。
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产妇的疼痛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剖宫产手术中主要采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
本文将对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产妇的舒适度。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通常用于产妇不能耐受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的情况。
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输注或吸入麻醉药物,使产妇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达到手术需要的麻醉状态。
全身麻醉的优点是作用迅速,麻醉深度易控制,一般情况下无需合作,适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
全身麻醉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产妇苏醒时间长,易出现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其次是全身麻醉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呼吸、循环功能,增加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全身麻醉还存在许多潜在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抑制等。
对于已有过全身麻醉不良反应史、呼吸循环功能不全的产妇,禁忌选择全身麻醉。
二、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使产妇下半身失去疼痛感。
相比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不会使产妇完全失去意识,术中产妇能够与医务人员配合。
在椎管内麻醉中,单纯的硬膜外麻醉主要用于剖宫产手术,它具有简单易行、术后效果好、能够避免母亲全身麻醉产生的负面影响等诸多优点,同时也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感。
椎管内麻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可能影响母体的血压,引起低血压或脊髓前缺血,并且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高,容易引起头痛、神经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
椎管内麻醉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感染性休克、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硬膜外脓肿等。
三、腰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腰椎蛛网膜外腔或硬膜外腔内,以达到麻醉的目的。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能够将疼痛阻断在身体下半部,从而减轻了产妇的疼痛感,术中的舒适度相对较高。
剖宫产手术中3 种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对比分析

剖宫产手术中3 种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对比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剖宫产手术中的3 种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期间所收治的72 例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
其中Ⅰ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Ⅱ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醉,Ⅲ组患者采用静脉全麻麻醉,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患者镇痛满意度、麻醉起效时间、Bromage 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
结果三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满意度及Bromage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诱导时间较长,同时存在着较多缺点,例如膀胱腹膜反折处疼痛及肌肉欠佳等。
静脉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对新生儿无影响。
而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部麻醉在应用剖宫产手术中不仅操作简单,麻醉平面较容易控制,而且费用较少,成功率很高。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不同麻醉方式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79-02近几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不断提高,而在剖宫产手术中麻醉方式尤为重要,不仅要保证麻醉的效果,还有保证母婴的安全健康[1]。
因此,我院针对剖宫产手术中进行三种不同麻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期间所收治的72 例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肺、肾、肝等疾病。
年龄范围21 至36 岁,平均年龄(24.5±2.5)岁;首次生产的患者为51 例,多次生产的患者为21 例;体重范围52.5 至85.1 千克,平均体重(54.5±2.5)千克。
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Ⅰ组(24 例)、Ⅱ组(24 例)、Ⅲ组(24 例)。
三组患者从年龄、体重、产次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

不同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中,颈丛神经阻滞、腰麻和全身麻醉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三种方式。
本文将介绍这三种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疗效比较。
一、颈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方式,是通过注射麻醉药物使颈丛神经完全或部分阻断而达到疗效。
它选择了颈丛神经的位置,可以对宫颈、产道进行局部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可以改善宫缩疼痛,减轻术后疼痛,避免全麻对胎儿造成影响,不同于其他麻醉方式,具有较好的产妇、胎儿安全性。
在剖宫产中,颈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降低患者在子宫切口情况下的疼痛感受。
由于它的局部麻醉原理,可以避免患者在手术期间全麻产生的一些不适感,同时降低了产妇的凝血风险。
缺点是它在控制宫缩引起的疼痛方面效果不如全麻或腰麻。
二、腰麻腰麻是直接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L3至L4椎间孔内脊神经前根和后根,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腰麻具有迅速、效果好、胎儿风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在剖宫产中,腰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麻醉方式。
它可以很好地控制手术所需的镇痛效果,避免了全麻的一些风险。
由于是局麻,还能降低凝血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因其仅阻断了疼痛神经,而保留了其他神经的功能,因此,手术过程中可以互动。
缺点是腰麻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低血糖、呼吸抑制等。
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能够达到全身麻醉效果的麻醉方式,其主要是采用吸入麻醉剂或静脉给药使患者进入深层麻醉状态。
全身麻醉适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手术,比如在紧急和危重症手术中,以及对于感觉神经、动力神经阻滞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应用。
在剖宫产中,全身麻醉主要适用于一些紧急情况的手术,比如手术时间过长,或麻醉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需要迅速转换麻醉方式等。
但由于全身麻醉一般会引起孕妇的呼吸、循环等方面的不适反应,因此在选择全身麻醉时需要保证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指标正常,以保证孕妇的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在剖宫产中的麻醉方式,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手术情况下选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剖宫产的两种麻醉方法对比分析

剖宫产的两种麻醉方法对比分析目的:分析剖宫产中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气、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
结果:观察组麻醉至娩出胎儿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均相对更少,术前术后产妇的生命体征更稳定;新生儿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气均相对更高;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剖宫产中采用全麻方式整体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母婴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剖宫产;麻醉方法;对比随着临床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的产妇逐步增加,对顺利完成分娩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在行剖宫产时,麻醉方式的选用是否合理,对母婴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1]。
选用适当的麻醉方式,保证了镇痛与镇静效果,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母婴安全性是临床剖宫产手术的重要研究课题[2]。
当前临床行剖宫产术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全麻与硬膜外麻醉方式,本文对两种麻醉方式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行剖宫产术提供参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3年2月于本院行剖宫产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产妇200例,按照临床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
观察组产妇22~36岁,平均(28.2±2.7)岁;孕周37~41周,平均(39.3±1.8)周;经产妇46例,初产妇54例。
对照组产妇23~34岁,平均(27.9±2.4)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1.9)周;经产妇48例,初产妇52例。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孕产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探讨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利弊及临床效果

探讨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利弊及临床效果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剖宫产手术使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利弊进行探讨,对于手术时麻醉的选择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对这些麻醉方式的效果阐述来提升临床剖宫产手术使用麻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给术前麻醉提供参考。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麻醉方法;利弊分析;临床抉择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帮助,临床中产妇选择剖宫产手术进行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多,从研究来看[1],剖腹产率由2004年的38.21%逐年上升到2012年的67.88%,超过一半的产妇会选择剖腹产进行生产。
麻醉师对患者妊娠阶段的生理、病理等变化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能够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给产妇和胎儿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环境[2]。
1 妊娠产妇的生理因素对麻醉效果的影响产妇在妊娠过程中,一般都是泌尿系统、心血管习惯和脊椎等的生理变化。
因为随着胎儿的生长,孕妇和胎儿的代谢物会越来越多,如果其泌尿系统不正常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
有研究显示,产妇肾脏血流量以及肾小球率过滤率会因为其泌尿系统异常而上升一半,导致其肌酐清除率上升,影响了血浆肌酐和尿素氮的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妊娠产妇的平均心率增加在25%左右,同时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的增加量也在25%左右,从而是产妇的心脏排血量超出正常的50%。
妊娠过程中产妇的胸椎会有很大的弯曲,主要是为了给其体位的平衡提供支持,这种代偿性的前曲会造成临床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度上升[5]。
因此选择椎管内麻醉的话,需要考虑到产妇的胸椎情况,如果后弯过大,会影响输入的局部麻药,导致其向后弯处进行弥散,和预定的麻醉平面之间形成差距。
产妇的腹内压上升导致了其硬膜外静脉扩张,其硬膜外间隙因此而减小,进行硬膜外麻醉置入导管的时候,容易发生血性回流的情况,引起局部麻醉毒药反应。
2 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利弊分析2.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简称全麻,对患者的气道、通气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该麻醉见效快,术后不会造成其头痛的症状,同椎管内麻醉比较,全麻有助于降低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低血压症状出现几率。
不同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不同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目的:比较单次硬膜外麻醉、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D-CSEA)组的麻醉效果,通过分析、比较,探讨出较佳的麻醉方法。
方法:选取急诊手术1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为单次硬膜外麻醉,B组为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术中注意观察比较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将麻醉效果和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下来。
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麻醉效果最好,满意率为97.14%。
B组起效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较A组差。
B 组只有低血压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而A组有低血压5例,恶心、呕吐3例,术后头痛2例,心率减慢1例。
两组患者均无全脊髓麻醉发生。
结论: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是最好的麻醉方法。
标签:麻醉方法;剖宫产;单次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母体安全与无痛、对胎儿抑制最小,这是现代剖宫产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也是手术的最佳条件。
所以,在剖宫产选择麻醉时,医生必须对用药的种类、剂量、时机和方法进行慎重的考虑,以避免对母亲和胎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目前,单次硬膜外麻醉和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D-CSEA)是国内剖宫产经常采用的麻醉方式[1]。
笔者通过对2种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效果比较,希望可以找出最适合剖宫产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09年2月急诊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40例,年龄20~38岁;体重52~101 kg,平均91 kg。
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疾病。
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
A组为单次硬膜外组,B组为两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D-CSEA)组。
进入手术室后,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面罩吸氧,流量为3 L/min,再将监测仪连接上,在术中监测到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O2),记录手术前及手术后5、10、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的各项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身麻醉剖宫产术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7-11-09T13:47:42.6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作者:何霞[导读] 研究在剖宫产全身麻醉下使用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临床效果。
(汉源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300)【摘要】目的:研究在剖宫产全身麻醉下使用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40例剖宫产住院病患,均存在腰硬联合麻醉禁忌症。
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观察组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
对比两组产妇手术安全性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差异性。
结果:随着剖宫手术的进展,在气管插管时心率及血压均显著升高,BIS均显著下滑。
在胎儿娩出后,观察组BIS、心率、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出生1分钟及出生5分钟时Apgar评分分别为(7.29±0.36)分与(7.64±0.48)分,观察组分别为(8.31±0.42)分与(8.97±0.31)分。
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间为(5.58±1.03)min,观察组仅需(3.67±0.94)min。
血氧含量方面,观察组达到(30.89±2.74)mmHg,对照组为(27.21±3.58)mmHg。
结论:相对于丙泊酚而言,吸入麻醉七氟醚在手术安全性上更高,更适合用于麻醉诱导。
【关键词】剖宫产;全身麻醉;麻醉诱导Comparis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anesthesia induced by different methods[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f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in cesarean sec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4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patients, there are contraindications to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The control group used propofo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observation group with seven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and maternal neonatal health status differences. Results: with the progress of caesarean operation, tracheal intubati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IS significantly decline. After fetal delivery, the observation group BIS,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was 1 minutes and Born 5 minutes when Apgar scores were (7.29 + 0.36)% and (7.64 + 0.4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31 + 0.42)% and (8.97 + 0.31). The control group of neonatal birth time (5.58 + 1.03) min, on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3.67 + 0.94) min. the blood oxygen cont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ached (30.89 + 2.74) mmHg, the control group (27.21 + 3.58) mmHg.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ropofol,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in seven operation safety is higher, more Suitable f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general anesthesia; anesthesia induction对于存在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骨盆过小、胎儿过大等在选择自然分娩时存在危险性的产妇而言,剖宫产手术无疑是最佳选择[1]。
但由于产妇自身身体状况,部分产妇无法实现腰硬联合麻醉,因此需通过全身麻醉完成手术,无形中加大了手术风险[2]。
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了在全麻剖宫手术中采用不同麻醉诱导方法的安全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住院病患共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
对照组产妇年龄区间处于24-34岁,平均年龄(28.74±2.19)岁。
观察组产妇年龄区间处于23-34岁,平均年龄(29.03±2.21)岁。
两组产妇均属于存在腰硬联合麻醉禁忌症,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产妇术前均禁食 8~12 h,入室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液。
常规监测无创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导尿,消毒,铺巾,新生儿吸引器等切皮前工作准备完善后,行麻醉诱导。
对照组根据患者体重,按照2mg/kg药量静脉注射丙泊酚,将瑞芬太尼以1ng/ml浓度靶控输注,按照1.5mg/kg药量给予琥珀胆碱。
完成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通过七氟醚实现维持麻醉。
待胎儿成功娩出后,追加2mg咪达唑仑以及20μg舒芬太尼。
观察组在密闭状态下按照每分钟6L氧气联合8%七氟烷模式,直到产妇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处于1.0MAC以上。
将瑞芬太尼以1ng/ml浓度靶控输注,根据患者体重,按照1.5mg/kg药量给予琥珀胆碱。
1.3观察指标[3]以BIS监测麻醉深度,比较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开始手术、娩出胎儿时患者BIS、心率、血压情况。
以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健康情况,分数越高表示越健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手术安全性统计在不同时间点患者BIS、心率、血压情况,显示随着剖宫手术的进展,在气管插管时心率及血压均显著升高,BIS均显著下滑。
在胎儿娩出后,观察组BIS、心率、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2.3新生儿健康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时间以及血氧含量,显示观察组可在更短时间内分娩胎儿(p<0.05)且血氧含量更高(p<0.05),详见表三。
3 讨论在产科分娩中,剖宫产属于常见手术方式,仅次于然分娩,对于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对生产方式有特殊要求的产妇而言,剖宫产可通过手术方式帮助产妇娩出胎儿,降低产妇及新生儿危险[4]。
通常剖宫产大多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完成,但部分产妇存在禁忌症,因此需通过全身麻醉方式完成手术,无形中加大了手术的风险。
若产妇术中存在心律、血压的较大波动或麻醉深度控制不当均可能产生手术危险。
虽然近年来我国剖宫产比例呈显著性下滑趋势,但由于产妇存在椎管内阻滞失败、椎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异常、对自然分娩存在明显恐惧感等因素影响,气管内插管状态下实施全身麻醉完成剖宫手术仍屡见不鲜[5]。
这一手术的关键在于在确保产妇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全身麻醉下肌肉松弛、镇痛镇静之类的基本要素,合理选择麻醉诱导药物,尽可能降低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
丙泊酚是目前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为理想型药物,具有血浆清除率高起效快、脂溶性高、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下滑、无精神症状、麻醉苏醒平稳等多种优势,且极少数会造成产妇发生呕吐恶心感[6]。
丙泊酚需要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在注射药物后可迅速穿透胎盘屏障,在穿透的过程中药物有一半以上会被肝脏迅速代谢,药物到达脑组织的血药浓度已经维持在较低的安全水平,因此并不会对新生儿产生较明显不良影响[7]。
临床上还可用异丙酚作为麻醉诱导药物,但该药物在镇痛效果上较差,若单独应用则无法令产妇承受切开皮肤以及气管插管时的强烈刺激,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短时间内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胎儿及产妇健康。
在肌松药物的选择,琥珀胆碱起效快、作用强、时效短、为超短(速)效肌松药,适用于饱胃病人快速气管内插管,其对新生儿影响小,可安全用于产科麻醉。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属脂溶性,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且不依赖于肝、肾功能,新生儿体内有此酶;其作用时间短,消除快,消除半衰期3-10min,清除率40mg/kg/min,重复或长期使用无药物蓄积。
七氟醚的全麻效能高,MAC在成人为1.71%,使用需联合氧气完成麻醉,主要通过吸入方式来实现麻醉效果。
七氟醚的气味较小,在为患者吸入处理过程中可迅速发挥药效[8]。
但需要注意的是,麻醉医师在处理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严格控制七氟醚的浓度,保障患者呼吸道畅通[9]。
根据产妇自身状况,若产妇存在癫痫和肝肾功能不全情况则应慎用七氟烷。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开始手术、娩出胎儿时,对照组患者BIS分别为(89.36±5.38)、(56.27±7.31)、(48.37±7.12)、(45.84±5.28),同期观察组分别为(89.31±4.7)、(59.63±6.17)、(50.37±6.23)、(48.38±4.30)。
可见在全身麻醉下,由于对照组属于持续性麻醉,剖宫产手术期间通过七氟醚实现维持麻醉。
待胎儿成功娩出后追加咪达唑仑以及舒芬太尼,该组产妇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及种类更多,产妇受到麻药的不良影响可能更大。